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青少年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变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5-11-11 09:35

摘 要:目的:分析青少年屈光不正在睫状肌麻痹前后客观屈光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使用睫状肌麻痹剂验光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三组患者,即远视组、轻度近视组、中高度近视组各20例,共60例,120只眼,观察各组在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的变化。结果:睫状肌麻痹前后,客观检影球镜度在远视组有明显变化,轻度近视组变化次之,中高度近视组略有变化或不变;柱镜度数、轴位在各组中均有轻微变化。结论:青少年睫状肌麻痹前后,球镜度数、柱镜度数、轴位均有变化,所以,对青少年进行验光时,建议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后再行客观检影验光,可排除假性近视,获得较准确屈光度。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公认为是较准确的客观检测屈光不正的方法。

关键词:青少年;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复方托吡卡胺
  儿童及青少年正值发育期,眼睛调节能力本身很强,波动大,远视眼比正视眼需要更多的调节。他们又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作业或玩游戏,调节持续,睫状肌经常处于紧张或痉挛状态,由此对眼睛屈光状态或屈光度影响很大。在验光时,睫状肌若不能充分放松,验光结果常与实际屈光状态不符,一些不规范的眼镜店配出的眼镜与其实际屈光度相差甚远,这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视觉健康有相当大的危害。随机选取三组屈光不正患者,分别在睫状肌麻痹前后检影验光联合主观验光,观察其屈光度变化规律,客观地对其评价以指导临床工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佳县眼视光中心就诊的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中随机选取远视20例(40只眼),轻度近视20例(40只眼),中高度近视20例(40只眼)分为远视组、轻度近视组、中高度近视组三组,共60例(120只眼),年龄6~14岁,无性别限制。等效球镜范围远视组+8.00~+0.50 D,轻度近视组0~-2.75 D,中高度近视组-3.00~-7.50 D。经眼科检查排除其他眼病及眼位异常。
1.2  方法:所有被检者首先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眼位、双眼视功能、屈光间质,然后在半暗室内进行小瞳检影验光。随后用睫状肌麻痹剂复方托吡卡胺点双眼,5 min/次,(每次压迫泪囊2~3 min),点5次,半小时后再次进行检影验光。分别记录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诉、散瞳前后屈光度、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然后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在本中心所选的病例中,睫状肌麻痹前后,客观检影球镜度在远视组变化幅度最大(+1.50~+5.00 D),在轻度近视组变化次之(-0.25~-1.75 D),在中高度近视组略有变化或不变(0~-0.75 D);柱镜度数、轴位在各组中均有轻微变化(度数变化0~±0.5 D,轴位变化0~8°)。
3 讨论
  儿童及青少年调节活动能力较强,有时这种活动能力大到难以估计的程度。Hambresin曾报道一正视者因此而导致成为-22 D的高度近视者[1]。在临床上也经常遇到儿童及青少年在睫状肌未松驰的情况下,用电脑验光,检测出是复性近视散光或混合散光,其实际为复性远视散光;检测出是近视,实际为正视眼、低度远视眼或近视眼,近视者往往比实际负度数高。可见调节对屈光状态和屈光度的影响之大。尽管高科技的发展使电脑验光仪风靡世界,也越来越普及,为广大眼科医师和验光师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但是实践证明,熟练的视网膜检影结果,仍优于电脑验光[2]。儿童调节力强,小瞳下检影验光会有较大差异,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后,可以使睫状肌达到临床最佳的调节静止状态,再行检影验光,既检测方便又能得到可靠的屈光度,是目前公认的较准确的客观验光方法。
  我中心用睫状肌麻痹剂复方托吡卡胺是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无色或微黄色澄明液体,其中含有0.5%托吡卡胺和0.5%去氧肾上腺素。托吡卡胺具有阿托品样的副交感神经抑制作用,药物吸收后可引起散瞳及调节麻痹,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具有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吸收后表现为散瞳及局部血管收缩,两药合用有协同作用,减少用药量及减轻不良反应的功效。该药具有作用强、见效快、持续时间短的特点,避免了使用阿托品散瞳作用时间过长而影响学习和生活。麻痹睫状肌是它的主要作用,散瞳是它的副带作用。睫状肌是否完全松驰,不能根据瞳孔散大程度和对光反应是否消失来决定,而应根据剩余调节来决定。剩余调节在1 D以下,才算是调节松驰,否则仍需继续用药[3]。
  大量资料表明,当睫状肌长期处于紧张或痉挛状态,会造成眼屈光力增强假象,即远视及远视散光患者会表现出正视、轻度近视或远视及远视散光度数变浅;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会表现出近视、近视散光度数加深;某些正视眼往往会表现为近视(即假性近视)。通过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与上述相符,所以,对于调节旺盛近距离用眼多的儿童及青少年对其进行屈光检查时,必须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检影验光,才能获得可靠的屈光度。
4 参考文献
[1] 王幼生,廖瑞端,刘  泉,等.现代眼视光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83.
[2] 戚朝秀,朱春兰,董丽洁.近视眼角膜屈光力、角膜中央厚度与屈光度的关系[J].新医学,2008,39(4):775.
[3] 丁  哲,欧阳永斌.近视眼屈光度与角膜中央厚度、眼压、角膜曲率的关系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7):1230.

上一篇:指掌腕骨骨折外固定微动加压骨折康复的临床分

下一篇:剖宫产手取胎头技巧预防子宫切口延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