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戊戌变法看变法者与生俱来的悲剧性

发布时间:2015-07-31 11:05

摘 要: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从开始到失败仅持续了103天,因此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废止。戊戌变法失败之快,结局之惨,可谓历史仅见。变法者与生俱来的悲剧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戊戌变法;变法者;悲剧性
      变法,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变革。商君的说法更为触及根本“变法者,利益重新分配也”,一句道出了变法的本质。既然涉及利益,那么必然会有争斗。这就注定了变法的艰难与变法者的悲剧。
  历来变法无不是轰轰烈烈、血雨腥风,成功者却极少,成功然后还能得善终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一切都源于变法者与生俱来的悲剧性。
一. 明君难求
  商君在变法之前,对秦孝公说过,变法艰难,唯明君强臣,戮力齐心,方有可能成功。这就意味着变法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明君。
  中国历史上称王称帝者不知凡几,但堪称明君者聊聊可数。明君不仅是要本人明睿果断,且要君权强大,可以有力掌控整个国家。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凤毛麟角。变法的艰难决定了只有在这种人当政时,才有可能成功。所以变法者无不希望遇到明君,得以施展抱负。
  但明君却不一定有变法的愿望,如果他所处的时代本来就一切都好,是一个上升的阶段,显然也不需要变法。只有国家处于贫弱境地的英主才会有变法的愿望,这样一来,符合变法条件的君王更是少之又少,简直就是可遇不可求。
  而光绪皇帝,显然不是。本人是否明睿果断且不说,单是君权方面就足以把他踢出明君的行列。当时的光绪皇帝虽然是名义上的大清国最高统治者,其实只是一个傀儡,一切大权都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慈禧才是大清国的实际统治者,是大清国真正的皇帝。一个这样悲催的皇帝,自保尚嫌不足,何能成为变法者的强大后盾。
  如果变法者去争取慈禧的支持或许更好一些,毕竟慈禧掌握实权,就算慈禧不愿支持他们,顶多也就是报国无门,不至于搞到如此惨烈。
二. 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既然变法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那么必然就会有人利益受损。这些人往往是既得利益者,本来在现有状况下他们过得很好,很滋润。一变法,他们的收入变少了,特权降低了,优越感快没了。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美好。
  在他们的感觉就是:他们碗里的肉被拿走分给别人了;他们相对普通人的优势降低了;他们快变得跟那些穷人一样了。当有了这些感觉的时候,郁闷很正常,急眼也不奇怪。
  而戊戌变法伤害的不仅有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还有些是人家将得而未得的利益。科举改革就把读书人搞郁闷了。广大书生寒窗苦读,本来想着一朝及第,光耀门楣,改善生活。可是这么一来,人生的目标一下子不见了,肯定也很抓狂。
  还有一些其它新政,也都相应地得罪了不少人,总之,这次变法把人得罪得很全面,很彻底。在这种时候,变法者将要迎来的是极强大的反扑。
  护食是动物的本能,小猫小狗吃东西的时候,连主人都不可以去打扰。这种本能在人类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吃着碗里的,还得看着锅里的。猫的护食反应是挠人,狗的护食反应是咬人,人的护食反应是——打人,甚至杀人。更可怕的是这些护食者都是权贵阶层,拥有极强的实力。
  于是当他们联合起来发起反击的时候,变法者显得那么的不堪一击,就连可怜的皇帝都被囚禁了。
三. 不明真相者的反对
  中国有句俗话叫“有装药的,有放枪的”,说的是有些人出主意,怂恿别人去做某事,这个人就是装药的,那个放枪的就是具体执行者,比较悲哀的是这个人往往是不明真相,而被人利用。于是变法者面对的另一个挑战就是不明真相者的反对。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国的传统政治最怕老百姓知道真相,长期奉行愚民政策。所以,老百姓除了交粮纳税以外,就是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对国家大事向来漠不关心。
  当时一般老百姓并不了解维新派的主张,更无从体察他们救国救世的良苦用心。而维新派也从未将目光投向大字识不了几个的平头百姓。人们对戊戌变法表现出惊人的冷漠和抵制。
  一场初衷即为富国强兵、为民谋利的变法运动,竟然曲高和寡,应者寥寥,最后演变成无人喝彩的政治独角戏。维新派与一般民众的隔膜之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最后甚至成为一种敌意。
  而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
  身处如此尴尬境地,变法者基本是难有作为了。
四. 人们内心深处的惰性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任何物质都是有惰性的,包括原子、电子。而我们人就是由这些物质组成的,当然天生就具有惰性,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由于各人情况不同,惰性的表现也各有特点,有的人懒心不懒,有的心懒人不懒,表现的程度也是或强或弱,不尽相同。
  这种惰性表现在身体上可能是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等等诸如此类。表现在心理上可能是不愿思考,不愿改变现状等。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对改变现状的恐惧感,害怕未来的状况可能更糟,如果不是现状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多数人都会选择保持现状。这就是为什么说英雄都是逼出来的原因,英雄们多数一开始也是安于现状的,结果现状越来越恶劣,终于达到了一个临界点,逼得他不得不行动起来的时候,才成为了英雄。对改变现状的恐惧体现在行为上就是不愿折腾,也可以是不愿接受新事物,不愿适应新环境,不愿执行新政策等。
  于是当新政出来的时候,别说利益受损者不愿执行,利益不受损的人同样不愿执行,除非明显受益者才会热烈拥护,迅速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推行新政之难可想而知。
  而戊戌变法的各项新政,多数人都不属于明显受益者的行列,而且这些人的力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戊戌变法百日夭折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 变法者本身的局限性
  还是商君那句话,变法艰难,唯明君强臣,戮力齐心,方有可能成功。这句话里面表达的变法的另一要素就是强臣。这就意味着变法者本身必须是强臣。变法者必须精通政务,有经国大才,而绝非仅仅读过几本书,懂些理论,有一腔热血,就要撸袖子上阵的书生可比。
  除此 之外,变法者必须要有为变法献身的意志和决心,否则面对反对势力的阻挠和发难,绝难把新政推行下去。这就需要变法者是以施展抱负,验证平生所学为目的,而不是以此做为上位的手段。看商君去魏就秦,大家应该就明白了。
  再看戊戌变法诸君,有经天纬地之才既不见得,无借机上位之心却也未必。这几位变法者本身只是几名书生,慷慨激昂是有的,处理政务的经验却是半点也无,要知道商君在秦国变法之前可是在魏国丞相府做了好几年的中庶子,有着丰富的处理政事的经验,而这几位一上来就是身居高位,发号施令,很难想像,就算新政真的按照他们的意思得以推行,会是什么样的效果。不过连后台都找错了,足以证明他们的能力根本不能胜任推行一场变法。
六. 变法者的悲惨下场
  有此以上几点,变法者想得善终,实在是不太容易。所以历来变法者下场都比较凄惨,包括这样几种:
  (一)实力太强,一直到死都无人能撼动而得善终者,如张居正,但人亡政息,新政被废止。且会遭到清算,一定会批倒批臭,闹不好还要挖出来鞭尸。但这算是最好的一种了。
  (二)人被杀死,但新政得以保留者,如商鞅。如果变法者是以验证所学为目的的话,那么这种结果也勉强可以接受,但变法者是想借机上位的话,那就死得太冤了。
  (三)变法未成,即遭失败,变法者被杀,新政废止。这是最惨的一种,比如戊戌变法。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戊戌变法实在是运气坏到了极点,变法者的所有悲剧都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所以他们的下场也是格外凄惨。但他们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救亡图存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尊敬的
  最后,变法有风险,出手需谨慎。
参考文献:
  [1]张鸣.戊戌变法为何会失败[N].天津日报,2012,04.
  [2]雪珥.梦断紫禁城[N].中国经营报,2012,03.

上一篇:哈维对解放政治的空间构想的哲学思考

下一篇:心理学与历史学的桥梁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