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幽门螺旋杆菌与非口源性口臭关系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5-11-11 09:35

摘 要:目的:探讨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非口源性口臭的关系。方法:第一阶段:选择无牙周疾病和其他口腔疾病的经鼻嗅法确定有口臭患者45例,然后进行胃镜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胃内Hp感染情况;第二阶段:对第一阶段确定口臭及胃内Hp感染患者四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再用相同鼻嗅法检查患者口臭的根除情况,以初步研究二者的相关性。结果:鼻嗅法复查经治疗后螺杆菌检测阳转阴31例患者中口臭者9例,占31例总数Hp治愈者的29.03%,口臭治愈者22例,占31例总数Hp治愈者的70.97%。结论: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很可能是非口源性口臭其中一个重要相关因素。

关键词:口臭;幽门螺旋杆菌
  口臭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不仅给患者带来不良社会影响,甚至诱发心理障碍[1]。WHO已将口臭作为一种疾病来记载,为多病因引起的临床症状。形成口臭的主要物质是挥发性硫化物,硫化氢与甲基硫醇是最主要的两种成分(占90%以上)。中医认为口臭是“胃阴亏虚,虚火上炎”,提示口臭和胃肠功能改变有关[2]。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胃癌以及消化不良的发生关系密切。据文献报道,国外约有50%~65%的人受口臭影响,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多数地区在50%左右,二者在人群所占比例相近[3]。同样的研究又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口臭发生率在93%以上,可见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口臭发病的一大原因。我国成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在50%[4]。探讨幽门螺旋杆菌与非口源性口臭关系非常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口臭患者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所有患者无牙周疾病或其他口腔疾病,2周内未服抗生素,无其他显性疾病(胃肠疾病除外)。
1.2  研究方法:口臭强度采用鼻嗅法检测。检查者与受试者口腔距离约10 cm,嘱受试者闭口1 min,含住纸管,呼气,评分,采用Rosenberg等推荐的标准:0:无口臭;1:可疑口臭;2:轻微但明确的口臭;3:中度口臭;4:可以忍受的重度口臭;5:无法忍受的恶臭。其中0和1记为无口臭,2、3、4和5记为有口臭;胃内幽门螺杆菌检测。凡胃镜标本经组织学诊断证实为Hpyfori阳性或受试者经液体闪烁法尿素[14C]呼气试验所得结果大于100 dpm/mmol者,均认为Hpyfori阳性;四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奥美拉唑,1O mg,2次/d;果胶铋0.1 g,3次/d;阿莫西林1 g,2次/d;克拉霉素O.5 g,2次/d。疗程7 d。治疗疗程结束后第1天及第4周后尿素[14C]呼气试验确认幽门螺杆菌根除。
2 结果
  第一阶段:45例口臭患者中胃内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阳性的33例,占口臭患者的73.33%。第二阶段:33例口臭且胃内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阳性患者经服药后螺杆菌检测为阴性者31例,治愈率为93.94%,鼻嗅法复查该31例螺杆菌检测为阴性口臭者9例,占31例总数Hp治愈者29.03%,口臭治愈者22例,占31例总数Hp治愈者70.97%。
3 讨论
  引起口臭的原因多种多样,85%~90%的口臭来源于口腔,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很可能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相关因素[5]。研究幽门螺杆菌与口臭之间的关系,界定口腔条件尤为重要,我们的研究将牙周来源的口臭排除在外,无口腔疾患及引发口臭的器质性疾病,仅伴发Hp感染。观察表明,口臭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着高于无口臭的受试者,说明在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后,胃内Hp以ori感染仍然是口臭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口臭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该研究39例患者在Hp根除后口臭消失者占绝大多数,再次表明Hp感染可能与口臭发生有关。其他胃肠或肝胆疾病也可伴有口臭,特别是口腔菌群混乱是已知引起口臭的原因之一,用四联法治疗Hp感染时是否对口腔菌群有影响还未有明确结论,所以Hp感染与非口源性口臭有很强的统计学正相关性。Hp致口臭的原因有以下3种可能:①Hp可以分解尿素产生氨,氨是一种具有特殊臭味的物质;②Hp可以产生硫化氢和甲硫醇,这是口臭中最主要的成分;③存在hp感染时,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及胃动力受到损害,食物残渣在胃肠中潴留时间过长,腐败分解产生各种有臭味的气体。
  综上所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口源性口臭有极强的相关性,是引起口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有利于帮助我们鉴别口臭类别,从而提高口臭的诊治效能。
4 参考文献
[1] Rayman S,Almas sis among racially diverse populations[J].Int J Dent Hyg,2008,22(6):2.
[2] 钟  瑜,杨学惠,杨国汉.谢培元教授滋阴泻火法治疗口臭经验[J].时珍国医国药,2007,23(8):2048.
[3] 马骏驰.口臭的研究现状[J].广东牙病防治,2002,10(2):149.
[4] 范学工,夏华向.幽门螺杆菌感染基础与临床[M].长沙:潮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
[5] Loesche WJ,Kazor iology and treatment of halitosis[J].Periodontol,2002,28(2):256.

上一篇: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

下一篇: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