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论马克思辩证法思想在高中政治课堂小结中的运

发布时间:2016-08-02 14:40

  好的政治课堂小结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所学的内容,使学生的所学知识得以梳理、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学习方法得以归纳、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而且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尝试结合教学实际从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角度就如何做好课堂小结作简要的论述。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导入环节,而对于课堂小结,却草草了事,虎头蛇尾,甚至干脆忽略。其实,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堂课无论开头多精彩,讲授的内容多生动,如果小结处理得不好,就显得不够完美,给人留下缺憾。而且,根据心理学关于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的研究证实,人们要记住在排列顺序中居首位或末位的记忆对象所花费的劳动量,比记住在排列顺序居中的记忆对象所花的劳动量约少一倍。根据这个理论,一堂课最后做个小结,可以突出重点,小结的内容容易巩固,这就发挥了近因效应。

 

  那么,应该如何做好课堂小结呢?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提出几点建议。

 

  一、系统优化,梳理知识脉络

 

  一节课下来,学生头脑里涌进了大量的零碎信息,这些知识往往是分散的、不牢固的,特别是新旧知识之间容易混淆,产生理不顺的现象。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每一课的课题内容都是由相互联系的几个知识构成的,它们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马克思的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对各个部分、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课堂小结要立足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框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

 

  例如,在对人教版政治生活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进行总结的时候,笔者并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而是按照政府权力行使的三个环节来构建知识体系。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两框内容合在一起主要阐述了政府权力应该如何行使,因此在建构知识体系的时候,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立足整体。政府权力行使的三个环节决策执行监督中,政府决策应该是首要环节,其次才是执行监督,所以打乱了原来教材的顺序,遵循了知识体系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论马克思辩证法思想在高中政治课堂小结中的运用


  二、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马克思的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都是每一节课的主要矛盾。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据观察,学生一节课只能集中25 35 分钟。一般来说,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收尾阶段,通常情况下,这时学生的精神状态相对于上课初始阶段已经大打折扣。如果能够充分恰当地利用课堂小结简明扼要地对概念中的关键词, 知识上的重点、难点,典型题的解法与步骤重点强调的话,一定会引起学生充分的重视, 使学生加深印象, 便于理解。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那么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基本达成了。

 

  例如,人教版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教材用了5页纸的内容来阐述,但其实在知识目标上只要重点掌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发展基层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即可。在课堂小结的时候要和学生明确说明,其他内容只要了解即可,不必花太多时间。教师应更多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基层的民主管理,从中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政治参与的意识。

 

  笔者在教学中,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在课堂小结的时候,对于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会加粗并用红色字体显示,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本节课记忆的重点。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前后联系,温故并且知新

 

  联系观和发展观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和基本观点,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材中的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为以后学习作铺垫。同时,教学既具阶段性,又不乏连续性。有时一个课题需要几课时才能讲完,这样几节课之间必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实际学习时,由于时间关系,往往只能就所学内容进行讲解,对本课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讲解得较少。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能很好理解,只能死记硬背,或者虽然暂时记住了,却难以长时间记忆。因此,每节课结束前用一点时间适当地进行小结,把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后的知识进行联系,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温故并且知新的目的。通过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更全面、 深入地理解问题,并且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针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提出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学生在好奇心的诱导下主动预习新课,悬念成为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和桥梁。这样不仅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导向,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我们就能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对人教版经济生活第八课第一框《国家财政》进行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我们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你觉得应该分成几份?(提示学生可从经济生活涉及的主体来回答)学生回答:国家、企业、个人。教师接着问:我们第七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会回答:个人收入的分配。然后教师可以再问:那我们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国家财政。教师进行点拨:国家财政其实就是国家收入的分配。在对国家财政的有关知识进行总结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疑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税收是国家财政最主要的来源。那你知道我们国家都有哪些税种吗?公民为什么要依法纳税呢?请同学们回去做一个家庭小调查,家庭成员都交过哪些税?纳税意识和实际缴纳情况怎么样?”这样一来既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四、形式多样,激发创新思维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似乎成了课堂小结一成不变的套话回答,构建知识体系也似乎成了课堂小结的固定模式。马克思的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具有创新意识。课堂小结也不应该千篇一律,采取一种模式,而应根据教师本身的特点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课型的不同,选用恰当的形式和方法,同时课堂小结要新颖有创意,充满情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新思维。

 

  例如,江苏省昆山中学某知名教师,在对新授课《新时代的劳动者》进行总结的时候,并没有构建知识体系,而是用了自编的关于劳动和就业的打油诗。诗句中设置了一些填空,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完成。体力支出是劳动,文明源泉财富造。分工不同地位同,劳动主体做主导。朗朗上口的诗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还体现了教师自身的特色。

 

  课堂小结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把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作为主要目标,因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发挥课堂小结的作用,达到预期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 让学生体验一种自己亲身参加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为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并根据教学需要, 在小结时放手让学生自行去完成。这样,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当堂检测学生45分钟的听课效率,真正让学生夯实基础,进而学以致用。每一种课堂小结的方法都有它的优点,也有其不足之处,所以教师要善于选择最优的方法,也可以把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课堂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出具有特色、画龙点睛的课堂小结,既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归纳学习方法、升华思想情感,而且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从而达到一种余音绕梁,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继续就如何做好课堂小结进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童艳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7

上一篇:红色影像的视觉体系与文化政治

下一篇:润泽的政治课堂从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