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小学生近视眼预防的干预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7 05:03


第1篇:探讨中小学生近视眼预防的干预方案


近视眼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的屈光状态。《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第二大问题。目前仍缺乏对近视的病因、发病机制的正确认识,临床上对于减缓近视眼发展尚无有效的干预措施,而高度近视可能会导致一些严重的眼部并发症,如青光眼、视网膜剥离和失明,这将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很多研究表明近视眼的发生与较少的户外活动有关。因此有人提出在现阶段,延长户外活动的时间,可能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措施。然而,在中国农村进行的一项研究曾报道户外活动时间和近视眼之间无明显的关系。所以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其有效性。本研究主要对北京市小学生实施延长户外活动时间的干预措施,观察6个月后的近视进展程度,对干预措施的效果做出评价,探讨中小学生近视眼预防的干预方案。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首先从北京市16个区县中随机抽取2个城区(宣武区、朝阳区)和3个郊区县(房山区、通州区、昌平区),每个区县抽取1所小学。所抽取学校五年级的学生中自愿参加小学生近视眼干预活动,并签署家长知情同意书的小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干预活动期间患有远视眼和沙眼、青光眼等眼部疾患的小学生不包括在内。个体干预措施包括延长户外活动时间、控制电子设备使用、佩戴低度凸透镜3种,学生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自愿选择干预措施。最后纳入本次研究的学生共2375名,年龄6~13岁,其中男生1204名,女生1171名;~五年级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1.6%,17.8%,22.1%,18.6%和19.9%。其中选择1种干预措施的有1038名,2种干预措施的有882名,3种干预措施的有144名。本论文以仅选择延长户外活动时间一种干预措施者为试验组,以未选择任何干预方法的311名学生为对照组,仅对延长户外活动时间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


1.2方法


1.2.1户外活动干预的具体措施每天保证户外活动时间累计3.5h以上,包括上学来回路途时间、课间休息时间、体育课时间、放学后回家户外活动。由学校和家长共同监督。


1.2.2近视界定标准采用非散曈状态下计算机验光的屈光度作为近视的诊断依据,并采用刘菊对6001名3~15岁儿童非睫状肌麻痹下近视眼阳性界值的结果,作为近视眼与否的判定标准。其中双眼中只要有一眼为近视即被诊断为近视;两只眼中有一只眼为远视且另一只眼不为近视判断为远视;两只眼均不近视或远视判断为正视。


1.3质量控制在项目开始之前(2011年6月)以及干预完成之后(2011年12月底),征得家长和学生本人的同意后,由专门的培训人员于基线和终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计算机验光。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和与视力有关的活动的情况;计算机验光检查由专业验光师使用经过鉴定校准的台式计算机自动验光仪进行验光。


1.4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两组基线情况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干预的效果评价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协方差分析。以干预后的视力情况(1=近视;0=正常)作为因变量,基线时的右眼等效球径(计量资料)作为协变量,是否延长户外活动时间(1=是;0=否)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考虑到近视的发生在男女间存在差异,故再按性别分层后进行分析;以干预6个月后的右眼等效球径作为因变量,基线的右眼等效球径作为协变量,延长户外活动时间与否作为自变量,组内回归齐性检验满足条件时做协方差分析。


2结果


2.1基线调查结果单纯选择延长户外活动时间人数共295人,对照组311人,两组基线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5);延长户外活动时间组右眼等效球径均值为(-0.54±1.38)D,近视患病率为22.5%;对照组分别为(-0.63±1.34)D,2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Y2值分别为-0.906,2.180,P值均>0.05)。


2.2个体干预效果分析


2.2.1延长户外活动时间对小学生患近视眼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不进行性别分层分析时,延长户外活动时间组的小学生患近视眼的OR值为0.586(95%C/=0.402~0.853)。按性别分层后,延长户外活动时间组的男生患近视眼的OR值为0.513(95%cC/=0.297~0.885)。2.2.2右眼等效球径值改变的协方差分析用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右眼等效球径值的改变情况,组内回归齐性检验显示自变量与协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521),满足协方差的分析条件。不进行分层时,试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右眼等效球径的均数大于对照组。按性别分层后,结果显示,男生试验组降低了近视发生的可能(P<0.05),而女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研究采用延长户外活动时间的个体干预措施,对北京市小学生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视力干预,对干预6个月后的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协方差分析,结果均表明小学生应该尽量延长户外活动时间,尤其是男生在这方面更应该注意,防止近视眼的发生。


目前国内外大量的研究也同样表明延长户外活动的时间有减缓近视发病的可能。Deng等63对147名6~18岁儿童近视眼的发病情况进行队列研究发现,非近视眼儿童在上学期间参加户外活动的时间(10.95±5.95)h/周]高于近视眼儿童(8.25±6.25)h/周],他们还认为,对于近视儿童和非近视儿童来说,在暑假期间延长户外活动的时间能够显着减慢视力的发展进程。Rose等67比较了新加坡(628例)、悉尼(124例)的6~7岁华裔儿童中近视眼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提示户外活动是近视的保护因素。Guggen-beim研究了户外活动时间和躯体活动本身与儿童近视眼发病的关系,结果表明,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眼的发病有更大的联系。随着户外活动时间的增多,眼球可以接受更多外界的自然光线,使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Smith等69在研究新加坡青少年户外活动与近视眼患病之间的关系时,认为户外活动保护视力的机制可能是由于户外光线相比室内较充足,户外自然的光线使得视野变得宽广,视物变得清晰。


本研究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由于项目干预时间只有6个月,可能会影响到结果指标的观察效果,因此有必要继续延长干预时间,进一步评价干预的实施效果。其次由于调查规模和范围较大,调查时间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因此无法进行散曈后计算机验光检查,部分因睫状肌调节过强造成的假性近视无法排除,使近视患病率可能略高于实际水平。


作者:胥芹1,王晶晶1,段佳丽2,宋玉珍3,赵宏4,郭秀花1,吴立娟1(1.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100069;2.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4.北京市眼卫视近视弱视防治研究中心)


第2篇: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中小学生近视的预防效果


近年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电视、电脑的普及、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等,使得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并且呈逐年递增趋势,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对于近视若不进行有效防治,随着近视度数的不断增高,视网膜脱落等并发症也会接踵而至,而高度近视更是当前主要的致盲因素之一,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目前,除了近视流行病学与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外,青少年近视的预防、视力的保护也成为医疗卫生机构、国家教育机构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显示,近视眼的好发群体为7~17岁的儿童、青少年,10~15岁更是发病的高峰期,多数集中于初中阶段。本文随机选取两所学校进行对比研究,以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中小学生近视的预防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市两所中学初一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其中一组为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另一组为对照组,不做护理干预。观察组学生共536名,男生289名,女生247名,年龄10?14岁,近视学生共321名;对照组学生共557名,男生297名,女生260名,年龄11?14岁,近视学生共329名。两组学生近视程度见表1。两组资料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干预前先对学生的视力进行检测,同时通过问卷方式了解学生平时用眼情况,并做好记录。对照组不予以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取定期健康讲座、宣传手册、视频、广播等。向学生、老师、家长普及预防近视的知识,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1.3观察指标对所有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观察,检测护理前及护理干预后3年观察组学生的视力,并做相应的用眼情况与近视认知情况调查。按屈光度将近视分为如下三类:轻度近视<—3.00D,中度近视一3.006.00D,重度近视>一6.00D。用眼情况及近视相关知识认知情况调查采取自制问卷形式,主要涉及视力保护相关知识测评,共25题,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学生用眼习惯越良好,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填写。


1.4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近视发生率为53.17%,对照组为684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干预后观察组的健康用眼与近视认知评分为(91.35土11.35)分,明显高于干预前,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


3讨论


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学生近视患病率目前已高居世界第二,在亚洲部分国家与特定近视患病率更是高达70%。影响青少年视力发育的因素有很多,有研究认为主要因素有遗传与环境及行为两方面。但对于大多数单纯性近视眼而言,环境及行为因素占到绝大部分。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影响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习压力大: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传统应试教育仍未改变,导致学生间存在激烈的升学竞争,学习压力大。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过长,使眼睛长期处于疲劳、受压状态。(2)不良用眼习惯:大多数学生都存在不良用眼习惯,连续用眼时间过长,看书姿势不端正,如近距离看书、躺卧位看书等,周末长时间看电视、打游戏、上网等。(3)营养不均衡:现在的孩子多存在挑食、偏食的坏习惯,加大了患近视的可能。钙、锌、铬等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八、B、C、D、E都是眼部发育不可或缺的成分,挑食、偏食与长期摄入精制食品都会造成孩子缺乏这些必须物质,引起眼部发育不良。(4)电子产品使用过度:电视、电脑、手机等过度使用都会对眼部造成伤害。


根据以上原因,本文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起到了满意的效果。具体干预措施如下:(1)通过讲课、发放宣传手册、定期专家讲座等方式向学生普及眼部健康知识。内容包括眼部的结构、视觉的形成,洋细介绍近视的发病原理与发病机制,着重介绍眼保健操的重要性与正确做法。(2)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坚持每天做适量体育锻炼。注意保持健康的阅读习惯,阅读、写作业时,注意离书本保持33cm距离、胸口离桌缘10cm,不坐车、走路、躺卧看书,不在阳光直射或光线较弱的情况下看书、写字。用眼50min后休息10min,看电视、上网、打游戏的时间控制在2h以内。(3)合理安排膳食,饮食均衡,多食用富含钙、锌、铬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食物,少食甜食。(4)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视疲劳时可眺望远处,尽量多做些户外运动。(5)如有近视要及时合规佩戴眼镜。多数学生认为佩戴眼镜会使度数变得越来越高,造成眼球突出、鼻梁塌陷等,因而不愿意佩戴眼镜。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宣传时要着重介绍佩戴眼镜的重要性,消除学生的顾虑。(6)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要做好老师及家长的工作。不要安排过多的学习任务,平时学习、生活方面提醒孩子注意合理用眼。


本文结果表明,通过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学生的近视发生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提高其对近视的认知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胡杰忠,曾永宜,方丽珍,陈镜堆(东莞厚街医院,广东省东莞市523945)

上一篇:中医院校寄生虫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论文(共2篇)

下一篇: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