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深静脉置管不同部位细菌污染与导管相关感染的

发布时间:2015-12-13 11:55

摘 要:目的:对接受深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其不同部位的细菌污染与导管相关感染进行分析。方法:抽取136例接受深静脉置管治疗的临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68例。A组患者为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B组患者为股静脉置管患者。在置管后定期对两组患者的体外导管、管周皮肤、穿刺点的细菌阳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在接受置管后的第1天、第3天、第7天的细菌阳性结果与穿刺口炎性关系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置管后的第2周,相关性开始变得不是十分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导管和管周皮肤的细菌污染会导致深静脉置管后出现导管感染现象,因此在进行置管操作的过程中手法必须保证娴熟且规范,在日常护理中加强对导管的维护也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深静脉置管;不同部位;细菌污染;导管;感染
    深静脉置管技术是目前临床对危重病患者进行抢救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但该项技术属于有创操作技术,患者在导管留置的整个期间容易出现医源性导管感染现象,从而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严重者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1]。为了对接受深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其不同部位的细菌污染与导管相关感染进行分析,为今后临床在对患者进行抢救和治疗的过程中,能够使出现医源性导管感染的机率进一步降低,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必承受不必用的痛苦,使患者转归更加理想,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特进行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抽取136例就诊的接受深静脉置管治疗的临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其分别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患者,在置管后定期对两组患者的体外导管、管周皮肤、穿刺点的细菌阳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6年1月~2011年1月抽取136例在我院内科ICU就诊的接受深静脉置管治疗的临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男58例,女78例;年龄21~79岁,平均41.6岁;患者留管时间15~23 d,平均18.3 d;患者的病种主要包括肺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慢性心力衰竭、消化道大出血、重症肌无力、病毒性脑炎、农药中毒等;两组患者的自然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将抽样中136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68例。A组患者为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B组患者为股静脉置管患者。在置管后定期对两组患者的体外导管、管周皮肤、穿刺点的细菌阳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在接受置管后的第1天、第3天、第7天的细菌阳性结果与穿刺口炎性关系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置管后的第2周,相关性开始变得不是十分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时段导管细菌阳性关系比较

体外导管与穿刺口

管周皮肤与穿刺口

导管头与穿刺口

t

P

t

P

t

P

第1天

0.325

0.001

0.574

0.000

0.314

0.002

第3天

0.324

0.001

0.279

0.004

0.286

0.004

第7天

0.503

0.000

0.581

0.000

0.517

0.000

第14天

0.152

0.143

0.179

0.062

0.063

0.546

3 讨论

    患者在接受深静脉置管穿刺术之后的不同时期的同一时段穿刺口的细菌培养阳性结果与深静脉导管发生感染的机率存在十分明显的相关性[2]。在本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进行置管操作后的同一时段的患者体外段导管、管周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结果与穿刺口的细菌培养阳性结果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分析的最终结果提示:患者的体外段导管、管周皮肤部位与穿刺口的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在患者接受置管术后的第1天、第3天、第7天呈现出高度相关,而在进行置管术操作的第14天患者的体外段导管、管周皮肤部位与穿刺口的细菌培养阳性结果没有十分明显的相关性。这一结果中,同一时段穿刺口的细菌培养阳性患者的细菌具体类型与患者管周皮肤或体外段导管细菌培养阳性结果的一致性及导管头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细菌的具体类型与穿刺口的细菌培养阳性结果的一致性,表明了患者在接受深静脉置管术的早期存在着细菌经过患者的体外段导管或管周皮肤污染到穿刺口,进而污染到导管内段的感染途径和风险[3-4]。这很可能与在导管置入的早期,局部皮肤受损,导管作为异物对其产生了相应的刺激、创面渗出等因素而最终导致穿刺口周围细菌进一步繁殖并入侵有关;而第14天穿刺口周形成肉芽组织,可能对细菌由穿刺口的繁殖和入侵起到局部防御,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体外导管和管周皮肤的细菌污染与深静脉置管后出现导管感染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置管操作的过程中手法必须保证娴熟且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同时在日常护理中加强对导管的维护也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4 参考文献

[1] 王  芳,包  蕾,韩旭东,等.目标性监测对控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4(21):286.

[2] 王爱玉,陈秀英,刘燕珍,等.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8,22(1):365.

[3] 彭根英,韩  蔚,王  蔚,等.恶性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前瞻性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11(3):426.

[4] 闫  沛,李武平,刘  冰,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细菌培养结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0,12(28):217.

上一篇:乳腺癌早期筛查标志物探析

下一篇:痔秘通2号治疗气虚津亏型便秘60例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