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发布时间:2015-11-24 10:27
【关键词】 脑血管病;心理特点;护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也在随着转变,患者不仅需要躯体的护理,更重要的是追求心理护理。而脑血管病患者大多数是老年人,一般病情较重,病程也相应比较长,有部分患者由于心理障碍性疾病直接影响其健康[1]。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我们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并针对性进行护理,促进了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关系。

  1 临床资料

  2008年5~10月我科收治的脑血管意外患者150例,其中男98例,女52例;年龄45~83岁。脑梗死130例,脑出血20例。平均住院18.5 d,入院时神志均清醒。我们通过护理评估,根据患者自身疾病表现出的心理状况不同可分为四型:焦虑、急躁型,抑郁、孤独型,乐观型和依赖型。

  2 脑血管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

  2.1 焦虑、急躁型:此型患者大多数年龄在60岁以下,由于生活工作紧张,突然发病,出现偏瘫、语言障碍,生活的突然改变,表现出急躁情绪。患者对反复的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这时我们应主动介绍医院的环境,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询问患者的要求,帮助患者联系各项检查项目,使患者焦虑情绪放松,安心住院。对待患者态度要亲切、体贴、诚恳,言语温和,要尊重他们,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要征求患者的意见,通过交流来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进行语言安慰,对于失语患者出现的焦虑,要帮助其适应非语言方式进行交流,如笔录、手势、询问等方法,护士要主动,并且要细心、耐心,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帮助他们制定语言康复计划,定时进行练习,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读报,树立信心,消除焦虑,抑制紧张的心理。

  2.2 抑郁、孤独型:此型患者大多数为女性,由于疾病的影响对生活失去信心,压抑自己的情感,产生被生活遗弃的心理,出现喜怒无常,还有部分患者家属忽视血栓后老年人特殊的心理需要,甚至有遗弃老人的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行为,更加重了患者的寂寞与孤独。有的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医护人员只有认识到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和严谨性,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真正做到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首先要树立患者的自信心。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语言,对于内心抑郁的患者,感情不能控制时,不要一味劝解,而是守在患者床边采取倾听、爱抚患者,决不能奚落、挖苦损伤她们的自尊心,也不要冷淡或故意疏远,我们要多和她们谈心,了解她们在想什么,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关心体贴患者,增加她们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交待病情的时候,口径要一致,用适当的语言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由担心变为舒心和安心,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另外要重视家属的作用,在患者情绪不稳时,有家属的陪伴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情感交流,可使患者得到慰藉,减轻孤独感,增加安全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3 乐观型:此型患者大多数年龄在60岁以上,分两种,一种是患者能认识到自身的疾病,只需医护人员给予一定的指导,就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病情就会得到好转和控制[2]。另一种是盲目的乐观者,没有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不能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给预后带来影响,在急性期易出现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如有的老年人性子比较急,趁护士不注意私自把输液的速度调的很快,还在沾沾自喜比别人先输完,其实这样做对自己的身体和疾病的恢复是有影响的。还有的老年人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争强好胜,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壮,没有病,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如独自上厕所,走路不让人扶,坚持原有的饮食习惯和不良嗜好等,这样做往往会引起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骨折等。护士除密切观察病情外,还要把脑血管病的危害性和危险因素向患者和家属讲明,引起重视,改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护士要经常深入病房,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心理干预。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灵活性和科学性,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2.4 依赖型:此型的患者大多数年龄在70岁以上,处于康复期的最多。在康复期,患者的体能锻炼、功能恢复非常重要,患者依赖家人和护士过多,缺乏独立性,有的老年患者则小病大养,不愿意出院,自己能做的事情也要别人帮助,护士要与患者多交流,了解其心理特点,把恢复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说明,取得家属的配合,让患者从思想上认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主动接受护士的指导。护士要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制定的目标要是患者易达到为宜,发挥患者主动性,在进行中不要催促,让其有充足的时间,患者看到成绩能增加锻炼的自信心,有护士陪伴、指导、鼓励,可增加安全感,消除顾虑,争取生活自理。锻炼的次数应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要用科学的方法降低心理压力的程度,使患者淡化患者角色,恢复到正常、独立的心态。

  3 小结

  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不但要有广博的理论科学文化知识和高超的技能,也要在工作中深入病房,善于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深入分析,精心护理,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我们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并针对性进行护理,促进了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张银玲.护理心理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143-148.

  [2]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8-181.

上一篇: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颈外静脉留置针在呼吸内科危重病人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