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黄热病西方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24 13:01

黄热病西方医学论文

黄热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的确在世界某些地区仍然存在,在丛林地带时有发生。黄热病曾广为传播,使处于热带气候(如美国中部和南部、非洲和亚洲)的人们备受折磨。但是,随着16、17世纪探险活动的开展和18世纪贸易路线的开放,1699年该病传到了北美洲,当时,美国克莱斯顿、南卡罗来纳、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都爆发了黄热病;3年后,纽约也爆发了该病。1723年,欧洲发现了第一例黄热病患者。1793年,发生在费城的一场流行性传染病是由来自西印度群岛的船只引发的,几乎所有费城人都受到了热病的折磨,从来没有哪座美国城市遭受过如此严重的灾难,有四千多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19世纪末一20世纪初,在控制黄热病方面取得了突破。

1881年,古巴医生卡洛斯.芬莱(CarlosFinlay,1833—1915)在一篇论文中指出,黄热病是通过蚊子传播的。美军的外科医生沃尔特?里德(WalterReed,1851—1902)也证实了这一点,他曾在1900年率领调查团去古巴调查黄热病传播的起因和模式。得知这一消息,美国军官兼医生威廉?戈格斯(WilliamGorgas,1854—1920)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以消灭哈瓦那的蚊子,并最终根除了这座古巴港口城市的黄热病。1904年一1913年,戈格斯出任巴拿马运河委员会的卫生长官,在巴拿马运河区采取了相似的措施——黄热病曾对这里造成了极大威胁。事实再次证明,这一做法十分有效,它大大减少了黄热病病例,使运河工程得以最终竣工。1937年,美国医生、细菌学家马科斯?泰勒(MaxTheiler,1899—1972)发明了17-D疫苗,该疫苗能够有效对抗黄热病。1951年,由于他在传染病方面的发现,泰勒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战胜黄热病是现代医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一。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议论文写作教学,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议论文论证是指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论证方法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议论文论证方法一、例证法

论证是指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在一些同学的写作过程中,要么自己分析到底,要么一味地罗列事例和名言,而缺少相应的论述,使文章显得单薄无力。这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论证方法——抓住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阐述,让自己的论述有理有力。

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例证法就是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的方法。例如有一篇题为《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的考场作文(2007年全国卷Ⅱ)写道: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六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己,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恩枝头灼灼其华。

为论述“感恩”这一话题,作者列举了诸葛亮和李密两个人的事例,并且分析了两人的感恩之举,以及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无可争辩地说明了“因为懂得感恩,世界才会如此美丽”的道理。

借助事实论据说理,不等同于简单的事实罗列,要避开以事例代替论证,只有叙述没有分析的误区。在概述事例之后,要尽力挖掘材料中包含的内容,将它与所要论证的观点紧密联系起来,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具体操作,可以有下面两种方法:

1.例后解说法。列举事例后,将其中关键的、与论点密切联系的内容进行解说,使其含义得以彰显,能够更好地论证观点。

例如论证“钻研科学需要牺牲精神”的观点,有人选用了这样一则事实论据:著名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听说一艘轮船上发现了黄热病人,立即赶往那里,希望发现引发这种烈性传染病的病菌。当他来到港口时,检疫人员坚持不让他上这艘船。巴斯德恳求说:“请宽恕一个学者追求科学的热情吧!”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检疫人员,他们同意让他上船进行研究。事后,有人问他:“你难道不怕危险吗?”巴斯德毫不犹豫地答道:“为了能使其他人活得更好,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做一次试验。”

黄热病——烈性传染——坚持上船研究——不怕死亡——为使他人活得更好,我们抓住事例中的关键词句,就扣住了论点。

在事例之后可以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解说:面对致命的黄热病,巴斯德坚持上船进行研究,表现出一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令人感动。因为在他看来,为了发现病菌,为了挽救他人生命,牺牲自己一人,是值得的。正是这种科研重于生命的精神,使他最终获得了成功。

上述分析,全都围绕着材料与观点相关的内容作出阐释,就可以避免常见的“观点加事例”的单薄局面。

再如《细节》一题,有同学举例:刚刚开通的地铁六号线和八号线,站台与车厢之间有十多厘米高度差,间隙足以放入一个成人的脚。开通四天以来,已经有七位乘客受伤,踩空事件数不胜数。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决定加设橡皮垫予以补救。

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是:站台与车厢之间的高度差——忽视细节设计——乘客受伤——事后补救。

事例分析:忽视了站台与车厢地面的高度差这—小小的细节,既给乘客造成不便和伤害,也提高了运营成本,使“上海制造”的形象大打折扣。可见,细节不细,只有在设计时细心观察,科学计算,周密推理,才能打造出完美的全局。

2.假设分析法。论据中列举的是一种既成的事实,但在分析时,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其中的人物由于缺少某种精神,或者由于某种原因而没能这么做,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通过不同结果的比较,我们就能探究与观点有关的因素,强调其重要性了。

例如上文论证“钻研科学需要牺牲精神”的观点,仍然选用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事实论据,我们可以通过假设,进行说理:假如缺少为科学而献身的牺牲精神,巴斯德面对瘟疫肯定会退避三舍,远离疫区。那么,他永远也不能发现传染病病菌,永远也不能接近并获得科学的真理。

通过假设缺少牺牲精神会产生什么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具有牺牲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完成论证的过程。

上面提到的《细节》一题,对地铁六号线和八号线的反面事例,我们也可以假设分析如下:如果地铁站的设计者没有忽视这一细节,早就考虑到站台与车厢的高度差问题,及时与车厢生产厂家沟通,在站台建造时考虑周全,就可以避免乘客的不便,省却以后无数的麻烦。可见,细节体现的不仅仅是设计问题,还有责任心,通观全局的高远目光,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等丰富内涵,细节,彰显大节!

议论文论证方法二、引证法

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

运用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可以称之为“引”;二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可以称之为“证”。许多学生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其实在运用引证法时,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是可喜的,但论据本身只是一种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缺乏论证分析的过程,文章势必苍白无力。因此,在列出理论根据之后,一定要恰当地加以阐述,要引而有证,引而有说,阐明引用资料的目的,讲清所引用资料的意思,将其与观点紧密联系起来。

那么,面对引用的理论论据,如何来加以分析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1.如果引用的是文言名旬,最好能稍加解释,不必字字落实,意译为主。同时,联系观点,作出阐发。

如我们写《交友之道》,谈及“人贵在相知”:“李白说过:‘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人与人的友情是最珍贵的,难以用金钱来衡量。”前一句话引用李白的诗句,其中“人生贵相知”极好地契合了观点。后一句话既解释了诗句的大意,也作出了自己的阐释,友情贵于金钱。

谈及“交友之道,在于付出”:“‘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是子路面对朋友作出的许诺,车马皮衣,和好友分享,即使破旧了,也毫不感到可惜。因为交友之道,在于付出。当然,付出的不仅仅是车马皮衣等物质,还应该包括真情实意、精神上的支持等。”

在解释了所引用的子路的话之后,对其中涉及观点“付出”的有关内容,再稍加阐释,论证分析就很到位了。

2.如果引用的是白话文的通俗语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存在障碍,我们就要抓住引文中的关键字句——与论点密切相关的内容来加以分析,把它的内容更明确地揭示出来。如果其中用到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更要作一些刚述,使论据含义清楚地显现。

如同样写《交友之道》的“人贵在相知”,我们引用了下面一些名言,并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罗曼·罗兰说过:‘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的黑夜的唯一光亮’,友情在我们生活中,就像黑暗中的火光,在失意灰心的‘黑夜‘,格外珍贵——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才有了继续下去的勇气。”前一句话是原文引用,后一句话则抓住了“照亮”、“黑夜”、“光亮’’等字眼,揭示了它们的含义,点明了友情的珍贵。

“‘谈到名声、荣誉、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比,它们都是尘土……,在达尔文看来,许多认为之奋斗的东西,都不如友情可贵,它们就像尘土般卑微而虚幻,而友谊,可以给人带来长久的快乐和安慰,是一份终身的‘财富’。

上述引证的示例,都是在引用原文之后,抓住了关键的内容(加点字),紧扣观点,给出了自己的分析(画线句子)。

总之,引证法的要点就在于“引文加分析,分析扣论点”,记住这一点,就能使你的论据发挥应有的作用。

议论文论证方法三、正反对比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是把两种相反的或有差异的观点、事物进行比较,通过两相对照,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论述的是非。

当我们针对论点进行对比分析时,根据对象不同,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道理上的对比。世上的道理,往往有正反两个方面:勤奋与懒惰,诚实与虚伪,开放与封闭,积极与消极,自立与依赖,廉洁与腐败,团结与分裂,坚强与软弱,节俭与奢侈,创新与守旧……运用对比论证,就是要找到道理的对立面,并进一步展开议论。

例如《给他人留点空白》一题,有篇文章进行了道理上的对比:

为他人留点空白,遇事能让出三分,自己就多了一份爱心:为他人留下三分宽容,人际关系就不会紧张;凡事能为他人留下一点空白,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不要忘了,你留给他人的空白,也是留给自己的出路。

人生舞台,风云变幻,何处没有矛盾,何时没有纷争?世界上,有坦坦君子,也有戚戚小人。若是你没有坚忍的心智,没有宽容的胸怀,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若不懂得给他人留些空白,留些回旋的空间,也会遭受他人的误解、刁难,甚至伤害……

倘若你能包容理解,为他人留下三分余地,反省自身,解剖自己,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误会为理解,化狭窄为广阔,最终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下一页更多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范文

论文 瘟疫对宗教、文化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医疗实验、恐怖活动等得影响 字数2500字

总的来说,瘟疫[1]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
先秦时期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温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指出温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并认为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
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文中的“伤寒”,除了指外感热病外,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可见当时温疫流行之猖獗。
三国
  曹植《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描绘了当疫病流行的惨状,并明确指出:“疠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中也记载:“……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是当时凄凉情景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从汉桓帝刘志,至汉献帝刘协的七十余年中,记载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连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们也未能幸免。如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也一时俱逝。其惨状可见一斑。
晋朝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对温疫也有论述,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
隋朝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认为疫疠病“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有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并认为岭南地区的青草瘴、黄芒瘴等瘴气也属疫疠病范围。并进一步指出:“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唐朝
  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立“辟温”一章,记载治疗温疫的方剂。
  出于唐朝王冰以后的《素问》遗篇,认为温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疠”之称。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温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种疫毒之气。
宋代
  宋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对瘟疫的临床表现、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元朝
  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温疫的治疗方法。
明朝
  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温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其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等,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
  吴氏认为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虽然戾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又进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气者药物也。”
  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体内的。认为“邪从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气的方式,“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而人体感受戾气之后,是否致病则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而不胜正,未能顿发”;“其年气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戾气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与散发性的不同表现。而戾气致病又有地区性与时间性的不同情况。此外,由于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一。认为“……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并且还指出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还创制了不少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剂。《温疫论》是我国医学文献中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一部划时代著作,至今仍可用来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清朝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并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以重用石膏为主,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在与温疫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与临床治疗方法。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作用。[2]
编辑本段
巨大危害

  2000年八国集团领导人(G8)将在日本冲绳举行年度会议。鉴于包括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疾等在内的传染病已成为人类头号杀手,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数计,如何遏止全球瘟疫的蔓延将首次正式列入此次会议的议题。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言人格里高利-哈特尔表示,“此举标志着人类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迈出了重要一步。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三种传染病很有可能彻底摧毁人类经济和社会结构。相反,如果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能共同为此做出贡献,事情将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据了解,目前全世界共有35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70%的人生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该地区迄令为止已有1100万人死于艾滋病。
  三分之一的艾滋病患者最后都死于肺结核,后者每年夺去200万人的生命,同时又有800万人感染,几乎全部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疟疾只需借助蚊子叮咬就可以传染,在非洲,它每年要夺取100万人的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发展中国家,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疫这三种传染病使各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其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过去35年中,仅疟疫一种传染病就使国内生产总值损失了三分之一。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一次重大艾滋病会议上曾表示,他将在八国集团领导人会议上敦促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支持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水平。
  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八国集团所做的允诺往往最终不能兑现。例如,1999年,八国集团曾宣布将为世界上最贫穷国家削减1000亿美元的债务,但迄令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采取具体行动。
  有鉴于此,积极呼吁向贫穷国家提供廉价药品的世界慈善医疗卫生阵线(MSF)警告说,八国集团必须用实际行动来实现所许下的诺言。
  MSF女发言人萨曼莎-波尔顿说,“八国集团应该提供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生产一些普通药品,如治疗艾滋病的抗逆转录酶病毒药品,以使这些国家摆脱对国外大医药公司的依赖。”
  此外,鼓励、支持公共研究机构的研究工作也非常重要,研制新药品不应该象商品一样为某个跨国大公司所垄断。肺结核的治疗就是一个突出例子。目前仅有的一种疫苗还是在1923年发现的,此后,几乎没有人再去研究新的更为有效的药品。而这种名为TB的疫苗经过30多年的运用之后,不仅价钱昂贵,而且药力也在逐渐下降。
  波尔顿说,“肺结核是穷人的疾病。如果感染了肺结核,你必需呆在医院里几个月,无法工作,而这对许多人来说是根本负担不起的。”
编辑本段
第一次流行瘟疫

  [3]自2400多年前至19世纪中后期雅典瘟疫
  2400多年以前的一场疾病几乎摧毁了整个雅典。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雅典的市民们生活在噩梦之中,身边强壮健康的年轻人会突然发高烧,咽喉和舌头充血并发出异常恶臭的气味。 不幸的患者打喷嚏,声音嘶哑,因强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一位医生发现用火可以防疫,从而挽救了雅典。
流感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经记述了类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纪,德国医学地理学家Hirsch详细列表记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来的历次类似流感的流行病爆发情况。明显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发生在1510年的英国。
  后来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现过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规模流行病的情况。而对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详尽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后,文献中共记载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东欧人,1889年至1894年席卷西欧的“俄罗斯流感”,发病范围广泛,死亡率很高,造成严重影响。
鼠疫
  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近东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这次流行疫情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其起源众口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2000人,一个月后竟达8000人。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史称“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历史上称为“黑死病”的那一次。
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仅仅百余年的历史,但明确的病毒致病的记载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早在1566年,疯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经被记录下来,但直到1885年,人们还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
  在细菌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年代,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的试验,为狂犬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路径。巴斯德从实践中发现,将含有病源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将这些毒性已递减的液体注射于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编辑本段
第二次流行瘟疫(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结核病
  据资料介绍,自1882年柯霍发现结核菌以来,迄今因结核病死亡人数已达2亿。而今日重提防治结核病,是因为最新资料表明,全世界结核病人死亡人数已由1990年的250万增至2000年的350万。75%的结核病死亡发生在最具生产力的年龄组(15至45岁),全球已有20亿人受到结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为1%,即每年有约6500万人受到结核病感染。
第三次鼠疫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发的,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目前,鼠疫在北美、欧洲等地几乎已经绝迹。但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地区,人鼠共患状况还时有出现。
流感
  1918年,一场致命的流感席卷全球,造成了2000万至5000万人死亡。尽管这场流感在美国被称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于美国,有可能是从猪身上传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国人得了流感,导致50多万人死亡,几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轻人。
  平时流行的流感虽然没有这么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国也导致11万多人住院,3.4万人死亡。作为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流感没有特效药可治,可以注射流感疫苗预防,有效率为70%至90%。由于流感病毒极其容易发生变异,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类型不一样,因此必须每年注射疫苗才能发挥作用。
天花
  天花原来只在“旧世界”(亚洲、欧洲和非洲)流行,在17和18世纪,它是西方最严重的传染病,但是在历史上的影响却比不上鼠疫,这可能是因为其受害者以儿童为主(约1/10的儿童因天花夭折),活下来的成年人大多已有免疫力能力。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无药可治,世界卫生组织在1980年5月28日宣布人类消灭了天花。天花消灭后,人们对如何处置天花病毒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论。1990年,第22届世卫大会作出决定,将世界上仅有的天花病毒储存于俄罗斯的科尔索沃国家病毒和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还有美国的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 销毁天花病毒的最后期限仍没有明确。
编辑本段
第三次流行瘟疫(20世纪中期至21世纪初)

流感
  世界上又出现过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即:1957年开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亚洲流感”、1968年出现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发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罗斯流感”。
  在1957年“亚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发流行期间,各年龄组均易感染,死亡率升高,65岁以上老年人尤为显著。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现了较高的死亡率,这两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个地区。据美国公布的统计数字,在1957年“亚洲流感”流行期间,美国共有7万人因此死亡。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间,共有3.4万人在美国因感染致死。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苏联“俄罗斯流感”流行。1978年1月,“俄罗斯流感”开始在美国在校学生及征募的新兵中爆发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许多国家也纷纷出现感染流行。
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登革一词源于西班牙语,意为装腔作势,乃为描写登革热患者由于关节、肌肉疼痛,行走步态好像装腔作势的样子。登革热是一种古老的疾病,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过多次大流行,患病人数多达数百万之多。
  1998年时,登革热已成为仅次于疟疾的最重要的热带传染病。在东南亚地区呈地方性流行趋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华南各省也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流行。
西尼罗河病毒
  2002年的夏季,“西尼罗河”病毒在美国再次爆发,从1999年到2002年四年间,这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夺去了几十人的生命,100多人受到感染。西尼罗河病毒是在1937年从乌干达西尼罗河区的一位妇女身上分离出来的,近年出现在欧洲和北美的温带区域。
  专家认为,每200个感染“西尼罗河”病毒的人中只有1个可能引发致命疾病,但对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统较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发脑炎直至死亡。
艾滋病
  艾滋病是“后天免疫缺损综合征”(AIDS)的英文简称。艾滋病病毒终生传染,它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1981年6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首先报道了5例这样的病例,他们都是同性恋者,随后,在美国和其他国家都陆续发现了类似症状的病人,后在全世界大规模传播开来。
埃博拉病毒
  2000年10月14日在乌北部的古卢地区突发埃博拉病,目前有51人被感染,其中31人已经死亡。埃博拉病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乌干达出现。这种病由埃博拉病毒通过身体接触传染。感染病毒的人出现高烧,肌肉剧烈疼痛,鼻腔、口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有可能在24小时内死亡。据报道,乌干达的邻国苏丹和刚果(金)曾先后在70年代和1995年流行过埃博拉病,不少人因此被夺去了生命。[4]
编辑本段
人类历史上十大传染病死亡事件

  1 像羊群一样地死亡着 雅典大瘟疫
  2 多种瘟疫集体爆发 安东尼瘟疫
  3 世界第一次大规模鼠疫 查士丁尼瘟疫
  4 肆虐三百年,死亡近两亿 欧洲黑死病
  5 史上最大的种族杀——灭绝印第安人的天花
  6 肆虐两个世纪的黄热病
  7 无法估量的损失 霍乱横行的19世纪
  8 20世纪人类的噩梦 西班牙大流感
  9 战争的帮凶 俄国斑疹伤寒
  10 仍在肆虐的瘟疫 疟疾

议论文里的论证方法有什么?夹叙夹议算吗?

议论文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

一、例证法
论证是指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在一些同学的写作过程中,要么自己分析到底,要么一味地罗列事例和名言,而缺少相应的论述,使文章显得单薄无力.这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论证方法——抓住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阐述,让自己的论述有理有力.
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例证法就是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的方法.例如有一篇题为《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的考场作文(2007年全国卷Ⅱ)写道: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六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己,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恩枝头灼灼其华.
为论述“感恩”这一话题,作者列举了诸葛亮和李密两个人的事例,并且分析了两人的感恩之举,以及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无可争辩地说明了“因为懂得感恩,世界才会如此美丽”的道理.
借助事实论据说理,不等同于简单的事实罗列,要避开以事例代替论证,只有叙述没有分析的误区.在概述事例之后,要尽力挖掘材料中包含的内容,将它与所要论证的观点紧密联系起来,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具体操作,可以有下面两种方法:
1.例后解说法.列举事例后,将其中关键的、与论点密切联系的内容进行解说,使其含义得以彰显,能够更好地论证观点.
例如论证“钻研科学需要牺牲精神”的观点,有人选用了这样一则事实论据:著名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听说一艘轮船上发现了黄热病人,立即赶往那里,希望发现引发这种烈性传染病的病菌.当他来到港口时,检疫人员坚持不让他上这艘船.巴斯德恳求说:“请宽恕一个学者追求科学的热情吧!”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检疫人员,他们同意让他上船进行研究.事后,有人问他:“你难道不怕危险吗?”巴斯德毫不犹豫地答道:“为了能使其他人活得更好,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做一次试验.”
黄热病——烈性传染——坚持上船研究——不怕死亡——为使他人活得更好,我们抓住事例中的关键词句,就扣住了论点.
在事例之后可以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解说:面对致命的黄热病,巴斯德坚持上船进行研究,表现出一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令人感动.因为在他看来,为了发现病菌,为了挽救他人生命,牺牲自己一人,是值得的.正是这种科研重于生命的精神,使他最终获得了成功.
上述分析,全都围绕着材料与观点相关的内容作出阐释,就可以避免常见的“观点加事例”的单薄局面.
再如《细节》一题,有同学举例:刚刚开通的地铁六号线和八号线,站台与车厢之间有十多厘米高度差,间隙足以放入一个成人的脚.开通四天以来,已经有七位乘客受伤,踩空事件数不胜数.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决定加设橡皮垫予以补救.
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是:站台与车厢之间的高度差——忽视细节设计——乘客受伤——事后补救.
事例分析:忽视了站台与车厢地面的高度差这—小小的细节,既给乘客造成不便和伤害,也提高了运营成本,使“上海制造”的形象大打折扣.可见,细节不细,只有在设计时细心观察,科学计算,周密推理,才能打造出完美的全局.
2.假设分析法.论据中列举的是一种既成的事实,但在分析时,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其中的人物由于缺少某种精神,或者由于某种原因而没能这么做,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通过不同结果的比较,我们就能探究与观点有关的因素,强调其重要性了.
例如上文论证“钻研科学需要牺牲精神”的观点,仍然选用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事实论据,我们可以通过假设,进行说理:假如缺少为科学而献身的牺牲精神,巴斯德面对瘟疫肯定会退避三舍,远离疫区.那么,他永远也不能发现传染病病菌,永远也不能接近并获得科学的真理.
通过假设缺少牺牲精神会产生什么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具有牺牲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完成论证的过程.
上面提到的《细节》一题,对地铁六号线和八号线的反面事例,我们也可以假设分析如下:如果地铁站的设计者没有忽视这一细节,早就考虑到站台与车厢的高度差问题,及时与车厢生产厂家沟通,在站台建造时考虑周全,就可以避免乘客的不便,省却以后无数的麻烦.可见,细节体现的不仅仅是设计问题,还有责任心,通观全局的高远目光,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等丰富内涵,细节,彰显大节!

二、引证法
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
运用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可以称之为“引”;二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可以称之为“证”.许多学生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其实在运用引证法时,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是可喜的,但论据本身只是一种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缺乏论证分析的过程,文章势必苍白无力.因此,在列出理论根据之后,一定要恰当地加以阐述,要引而有证,引而有说,阐明引用资料的目的,讲清所引用资料的意思,将其与观点紧密联系起来.
那么,面对引用的理论论据,如何来加以分析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1.如果引用的是文言名旬,最好能稍加解释,不必字字落实,意译为主.同时,联系观点,作出阐发.
如我们写《交友之道》,谈及“人贵在相知”:“李白说过:‘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人与人的友情是最珍贵的,难以用金钱来衡量.”前一句话引用李白的诗句,其中“人生贵相知”极好地契合了观点.后一句话既解释了诗句的大意,也作出了自己的阐释,友情贵于金钱.
谈及“交友之道,在于付出”:“‘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是子路面对朋友作出的许诺,车马皮衣,和好友分享,即使破旧了,也毫不感到可惜.因为交友之道,在于付出.当然,付出的不仅仅是车马皮衣等物质,还应该包括真情实意、精神上的支持等.”
在解释了所引用的子路的话之后,对其中涉及观点“付出”的有关内容,再稍加阐释,论证分析就很到位了.
2.如果引用的是白话文的通俗语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存在障碍,我们就要抓住引文中的关键字句——与论点密切相关的内容来加以分析,把它的内容更明确地揭示出来.如果其中用到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更要作一些刚述,使论据含义清楚地显现.
如同样写《交友之道》的“人贵在相知”,我们引用了下面一些名言,并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罗曼·罗兰说过:‘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的黑夜的唯一光亮’,友情在我们生活中,就像黑暗中的火光,在失意灰心的‘黑夜‘,格外珍贵——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才有了继续下去的勇气.”前一句话是原文引用,后一句话则抓住了“照亮”、“黑夜”、“光亮’’等字眼,揭示了它们的含义,点明了友情的珍贵.
“‘谈到名声、荣誉、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比,它们都是尘土……,在达尔文看来,许多认为之奋斗的东西,都不如友情可贵,它们就像尘土般卑微而虚幻,而友谊,可以给人带来长久的快乐和安慰,是一份终身的‘财富’.
上述引证的示例,都是在引用原文之后,抓住了关键的内容(加点字),紧扣观点,给出了自己的分析(画线句子).
总之,引证法的要点就在于“引文加分析,分析扣论点”,记住这一点,就能使你的论据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正反对比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是把两种相反的或有差异的观点、事物进行比较,通过两相对照,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论述的是非.
当我们针对论点进行对比分析时,根据对象不同,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道理上的对比.世上的道理,往往有正反两个方面:勤奋与懒惰,诚实与虚伪,开放与封闭,积极与消极,自立与依赖,廉洁与腐败,团结与分裂,坚强与软弱,节俭与奢侈,创新与守旧……运用对比论证,就是要找到道理的对立面,并进一步展开议论.
例如《给他人留点空白》一题,有篇文章进行了道理上的对比:
为他人留点空白,遇事能让出三分,自己就多了一份爱心:为他人留下三分宽容,人际关系就不会紧张;凡事能为他人留下一点空白,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不要忘了,你留给他人的空白,也是留给自己的出路.
人生舞台,风云变幻,何处没有矛盾,何时没有纷争?世界上,有坦坦君子,也有戚戚小人.若是你没有坚忍的心智,没有宽容的胸怀,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若不懂得给他人留些空白,留些回旋的空间,也会遭受他人的误解、刁难,甚至伤害……
倘若你能包容理解,为他人留下三分余地,反省自身,解剖自己,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误会为理解,化狭窄为广阔,最终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上文中,第一段论述“给他人留点空白”的好处,属正面说理;而第二段则反之,论说如果不留空白,过分咄咄逼人,则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属反面说理.这样正反对照,突出了“留点空白”的作用所在.
但我们应该注意,如果观点是正面的,说理时要把重点放在赞扬正确观点一方,谈其好处.如果文章要求我们批驳一个错误的观点,如“忌妒心是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我们就要把重点放在论证“忌妒心对成长造成的危害”上,着重批驳错误的态度,与之形成对比的“宽容心的好处”,则要稍略.
有篇文章作了如下正反对比论证:
忌妒是无能的表现,因为自己不能达到对方的成就,获得对方的荣誉,只好用忌妒来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忌妒心使人承受着双重痛苦:一方面为自己的失败或不幸而感到痛苦,一方面为别人的成功或幸福感到痛苦.看到别人的成就,他们想的不是见贤思齐,而是“我不好,也不能让你好”.为别人的进步而怀恨,想方设法去拆台捣乱.可见在忌妒心的驱使下.人的行为有时是非理性的,甚至可能是卑劣的,诸如诽谤、中伤、挑拨、恶意伤害等.此时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危害到自身的心理健康,甚至妨害他人.
而心胸宽广的人不会想到忌妒别人.别人的好,他学习借鉴:别人的错,他引以为戒.这样的心态,便于取长补短,更好地成长.
可见,运用这种论证法,在通过对比使观点鲜明的同时,也要注意突出某个方面:以赞扬正确观点为主的,则辅以批评;以批评错误观点为主的,则辅以赞扬.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让两者平分秋色.
二是事例上的对比.即在论证过程中,使用正面和反面对比鲜明的多个事例,在两相对照的同时,通过分析,来突出孰是孰非,使观点更明确.这种写法需要分成两步进行:
第一步:围绕观点,选取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论据.例如《道德与学问》一题,我们的观点是“学问与道德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可以选择这样两个事实论据:
(1)秦桧身居一品,满腹经纶,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但他品行低劣,学问装进肚子里,歪思想也装进去了.于是乎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自己也落得一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座下三千弟子,有七十二贤人,自己的学问可以说在当时已经是无人能比,可依旧谦虚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深受后人称赞.
论据(1)中的秦桧,是学问好但道德败坏的反面典型,论据(2)中的孔子,则是学问出色,道德修养也高的正面事例.一反一正,两者的表现、结局对比鲜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二步:针对事例中的关键句,紧扣论点进行分析.上文列举的正反两个事例,可以再进一步展开论述:秦桧徒有学问,而道德缺失,使他的人生如同一张滴落墨汁的白纸,布满污点,被千秋万代唾骂.而孔子德才兼备,为他的人生增光添彩,被称为万世师表.可见,有了学问要关注道德的培养,有了道德可以辅助学问的增长,所以,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列举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并加以分析,两个步骤完整,我们才能称之为事例的正反对比论证.
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切勿简单罗列事例,一定要扣住观点,突出反面事例的危害,强调正面事例的益处,才能把论证的问题谈清楚.

四、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比喻往往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
加里宁是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一次,他向某地农民代表讲解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尽管他作了详尽严谨的论证,听众始终茫然而不得要领.有人问:“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加里宁反问:“那么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右脚还是左脚?”一个比喻就把道理讲得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在高考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比喻论证,可以增添文采,使说理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提高作文的分值.

黄热病严重恐致死 赴疫区应接种疫苗

黄热病严重恐致死 赴疫区应接种疫苗

黄热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地区,属于急性病毒性发热疾病,在非洲,以撒哈拉沙漠以南至安哥拉为流行地区,拉丁美洲则以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等地区感染风险高;台大医院新竹分院社区及家庭医学部医师包育菁表示,除了可在皮肤 *** 上,涂抹含DEET之防蚊药剂预防外,前往疫区前,也可接种黄热病疫苗,预防感染风险。

罹患黄热病 死亡率约20%至50%

罹患黄热病,患者在发烧前一天至发病后三至五天期间,若被病媒蚊叮咬,可使病媒蚊感染黄热病毒,并终生保持传染力;包育菁医师指出,患者会出现发烧、冷颤、头痛、全身肌肉痛、虚脱等症状,初期黄疸轻微,但严重时,患者恐数小时或一天后就会进入危险期,不但会有出血症状,还可能转变为肝脏及肾脏衰竭,若进入中毒期,7至10天内死亡率约20%至50%。

接种疫苗证明书 方便入境查证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4年,根据实证科学研究结果,确认接种黄热病疫苗后,确实能获得终生保护力,因此同年也通过相关规定条文修正案,将原本订定10年证书效期,延长为终生有效,已于2016年7月11日起全面生效;包育菁医师表示,因此若民众曾接种疫苗,记得可请医生开立一份国际预防接种证明书,以便前往旅游的国家入境时查证。

接种黄热病疫苗恐有副作用 出现不适应尽快通报

因接种黄热病疫苗恐有副作用,像是占10至30%的接种者,在第五至十二天恐有头痛、轻微发烧等反应,但通常一两天就会消失,因此接种黄热病疫苗者,仍需经医师详细评估;包育菁医师提醒,黄热病疫苗曾在国外通报不良反应,出现神经或脏器病变,且容易发生于高龄及幼龄接种者,虽发生率小于十万分之一,但若有任何不适出现时,应尽快通报原接种医院。

上一篇:医学论文有哪些特点

下一篇:医学论文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