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老年护理现状发展构建模式分析论文(共5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19:46

 

 第1篇:试论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便迅速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阶段,无论是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相比,老龄化的发展速度都尤为明显,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未富先老”的国家。而随着老龄化和高龄化趋势的不断增加,庞大的老年护理需求也随之而来,因此对于老年护理服务的研究和探讨就显得十分重要。老龄化的发展往往和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以及慢性病化等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也呈现着快速上升的趋势。老年人的问题通常不仅仅涉及到了个体和家庭,还和整个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在晚年感到幸福安详是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我国老年护理现状


  (一)功能不健全


  目前,我国需要不同形式长期护理的老年人非常庞大,然而能够给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的社会组织、机构和设备却极为地匮乏。我国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发展时期,不仅服务设施的数量不足,护理服务的项目也较少,整体呈现水平较低且方式较为单一的现象。加上人才的不足、素质較低、结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规划不统一、保障能力较弱以及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建设和加强我国老年护理服务体现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发展滞后


  英国十九世纪末就创建了教区护理以及家庭护理,荷兰1870年就成立了家居护理组织,德国甚至在1900年就将老年护理作为了正式的职业之一,而日本在1963年就成立和建设了养老院。然而我国在1996年才提倡需要发展和完善老年护理,因此我国的老年护理整体呈现起步晚并且发展较为滞后的现象。目前,在我国的医疗服务机构中,老年人医院、病房以及门诊所占据的比例非常低,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因为传统观念或是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敬老院、养老院以及福利院等组织和机构的建设非常有限,而且形式也极为地单一化,可以说老年护理还处于发展的初期,组织和功能都并不完善,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容普及和发展。以目前我国的老年护理设施和机构的建设数量来看,已经无法满足现有老年人的需求。


  (三)人力匮乏


  我国的社区护理学课程时在1994年增设的,直至现今我国都没有获得老年护理专业硕士学位的人,老年护理教育发展极为的缓慢。虽然近年来我国提出并颁布了一些有关于护理人员和设施配备的条例,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后发现,真正依据条例进行配置的医院非常少,甚至有些医院连卫生部所要求的基本标准都没有达到。与国外的医院临床床户相比,我国的护理在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不仅仅体现在人力资源的匮乏,还存在着在编不在岗的现象,大量的非护理工作占用了护理时间问题急需解决。现如今随着所需要护理的老年人人数增加,所需要护理的时间也在不断加长,加上具有专业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少,两者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我国老年护理的发展趋势


  (一)老年护理教育发展


  自WHO提出了“健康老龄化”战略后,不论是在寿命的延长方面还是在生活质量的提高方面都有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自“独立、照顾、自我实现、尊严”四大原则提出后,老龄化社会健康发展的成为了所有家庭甚至是社会所需要共同承担的义务。现代老年护理人员不仅有传统的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及心理健康的责任,还有着帮助患者健康发展、预防疾病发生以及给患者精神慰藉和关怀的职责。在对于护理人员要求方面,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医务基础和护理技术,还应当具有广阔的人文、心理和社会知识与修养,甚至在人际交往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职业道德能力以及奉献精神等素质方面也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发展老年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知识和经验、技术,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和人才培养的机制,为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老年护理人才。


  (二)质量评估体系完善


  现代老年护理的质量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老年人自身的失能程度、家庭环境、照顾者的自身条件以及社会医疗机构质量等因素。因此我国可以在国家的各个地方建设老年管理机构,或是建设单独的老年护理管理网络,并以中国的国情状况为依据,充分借鉴国外的老年护理模式和质量评价模式,开设具有统一标准的护理评估标准,在不同层次实行不同等级的管理制度,不断探讨和研究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是护理研究成果更加的具有科学性,从而提高老年护理的整体质量。


  (三)养老制度健全


  老年护理体系是一种连续性的综合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了疾病预防和治疗、生活护理和保健、精神慰藉和关怀以及康复护理等内容。因此只有建立起了完善的老年护理保障体系,才能够确保老年护理机构和人员的有效权利,从而使得社会的护理体系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建立起完善的老年护理长期服务体系,就需要针对老年疾病、长期护理和评估分级等做出明确的界定,并依据分级内容设立合理的经济扶持标准等内容。我国只有不断探索和研究我国的国情,并依据我国的国情制定出相关的老年护理模式,才能够形成完整的老年疾病预防、保健和社会养老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并使得护理中的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和理疗护理等教育内容更加得完善和健全。


  三.结论


  随着老龄化和高龄化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受到了社会的热切关注和重视,老年护理服务体系的建立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随着近年来不断完善的老年护理体系发展深入,老龄化健康完全成为了一种可能性,养老的发展空间也有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康复护理服务的理念也更加完善。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提高是确保他们晚年幸福感增加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老年护理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黄琼

  第2篇:老年病房护理管理中安全文化的应用意义探析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于老年病房而言,收治的患者多病情较重,应激反应重,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1],因此加强对老年病房的护理管理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安全文化是一个组织的安全管理方式以及专业程度,在这个组织中,群体、个人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都包含在安全文化中,组织中每个成员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2]。在老年病房护理管理工作中,渗透安全文化有助于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该院对115例老年患者采用安全文化护理管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该院老年病房于2015年9月—2016年11月间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出230例作为该次研究的观察对象,老年病房共有13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2.0±6.5)岁。根据护理管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观察组中患者115例,男65例,女50例,年龄在65~78岁,平均(70.3±2.1)岁;住院时间为14~43d,平均(32.0±5.4)d;其中呼吸系统疾病23例,消化系统疾病35例,心血管系统疾病45例,脑血管疾病12例。对照组中患者115例,男68例,女47例;年龄在66~78岁,平均(70.8±2.0)岁;住院时间为11~45d,平均(32.7±5.5)d;呼吸系统疾病25例,消化系统疾病36例,心血管系统疾病45例,脑血管疾病9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即依照传统的护理管理规章制度,模式、组织结构对老年病房患者开展各项护理管理工作。观察组患者给予安全文化护理管理,将安全文化融入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主要措施有:①深化安全文化的内涵。护士长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开展法律知识学习活动,如: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增强全体护士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增强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定期开展护理案件剖析活动,并定期开展各种护理管理操作的处理演练,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②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养。老年患者的病症较为复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及时发现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置。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养,促使安全文化渗透到护理工作中,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③识别护理风险,并采取预防性对策。每周开展一次护理风险总结会议,结合该院老年病房收治患者的特点以及过去的工作经验,集合群体智慧,发现存在的风险,如:主要风险有:跌倒、坠床、压疮、服药错误、呛咳、交叉感染、心理伤害等,分析出现风险的原因,从而制定科学系统的预防性措施体系。例如:针对跌倒、坠床风险,发现该院老年患者出现这一风险的原因主要是药物的不良反应、高龄、疾病、病房环境结果不合理等因素引起的,对此,针对存在跌倒、坠床风险的老年患者,在患者外出活动时必须有陪护,并且在夜间时拉起床栏,在下床、去洗手间时必须有人陪伴,在卫生间等部位设置防滑垫,每日进行病房消毒处理,保持病房地板的干燥清洁,不得出现湿滑现象。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反复介绍可能出现的跌倒、坠床情况,叮嘱其注意事项,并大力鼓励患者。④加强护理质量监督。成立护理质量监督小组,每周开展一次定期监督检查,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提问,了解其对安全知识的掌握能力,及时发现其认知偏差并监督其纠正;检查护理文书的书写是否规范。每日对危重患者进行护理质量检查,查看护理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每个月开展一次老年病房护理质量研讨会,结合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持续性提高护理质量。⑤落实护理责任制。在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责任制,采取包干式的护理管理模式,责任护士直接对患者负责,同时对不同岗位的护理人员进行责任分摊,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定期开展护理质量的考核,实施与之相符的奖惩机制,鼓励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減少风险事件发生。⑥采取弹性排班制度。根据老年病房护理工作的特点,计算出各个时段的工作量、难度等,从而制定弹性排班制度,合理安排每一班的护理人员,在白班中尽量完成早班、夜班的一些生活护理任务,减少夜班的工作量,制定每班护理工作的流程、任务等。在节假日时尽量保证充足的护理人员,做到新老搭配、能力搭配、性格互补,同时设立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备班制度等,确保意外事件能及时得到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评估,设有10条目,采用1~5分记分制,得分越高的护理满意度越高)。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5.22%,比对照组患者13.04%更低(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高(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患者对临床护理管理工作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年病房收治的患者病情复杂,且多数老年患者合并内科疾病,器官功能减退,机体免疫力低[3],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因此必须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掐灭风险,为患者提供高治疗的医疗护理服务。安全文化护理管理是一种以安全为基本目标的护理管理模式,其强调患者住院期间治疗、护理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风险事件发生,做到安全第一[4-5]。通过安全文化护理管理,在老年病房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使其主动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预防风险事件发生[6]。通过责任制还能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为患者开展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从而建构和谐、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安全护理管理使得老年病房的护理人员有更强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风险防范意识,能在实际工作中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风险事件发生[7]。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更低,且护理满意度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指出安全文化护理管理在老年病房中的应用效果确切,能取得较好的安全管理效果。


  综上所述,安全文化渗透到老年病房护理管理中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也能建构和谐护患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胡桂芳等

  第3篇:老年护理医院痰培养标本采集现状及护理分析


  痰液培养是诊断呼吸道感染病因的重要方法,痰液培养致病菌后进行菌种鉴定,得出病原菌,致病菌应高于污染菌,从而对痰液进行定量培养。目前老年护理医院痰培养标本采集不规范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本次研究通过分析我院治疗的860例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老年护理医院痰培养标本采集现状,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860例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32例进行痰培养病原学检查,男420例,女412例,年龄在57-86岁,平均年龄为(76.4±1.8)岁。


  1.2方法收集8360例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培养资料,建立数据统计表,分析痰液培养结果。


  1.3判断标准痰培养合格判断标准:痰液由下呼吸道咳出,鳞状上皮细胞较少、白细胞较多,量约3-5ml,置于一次性无菌带盖痰杯中,1h内送检,检验科不退回、不重留取则为合格。痰培养不合格判断标准:痰液中含有唾液、鼻涕,盛痰盒未进行消毒、清洁,痰量过少或痰液被污染,留取1h内未送检,或检验科退回则为不合格。


  1.4统计学方法根据SSPS19.0统计学应用软件对收集到的研究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n、%)采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痰标本采集不成功原因参加本次研究的860例肺部感染患者中,28例培养标本采集不成功,其中15例因患者无痰或痰液处于气管深部且黏稠,占比为1.74%,8例因患者烦躁不安而不配合采集过程导致采样失败,占比为0.93%,5例因患者病情变化临时转院,占比为0.35%。


  2.2痰标本不合格原因832份痰标本中,140份不合格,占比16.83%。其中9份因采样时机错误,占比1.08%,16例口腔未彻底清洁,占比1.92%,48例标本量不足,占比5.77%,45例样本水样或唾液样,占比5.41%,22例为非肺深部的痰液,占比2.64%。


  3.讨论


  痰培养属于呼吸道感染疾病常用病原菌诊断方法,痰培养标本采集管理工作不足,使痰培养标本质量不高、阳性率偏低,导致病原学诊断准确率不高,难以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治疗,出现抗生素滥用的现象,且因临床检测结果不准确导致医生错误诊治疾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3.1痰培养标本采集现状分析


  3.1.1患者自身因素老年护理医院多为老年患者,对痰培养、疾病治疗等的了解不够正确、全面,且痰培养增加个人经济负担,存在一定抵触心理。患者无痰、痰液处于气管深部且黏稠等,使得患者无法自主咳嗽而获得痰液标本,导致痰液标本采集失败。


  3.1.2护理人员因素痰培养标本采集前护理人员未向患者进行耐心、详细的健康指导,使患者未准确掌握留痰方法,导致标本内混入鼻涕、唾液等,降低痰液标本质量;标本采集前准备工作不足,未彻底漱口、刷牙,导致标本污染严重;患者及家属任意摆放标本盒,使标本受到污染,降低标本质量。若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后采集痰标本也会影响标本质量。采集标本一般在清晨6-7点,取患者的第一口痰,但护理人员需在病房交班后再送至检验科进行检测,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影响标本检查质量。


  3.2痰培养标本采集护理措施加强护理人员留取痰标本的相关知识培训工作,提高知识水平。通过现场讲解、发放书面手册等方法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耐心讲解痰液培养的目的与重要性,掌握留取痰标本的正确方法及留取中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度。使用一次性无菌容器盒收集痰液标本,集中放置于治疗室内,待收集时统一发放至患者手中,减少不必要的污染。标本采集前叮嘱患者使用冷开水刷牙或漱口,彻底清洁口腔,若患者无法配合清洁口腔或为昏迷患者则首先给予口腔护理,保证口腔清洁,若患者存在严重口腔内感染,可给予洗必泰溶液漱口,再用生理盐水漱口。采集标本时指导患者用力咳出呼吸道深部痰液,避免标本内混入鼻涕、唾液等分泌物,降低标本质量,同时避免患者做无效多次轻咳导致疲劳。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于呼气时用力咳嗽,咳出气管深处痰液,护理人员协助轻拍患者背部,促进支气管、气管及肺泡壁处痰液松动、脱落。给予昏迷或咳嗽无力患者吸痰处理,使用一次性婴儿吸痰管连接吸引器吸痰,将痰液收集到吸痰器储痰瓶内,取痰液标本,减少标本不必要的污染。痰少或无痰患者给予雾化吸入45℃左右的0.9%的氯化钠液,湿润呼吸道,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痰液标本采集后于10-30min内送至实验室,避免原始菌死亡或繁殖,降低标本质量,若无法立即送检可放置4℃冰箱内保存,于2h内送至實验室。


  参加本次研究的860例肺部感染患者中,28例培养标本采集不成功,140份不合格,影响因素分别为采样时机错误、口腔未彻底清洁、标本量不足、样本水样或唾液样、非肺深部的痰液。根据痰培养标本采集影响原因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加强专业培训及健康指导工作,规范标本采集流程,提高痰培养标本采集质量。


  作者:樊荣等

  第4篇:中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近年来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政府对民生工程的重视,中国的社会保障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使得高龄、失能、失智等老年人口日益增加,长期护理的需求也日渐增大,而在中国现有社会保险体系中,却无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导致老年人、家庭和社会面临严重的长期护理风险。参照美国、日本等较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大多采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化解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的风险。


  老年长期护理是指对因年老或残疾而造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的护理照料服务,具有连续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服务内容包括为医疗护理、个人日常生活照料及情绪安抚等。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分为社会保险类的长期护理和商业保险类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类的长期护理保险的服务内容包括家庭护理、社区护理、机构护理等。商业保险类的长期护理保险则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根据市场需求而设计的商业性保险。


  在中国现阶段国情下,是否有必要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1我国老年人护理的现状


  1.1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我国自2000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导致老年人口数迅猛增长,至2015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达到22200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6.1%;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438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0.5%。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27.7%。其中,老年人口分为不同年龄层,超过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被称为高龄老年人口。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表明,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206.25万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1.7%。可见,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及高龄化形势极其严峻,在中国如此迅猛的老龄化及高龄化发展下,人们不得不尽快思考对策,以应对现有的中国人口结构会带来的问题。


  1.2家庭结构改变


  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生育率突然下降,中国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前我国的家庭子女人数较多,老年人的护理服务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由家庭成员提供的,但家庭结构的改变使家庭护理功能逐渐弱化。计划生育期间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多数家庭呈现“421”家庭结构,即4名老人、2名劳动力年龄人口及1名儿童,老人及儿童都需要由劳动力年龄人口照料,导致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而在近两年生育政策放宽至一个家庭可生育两名子女之后,抚育子女的负担也日益加重,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更难以依靠家庭成員的护理服务得到满足。因此,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尚不完善的状态下,老年人的护理问题便成为了社会负担。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普遍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2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2.1失能老人增加


  失能老人是指因疾病、衰老等问题导致部分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统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能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持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有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不断增长的失能老人数量,伴随的是越来越大的老年人护理需求。然而,传统的家庭养老照料功能正随着家庭规模的改变逐渐弱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农村空巢家庭不断增加,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施行,大部分中国家庭呈现“421”型家庭结构,家庭老年照料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照料需求,致使失能老人对于健康照料的需求总量越来越大。2015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比2000年的6.6%上升近9个百分点。


  如此形势下,庞大的老年人群日益成长的照料需求只有通过专业护理机构或社会力量提供的照料服务来满足。然而据调查,目前失能老人的照顾还是以家庭为主,由家庭成员承担照顾老年人所需的经济开支,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经济收入是选择照护模式的决定性因素,多数失能老人正是因负担不起高额的护理费用而无法享受由专业护理机构提供的服务。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收入水平虽然在总体上有较大提高,但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比例还是较大。而目前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险内容不包括因失能而产生的长期护理服务费用,这一部分的经济支出只能由老人或家人负担。经济因素制约了老年人护理需求的满足,若建立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失能老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的补偿,将会极大程度的缓解老人及家庭的经济压力,使老年人得到较好的长期护理服务。


  2.2社会保障体系存在长期护理保险缺口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老年人长期护理方面仍存在缺口,基本医疗保险的项目、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及覆盖范围与长期护理保险的老年人长期护理都有明显差异,从报销项目看,基本医疗保险主要针对因突发性或急性疾病而发生的短期医疗费用补偿,即特别护理费用,而不负担生活照料或非基本医疗护理等项目,对于因年老、意外伤残、慢性疾病等情况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丧失发生的护理费用没有补偿或保障;服务内容上,社会医疗保险主要针对专业性的医疗服务,而对于老年人要求的非专业的护理服务如家庭健康护理和家政服务等内容没有涉及;在保险期限上,基本医疗保险的时间较短,因为疾病发生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偿只针对疾病的发生而产生,但对于老年人而言,照护需求往往是长期的。


  现阶段的长期护理需求仅依靠老人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和家庭资金支持,致使老人和家庭经济负担较重。中央和地方政府只通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高龄老年津贴的相关内容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经济保障和少许照料服务,这些无法解决老年人对于长期护理的迫切需求。可见,面对我国老年人护理的现实状况,建立并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工作势在必行。


  3构建中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


  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究竟采用由政府兜底的社会保险形式还是采用由市场机制调节的商业保险形式,各国依据本国国情、意识形态、经济环境等情况而各有不同。例如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商业性特征明显,而日本则属于社会保险型的长期护理模式。而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中国适合建立以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为主,社会救助为补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3.1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确立


  我国现在还没有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关政策法规,而且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也不保障护理支出,而通过上文分析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表明,尽快确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利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所以应该加快建立与长期护理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内容、运行机制和监管体制,规范长期护理服务的市场,区分长期护理保险与其他险种的功能范围和服务内容,实现不同险种间的衔接,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创造有序、规范的政策法律环境。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制度模式,吸取先进经验,适当降低设计成本。另外,我国的城乡居民、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实现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在全国范围覆盖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可以通过试点,逐步发展社会长期护理保险。


  3.2建立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社会救助作为补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明显、贫富差距较大等社会问题,不适合建立强制性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所以,建立以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为主,社会救助为补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是较为符合当前國情的。


  以“低水平、广覆盖、统帐结合”为基本原则,参照社会保险设立起社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社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符合生产力水平的基本保障,满足老年人基础的长期护理需求。作为基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其费用可以由单位、企业和个人按比例共同缴纳,政府给予适当补贴,以“统账结合”的方式管理。


  商业性护理保险可以采取自愿加入的方式,面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推行。该地区的老年人对高质量的长期护理有较大需求,经济负担能力也较强,相比不发达地区,其保险意识也高出很多,基本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低水平的保障难以满足他们的护理需要,而商业性护理保险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可以根据投保人需要设计不同的产品,以应对老年护理需求的复杂性,从而弥补社会性护理保险的不足。


  社会救助则针对偏远的农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对于没有能力缴纳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老年人群,社会救助提供最基本的护理,使他们不至于因病致贫或无法生活。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和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相结合,以社会救助为补充的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能够更好的应对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为老年人群体提供完善的长期护理服务。


  3.3加大对长期护理机构的投资与扶持力度,加强护理人才培养


  除了政策法规和制度的缺失,我国还存在养老护理机构发展不完善,护理服务人才紧缺等问题。养老护理机构的人才紧缺表现为:护理人员主要为中专及以下学历,学习过护理相关专业知识的护理人员不超过30%,持有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的不到1/3。养老护理机构的服务功能单一,远不能适应我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因此,我国应重视老年护理服务体系的发展,积极规划并建立老年护理服务机构,整合城乡老年护理医疗资源,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在医学类高校开设老年护理服务相关课程,推动护理专业院校与护理服务机构进行人才就业合作,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并通过对专业老年护理服务人员进行就业再教育、提高福利待遇、完善薪酬及晋升机制等方式,吸引更多人才从事老年护理服务。另外,政府还可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老年护理服务事业。


  3.4推动居家与社区护理保障


  除了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老年人群提供经济和基本护理服务的保障,我国还应该推动居家护理和社区护理的发展以填补老年人护理服务的缺口。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老年护理服务的提供方式应该以居家护理和社区护理为主,机构护理为辅。居家护理服务是护理服务人员或社区志愿者为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一种护理方式,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居家护理服务也是最主要的护理服务提供方式。这种方式同样适合于老年人口基数较大的中国,居家护理服务可以很大程度减轻专业护理机构的负担,同时,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接受护理服务,会更易接受且具有认同感。社区是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结合社区环境打造社区护理的配套制度与设施,可以增强老年护理服务的多样性,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老年护理需求。


  我国现阶段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家庭结构改变等因素导致了失能老人数量增多,不断增长的老年护理需求使老年家庭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承受繁重的经济负担。而在其他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中,都建立了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规避老年人护理费用的风险,以保障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因此建立符合当前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群提供护理服务费用补偿,这对于保障老年人基本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建立和发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同时,对于我国老年人护理事业、服务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能起到推动作用。


  作者:蒙慧霄

  第5篇:五年制高职护生从事社区老年护理志愿活动的调查分析


  针对我校提供的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服务管理,通过我校53例五年制高职护生为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服务,对其志愿服务态度以及97例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对其服务的评价进行整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的研究中,我校53名五年制高职护生都是通过严格的考核并经过专业的护理训练的,符合医院对五年制高职护生的要求,有能力为社区老年人服务。主要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的某社区的老年慢性病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病人自愿参加本次的调查研究。97例患者年龄均超过60岁,年龄最大者87岁,平均年龄为(72.3±8.4)岁;慢性病症主要表现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骨病以及冠心病;患有一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慢性病,并排除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病人有正常的话语沟通和理解能力。


  1.2方法


  在这次的调查研究中,要利用到较多的调查问卷,要对五年制高职护生以及社区老年人做微访谈。分有五年制高职护生问卷部分和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部分[1]。一共发出250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有217份。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的研究数据,通过(x±s)代表计量资料,以t检验方式进行,对统计学结果进行描述。


  2.结果


  2.1老年慢性病患者对社区志愿服务的需求情况


  从调查问卷可总结出老年慢性病患者对社区志愿服务的需求情况,问卷内容有以下几点:介绍预防慢性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营养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还有其他项目的服务有:电话咨询热线、上门注射测量血压、提供在家吸氧的相关操作指导、上门急救服务、环境安全评估等指导。其中各项内容所占有的百分比如下:对介绍预防慢性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营养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的需求所占有的比重为67.8%、68.34%和64.61%;而其他的项目的服务对电话咨询热线、上门注射测量血压、提供在家吸氧的相关操作指导、上门急救服务、环境安全评估需求分别占有60.34%、64.6%、68.34%、69.31%和62.3%。


  2.2专业五年制高职护生对社区志愿服务的态度情况


  经过调查发现,我校53名专业的五年制高职护生,通过为社区老年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务,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为来年人讲解慢性病的相关预防知识,培养患者对慢性病护理有一个正确的意识,这样才能达到本次参与志愿活动的目的。


  3.讨论


  在本次研究调查中发现,我校53名五年制高职护生对于参与社区活动都抱有比较饱满的热情,非常乐意参与到本次的活动中,参与度达到了98.3%,能將自身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不断的锻炼和提高专业水准。同样,有72.4%的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愿意接受志愿者的服务,希望能从社区活动五年制高职护生人员学习到对慢性疾病预防措以及相关的保健知识,经过专业的用药指导,避免出现乱用药等现象,从而有效的降低患者出现其他疾病的几率[2]。


  综上所述,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社区服务是具有较高的操作性,能有效的帮助患者管理自我身体健康,加深他们对预防慢性病了解,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对其需求也较高,在五年制高职护生开展服务前做好相应的活动组织,以多样形式为社区患者们提供服务,使得志愿者服务效果取得较好的成绩。


  作者:魏秀丽等

上一篇:老人护理应用需求模式分析论文(共4篇)

下一篇:精神科护理的现状对策影响分析论文(共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