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宗教论文

客家文化特色开发教育影响运用论文(共6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16:25

 

 第1篇:赣县客家文化在园本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


  赣县是“客家摇篮”,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客家建筑独具特色,客家风情民俗引人入胜,蕴含着无穷的教育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中融入赣县客家文化的内容,既能满足文化传承的需要,又具有本土化特色;既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又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因此,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赣县客家本土文化,如何在“爱家乡”主题活动中有效融入赣县客家本土文化,开展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的主题教育活动,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一、感受体验,了解赣县客家文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建议:“要和幼儿一起外出游玩,一起看有关的电视节目或画报;和他们一起收集有关家乡、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著名的建筑、独特物产的图片等,在观看和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为了丰富幼儿对赣县客家文化的了解,让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游览赣县的风景名胜,引导幼儿了解赣县特有的人文及自然景观,发现家乡赣县的美丽,如去客家文化城、白鹭古村、南塘麂山、桃花岛、樱花公园、文昌阁等地参观访问;带孩子到“客家美食一条街”品尝各种各样的客家小吃:煎薯饼、艾米果、黄元米粿、客家擂茶等;用照片、绘画、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班级外墙裙布置的作品。现场的体验活动增强了孩子们对家乡赣县美景、美食、特产和风土人情的了解,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为下一步开展主题活动打下了基础。


  二、创设环境,营造赣县客家特色氛围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深入开展主题教学之前,环境的设计和安排对吸引幼儿参加主题活动起重要作用。


  注重营造客家文化的浓厚氛围,楼道、墙裙分主题进行客家文化的环境创设,充分调动教师、家庭、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和家长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来,把客家文化的元素用于本园环境创设,个别班级试点进行客家特色区域的创设,同时试点班级开展客家元素的区域活动及教学活动。


  收集整理客家美景、民俗、美食等相关照片,设计出楼道布置方案,请专业人士制作客家校园文化,把园所环境布置出客家特色。幼儿园的三个楼道分别从“美丽的赣县风光”“有趣的客家民俗”“诱人的客家美食”等方面进行布置;三层走廊墙裙分别从“去過的赣县美景”“品尝过的赣县美食特产”“参加过的赣县节庆活动”等三个方面布置。“亮眼看赣县”“美味菜肴家乡情”“吉埠杨梅我最爱”“储潭油菜花”等主题墙成为了孩子参与客家文化活动展示、记录的平台,作品都是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这些富有客家园本特色的布置处处洋溢客家文化的气息,幼儿耳濡目染,一入园就受到客家文化的视觉冲击和熏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形式多样,激发幼儿对赣县客家文化的探索兴趣


  从实际出发,在赣县客家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让教师成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主人,根据幼儿的发展现状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方案,并不断充实、更新,使园本课程教学成为幼儿主体性培养的又一有力手段。


  1.采用参观、走访、查资料、请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多方收集整理赣县客家特色的乡土文化、人文历史、客家美食、家乡风景名胜、民间传统游戏等,去粗取精,为幼儿园所用。


  2.以幼儿发展为本,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开展“我是客家小主人”系列活动,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教学尝试,把收集整理的客家特色乡土文化用于游戏活动、区域活动、集体教学中,通过学习—实践—观摩—研讨—反思—总结—再实践,形成初步的活动案例集。


  3.在教学实践中,开发了幼儿感兴趣的蕴涵着客家文化、体现客家特色的领域、区域游戏活动,如:健康领域的民间传统游戏老鹰抓小鸡、丢手绢、丢沙包、骑竹马、跳房子;社会领域的香香的艾米果、番薯变变变、吉埠的芋头、欢乐脐橙节、客家美景樱花公园、三溪寨九坳、田村宝华寺、客家文化城、白鹭古村等;语言领域的客家传说故事麂螺比赛、珍珠粉的传说、储君庙的故事等;艺术领域的斑鸠调、采茶舞曲、抬花轿、湖江桃花、客家扎染等;科学领域如了解樟树、家乡的油菜花、家乡特产的包装等;“我是赣县小导游”“客家美食街”角色游戏、“赣县的名胜古迹和美食”智力拼图游戏、“客家美食加工厂”美工区游戏等。


  以“走进赣县城关,感受浓浓客家情”为主题的“客家宝贝欢迎您”教学开放日暨客家园本课程展示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们身穿客家服饰开展活动,现场的“活动导航图”“活动标识牌”“活动大幅背景”等都采用了“客家文化城、赣县樱花、文昌阁”等赣县特有的景点元素,营造了浓厚的客家特色氛围。艺术活动、社会活动展示使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并富有浓郁的客家特色,激发了幼儿对客家文化的探索兴趣,让他们为自己是客家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全面实施,以课题引领促教学提升


  1.课题研究有效地解决了现行使用的课程中“爱家乡”主题缺乏赣县“客家摇篮”本地特色内容的问题,充分挖掘了赣县客家文化潜在的教育功能。赣县富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乡土文化更能激发幼儿强烈参与主题活动的愿望,使幼儿不仅体验了赣县客家文化的丰富与优秀,了解了赣县客家美食、民俗风情、客家服饰、赣县美景、赣县节庆活动等,更深刻体会到了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丰富多彩的客家特色文化的魅力,认识了赣县客家人的勤劳、智慧和许多的新事物,在认知、情感、社会性及动作技能方面都得到更好发展。


  2.赣县客家园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关于赣县客家文化的精髓,在设计客家园本课程、实施主题教学的过程中,知道如何将赣县特色的客家瑰宝、精髓与幼儿游戏活动巧妙结合,寓教于乐。如将赣县客家风景名胜融进园本课程:如千年客家第一古村——白鹭、美丽的夏浒、游寨九坳、宝莲山等;美味的客家美食融进园本课程:如好吃的芋头包、番薯园、赣县蜜饯等;将人文历史融进园本课程:如王母渡、客家民间艺术——花灯等;客家当地民俗融进园本课程:如客家民俗“烧瓦塔”、客家的围屋、客家人如何取暖等;客家民间传统游戏融进园本课程:如骑竹马、坐轿、跳房子等。每个课例经过教师们的反思、研讨、改进逐步完善,实现“实践—反思—发展”的过程,以课题引领促教学提升。


  3.赣县客家文化在园本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促进了家园合作,客家人勤劳、勇敢、善良的美德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和幼儿。


  4.最后,将活动案例按幼儿年龄特点和类别梳理、修改,进行编撰、整理,编写出厚重的课题成果。


  在今后的实践中,将继续努力,整合课题的成果,挖掘赣县客家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发挥其研究价值,在反思中优化和完善教学活动,进一步推动客家园本特色课程的实施和发展。相信客家丰厚的文化内蕴将犹如细雨润物,慢慢浸透到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伴随他们的成长而萌发新芽。


  作者:巫晓红

  第2篇:赣州客家文化特色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整体的环境印象和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是规划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表现出各自城市的特色就成为城市公共设施的主要目标之一。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共设施,既能满足自身的基本功能,又能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形象。同时,个性化特色的城市公共设施,还能成为遍及城乡的文化传播媒介,可以更好地传递城市的特色文化和民俗精神,更能有效地激起市民的共鸣和对地域文化的热爱。


  江西赣南是历史上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是形成客家文化、客家民系的摇篮。然而,目前赣南客家文化知名度远不及粤闽客家文化,形成国内最大的客家聚居地“养在深闺人未识”。这种客观印象反映出人们对赣南客家传统文化的利用及传承发展存在不足。城市是地域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在地域文化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赣州是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粤闽湘赣边际地区的重要城市。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急速发展的都市化进程和以改革创新为代表的文明的演进,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城市生存空间的需求。城市公共设施的改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赣州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现状分析


  从目前赣州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现状来看,其公共设施基本能满足其功能的需求,但在历史文化、人性化设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城市公共设施千篇一律,过于程式化、同质化,这样体现不出城市独特的文化韵味和历史底蕴。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应该结合当地人文习俗,体现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特性。赣州地域文化丰富,集聚了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宋城文化以及堪舆文化等,这些都为塑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公共设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在调研赣州市内一些公共设施过程中,发现其文化内涵明显不足。例如城市中央公园的道路铺设(图1),在国内很多城市已是司空见惯,缺乏特有的文化艺术形象;再者黄金广场的休闲座椅(图2),没有较好地体现地域文化,文化内涵浅显。


  (二)整体协调性不足


  城市的建筑物、街道、公共设施等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它们相互之间密切关联。每个城市的公共设施都应考虑与街道文化、景观环境、生态环境的统一协调,否则会造成审美上的不和谐,影响城市整体景观环境。然而,如章贡区红环路的路灯设计,其造型与周边环境毫无联系(图3)。这样不但没有起到装点城市的作用,反而因灯杆上端尖尖的形状像一根根针刺竖立在道路上方,造成路人心理不适,影响了街道整体景观环境。


  (三)人性化设计不佳


  城市公共设施是为市民服务的公用设施,需要更多地考虑市民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需求。然而章贡区红环路公交站台的狭长顶棚,在遮阳或挡雨方面,都没有起到良好的作用(图4);在站台等候椅的设计上,单根圆形的铁管造成椅面窄小,老人、儿童不便稳坐,容易摔跤;等候椅长度不够,没有较好地体现公用设施服务价值。公共垃圾桶在城市景观中微乎其微,它却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而且遍布全市各个角落。如图4中公共垃圾桶,虽然区分垃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从侧面设计垃圾入口会让环卫工人清理时感到不便。


  赣州具有客家传统文化优势,应注重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利用,顺势发展,从而增强城市空间传统文化的可识别性,充分体现赣州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因此,要把客家传统文化融入赣州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美化城市环境,给市民及游客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平台。


  二、赣南客家传统文化特色


  客家属于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吸纳融合了敬祖穆宗的宗族伦理思想和守望相助的团结和谐精神等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和其他民系的文化进行比较,客家文化个性更加鲜明。客家民居是一种客家文化载体,它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观赏性,其建筑结构严谨、美观、实用。客家文化主要包括非物态文化和物态文化两个部分,其中原文化精髓保留完整,是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宝贵财富。赣南享有“客家摇篮”称誉,在整体客家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挖掘整理客家傳统文化内涵,应用到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是传承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新路径。


  三、客家传统文化元素在赣州城市公共设施


  设计中的应用


  客家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这是艺术设计宝贵的资源。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过程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成因,挖掘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追求建立人——产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应用到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使传统文化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得以有效地传承发展,从而获得两全其美的效果。


  (一)客家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理念


  城市公共设施是市民公用服务设施,它包括地面、信息、照明、交通等服务设施。城市公共设施首要考虑因素是实用功能,其次是美学功能。因此,客家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理念,总体是将悠久的客家传统文化元素与公共设施功能有机结合,运用现代造型元素特征设计应用到赣州城市公共设施中,使城市公共设施既能满足实用功能,又能形成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高品质的城市形象。


  (二)客家文化造型元素的分析


  客家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独具一格。作为赣州城市公共设施设计造型元素,主要从民居建筑文化、农耕文化、服饰文化、传统手工艺术文化等方面提取。


  1.民居建筑文化


  赣南客家围屋和围龙屋分别以方形或圆形为外轮廓,炮楼及围屋墙体上的枪口造型,都是客家民居建筑的独特之处。在装饰图案应用方面,主要体现在屋顶、壁面、枋檐、门窗等建筑构架上;其内容主要有演义传说、戏曲故事、神明、瑞兽、花鸟、山水及书法等。如在房屋窗采用成排隔扇窗,以拐子纹、格纹、柳条式菱花等为主;在柱础上的浮雕图案,如石榴、牡丹、宝相、莲花、蕙草、龙风纹、狮兽及八仙、琴棋书画等。


  2.农耕文化


  客家人居住地区多为山林丘陵地带。其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皿,既保持了汉民族汉唐时期的特点,又吸收了土著用品器具之长,适合山区农耕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的需要。客家农耕主要是水稻作业,常用生产工具为犁、耙、辘轴、锄、铲、鑵锥等。由于当地日照长,雨水多,人们出门常带斗笠。斗笠分粗细两种,以竹片编制而成,中间夹以箬竹叶。


  3.服饰文化


  客家服饰基本上保持着汉代汉族中装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是上衣右衽的偏襟形式,这在其他民系中是少见的。与客家成年人朴素实用的特点不同,儿童服装更注重装饰性,通常会绣有各种动物、植物及文字类纹样,既达到了美化装饰的作用,又融入了客家人对于子孙后辈“天长地久”“长命富贵”“避除邪恶”等的美好愿望。如动物类图案以虎、狮、公鸡、红鲤鱼、蝴蝶、蜜蜂等。植物类图案主要包括:芙蓉、石榴、梅花、莲花、四叶莲、柿花等。这种具体视觉延伸的服饰文化,是对客家传统文化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总结和提炼。


  4.传统手工艺术文化


  客家传统手工艺术文化与客家人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客家剪纸艺术中,剪纸主题内容都反映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为主,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剪纸多用作灯花、喜花或作刺绣花样。剪纸风格较为粗犷、古朴、抽象,与南方剪纸艺术纤细、细腻的特征截然不同。在客家灯彩艺术中,其灯彩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有人物、名兽、珍禽、水族、名花、佳果等物种。各式各样的花灯融剪纸、纸雕、彩绘、挤粉等多种工艺集于一体,在原始灯笼、宫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现在绚丽多彩的大型客家灯彩。灯彩种类分为大型灯座类、花灯类、吉祥象征类、走马灯类、牌楼灯类等。


  赣南客家的传统文化是由客家民居建筑等多元文化组成,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为了使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体现城市文化,赣州公共设施的造型应该选择具有赣南客家地域文化代表性造型元素,结合设施的功能造型需求,运用现代造型元素的点、线、面、体的特征,对元素进行抽象、简化、变形等处理,寻找出其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与外在形式的联系,最终实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三)客家文化色彩元素的分析


  公共设施的色彩设计是公共设施设计的重点,它影响到整个城市空间的视觉形象,同时也对公共设施功能性的完善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公共设施的色彩设计时,应掌握各个色彩的心理和情感特征,强调色彩设计的信息传达性和视觉舒适性等。


  1.民居建筑文化


  客家先人依据传统的风水理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服从顺应自然环境,重视建筑色彩与环境色彩协调一致。其客家围屋的整体色彩与环境色彩还构成冷暖对比的艺术效果,形成了独特的地域色彩体系。如客家围屋中黑色的屋顶与黄色的墙体,加上原生态的河卵石垒砌成墙脚,形成深与浅的强烈色彩对比,美观大方。


  2.服饰文化


  客家成年人普遍喜穿素色,以蓝、黑、白色为主。儿童服饰图案的色彩选择上喜欢用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色彩,体现了求生、趋利、避害等目的。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情感联想,所以客家服饰会选择如代表暖的红色、黄色,代表冷的蓝、绿再配上黑与白的调和,使服饰给人以更加祥和、喜庆的感受。


  3.农耕文化


  与客家人所处的地域特点相关,生产工具、生活器物的色彩是以原生态的木、石、竹色彩为主,体现出客家人艰苦朴素的精神。


  4.传统手工艺术文化


  客家人在娶媳嫁女、逢年过节等时,都会用彩纸剪出花卉植物、鸟兽禽鱼等,用于灯彩、居室装修、传统服饰中,以增加喜庆、热闹、欢快的气氛。


  在争奇斗艳的灯彩中,有几种灯最具特色。如马灯,又称“游马灯”,分别用竹篾扎成马头和马尾,再蒙上彩布加以装饰,最后用长布连接,绑在人的腰部,像是骑马。马色分有黑、黄、红、白、蓝、棕六种。如桥梆灯,灯框先由木框订成木架,用白色的纸糊好,再贴上各种红色剪纸。灯头连着灯尾,像一条长长的火龙,伴着鞭炮、鼓乐、景象十分壮观。


  赣州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时,应考虑对赣南历史文化的尊重,街道景观的营造,以及传统用色习惯,善于挖掘色彩语言,画龙点睛,传递信息,运用色彩去传承文化。


  (四)客家文化材料元素的设计


  在公共设施设计中注重材料的选择也是展现客家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不仅需要美观、实用,还要具有人们生活中被逐渐熟悉、认可的物态文化因素材料,这样可以使人们记忆其本族文化,对设施设计产生较强的认同感。


  1.民居建筑文化


  客家围屋外墙的材料十分丰富,有条石墙、石片墙、青砖墙、黏土夯筑墙、三合土夯筑墙以及土坯墙等,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河卵石砌筑的围屋。河卵石经水流常年磨滚、挤压,形成大小不一、石质坚密的可爱圆形卵石,成为早期客家先民理想建材。


  2.农耕文化


  客家人生活素材大部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生产工具、传统生活器物也以天然的木、石、竹为主要材质,比较少出现金属制品。


  3.服饰文化


  客家人衣服大部分用棉、苧麻等自己纺织,用靛蓝、蛋清、朱砂等染布。客家人用以制作衣被的布料是“葜布”,用苎麻织成,冬暖夏凉,经久耐磨。


  综上所述,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应该了解各种材料的特征,挖掘材料特性的使用潜力,注重运用材料的独特性的视觉及触觉语言,使公共设施产品体现传统古朴的环境特征,将赣州打造成名扬四海的客家文化特色城市。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愈来愈引起重视。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在现代时尚元素中适当融入客家文化元素,是站在全新的视角对客家文化的阐释,进而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进而推动具有客家特色的城市建设得到更好地发展。


  作者:江帆

  第3篇:浅析客家文化对客家服饰的影响


  1客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战乱的影响造成了北方人向南方迁徙的情况。而在几次大规模的人群迁徙过程中,北方汉族与南方土著民在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一带混合居住。各种不同地方、不同语言、不同饮食和生活习惯的人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人为了躲避战争的危害,他们背井离乡,在一些偏僻的山区里重新开始创造新的生活。一代代人的传承也是客家人对他们自身文化的认可,对于生活的追求。客家人在不同的地方落地生根,艰苦奋斗,经过了漫长的朝代更替,客家人依然生生不息。客家人对于客家文化的传承意识非常高,把祖先留下来的语言、饮食、服饰等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传承下去成了他们每一个客家人的使命。客家文化经过不断的发展,在现今中国民俗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客家服饰的种类


  从字面上来看,“服”和“饰”是两种类别,“服”指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穿着的衣服,而“饰”指的是除了衣服以外的其他配饰,如帽子、鞋袜等。客家人在其生活发展中也有了他们独特的服饰,客家人把他们的衣服叫做“衫裤”。这两个字也可以拆开来看,“衫”是指身体腰部以上所穿着的衣服,也就是上衣,“裤”是指身体腰部以下所穿着的衣服,也就是裤子。客家人普遍穿着的衣服是大襟衫和大裆裤,这也是客家最典型的服饰款式。


  大襟衫的特点就是衣服袖子较宽松,领子是直领型,基本上都是斜襟式。大襟衫上没有口袋,男女都可以穿着。其区别就在于女式大襟衫会在襟边加一些花边或绣一些花纹,而男式大襟衫则不用加花纹或花边。大裆裤的特点是裤子非常宽松,不管是裤腰还是裤腿都是宽松的样式,剪裁呈直筒型。客家人不论男女都穿大裆裤,没有女子穿裙子的概念,这也与客家人长期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客家也有许多种类的饰品,夏天的“凉帽”,冬天的“冬头帕”都是最典型的帽子的种类。“凉帽”是夏天外出时所佩戴的,其主要作用是为了遮阳和防雨。“冬头帕”是冬天所戴的一种用手帕做成的帽子,其主要作用是为了保暖和御寒。“凉帽”和“冬头帕”都是客家妇女所佩戴的,男子一般不会佩戴饰品。除了“凉帽”和“冬头帕”之外,还有一些客家妇女会佩戴的饰品,如发簪、手镯、戒指和耳环之类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女性饰品,这也间接地证明了客家男性不佩戴饰品的习俗。而这些饰品大多数都是银制品,也表明了客家人对银的重视是非常高的。


  3客家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装的起源最开始的目的都是为了遮盖身体,在后来的逐渐发展中开始有了对服饰的审美意识。不同时期的服饰审美都表现出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愿望,表达了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祈求。由于受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服饰的目的性也受环境的制约,而客家服饰就是由于人们受环境因素制约而产生的,其服饰特征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客家服饰的面料基本上都是当地所生产的麻布和葛布。麻布和葛布有非常多的优点,吸汗、耐用、散湿快,这对于辛苦劳作的客家人来说是非常实用的面料。客家人勤劳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在选择服装的面料上更偏向于实用性,所以麻布和葛布的实用价值受到了客家人的青睐。而像丝绸这样的面料并不适合劳作时穿着,所以客家人几乎不会选择这样的面料来制作衣服。从地理环境的因素来看,麻和葛在当地是非常适合生长的,客家人在生活中也学会了就地取材,把麻和葛运用到服装的面料中来,这也体现了客家人对于生活的智慧。


  客家服饰多为蓝色或黑色,蓝色是使用最多的,因为蓝色比较耐脏,且易于清洁,再加上麻布和葛布耐用的特点,所制作出来的服装是非常耐穿的。因此,客家人的衣服都是可以穿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这就体现出了客家人勤俭节约的性格品质。客家人遵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准则,实用性高的客家服饰为他们辛苦的劳作提供了便利。也可以说,正是因为客家人勤俭节约和吃苦耐劳的性格才对客家服饰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结语


  客家人所制作出来的客家服饰成了客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限制下所发展起来的客家服饰,经过历史的演变,能够经久不衰的传承下来,证明了客家人对于文化传承的高度信仰。客家服饰能够产生并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客家文化,这其中也包含着客家人对生活的理想追求。


  作者:胡文琴

  第4篇:基于百度指数的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分析


  一、引言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研究客家问题,振奋客家精神,促进客家地区经济发展,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文化学重大课题。20世纪80现代以来,客家研究兴起,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门显学。就研究内容而言,在传统的历史学范畴内的客家渊源、客家方言、客家人物等方面以外,研究专家们还积极拓展研究领域,如客家社会经济模式、客家乡村社会变迁、客家传统社会组织、客家民间宗教、客家海外移民与原乡社会、客侨文化、海外客家社会等。其中关于客家文化的探讨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并且产生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客家研究起源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文化人类学也成为客家研究的重要工具。客家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与族群文化,它与徽州学、敦煌学、藏学一样,都是一门“交叉”学科,意味着它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新的视角及方法的引进必然会为客家研究带来新的发展。①与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的式微相对的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互联网媒体的蓬勃生长,客家文化搭上了“互联网”这个便车;互联网对于以人为载体、以物质为载体的客家文化的传播,无疑是一个更为便捷、更为高效的传播载体。②而对于客家文化的传播,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下客家文化如何传播则研究不多。


  在信息社会时代,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在各领域广泛应用,互联网已成为公众获取各种知识与信息的首选平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①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仅对当今社会的经济生产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对知识、文化的生产、组织、传播产生深刻影响。百度指数(BaiduIndex)中的搜索指数是以关键词搜索的用户关注数值,它为研究网络关注度情况提供了有力帮助。作为网络关注度数据获取的重要工具和途径,一些学者开始借助百度指数来分析人们对某一文化现象或某项文化活动的网络关注度,进而探讨网络关注度与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机制。基于此,本文利用百度指数,通过分析客家文化要素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其原因,展现网民对客家文化关注的特点和变化情况,以期能对客家文化的传播起到指导作用。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百度()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网站。百度指数(BaiduIndex)是以百度海量网民行为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分享平台,是当前互联网乃至整个数据时代最重要的统计分析平台之一。②基于单个词的趋势研究是百度指数的主要功能模块,其中的热点趋势是根据自定义时间段和地域,查询关键词搜索指数和媒体指数。搜索指数是以网民在百度的搜索量为数据基础,以关键词为统计对象,科学分析并计算出各个关键词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频次的加权和。通过百度指数可以发现、共享和挖掘互联网上最有价值的信息和资讯,直接、客观地反映社会热点、网民的兴趣和需求。本文数据来源于百度指数(http://),以客家文化的主要要素为搜索关键词,统计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客家文化的网络搜索指数,将以此检索得到的搜索指数称作“网络关注度”,反映公众在互联网上对客家文化的关注程度及持续变化情况。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就在表現形态上,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诸如客家文字、客家建筑、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生活生产习惯、性格、气质、心态、饰物等等。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共同构成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质,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是客家文化的特点。③从文化学的视角,客家文化可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方面的层次结构。④为研究需要,本文选取“客家人”、“客家山歌”、“客家话”、“客家菜”、“客家围屋”共五个客家文化要素作为检索关键词,其中,“客家菜”、“客家围屋”属于物质文化层面,“客家人”、“客家山歌”与“客家话”属于精神文化层面。需要指出的,百度指数是有百度公司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并发布的,一些与客家文化密切相关的关键词,如“耕读传家”、“走马楼”、“客家风水”等未被收录、统计,就无法查看相关数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百度指数,搜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客家文化关注度指数数据,检索获取客家文化2011—2015年的网络关注度的年变化曲线图,在曲线图上用鼠标截取相应的关注度数据。以年为时序特征,探讨关注度时间变化的特征,并对各文化要素的关注度进行横向对比。


  变异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平均值的比,反映该组数据变异程度的大小;本文利用变异系数测算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的年差异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以省域为单位,将“客家人”、“客家山歌”、“客家话”、“客家菜”、“客家围屋”分别加“特定地域”进行组合检索,分析我国省际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差异。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作为定量测定收入差异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度量方法。本文运用基尼系数测算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的省际、区域间空间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G为基尼系数,N为10,WN为排名前10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的总和,Qi、Qj分别为省域、省域的关注度。基尼系数越大,表明省际或区域间的差异越大。


  三、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的时间特征


  在大众传播时代到来之前,大多數专家学者认为,教育、教堂、人际影响是文化传载的主要渠道。时至今日,大众传播在文化传承中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互联网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客家人”、“客家山歌”、“客家话”、“客家菜”、“客家围屋”为关键词,在百度指数分别检索2011—2015年客家文化要素的日均网络关注度,在曲线图上用鼠标截取关注度数据并计算历年均值,结果见图1。


  从上图可以看出,“客家人”的网络关注度最高,“客家围屋”的网络关注度最低;除“客家山歌”外,各文化要素的网络关注度均呈增长之势,这说明网民对客家文化的关注度较高,并通过网络搜索、查阅与客家相关的信息。客家方言的特色非常鲜明,被认为是保存古音最多的一种方言,而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艺形式之一。“客家人”、“客家话”与“客家山歌”的网络关注度总体较高,这表明网民们更加关注客家人的人文特质,诸如客家的族群、客家的语言、客家的山歌等能代表客家文化内涵的文化要素。


  结合年均增长率,利用变异系数测量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的年度之间差异程度。年度变异系数越小,表明2011-2015年关注度增长或减少的幅度较小。根据统计2011-2015年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运用公式(1)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客家菜”与“客家围屋”网络关注度年度的增长过程变化幅度较大,“客家话”与“客家人”网络关注度的增长过程较平缓,“客家山歌”网络关注度则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百度指数提供了需求图谱的功能,需求图谱基于语义挖掘技术,向用户呈现关键词隐藏的关注焦点、消费欲望;其中的相关词分类通过用户搜索行为,细分搜索中心词的相关需求中的来源词、去向词。来源检索词用反映用户在搜索中心词之前还有哪些搜索需求,去向检索词反映用户在搜索中心词之后还有哪些搜索需求。通过分析分析客家文化关键词网络搜索的主要来源检索词与去向检索词,可以展现各关键词隐藏的关注焦点,进而呈现客家文化在网络中传播的特点。


  从表2可以看出,客家文化在网络的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网民对客家文化关键词的搜索带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如“客家明星”、“客家山歌剧全部视频”、“客家话搞笑视频”,“客家菜谱大全”等。第二,网络中的客家物质文化带有地域特征,如客家山歌与梅州,客家围屋与贺州、梅州、龙岗相联系,客家菜与赣南相联系。第三,网民关注的焦点是客家人的族群特性,即网民对客家人的来源、民族属性的关注,表现最为典型的是客家人来源检索词有“民族”、“客家人属于哪个民族”,去向检索词中有“客家人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客家人”。此外,“客家话”、“客家山歌”、“客家围屋”与“客家山歌”的主要来源检索词与去向检索词均包括了客家人,这说明在互联网传播中,网民将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人的族群特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的空间特征


  在汉民族生生不息、根深叶茂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客家人以其在语言、民情、风俗、文化等诸方面有着显著的特征和相对的独立性,成为一个特殊且重要的族群。据统计,全世界客家人总数在8000万左右,其中90%以上的客家人分布在中国地区,其余的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两晋至清朝时期,客家文化演变以赣南的赣州、闽西的长汀、粤东北的梅州为中心,呈自北向南逐渐扩展的空间分布总趋势。客家文化与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客家文化的空间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历史变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国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台湾等省、自治区。其中,又集中聚居在广东的东北部、福建西部和江西南部,即闽粤赣交界地区;从分布密度上看,赣州市、梅州市与长汀县为三个客家人最为聚集的地方,三地周围的纯客县密集分布,而其外围的纯客县则离散分布。客家文化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独特的文化,极具鲜明地域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客家文化是客家族群所创造并传承的精神及物质成果的总和。人群的空间分布状况对文化传播的空间过程、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百度搜索的自定义时间段功能和地区筛选功能,以省域为单位,统计2011-2015年排名前10位的客家文化省域网络关注度,并运用公式(2)计算基尼系数,结果见表3。


  从上表可以看出,客家文化的网络关注度存在着明显区域差异,并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较高的区域主要是客家人聚居的省(自治区)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关注度最高的地区是广东省,它既是客家人主要分布的省份之一,也是经济发达地区;这表现为地当人对本土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自觉”意识,以及经济发达而带来较高的网络普及率;其次是福建省,它同样具有客家聚居省和经济发达地区双重属性,“客家话”、“客家山歌”、“客家菜”的网络关注度均排名第二。非客家人聚居的经济发达省(市)对客家文化的关注度也较高,如北京、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这表明网民数量、网络普及率与搜索指数有着密切关系。此外,受空间近邻效应和文化相似性的影响,客家人聚居所在地的邻近省(市)的网络关注度也较高。


  第二,客家文化要素的地域性与关注度省际基尼系数呈正相关。基尼系数越高,表明即关注某一客家文化要素的网民集中于某一个或几个省;反之,基尼系数越小,表示省际间的关注度差异越小,即关注某一客家文化要素的网民比较均匀地遍布各省。山歌是客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艺形式之一,客家围屋则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客家山歌主要流行于广东的梅州、河源、惠州、深圳,福建西部的上杭、宁化、清流、永定,广西的贺州、博白、陆川,江西南部的兴国、瑞金、永新等地;客家人代表性民居建筑分别为赣南的围屋、闽西的土楼、粤东梅州为中心的围龙屋以及广西贺州的围屋,二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在表3中,“客家围屋”和“客家山歌”的基尼系数较高,网络关注度高的区域即是二者主要分布区。如客家围屋的网络关注度集中于广东、江西、广西,客家山歌的网络关注度集中于广东、福建、广西。


  五、结语


  互联网媒体具有及时性、数字化、速度快、容量大、覆盖广、开放性、交互性和多元化等独特优势,客家文化中客家山歌、客家话、客家菜、客家围屋等能体现客家人的独特特性的要素,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以最大化传播客家文化,收到良好的效果。网络关注度是网民对于某一事物或人物关心或注意的程度。本文利用百度指數,以“客家人”、“客家山歌”、“客家话”、“客家菜”、“客家围屋”为检索关键词,采用定量测算方法,对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客家人”、“客家话”与“客家山歌”的网络关注度总体较高,“客家围屋”的网络关注度最低,表明网民们在互联网中更为关注客家人的人文特质,诸如客家的族群、客家的语言、客家的山歌等能代表客家文化内涵的文化要素。“客家菜”与“客家围屋”网络关注度年度的增长过程变化幅度较大,“客家话”与“客家人”网络关注度的增长过程较平缓,“客家山歌”网络关注度则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2)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较高的区域主要是客家人聚居的省(自治区)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客家人聚居的经济发达地区。客家人聚居地的高网络关注度是地当人对本土文化具有的“文化自觉”意识的结果,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网络关注度则是大量的网民和较高网络普及率的结果。地域性越强的客家文化要素,它的网络关注度省际差异越明显,即关注这一客家文化要素的网民集中分布于某一个或几个地区。


  客家文化的产生和存在的继承和发扬离不开媒介的传播,互联网逐渐成为继承和发扬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周建新先生认为“客家主题网络媒介”对于“客家族群意象与文化认同的建构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大众传播时代以来,客家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尤其给客家文化的传播载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弱化了客家文化的传统传播途径,还有娱乐歪曲化的严峻形势。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互联网+”作为行动计划已成为国家战略,客家文化更应该主动拥抱互联网,与之达成深度联结和融合,推动客家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客家文化在互联网上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客家人”、“客家话”与“客家山歌”等精神层面的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高于“客家菜”、“客家围屋”等物质层面的客家文化,这要求进一步开发有利于客家物质文化传播的网络应用新策略,如客家建筑的3D实景虚拟导览、客家菜肴影像资料的制作与保存等。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客家人聚居区如江西赣南地区来说,应抓住现代网络技术优势为客家文化传播方式带来的历史契机,互联网站的形式、内容以及推广方式上进行创新,大力推广客家文化的同时着力突出地域文化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其一,网络关注度数据仅是基于百度引擎而非整个互联网空间,因而所展现的某些现象与实际情况会存在差异,研究结论可能不够全面;其二,仅依据被收录、统计的五个关键词进行检索,这五个关键词也仅是客家文化的代表性要素,检索结果并不能全面反映客家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情况。在后续研究中,以期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刘宇等

  第5篇:浅谈客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与传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作为“客家摇篮”的赣县,客家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文化综合交错,慢慢地,许多人就淡忘了赣县客家文化。为了弘扬和发展赣南客家文化,让客家山歌、童谣及客家人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如何将赣县客家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中,便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为了让孩子发现家乡的美丽,了解家乡的客家文化,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家乡之情,使幼儿从小萌发学好本领、长大建设家乡作贡献的愿望,下面笔者就结合幼儿教育实践,谈谈赣县客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一、通过创设环境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为了发挥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为幼儿创设相应的环境,营造出传统的文化氛围。例如,在幼儿园外墙上喷绘各种蕴含教育意义、体现赣县客家文化习俗的照片,在幼儿园的走廊、各个活动室内外,挂上一幅幅体现客家风情的生活用品及艺术品,以此营造出浓厚的客家传统文化氛围,使幼儿如置身在客家文化的大家庭里。


  二、根据教育目标选择活动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所以,要把丰富多彩的客家乡土文化真正融入幼儿教育中,就必须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幼儿的视觉贴近幼儿的生活,教学易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并根据各年龄段制定目标。把客家山歌、童谣及客家人的优良习俗和生动活泼有趣的传统游戏融入教学,使幼儿通过学习,发现家乡的美丽,了解家乡的客家文化,激发自豪感和热爱家乡之情。


  三、将活动内容跟主题探究有机整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以本土资源内容为载体,将赣县客家文化渗透到主题探究活动中。赣县客家文化丰富多彩,为了切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各级各班可以根据本班特点选择符合本班孩子探究兴趣的主题探究活动。


  例如,大班老师带领孩子们对独特的客家服饰生成主题活动“客家服饰”。整个主题探究活动让幼儿从欣赏客家服饰开始,到了解客家服饰的演变过程和生产过程,了解客家服饰独特的染布及造型。在操作过程中,幼儿可动手量衣、裁剪、走模特秀等,既培养了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认识,感受客家服饰的美,又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表演能力,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活动形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为了让赣县客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教学中要结合形式多样的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1.将客家文化渗透到一日活动之中。例如,教师用客家方言和幼儿问好,利用课间和幼儿一起玩客家传统游戏,如跳绳、打石子、跳格子等。为了让幼儿直观地了解赣南的客家历史文化,可以带幼儿参观了客家文化城,请客家山歌老师教幼儿学唱山歌,这样将乡土课程灵活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真正做到情境化、生活化。


  2.结合节日开展活动,感受客家传统文化习俗。例如,幼儿园可在端午这一传统节日时,举行赣县客家美食节活动。活动首先由老师与幼儿一起探讨赣客县家美食,再让幼儿与家人共同参与制作美食,与大家共享。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孩子了解客家美食,更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客家传统端午节的认识,让幼儿了解了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体验过端午节的快乐。


  通过活动的开展,幼儿不仅得到了客家文化的熏陶,更将爱我赣县、爱我家乡的情感植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


  作者:吴江华等

  第6篇:略论客家文化对客家教育的影响


  一、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重要一支,历史上为避战乱,从中原辗转迁徙而来。客家人的聚集地为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区。其中以粤东北的梅州最为集中,因此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独特语言,客家人有独特的客家文化和习俗。概括地说,客家人是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独特稳定的一个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性格特征。


  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并长期发展,在漫长的艰苦生活环境中,客家人继承中原文化精髓,形成了“崇文重教、勤俭诚信”的客家文化精华。客家文化因其古朴的民风民俗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石”,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一)崇文重教


  梅州地方一级的行政区划建置,始于五代十国南汉乾和三年,即后晋开运二年,升程乡为敬州。宋开宝四年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为梅州。清朝时曾改为嘉应州。宣统三年,复名梅州。千百年来,梅州先民为避战乱之苦,辗转南迁,定居于梅岭蛮荒之地,他们深刻体会到文化教育对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性。从南宋绍兴(1131-1162)时,福建人方渐来梅任知州称“梅人无植产,自明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到近代在梅传教20多年的法籍天主教神父赖里查斯的“学校教育,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的描述;从清乾隆十三年嘉应州官所题“人文秀区”,到清代状元广东督学称嘉应“人文为岭南冠”;从1965年郭沫若先生称赞梅州“文物由来第一流”到“文化之乡”的美誉,都说明了梅州长久以来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学风鼎盛,崇尚教化,致力于培育英才,具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乾隆嘉应州志》亦有记载:“士喜读书,多舌耕,虽穷困至老,不肯辍业。”


  数百年来,梅州华侨遍布世界五大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三百余万人,成立了上百个会馆、宗亲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他们虽然身在海外,心却恋着故土,继承了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全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


  (二)勤俭诚信


  因是外来人群,且迁居地并非当地最好的位置。因此,客家人格外勤劳俭朴,以期在生活上更有保障。与此同时,客家人视诚信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品德,凡事以诚取信于人,并以此来衡量是朋友或“小人”。客家人常言:“无信非君子,无义不丈夫”、“亲君子、远小人”。因此,客家人所居住的地区民风较纯朴,社会治安较好,整体社会氛围更和谐。


  (三)保守谨慎


  一般认为客家民系具有思想的保守性。长期居住山区的地理特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客家人保守谨慎的性格特点。客家文化比较成型的赣闽粤边区,自然环境的封闭性十分突出。这些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客家人凡事讲求稳妥,主张维持现状,抗拒变革,不事创新。保守性在早婚、多生和重男轻女等观念上也可看出。黄淑娉采用国际通行的卡特尔人格因素对广东三大民系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客家人有保守谨慎的性格特点。


  二、客家文化对客家教育的影响——以梅州市的嘉应学院为例


  (一)学校的创立与发展得益于客家传统文化“崇文重教”的影响


  嘉应学院地处广东省梅州市,也是梅州乃至粤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公立本科高校。该校的创立沿用古地名,包含了广大华人华侨对客家历史的尊重与热爱。学校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13年创办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我国著名诗人、伟大的外交家黄遵宪,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解职放归,回到梅县老家。1904年,黄遵宪不满清政府的愚民政策,在梅州组织了“兴学会议所”和“嘉应教育学会”,开新教育运动之先河。受新教育运动的影响,仅梅县就开办了小学二百余所,几年后发展到五百余所,数量之发达冠于全省。初等教育的发展和巩固需要师范教育提供师资,黄遵宪派人留学日本等地,以培养新教育之师资,筹备举办师范教育。经海内外乡贤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13年创办了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由黄遵宪的外孙女叶璧华担任第一任校长。在穷乡僻壤开办现代师范教育是非常艰难的。即便如此,在海内外乡贤的竭力支持下,现代师范教育在梅州始终没有中断。1923年,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廖道传卸任后回到家乡梅县,看到很多中学毕业生读大学需远赴穗、京、申,而贫穷子弟因无力支付学费大量失学。为此,廖道传呼吁筹办综合性的嘉应大学,此举得到社会各界海外同胞的热烈响应,在华侨和地方工商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下,经国民党广东省政府批准,于1924年正式开办嘉应大学。由于1926年年底时局动乱,嘉应大学的办学经费无法筹措,不得不于1927年春停办。嘉应大学的停办成为了海内外乡贤的一块“心病”。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人才需求急剧增加,梅州人深刻感受到,除了要巩固高等师范教育外,还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开办综合性大学。为此,1984年,当时的梅县地委和行署提出要办一所自己的大学,此举激起了广大海内外乡贤复办嘉应大学的极大热情,他们出钱出力,献计献策,短时间内就筹集到复办嘉应大学的巨额资金。1985年10月9日,嘉应大学正式得以复办。


  在梅州开办现代师范教育和综合性大学的漫长历程中,充分体现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办大学的艰辛与曲折,若没有海内外乡贤的顽强意志,没有海内外同胞的竭力支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1985年以来,美国旧金山客属联谊会、香港嘉应商会等12个客属社团二百余人次,累计捐资七千多万元人民币,建设了宪梓大楼、田家炳图书馆等35个项目,设立了嘉应大学教育基金、侯庆麟奖学金、罗活活助学金等12个奖教奖学助学项目,捐赠了大批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香港爱国乡贤、被周恩来誉为“梅州大侠”的廖安祥捐赠104幅珍贵名人字画,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梅州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海内外著名院士、专家、学者,都非常关心学校的发展。国际知名科学家丘成桐、李国豪等院士,及世界著名作家韩素音等专家学者不求回报亲临学校指导讲学,尽可能地为学校的学术交流提供方便。


  (二)客家优良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嘉应学院的创立和发展得益于客家文化传统的巨大影响,而客家文化的优良特质更渗透到学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嘉应学院的客家文化教育来源于三个最大的源泉,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一是“客都梅州”的客家文化使学校的本科教学深受客家人文环境的熏陶。二是梅州深厚的客家底蕴使得学校的客家文化研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客家民俗、客家方言与文学、客家艺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海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并且不断丰富学校客家文化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的客家文化特色。三是客籍著名专家学者的榜样熏陶。学校通过对叶剑英、黄遵宪等客家乡贤的人生阅历的讲述和垂范,并邀请大批客籍著名学者来校讲学,以此弘扬客家文化精髓,如勤劳勇敢、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铸造了学生良好的人格品牌。


  1.学校注重挖掘客家文化中的德育教育资源,塑造学生的人格品牌。客家人在长期的历史因素影响下形成了崇文重教、勤俭诚信、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优良传统,学校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非常注重挖掘这些资源,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确立了“勤俭诚信、立己树人”的校训。通过多次邀请客籍专家学者来校指导、演讲,弘扬客家人的优良传统美德,培育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正因于此,培养了嘉应学院学生“诚实、扎实、朴实”的人格品牌,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声誉,得到了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


  2.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学教材,开设客家文化课程。在教学方面,学校一直采用客家科研与教学并举的方针,将研究成果带进大学课堂,编写并开设具有客家地方特色的教材及课程,从1999年开始编写出版了《客家文化导论》、《岭南乡土见闻录》等教材,开设了《岭南民俗旅游》、《客家民俗研究》等课程,学校运用这些教材开设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学校的师范教育中,重视对客家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通过乡村历史的田野考察、山歌传唱及美术写生等教学手段,使师范类学生学习并热爱客家传统文化,并将此运用到他们未来的教学工作中,保护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一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3.鼓励学生研究与撰写客家学研究论文。学校的客家文化教育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特设立学生学术研究专项基金,鼓励本科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数年来有上百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客家文化为选题,或以此作为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研作品竞赛等,都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一些论文得到公开发表,参加竞赛的作品也获得了省级以上奖励三十多个。


  作者:彭旭

上一篇:精选优秀的俄罗斯文学论文范例指南(共7篇)

下一篇:清明节传承与发展意义情怀论文(共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