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08 22:05

  摘要:通过回顾分析课程整合的国内外发展状态和趋势,探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内容和方法,阐释课程整合的优势和注意问题,应借鉴既往研究成果,积极探索适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以早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完成学科教学目标,进而指导临床医学生临床实践,达到培养合格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实践研究


  整合臨床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可以早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对指导临床医学生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整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要打破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主题,以深化教改为动力,以学生培养为中心,探索适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及教学模式[1]。


  1国内外发展现状趋势和研究内容


  1.1国内外发展现状趋势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20世纪后期世界发达国家尝试进行课程改革并获得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出现了行政主体多元化、课程设置现代化等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1)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2],日益突出的学科之间的通融性、知识的网络性、社会问题的普遍多学科性的特点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这与学校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衔接及课程设计的综合性息息相关。(2)强调人文教育应有机结合职业教育、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实际情况,突出课程结构的综合实践性趋向[3],这对于我国教育领域开展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2主要研究内容


  课程整合涉及课程结构、内容、资源和课程实施等,将临床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整合,可以早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对指导临床医学生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整合打破了教师学科的思维局限,迫使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自主创新地研究、使用和开发教材。


  课程整合教学团队选择有多年教学经验、勇于创新、具有自我挑战意识的教师来执教,先由课程组制定整和教材实施方案,然后培训教师。


  按照课题组分工,课题组成员带动对课程整合有兴趣的老师,根据研究目的率先行动,按照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和课内外整合的基本路径,深入解读和研究教材文本,全面实施课题研究。


  在备课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学期不同基础医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即课程组组长组织解读教材,确定需要整合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在个人独立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集体研究讨论整合的程度、教法和学法以及执行时的注意问题,要各抒己见和建议并做出客观评价),确定应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课程,之后以周为单位制定教学进度计划表。在授课前2周应按照要求写好教案做好课件,并分发给授课教师。


  2课程整合的主要方法


  将临床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整合,分为基础学总论、概论、系统模块三部分,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正常到异常的顺序进行。利用现有教材进行教学整合;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利用计算机进行虚拟实验的教学整合[4];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整合[5]。课程整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1PBL教学


  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全程授课过程以学生为主体,10名学生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的形式。授课教师分三幕给出临床案例,学生分工合作,通过头脑风暴、建立假说、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共同分享等解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功能代谢变化等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及讨论来理解。


  2.2CBL教学


  以典型临床案例导入,把重点知识主线贯穿在案例中,始终以案例为主线,进行解析。通过CBL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系统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分析临床案例,追根溯源,增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网络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将小而有趣的内容制作成微课、慕课的方式进行网络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利用学校已有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大纲、课件、教学视频、相关临床案例、图库及括展知识内容,弥补课题教学时间的不足。授课教师业余时间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指导学生自学、布置作業、自我测试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作相应调整。


  2.4交换教学


  在各器官组织学构造及超微结构、临床用药等部分适当采取交换教学。在教学开始前,将学生分组布置教学内容,由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组内讨论后制作幻灯片在课堂进行汇报教学,老师给予总结、评价及答疑。通过交换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PPT制作、团队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主动学习的能力:课前进行预习,每一章节学习前要阅读《课程学习指南》的学习要求,知道学习的大概内容及重点。对所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及疑问点进行标记;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课堂笔记,跟上老师的思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并做好课堂笔记,要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课后要及时复习,整理重点内容,并适当做一些习题,巩固知识。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PBL教学要积极思考、自主查阅、整理资料、共同分享;积极参与交换教学,锻炼自主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


  3课程整合的优势、注意问题与既往研究


  3.1课程整合的优势


  与传统教育相比较,课程整合打破了基础和临床的界限,两者之间能够实现融会贯通,精简和不重复的授课内容更加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课程整合实现基础医学纵向联系临床医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识记重难点知识,更有利于系统疾病的深入探究;课程整合能设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课程整合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和协作,有利于不同学科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促使教师共同探索新内容新方法,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3.2注意问题


  教学合作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可体现为教师结对合作,即教育教学中的传、帮、带,在同一学科的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两人结成对子,在教育教学中相互学习、合作与交流。某学科教师个体与其他学科教师个体合作:即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涉及与同一教学内容有关的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不定时不定向的沟通合作,形成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间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合作方式:(1)教研室成员部分或集体合作,集众人之长,避己之短。(2)教体个体与其他学科教师个体合作,优势互补,实现整合。(3)教研室之间的相互合作,同一学科教师优势难以无法解决相同的问题,与其他学科教研室或其教师合作往往可使问题迎刃而解,实现多方协作,推出精品。(4)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这是各种合作的落脚点,教学结合,教学相长。


  3.3既往研究回顾


  研究显示[6],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培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学生广泛认可。


  应提倡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Meta分析显示[7],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教学学生成绩和成绩优秀率均高于传统教学组,比传统教学法能很好地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成绩及综合能力。王冰洋等[8]研究显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法的日常考核成绩、病案分析能力和教学模式满意度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法,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基于“器官为中心”的中医药院校西医基础课程整合教学改革模式能打破学科壁垒,使各学科紧密融合为一个整体,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整合能力[9]。吴敏范等[10]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在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教学中开展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按器官系统进行教学,探索基础医学教学新模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提供参考。


  要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整合模块课程。姜文霞等[11]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基础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涉及多学科及人体几乎各器官系统疾病发生机制与转归等主干桥梁专业知识,针对具有知识点呼应、内容宽泛、与临床紧密联系承上启下的特征,构建了基础医学“损伤、感染、免疫与修复”的全英文模块课程;模块教学从知识结构出发进行反向课程设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教学手段、持续改进教学评价及保障体系;通过优化传统学科教学体系和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基础医学的建设,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为国家培养了更多能够适应未来全球发展所需的人才。


  课程整合是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基础医学课程教师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整合的需要,通过相互之间的团结协作,整合出更加生动贴切的课程内容,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上一篇:浅谈茶文化下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基于学科共建的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及育人模式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