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医学论文>药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52例疗效观

发布时间:2015-11-25 10:38
【摘要】 目的 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并与传统方法对照,观察其各自疗效。方法 将无黄疸型58例和黄疸型52例患儿按病历号单、双数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中无黄疸型25例作为观察1组,黄疸型27例作为观察2组;对照组中无黄疸型33例作为对照1组,黄疸型25例作为对照2组。对照组均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1组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加用茵栀黄制剂治疗;观察组巩固期均给予口服或直肠灌注茵陈利胆汤辨证施治。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查肝功和巨细胞病毒核酸(HCMV DNA)载量,出院后随访4个月,观察药物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 治疗2周,观察1组和对照1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HCMV DNA载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HCM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和对照2组治疗前后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M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2组治疗前后瘀胆指标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和对照组2组治疗后HCM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个月两组HCM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具有良好的疗效,且不易复发。

  【关键词】 肝炎/治疗; 巨细胞病毒感染; 中西医结合疗法; 婴儿

  巨细胞病毒(Cytomegaoviyns,CMV)感染在国内极广泛,据文献报道,全国育龄妇女血清CMV-IgG阳性率高达96%,是婴儿肝炎综合征常见病因之一[1]。治疗不规范可导致肝硬化,甚至可使婴儿致残,是影响国内儿童健康水平和国民素质不可忽视的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采取了以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为主的治疗方法,该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证明不失为治疗CMV感染的有效方法,但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发现该法也有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值得人们探讨解决。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运用于临床,为解决该病的治疗措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了探讨中医中药对该病的疗效,笔者对2008-01/2011-08在本院住院确诊为CMV肝炎的110例婴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0例病例来源于2008-01/2011-08在宝鸡市妇幼保健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科住院治疗患儿。其中男58例,女52例;年龄2周内32例,~3个月60例,大于3个月18例。无黄疸型58例,黄疸型52例。两型患儿部分出现肝肿大,其中65例为轻度肿大,14例为重度肿大,质地较硬。脾脏肿大51例,6例并发少许腹水;伴有消化道症状95例,表现为纳差、呕吐、腹泻,粪便颜色呈现淡黄色。血清生化指标:110例患儿抗CMV-IgM(+)、抗CMV-IgG(+)。肝功能大部病例均有胆红素增高,血清总胆红素17.1~85 μmol/L 50例,~205 μmol/L 27例,>205 μmol/L 15例,最高445 μmol/L;胆红素分类中,均表现为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胆红素双相升高,有35例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0.59;104例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最高652 U/L,98例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最高达1 240 U/L;67例碱性磷酸酶(AKP)升高。腹部B超:部分病例B超显示肝肿大,肝内回声弥漫性增强;其中14例显示胆道异常伴胆汁淤积。

  将110例患儿按病历号单、双数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中无黄疸型25例作为观察1组,黄疸型27例作为观察2组;对照组中无黄疸型33例作为对照1组,黄疸型25例作为对照2组。观察1组中男12例,女13例;平均3.1岁;平均病程12.5 d。对照1组中男18例,女15例;平均3.0岁;平均病程13.2 d。观察2组中男13例,女14例;平均3.2岁;平均病程13.5 d。对照2组中男11例,女14例;平均3.1岁,平均病程13.1 d。各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制定的CMV感染诊疗方案确诊标准[2]。

  1.3 纳入标准

  (1)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分类中,表现为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双相升高,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0.20;(2)血浆HCMV DNA载量>103/mL;(3)血清HCMV-IgM阳性。

  1.4 排除标准

  患有胆道系统畸形、代谢性肝病、药物中毒性肝炎和甲、乙、丙型肝炎等其他病毒感染性肝炎。

  1.5 质量控制

  HCMV-IgM抗体检测统一用美国HOPE Laboratories试剂盒,采用微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icrowell ELISA)检测;HCMV DNA载量的监测,采用荧光PCR定量分析[3],肝功选用美国Beckman公司提供的试剂,统一用BeckmanLX-2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

  1.6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诱导和巩固两期治疗,均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诱导期用量按5~7.5 mg/(kg?d),每12 h 1次,连用2周;巩固期10 mg/(kg?d),每周3次,连用3个月。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基础上,观察1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 mL/kg加5%葡萄糖适量静脉滴注,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在给予茵栀黄注射液1~2 mL/kg加5%葡萄糖适量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期治疗2周;观察组巩固期结合各型临床特点,分别辅用由茵栀黄颗粒组方减裁成的茵陈栀子利肝汤辨证施治。方药:茵陈、干姜、桂枝、大黄、黄柏、泽兰、丹皮、茯苓、白术、生麦芽、甘草。寒重加泽泻、半夏等。血瘀加虎杖、丹参、黄芪等;腹胀加大腹皮;肝脾硬肿加柴胡等。将上述药物浓煎成100 mL分次口服;不能口服者改为灌肠,每次30 mL,每日2次。

  1.7 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黄疸程度、肝脏大小、肝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生化指标、病毒DNA载量、药物副反应等变化。

  1.8 疗效判定标准

  结合血HCMV-IgM抗体定性及血或尿样本中HCMV的载荷值,并参考有关文献[3]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判定。(1)治愈:HCMV-IgM抗体检测转阴,血或尿样本中HCMV的含量检测值<1×103 copies/mL;黄疸及肝脾肿大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2)好转:总胆红素下降50%以上,肝脏较前回缩,肝功能部分恢复,转氨酶下降;病毒抗体滴度、标本病毒DNA载荷值有所下降;(3)无效:病毒抗体滴度持续阳性,病毒载荷值居高不下,肝功能无变化或有所加重。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非参数U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χ2检验。治疗后HCMV DNA拷贝数经对数转化,检测样本中HCMV的含量为<103 copies/mL时,按103 copies/mL计算。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愈34例(65.4%),有效11例(21.2%),无效2例(3.8%),放弃治疗2例,死于肝硬化脏器出血等3例,总有效率86.5%(45/52)。对照组治愈26例(44.8%),有效14例(24.1%),无效8例(13.8%),因合并症放弃5例,死于肝硬化等合并症5例,总有效率70.0%(40/58)。

  2.2 无黄疸者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

  两周后比较ALT和AST治疗前后的变化见表1。表1 58例无黄疸患儿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 表1结果显示,观察1组和对照1组治疗后各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HCMV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黄疸者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

  见表2。表2 52例黄疸型患儿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表2结果显示,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观察2组和对照2组ALT和AS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2组TBA、TBIL和DBI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2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HCMV的含量取对数后经方差分析,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副反应

  观察组骨髓抑制5例,肝脏损害6例;对照组分别为11例和10例。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2%和36.2%;观察组HCMV-IgM抗体转阴时间及回顾性抗体HCMV-IgG出现时间分别为(40±6.8)d和(24±3.3)d,而对照组分别为(54±7.3)d、(32±4.3)d。

  2.5 随访结果

  出院后随访4个月,HCMV DNA载量异常者共27例,其中对照组共20例(黄疸者15例,无黄疸者5例),观察组7例(黄疸者5例,无黄疸者2例),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HCMV DNA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5,P=0.018),观察组比对照组不易复发。

  3 讨论

  CMV感染是由CMV引起的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CMV具有潜伏活动的生物学特征,多为潜伏感染。在免疫缺损性宿主和先天性感染的婴儿中,可由潜伏病毒再激活,引起严重的CMV疾病,临床表现为CMV肺炎、CMV肝炎、视网膜炎、胰腺炎或结肠炎、心肌炎等。先天感染可使胎儿出现严重早产、先天性畸形、宫内外发育迟缓、脑瘫、新生儿黄疸、幼儿智力低下以及出生后视听能力和智能发育落后等远期后遗症。因此,对CMV感染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目前治疗CMV肝炎,国际通用方案是用更昔洛韦分诱导和巩固两期抗病毒治疗[3]。有研究表明更昔洛韦能抑制病毒复制,终止活动期病毒对肝脏损伤。但对病毒已经引起的胆汁排泄异常,降酶、保肝作用弱、远期对肝纤维化无明显治疗作用,也无免疫调节作用[4,5]。而该病的发病病理基础是早期病毒复制损害作用,后期为激发免疫损伤和胆汁淤滞累积毒理作用。所以在病程中一味采取抗病毒治疗,特别是后期病毒抑制期,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还会带来各种副反应,延误病情的诊治。

  荧光探针定量基因检测技术,是在常规PCR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HCMV DNA定量检测法,该法以HCMV DNA载量>1×103copies/mL作为预测HCMV感染活动性的指标[6],本资料在治疗后监测HCMV DNA拷贝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更昔洛韦能显着减低HCMV活动期感染。治疗后组间比较,单纯更昔洛韦抗病毒作用HCMV DNA载量测定不如中西医联合组。说明更昔洛韦联合中药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更强。随着治疗的进展,出院4个月后随访,两组病毒载量仍有相当数量病例维护较高水平(>1×103copies/mL),这也证实更昔洛韦只能抑制活动性感染病毒,却不能彻底消灭病毒。所以,对HCMV型肝炎应根据不同病理时期,采用辨证施治,不能局限于抗病毒治疗。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相继报道一些中成药如复方甘草酸苷[7]、茵栀黄等对该病有一定的疗效,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可以弥补更昔洛韦的不足,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中医认为,CMV肝炎病机归咎于“胎黄、黄疸”范属,发病机制在于“寒湿瘀滞、湿热内蕴、肝胆失于疏利,胆汁外泄,横溢肌肤”而致病,治疗主张根据临床表现、类型不同辨证论治。研究表明: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对无黄疸型CMV肝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机制在于:(1)复方甘草酸苷对肝细胞膜起保护作用,可以减少肝炎向肝硬化发展[8];(2)甘草酸在体内的代谢产物甘草次酸具有保护细胞膜、抑制免疫、调节细胞毒性作用及类固醇样作用,对肝细胞增殖也有促进作用[9];(3)抑制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而发挥抗炎活性;(4)药物成分中的甘氨酸和半胱氨酸,能减轻药物的伪醛固酮症样副反应;(5)甘氨酸具有抗肝细胞凋亡活性,半胱氨酸有预防肝纤维化、免疫调节和类固醇样作用,对肝组织损伤也有抑制作用。因此,急性期无黄疸病例不仅能协同更昔洛韦起抗病毒作用,而且还起到保肝、退黄、降酶、防止肝硬化等作用,经治疗2周后对比临床效果确切。对于黄疸型肝炎应用最广的,并在实践中得以证实的,有茵栀黄制剂等中成药。急性黄疸期加用茵栀黄注射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茵陈具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也有抗炎、抑菌、解毒作用;栀子有利胆、抗菌、退黄作用[10]。大黄能使Oddi''s括约肌松弛,促进胆囊收缩作用;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扩张毛细血管,加速肝组织再生、修复作用,黄芪起到补气、扩管,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免疫力作用。这些药物合理组合,互相协同,起到很好的临床疗效。两型巩固期服用以茵栀黄颗粒为主方,减裁而成的茵陈利胆退黄汤,根据临床表现增用不同药理的药物巩固疗效。寒重加泽泻、半夏等,血瘀加虎杖、丹参,黄芪等,腹胀加大腹皮,肝脾硬肿加柴胡等,配方合理,科学实用,既增强了西药的治疗作用,又减少副反应。长期使用骨髓抑制、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肝肾功能的副反应发生率低。

  因此,中药加更昔洛韦治疗不仅抗病毒作用强大,而且还显示出退黄、促进肝功能恢复、促进胆汁排泄、防止肝硬化等综合功效。中远期疗效比较进一步显示,中药组TBA、TBIL、DBIL等生化指标及HCMV DNA载量,治疗前后及组间比对疗效确切,对患儿胆汁淤积的改善有明显作用,肝硬化等合并症的发生率低[11],副反应小,抗体转阴时间短更不易复发。临床治疗婴儿HCMV肝炎对不同的类型宜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和疗程,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Gandhi MK, Khanna cytomegalovirus: clinical aspects, immune regulation, and emerging treatments[J].Lancet Infect Dis,2004,4(12):725-738.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组.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2):121.

  [3] 董永绥.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J].临床儿科杂志,2006,26(2):74.

  [4] 刘瑞海,刘华林,王斌,等.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临床分型治疗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3):235-240.

  [5] 孙文英,孙新,肖华,等.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1(11):24.

  [6] 陈奋华,何政贤,潘思年,等.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技术在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2,16(2):87-90.

  [7] 宋方闻,李学俊,江元森.复方甘草甜素(SNMC)对肝病理改变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11):24.

  [8] 日本Kgoto地方医院第三内科学系.甘草酸苷对肝细胞糖皮质激素信号通道的影响[J].Digestive Disoase and sciermes,2002,47(8):1775-1781.

  [9] 王妍卿.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8,18(4):255-257.

  [10] 陈明,龙子江,王靓.栀子提取物保肝利胆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6):610-612.

  [11] 覃肇源,黄鑫薪,李剑波.婴儿瘀胆型巨细胞病毒肝炎临床研究展望[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5):2401-2404.

上一篇:复合用药治疗老年高血压62例分析

下一篇:氟西汀和多虑平治疗糖尿病伴情绪障碍的对照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