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宫外孕保守治疗的临床体会

发布时间:2015-07-04 09:58
【摘要】目的介绍宫外孕药物保守治疗的体会。方法90例宫外孕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30例,采用米非司酮25mg,每天2次,口服,连用3~5天,首次加倍;观察二组30例,加用甲氨蝶呤20mg,每天1次,肌肉注射,连用5天;观察三组30例,口服米非司酮,肌注甲氨蝶呤,并配合中药杀胚,观察疗效,对三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成功率为73.33%,观察二组成功率为93.34%,观察三组成功率为97.26%。观察二、三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①中西药联用治疗异位妊娠疗效满意,用法简便,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有推广应用的价值。②在保守治疗的过程中,防止副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是本病保守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宫外孕保守治疗米非司酮甲氨蝶呤中西药联用
宫外孕是指非宫腔内正常妊娠,由于各种原因,受精卵不能到达并正常着床于子宫内膜所致。我院1994-2009年共收治宫外孕患者236例,其中药物保守治疗90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1994-2009年住院确诊为宫外孕并符合药物保守治疗指征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三组孕龄在22孕周,包块直径的大小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90例均为附件区妊娠,无宫颈妊娠。
1.2药物保守治疗指证①未破裂者,活动性腹腔内出血者,无明显腹痛,生命体征平稳,结合b超等动态观察无活动性内出血;②b超测定附件包块≤5厘米,无盆腔积液;③肝、肾功能正常;④无血液系统疾病。
1.3用药方法对照组:米非司酮25mg,每天2次,口服,连服3-5天。观察二组:同上口服米非司酮,加用甲氨蝶呤,每天1次肌注。一般1个疗程5天,用药后第5-7天测β-hcg值做b超检查,若血β-hcg值较用药前下降≤15%,则给予第2疗程的甲氨喋呤。以上60例中,给予第二疗程甲氨喋呤的仅有7例,无论是否使用第2疗程的甲氨蝶呤,均在第1次用药后约2周1次测血β-hcg及行彩超检查,若使用第2疗程的甲氨蝶呤酌情继续监测血β-hcg值及行彩超检查。观察三组,口服米非司酮,甲氨蝶呤20mg,每天1次,肌注,同时口服中药,酌情加减。在用药后期使用我院自制中药制剂,配合微波治疗。一般1个疗程为5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腹痛、阴道流血情况及无药物副作用表现。
1.4疗效判定
1.4.1临床观察患者卧床信息,禁止性生活,保持大便通畅;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面色、腹痛及阴道流血情况;停药后隔日1次行尿β-hcg测定,1周1次b超检查,注意药物副作用。

1.4.2血β-hcg每周测2次,直至血β-hcg<3.1miu/12次(正常值<3.1miu/ml,>5.0miu/ml为妊娠)
1.4.3b超监测每周1次,有原始心管搏动者每日1次,直至原始心管搏动消失。动态观察盆腹腔内异位妊娠包块,包括妊娠囊、胚芽、原始心管搏动的变化,监测异位妊娠发生流产或破裂时的情况,子宫直肠陷凹积液的变化。
1.4.4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无下腹痛,阴道流血停止;连续2次血β-hhcg<3.1miu/ml。妇科检查及b超盆内异位妊娠包块吸收,或盆内血肿包块缩小大于1/2。
1.4.5失败在治疗过程中hcg值不断升高或维持高值不下降时,盆腹腔包块未见缩小或增大;或出现下腹剧烈疼痛,腹腔多量流动性血液,有血液动力学改变,必须行手术治疗。
1.4.6随访全部研究对象临床观察症状消失,连续2次血β-hcg<3.1miu/ml可以出院,出院后随访3个月,每半个月复查b超,观察盆腔内异位妊娠包块或血肿包块吸收的情况。记录月经恢复正常的时间。
2结果
2.1治疗结果90例保守治疗患者中,11例转为手术治疗,均做术后病理诊断,且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一致;79例保守治疗成功,治愈率为87.8%,疗程最短6天,最长37天。
2.2两种治疗方案效果的比较对照组治愈成功率为73.33%,观察二组治愈成功率为93.34%,观察三组治愈成功率为97.26%,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2.3药物的副作用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及口腔炎、口腔溃疡,药物保守治疗过程中少数患者出现以上不良反应。一般胃肠道反应不需特殊治疗可自行缓解、消失,对出现口腔溃疡者给予维生素b2、维生素b4及口腔护理后很快恢复正常。
3讨论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直被视为具有高度危险的早期妊娠并发症。近年来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取得了很大进步,我院采用西药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中药三要联合治疗宫外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方法简单、安全、可靠,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保守治疗宫外孕存在一定风险性,对病例选择应该严格把握,应在具备手术条件的情况下进行。

上一篇:肿瘤科护理纠纷隐患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护士在标本采集中的认知与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