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气管切开术治疗重症脑外伤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15-10-15 09:14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气管切开术治疗重症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62例重症脑外伤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34例患者采用气管切开术进行治疗,观察组28例患者采用气管插管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带管时间、应用呼吸机时间、术后肺炎发病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与观察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带管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后有16例患者发生肺炎,发病率为47.12%,观察组有13例患者发生肺炎,发病率为46.4%,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死亡8例,病死率为23.5%,观察组患者死亡6例,病死率为21.4%,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应用呼吸机时间为(9±4.7)d,观察组患者应用呼吸机时间为(13±3.4)d,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术治疗重症脑外伤不仅操作简单,并且可以促进患者尽快进行自主呼吸,具有较好的抢救价值。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重症脑外伤;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术是一种临床常见术式,其应用于治疗呼吸机能所致呼吸困难、喉源性呼吸困难等气管类疾病,效果良好。而重症脑外伤患者病情急迫,其首要治疗方法之一即是要保持病患呼吸通畅,应用气管切开术,效果颇为满意。笔者选取收治的34例行气管切开术进行治疗重症脑外伤患者,与同期实施气管插管术进行治疗的28例患者进行对比,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1月收治的62例均由临床诊断为重症脑外伤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19~62岁,平均(26±8.3)岁。观察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18~71岁,平均(33±9.8)岁。两组患者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组34例患者采用气管切开术进行治疗:取仰卧位,头后仰,颈前伸展,将肩下置一软枕,高度为高5~10 cm,在2~4气管软骨环间隙做穿刺点标记。将手术区铺巾进行常规消毒,将气管固定好后进行局部麻醉。在标记处做横向切口,在切口正中垂直穿刺气管,将与套针连接的注射器进行回抽,当有突破感的同时还有气体抽出即表明套针管在气管内,将外套管向下倾斜送入气管内(角度为45°),将注射器和穿刺针芯退出。将导丝穿过外套管置入气管内后再将外套管退出,扩张气管前壁,沿导丝将扩张钳推进直至钳尖键入气管腔,当扩张钳进入气管后提高,确保钳尖与气管的角度相同,避免损伤器官组织。将钳臂慢慢扩张直至气管导管可容纳其中,将扩张钳退出,置入气管导管并进行固定。手术中要进行常规生命体征监测。观察组28例患者采用气管插管术进行治疗方法:经口盲探气管将气管插入,然后与呼吸机相连接,手术中要进行常规生命体征监测。
1.3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与观察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带管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后有16例患者发生肺炎,发病率为47.12%,观察组有13例患者发生肺炎,发病率为46.4%,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死亡8例,病死率为23.5%,观察组患者死亡6例,病死率为21.4%,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应用呼吸机时间为(9±4.7)d,观察组患者应用呼吸机时间为(13±3.4)d,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对比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 上一篇:软坚散结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中西医综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