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结核病预防与治疗模式分析论文(共5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02:19

 

 第1篇: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损害临床病例分析


  結核病化疗过程中,抗结核药物性肝功能损害较为常见且最为严重;在第三世界国家发生率为23%~30%[1]。国内学者按照国际共识会议标准和美国胸科协会标准判断肝功能损害,使用HRZE四联治疗方案后,发现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男性15.5%、女性8.3%,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P<0.05)[2]。为更好地完成抗结核病治疗疗程,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现就本院二分所2015年1~6月发生的肝功能损害患者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15年1~6月期间广州市胸科医院结核病防治所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的410例患者。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3]参照卫计委(原卫生部)《肺结核门诊诊疗规范(2012年版)》;初治结核方案为2HRZE/4HR,复治结核方案为2HRZE/6HRE,(H:异烟肼0.3g/d;R:利福平0.45g/d;Z:吡嗪酰胺1.50g/d;E:乙胺丁醇0.750g/d)。抗结核治疗前,患者肝功能检查均显示正常;抗结核治疗后,2~4周复查肝功能,隔月、隔周后再检。排除标准:①抗结核治疗前肝功能异常患者;②丙肝患者;③酒精肝肝功能异常者;④肝硬化患者。


  1.3肝功能损害相关评价标准根据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于2010年发布《常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规定[4],若患者在服用常规剂量药物治疗过程中,连续2次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倍正常值上限(ULN)(40U/L)和(或)总胆红素(TBIL)>1×ULN(20.5μmol/L);或单次检测血清ALT>2×ULN或TBIL>2×ULN,则可认定为药物性肝功能损害。


  1.4观察指标①一般情况:患者性别、年龄、结核类型等;②抗结核药物性肝功能损害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③抗结核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检测结果;④抗结核药物与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时间关系。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410例结核病患者,男女比例为2.1∶1(276/134);年龄17~80岁,平均年龄(53.2±9.1)岁。其中结核病初治病例占94.1%(386/410),复治病例占5.9%(24/410)。肺结核占97.1%(398/410),结核性胸膜炎占2.9%(12/410);其中67例为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病例,发生率为16.3%。


  2.2肝功能损害与性别和年龄关系67例肝功能损害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5∶1(52/15);不同性别间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0,P<0.05)。按年龄分为<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和>61岁,


  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19.4%、13.0%、19.3%、17.1%、20.5%和13.5%;各年龄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93,P>0.05)。见表1。


  2.3肝功能损害与服药时间关系67例肝功能损害患者中,发生时间分别在服药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3个月,分别占7.5%、31.3%、40.3%、10.4%和10.4%;如果以2个月分别分组,则2个月内和>2个月发病分别占79.1%和20.9%;服药2个月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比例高于服药>2个月的比例。见表2。


  2.4肝功能损害临床症状肝功能损害患者中,仅34.3%(23/67)有明显临床症状;在临床症状中,主要症状包括胃纳差(14.9%)、乏力(9.0%)、精神差(7.5%)、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均为6.0%),发热和黄疸分别为2、1例,占4.5%;见表3。


  3讨论


  肝功能损害已成为影响肺结核临床疗效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的肝功能损害会导致整个抗结核治疗过程的中断,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患者抗结核的效果[5,6]。抗结核药大多数经过肝脏代謝,且有潜在的肝细胞毒性,是临床上引起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常见药物[7]。


  本调查显示,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16.3%(67/410),与王建云等[8]在兰州地区肝功能损害发生率相类似(15.5%,117/757),但高于日本肝功能损害发生率(6.7%)[9]。本文中,男性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李文红等[10]在河北承德地区的研究结果(17.8%/3.4%)基本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女性用药依从性好及遗传易感性增高有关;目前肝功能损害反应与性别的关系尚存在争议。


  在肝功能损害患者中,仅34.3%(23/67)有明显临床症状;所以定期检测肝功能很有必要。在肝功能损害患者中,即使存在一些临床症状(包括胃纳差、乏力、精神差、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但这些非特异特征也易被忽视;可能发热和黄疸症状会被重视,但发生率偏低(仅4.5%)。肝功能损害患者中,近80%的肝功能损害出现于药物治疗2个月内(本文79.1%);出现该结果原因可能与采用HRZE联合使用有关,增加了肝功能损害风险[11-16]。所以,在整个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特别是最初2个月应当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发现异常时及时调整治疗措施,以保证安全完成全球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治疗,提高结核病的治愈率。


  作者:钟静等

  第2篇:痰涂片阳性结核病患者的涂片与培养结果分析


  结核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疾病之一,通过呼吸道传播,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结核病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专业统计表明,全球有1/3人口感染结核菌,且结核感染人数还在呈逐年增加趋势[1]。在我国,结核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各类疾病首位,早期检查、早期控制已成为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痰涂片培养结果分析痰检阳性率,可有效甄别结核杆菌感染情况。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痰涂片检查可作为结核病控制的五要素之一[2]。该文回顾性分析该中心2010年1月—2013年12月420例结核病痰涂片阳性患者的痰涂片和培养结果的临床资料,旨在为结核病细菌学检查提供参考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1月—2013年12月420例结核病痰涂片阳性患者的痰涂片和培养结果。其中,男性患者220例,女性患者200例,年龄分布13~85岁,平均年龄(46.15±12.56)岁,初治315例,复治105例。病例纳入标准[3]:①结核病痰涂片与培养阳性者;②配合度较高者;③对该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①非结核分歧杆菌感染者;②合并其他恶性疾病者;③临床资料不全或标本采集不合格者。


  1.2方法


  1.2.1痰涂片检测方法以《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为标准,采用“镜下观察”法,分别收集患者即时痰、夜间痰及晨痰,收集于干净容器中,将部分标本痰液涂于载玻片上,进行抗酸杆菌染色并观察数量。定期由上级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间质量评估。


  1.2.2罗氏培养法在3份痰标本中选取2份进行培养,若3份均为阳性,则选取阳性级别更高的2份进行罗氏培养;若仅有2份为阳性,则选取2份阳性标本进行罗氏培养;若仅有1份为阳性,则另选取1分性状好的标本进行培养;若3份均为阴性,则不进行培养。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痰涂片检查结果比较


  3份痰涂片结果均为阳性患者273例(65%),仅2份为阳性者101例(24.05%),仅1份为阳性者46例(10.95%)。即时痰涂片结果为阳性患者315例(75%),即时痰涂片为阴性而夜间痰为阳性患者76例(18.09%),即时痰、夜间痰均为阴性而晨痰为阳性患者29例(6.91%);即时痰、夜间痰及晨痰涂片阳性例数分别为315例(75%)、370例(88.09%)、374例(89.05%),即时痰与夜间痰、晨痰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69、27.161,P<0.01),夜间痰与晨痰阳性例数比较(χ2=0.106,P>0.05)。


  2.2痰培养结果分析比较


  该研究420例痰培养结果中,有16例痰培养信息不全,仅有404例具备完整2份痰培养结果可供分析;404例共有5份痰培养污染,即时痰、夜间痰及晨痰标本污染率分别为0.24%(1例)、0.48%(2例)、0.48%(2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污染标本,即时痰培养阳性例数为391例(97.02%)、夜间痰阳性例数为376例(93.77%)、晨痰阳性例数为385例(96.49%),仅即时痰与夜间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42,P<0.05)。根据涂片结果进行培养时,3种痰标本仅选择1份进行培养,其菌株分离率仅比培养2份痰标本低1.8%~2.7%。


  3讨论


  结核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需借助科学、合理检测方法进行早期甄别、诊断,以提升结核病控制效果和预防质量。痰涂片检查被视为结核病诊断首选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及可靠性高等优点[4-7]。该组研究结果显示,3份痰涂片结果均为阳性患者273例(65%),仅2份为阳性者101例(24.05%),仅1份为阳性者46例(10.95%)。其中,3份痰涂片均为阳性者占大多数,仅少部分患者为1份痰标本阳性,说明大部分痰涂片阳性结核患者为连续排菌,如果在检测过程中出现1份标本涂片阳性构成比过高,应对检测机构涂片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


  WHO结核病防治指南建议取痰标本顺序为即时痰、晨痰和夜间痰,而我国规定为即时痰、夜间痰和晨痰[8]。姜广路等[9]研究表明,即时痰、夜间痰及晨痰涂片阳性例数分别为75.2%(2868/3813)、87.9%(3350/3813)及89.4%(3408/38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研究数据显示,即时痰、夜间痰及晨痰涂片阳性例数分别为315例(75%)、370例(88.09%)、374例(89.05%)。数据提示阳性率依次升高,与上述研究吻合,说明如果痰标本应用于涂片检查,则我国现行规定更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另一组数据显示,即时痰培养阳性例数为391例(97.02%)、夜间痰阳性例数为376例(93.77%)、晨痰阳性例数为385例(96.49%),仅即时痰与夜间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2,P<0.05)。其中夜间痰培养阳性率最低,这可能与夜间痰送检时间较长、杂菌繁殖过多、MTB活力受到影响所致,提示如果痰标本用于培养检查时,则WHO指南顺序更符合本地区实情。


  该组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涂片结果进行培养时,3种痰标本仅选择1份进行培养,其菌株分离率仅比培养2份痰标本低1.8%~2.7%。说明在广大基层疾病控制中心或医疗机构资源有限前提下,针对初诊痰涂片阳性患者,在根据痰涂片结果选择痰培养标本时,可将标本数量减少。


  综上所述,在检测过程中出现1份标本涂片阳性构成比过高,应对检测机构涂片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如果基层疾控中心或医疗机构资源有限前提下,可按照痰涂片阳性标本优先培养原则,将2份痰培养标本改为1份。


  作者:欧阳娟

  第3篇:奶牛结核病的治疗与防治


  1流行病学


  牛结核病的病原主要为牛型结核分支杆菌,奶牛最易感染。本病无季节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检疫不严格,盲目引种;对检出阳性牛不能及时处理;未能从根本上消灭传染源以及人畜间相互感染,引起牛结核病不断发生与流行。牛结核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传播,吸入了被污染的飞沫或媒介是传播本病的最主要方式,只需很微量的牛结核菌即可引起感染。接触密切的动物群体呼吸传播是主要方式,但是采食了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另一种主要传播途。


  2临床表现


  本病多取慢性过程。其潜伏期一般为10~45天,有的长达数月乃至数年。根据患病器官的不同,本病可分为肺结核、肠结核、乳房结核等。


  肺结核:以长期顽固的干咳为特点,呼吸困难,逐渐消瘦。在肺脏或其他组织器官常有很多突起的白色或黄色结节,切开后可见干酪样坏死物,有的坏死组织溶解和软化,排除后形成空洞;在胸腔和腹腔可发生密集的灰白色坚硬结节,即所谓“珍珠病”。


  肠结核:消化不良,以顽固性下痢为特点,粪便带血或脓汁,在胃肠道粘膜可见大小不等的结核结节或溃疡。


  乳房结核:乳房肿大,以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硬结为特点,泌乳量降低,严重时乳腺萎缩;乳房结核多发生于进行性病例,是由血行蔓延到乳房而发生,切开乳房可见大小不等的病灶,内含干酪样的坏死物。


  此外,结核菌还可以侵害其他器官,发生淋巴结核、子宫结核、睾丸结核等。


  3诊断技术


  本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防制方针,采取“监测、检疫、扑杀、消毒”相结合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3.1监测


  用提纯的结核菌素对奶牛作皮内注射和点眼试验,是现今常用的诊断实验方法。


  皮内注射法:术者先用酒精消毒术部,在牛颈中部一侧上三分之一处剔毛,用卡尺测得原皮厚度后,皮内注入0.l~0.2ml结核菌素(三个月以下犊牛注,三个月以上注0.2m1),注射后72小时观察,并用卡尺测出术部肿胀大小及皮肤厚度,同时加以记录。局部发热,有疼痛感,皮厚增加8mm或肿胀面积在35mm×45mm以上者,均判为阳性反应;肿胀不明显,皮厚增加5~8mm,肿胀面积在35mmx45mm以下者判为可逆;无肿胀或肿胀不明显,皮厚差在5mm以下者判为阴性。


  点眼:用提纯的结核菌素02~0.3ml(约3~5滴)点于奶牛左眼(有眼病和结膜不正常者,不可作点眼检疫),点眼后,于3、6、9小时各观察一次。有粘性、脓性分泌物,或分泌物在结膜囊及眼角内呈粒状或线状,并且结膜有明显的充血及水肿和流泪者判为阳性反应;仅有少量粘液分泌物积于眼角,结膜无明显的充血及水肿者判为可逆;无反应,仅结膜轻微充血,流出少量浆液性分泌物者判为阴性。


  每年定期开展奶牛结核病的监测,用提纯的结核菌素检出的阳性牛群为结核病污染牛群,污染牛群每年应进行多次监测,阳性牛扑杀,直到检疫监测为阴性。连续3次监测均为阴性的牛群为健康牛群。


  3.2检疫


  多数试验研究表明,用提纯的结核菌素对奶牛结核病进行检疫,点眼检出率达到93%,皮内检出率可达到98%。


  对从未进行检疫的牛群以及结核阳性反应的检出率在3%以上的牛群中,用结核菌素皮内注射结合点眼的方法进行检疫,每年应检疫3次以上。


  经过检疫,检出率在3%以下的牛群,直接用结核菌素皮内注射的方法进行检疫,每年应检疫2次以上。


  犊牛群,用皮内注射方法检疫即可,分别在小牛出生后1个月、6个月、7个半月时进行3次检疫。


  从境外引牛时,先就地严格检疫,确认为阴性后,方可引入;运回后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再进行检疫,确认为阴性后,才能和健康奶牛合群。


  3.3隔离、扑杀


  凡检出的结核阳性反应牛应立即调离牛群进行隔离,对隔离的牛须经常和定期进行临床检查,必要时可进行细菌学检查,对确诊为开放性的病牛(即有临床症状的排菌病牛),应立即屠宰,病牛肉按有关规定处理。检出的阳性疑似反应牛应隔离复检。根据检疫结果将牛分为健康牛群、假定健康牛群、陽性隔离牛群。


  反复进行多次检疫,淘汰污染群的开放性病牛及生产性不好、利用价值不大的结核菌素反应阳性病牛。对良种牛采取隔离治疗。


  4防治措施


  4.1预防为主,防检结合


  对非结核疫区定期检疫,运用PPD检疫,坚决淘汰阳性牛;结核疫区运用PPD和ELISA相结合的检疫手段,做到ELISA阳性,不管其变态反应是阳性还是阴性,坚决予以捕杀;变态反应阳性而ELISA阴性,认为是结核病初期,有可能因病情加重或者转化为开放型结核,也应坚决淘汰(或对其隔离,加强ELISA检测,检出阳性时及时淘汰)。这样,能最大限度的淘汰结核病牛,从而加速牛场的净化。


  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消毒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增强牛体抵抗力,起到预防作用。对圈舍等环境定期消毒,消灭传染源与传播媒介。同时注意,牛舍内不能同时饲养其它牲畜及禽类,防止交叉感染。及时做好牛场管理人员的健康监测,避免人畜互相传染。


  4.2卫生及消毒


  饲养人员应到有关医疗单位进行结核病及相关疾病的检查,无结核病和非带菌者方可进行对奶牛的饲养管理。


  加强圈舍消毒工作,每年春秋应进行两次以上的预防性消毒,每当出现阳性病牛后,都要进行一次大消毒,畜舍的出入口应设置永久性消毒池。常用的消毒药有:5%来苏尔或克辽林、10%漂白粉、3%苛性钠、20%石灰乳等。


  4.3防治


  预防接种:受威胁的犊牛可进行卡介苗接种,20天后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2~18个月。治疗:病初及症状轻者每日用异烟肼3~4g,分3~4次混在精料中饲喂,3个月为一个疗程。症状严重的可口服异烟肼l~2g,同时,肌肉注射链霉素300万u,并在l~l.5华的时间内进行3次检疫,全是阴性者可改称健康牛。


  作者:李国才

  第4篇: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新模式的运作和管理


  早在上世纪初期,我国政府部门就开始对结核病采取控制措施,该措施利用了世界银行的资金投入,取得了很好的结核病控制效果,作为结核病重要治疗机构——医院,更要顺应国家政府的结核病控制政策,加强对结核病的控制[1]。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新模式是近几年运用较多的结核病预防及控制方法,已经在很多医院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选取某市2015年和2016到医院进行诊断的病人3211例,2015年为1923例,2016年为1288例,均实行区县医院与区县疾控中心合作模式,然后对两年某市进医院诊断和治疗的结核病人进行结核病治管情况比较和结病管理率对比,最后根据比较结果,分析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新模式的运作和管理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


  某市从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已经完成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新模式运作和管理的医院一共有10家,其中有5家为区县医院,有3家为区县疾控中心,有1家为专科医院,有1家为综合医院,其中区县疾控中心的任务在于监督和管理结核病人,区县医院的任务在于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定点医院与区县疾控中心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形成了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新模式。


  2.运作和管理方法


  (1)结合各相关部门实际制定对应职责


  各医院进行结核病技术诊断组成立时,还要在年终奖考核中纳入区县医院结核病防治工作,同时还要将年终奖考核与文明医院密切联系起来,以激发区县医院的结核病防治管理积极性[2]。


  (2)区县医院结核病门诊的职责


  在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模式中,定点医院的任务是诊断和治疗结核病病人,也就是“防治”。所以在实际合作中区县医院结核病门诊的职责有:①对疑似结核病的病人进行诊断,并登记检查出来的结果,然后写成报告上交给相关部门;②对于已经被确证为结核病的患者,医院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结核病化疗方案,同时填写患者相关资料,待一切检查事项及记录事项都完成后,便对结核病患者进行免费检查和治疗[3];③治疗前需要给结核病患者发放《肺结核病人治疗须知》,并进行10min的结核病防治知识教育;④治疗前还需要与患者签订一式2份的免费治疗协议书;⑤治疗时,一般会对每个患者进行1个月的强化治疗,治疗中的药物免费,同时填写治疗和管理通知单(2份),1份交给患者并叮嘱其转交给乡镇卫生院的督导医生,以便于督导治疗管理的落实,而另一份则交给区县疾控中心,以实现有效及时的结核病人监督和管理;⑥对于抗结核的免费药物要制定专门的人来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药物登记、保管和发放,同时还要进行报表填制,如月报、季报和年报等[4]。


  (3)区县疾控中心的职责


  区县疾控中心在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模式中的任务在于“医防”,也就是监督和管理结核病人。所以具体职责包括:①负责将结核病患者的就诊工作、诊断工作及治疗工作移交给区县医院,然后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规划实施工作指南》要求完成其他工作;②积极参与区县医院的结核病诊断工作,并对结核病相关报表进行审核、检查和指导;③加强与区县医院的联系及配合密切度,待患者被确诊为结核病后1周内,对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完善;④负责领取抗结核免费药品,并将药品转交给区县医院,以实现对免费药品使用的监督和管理[5]。


  (4)督导医生的职责


  负责督导结核病人服药及按时到定点医院进行复查检测。


  3.统计分析法


  采用PASS19.0软件对收集而来的数据资料进行计算、统计和分析,采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用(x+s)表示,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用[n(%)]表示,数据资料计算结果比较,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6]。


  二、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新模式运作效果


  1.结核病治管情况比较


  2016年继续在2015年的基础上推行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新模式的运作和管理后,结核病发现率得到了提高,复发涂阳人数和免费服药人数都在2015的基础上减少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核病管理率变化比较


  2016年继续在2015年的基础上推行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新模式的运作和管理后,报告率和密切接触者调查率仍然保持在100%的水平上,转诊率、追蹤到位率和系统管理率均地得到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很多病都会去区县医院进行首诊,治疗后再到区县疾控中心接受管理和养护,足以见得推行实行医防合作模式后区县医院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和诊疗水平等均得到了完善和提高,明显优于区县疾控中心。从表1的分析结果了解道2016年免费药服用人数与2015年相比有所下降,经分析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复治病人增多和原医院药品库存下降,但免费服药人数比例率仍高达90.19%,说明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模式运作效果很好。


  3.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新模式的优点


  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新模式不但充分发挥了医院结核病诊断方面及临床治疗方面的技术优势,还将疾控中心的高效病学管理优势和解决结核病门诊存在的问题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了结核病的控制效率及治疗效果。


  三、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新模式的运作和管理经验总结


  1.统一组织、协调和监管卫生行政部门


  进行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模式前,需要对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反复动员和协调,以实现对各部门职责的明确,同时还要将相关文件下发、将各项补偿用的经费落实、相关奖励措施的制定[7-8]。


  2.给予区县医院适当的经济补偿


  结核病诊断及治疗是一项具有公益性的工作,区县医院在诊断及治疗中会使用到很多免费药物及相关设备,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成本及费用,所以要对区县医院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以保证区县医院的结核病诊断及治疗积极性。


  3.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


  ①奖金制度应偏向于结核病门诊医生;②取消医院感染科的经濟指标;③加强对结核病诊断组长的监督与管理;④强化自费药品组长签字制度,即病人治疗需要使用的自费药品需要组长签字后方能使,以防止免费药品使用比例低等问题发生[7]。


  4.通过反复培训与督导来实现相关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①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培训结核病诊断指标、痰检指标、报告编制标准、治疗标准及指标等,以保证医院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按规范的要求及流程进行运作,进而提高结核病诊断及治疗有效性;②疾控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给予结核病人追踪能力、督导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同时还要对疾控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网络资料整理及完善能力,进而提高疾控中心的结核病人监督管理效率及质量[8]。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新模式的两个主体是医院和疾控中心,本研究以某市的区县医院和疾控中心为例,研究分析出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模式的运作和管理,是通过医院和疾控中心的相互合作实现,能够有效提高结核病发现率、治疗有效率、追踪到位率、转诊率、新发图阳治愈率和免费服药人数,具有很好的结核病控制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实行。


  作者:宋晓敏

  第5篇:浅析规范性的牛结核病预防及治疗技术


  牛结核病由牛分歧杆菌引起,具有慢性和消耗性强的特点,可以进行人畜共染,是传染性极强的疾病。牛结核病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现,对于牛养殖业的损害是非常巨大和严重的。染病的牛或者被感染的牛奶,经过人类呼吸道和食道进入人体,使人感染上该病,死亡率较高[1]。因此,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检疫、预防和扑杀是对牛结核病进行控制的有效方法。


  1流行特点


  牛结核病一般在奶牛中感染数量较多,同时对黄牛、牦牛等的感染性也较强,人在与病牛接触后,通过呼吸道、食道等感染该病菌。引起牛结核病的病菌为牛分歧杆菌,可以通过奶牛分泌的体液,如鼻腔液体、痰、粪便、乳汁等,引起其他牛的呼吸道等的感染,感染的途径包括饲料、饮用水等。


  2临床症状


  牛结核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到6周的时间,最常可以达到一年。临床的症状表现为肺结核、乳房以及肠道的结核出现。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是病牛的顽固和长期的干咳,干咳的时间长且给牛带来的痛苦较大。病牛的患病时间较长,呈现疲劳、消瘦、呼吸困难的症状;乳房结核表现在病牛的乳房的淋巴结肿大,乳腺区有弥漫性的硬结且触碰无痛感,表面观察为凹凸不平。母牛的乳汁变稀,严重时会有停止分泌乳汁的情况;肠道结核的临床表现为牛消瘦、下痢和便秘交替出现,粪便中有脓状血便出现[2]。


  3病理分析


  对病死牛解剖后发现,病死牛的肺脏、乳房、胃肠道黏膜等处有特异性的白、黄色结节出现,呈现干酪样的钙化。坏死组织的结节大小不一,坏死的结节阻止有融化和溶解的现象发生,排出脓液后会形成孔洞,形状大小如花生颗粒,在整个和胸和肺膜出现密集状态的分布。


  4诊断方法


  牛结核病的患病牛,经过对患病部位的组织、痰液、尿液等分泌物的切片、细菌培养等实验方法的检验,得到了病原学诊断结果为,牛结核病的病原原因就是牛型结合分歧杆菌的蛋白衍生物,导致皮内发生变态反应。根据流行病学的特点,经过对牛结核病的分析后发现,如果牛结合分歧杆菌发生了蛋白质病态的阳性转化,就可以判断是牛结核病,或者经过实验反应出的Y-干扰素的结果也呈现阳性,也是判断牛结核病的标准[3]。


  5预防方法


  5.1对于牛结核病感染的病牛,要严禁进入牛养殖场。每年春秋两季对健康牛群进行变态反应检疫。在种牛引进的过程中,对种牛的来源地进行核查,严禁从疫区引进的种牛进入养殖场。对所有要引进的种牛进行检疫,检验合格后方能引进养殖场内。在混入牛群饲养之前,至少要隔离观察一个月以上,确定没有牛结核病发病症状后,才能混入牛群饲养。检疫检查是保证放置病牛混入健康牛群的有效方法,同时对人体携带病菌的情况也要进行检查,病菌携带的人不能从事饲养牛群的工作。


  5.2对种牛进行严格繁殖上的控制,坚持使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对优选的奶牛精液进行规范操作,严格人工授精的全过程,种牛的进场先隔离、后检疫。培育健康牛犊是保证牛群健康的重要途径,在母牛分娩的过程中要对乳房和后驱身体进行消毒处理,牛犊分娩后先进行消毒,经过6个月的隔离饲养,通过的检疫测试合格的牛犊方能进入健康牛群中进行饲养[4]。


  5.3对于牛结核病发病牛群,采用隔离的方法进行防范。检验的时间应定在一个半月的时间。牛舍的消毒锅严格按照环境卫生防疫学的方法,首先做好消毒工作,每个季度使用热碱水(10%)、漂白粉(10%)、福尔马林(3%)、苛性钠(3%)、来苏儿(3%)进行消毒。病牛已经发现立即屠宰、掩埋或者火烧处理。


  5.4对牛的预防接种工作措施,包括对牛犊和结核病牛接种卡介苗。牛犊的接种时间一般为出生后的30d,接种的部位在牛胸垂部分。采用皮下注射的方法,注射的剂量为100ml,接种后15天会产生免疫力。接种的频率为一年一次。


  6治疗牛结核病的方法


  在对牛结核病的治疗上,国内外普遍广泛采用的多为链霉素、氨基水杨酸钠等。从临床上看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因此对牛结核病的治疗主要是要注意检验以及采取淘汰处理的方法。


  6.1发现疫情,立即将牛群的移动进行限制,对患病的牛进行隔离。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人员立即到现场进行取样,在实验室展开诊断。患病的牛应进行全部扑杀,对已经检验确诊患有牛结核病的牛群进行隔离。隔离的方式包括圈养和固定放牧等形式。隔离用的草场不允许有交通道路,不能与人居住区域临近。隔离牛群的结核病净化工作,要做好各项防范措施。


  6.2對于牛群的饲养场所、用具、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包括金属设施等,消毒的方法包括火焰、熏蒸、深埋发酵处理、焚烧等等,粪便可以采用堆积密封的方法。


  6.3当牛结核病发生大面积爆发的时候,应遵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条例中的规定,采取措施加以扑灭。


  6.4对于牛的痰液和乳汁等,由于含菌量少,在检验中往往会出现阴极的反应,不利于病情的快速准确检出。因此采取有效的浓缩方法对标本的蛋白质进行溶解后,检查的准确率会相应提高。例如硝酸消化法、氢氧化钠消化法、安替福民沉淀浓缩法等等。


  6.5对牛包虫病、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工作,可通过做好粪便的采集、监测工作和以及对牛定点屠宰企业病变脏器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加以防控和规范。


  作者:陈佳娟等

上一篇:肺癌疗效观察应用研究分析论文(共3篇)

下一篇:颈椎病治疗手法与运用分析论文(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