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多潘立酮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效果研

发布时间:2015-07-14 09:08

 摘要 目的:观察多潘立酮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慢性胃炎患者(依据胃镜检查及组织学检查)6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雷尼替丁治疗,观察组给雷尼替丁加多潘立酮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经过两周治疗,对照组有效率76%,观察组有效率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潘立酮是肠胃促动力类药物,能明显改善慢性胃炎患者消化不良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意义。关键词慢性胃炎;多潘立酮;雷尼替丁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发病率以>50岁人群居多,占50%以上。但现代生活节奏快、饮食不均衡、不规律等因素促成慢性胃炎年轻化,常见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症状无特异性,严重程度以胃黏膜的病变程度不一定一致。大多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饱胀不适(特别是餐后),无规律腹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烧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胃出血及腹部剧痛难忍。体征有上腹部压痛外无明显体征,确诊主要依靠胃镜检查、胃黏膜活检。50%~80%可查到幽门螺杆菌。有学者认为胃黏膜炎症以胃动力不足为主要原因,多潘立酮为胃肠动力类药物,具有增强胃肠蠕动、胃排空作用。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慢性胃炎患者60例,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慢性胃炎患者60例,均有上腹不适、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及胃镜检查胃黏膜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19~70岁;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3岁,病程3~8年。我们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给予雷尼替丁胶囊进行治疗,150 mg/次,3次/d,餐前30min,连用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潘立酮,10 mg/次,3次/d,连用2周,并叮嘱患者停用其他药物,禁食生冷辛辣食物。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胃镜检查患者胃黏膜病灶也全部消失。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灶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灶未发生变化或加重。将治愈和有效均计为总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对本研究中所获得的所有数据资料,我们均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对于数据中的计量资料,我们使用t检验,对于数据中的计数资料,我们使用x2检验,检查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疗效:经过2个月的治疗,对照组30例,无效7例,好转率76%;观察组30例,无效2例,好转率93%。观察组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讨论 
  慢性胃炎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其发病率较高,可发于各个年龄段。研究表明,慢性胃炎与功能性消化不良2周内疾病临床症状相似,主要临床表现上腹痛、恶心等。慢性胃炎病因比较复杂,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酸分泌增多联合作用外与饮食和环境、自身免疫等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发病诱因有很多,常见包括长期大量饮酒、吸烟、饮食不规律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因此戒烟戒酒、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快,对预防、治疗慢性胃炎有积极作用。 
  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为保护胃黏膜,防止进一步发展,消除消化不良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慢性胃炎治疗原则是根除幽门螺杆菌和抑酸抗酸治疗,无论是浅表性、糜烂性、萎缩性胃炎都存在消化不良症状,均可使用胃肠动力剂药物如多潘立酮,安全疗效可靠,无配伍禁忌证。因此选择促动力剂对改善患者消化不良减轻患者恶心呕吐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多潘立酮属于胃肠促动力类药物,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可增加胃肠道蠕动和张力,促进胃排空,增加胃和十二指肠运动,达到止吐效果。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多潘立酮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有效率93%,而对照组雷尼替丁治疗有效率76%,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并且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说明两种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均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多潘立酮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胃炎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笔者认为应用吗丁啉治疗慢性胃炎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上一篇:脑出血后吞咽障碍采用针灸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

下一篇:p16和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理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