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声乐演唱风格的艺术修养及改革研究论文(共5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22:22

 

 第1篇:中国民族声乐实践中演唱定位的认知


  中国民族声乐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情、声、字、腔相映生辉,浑然一体的演唱艺术,其时间延绵之长,形式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刻,其演唱方式扎根于民间。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应体现在规范演唱技术基础之上的对民族风格、地方音乐色彩恰当合宜地把握;对民族声乐作品文词与旋律内涵等文化属性的丰富理解;演唱个性特点的充分展现,并给予合理的定位。


  2015年秋,在教育部和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笔者由楚北上到中国音乐学院开启为期一年的访学生涯。一年间得到了声乐导师马秋华的悉心指导,积累了民族声乐演唱实践与教学的诸多经验,2016年5月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使自己在民族声乐实践的演唱定位上获得了更多的认知。


  一、民族风格和地方音乐色彩


  中国民族声乐历经百年的发展历程,从民间文化中走来、从地方沃土中走来、从历史过往中走来。可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一直未曾离开过自己特定的文化土壤与环境以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这片沃土。其发展中不断汲取精髓并在传承中扬弃,也使民族声乐作品带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从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魅力。


  我出生在湖南湘潭,从小听着湘音、喝着湘江水长大,如何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实践经验中来定位访学音乐会?在通过自己深入思考并和导师沟通后,在整场音乐会十三首作品中安排了五首极具湘韵、湘情的作品。如:湖南花鼓戏片段《闹五更》,明亮、清脆、泼辣的湖南民歌《四季花儿开》与《洗菜心》,由徐叔华作词、唐壁光作曲的《浏阳河》和傅庚辰作词作曲的《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此外,还选择了我的第二故乡的歌曲,恩施民歌《六口茶》、建始民歌《黄四姐》、湖北民歌《龙船调》都是极具“巴风土韵”的鄂西南地域风格代表作品。整场音乐会曲目的设计和定位是建立在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声乐作品之中,湘鄂两地的声乐作品给音乐会起着以点带面、画龙点睛的作用。


  结合自身演唱教学与实践经验,笔者在《地方音乐色彩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体现》一文中以湖北民歌的特点与规律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对湖北地區民歌中的地方性特色进行一番考察,论述过地方音乐色彩在民族声乐中的体现以及如何更妥善地把握好歌曲中地方色彩的不同风格与韵味。在近几年指导的民族声乐硕士生中,时刻强调体现定位适合自身地域风格和地方音乐色彩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们走进民间,尝试从家乡民歌、戏曲、说唱等音乐形式中汲取丰厚养料,挖掘出一些原汁原味的音乐作品,其中有一些民间音乐作品经过筛选整合加工后改编最终运用到学生们的毕业音乐会中。


  正如一个人需要有个性,一种文化也需要保存自身的独特性。不仅如此,这种文化的独特性还是个性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和根基。如果这样来思考问题,那么,让每一个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命题。如2012届的硕士研究生候洁杰毕业音乐会中演唱了家乡湖北潜江的民歌《嗺咚嗺》,其硕士论文就鄂中南民歌衬词、衬腔及其演唱进行了研究;2016届硕士毕业生郑雪帆则选取了硕士论文《多元并存、多法诠释——吕家河民歌演唱风格探析》的曲目研究中家乡的作品《双探妹》并演唱诠释。这些学生们通过合理的地方音乐色彩定位及毕业音乐会实践中生动地演唱、娴熟的方言运用,将这些极具地方韵味和音调特色的民歌作品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不但有效突出自身的地方音乐色彩和演唱优势,更是串联起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脉络,大大提升了音乐会曲目在内容上的丰富和音乐色彩上的地方性,具有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


  二、文化内涵与时代属性的作品


  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时代属性的声乐作品是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合理定位的第二个层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词与乐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且能够流传至今仍常为演唱都是比较雅致、抒情的作品,如本人在访学音乐会中选取的三首古诗词歌曲《如梦令》(【宋】李清照词,王超曲)、《紫菱洲歌》(曹雪芹词,王立平曲)、《幽兰操》(据唐代文学家韩愈《幽兰操》改编,赵季平曲),在语言上内涵丰富、旋律上清淡典雅演唱上朴素真情的作品,符合歌曲语言“诗化入乐”的基调。当然,即使在现代创作歌曲或者艺术歌曲中也不乏好的词乐和谐统一的作品,比如乔羽作词的《我的祖国》《思念》;闫肃作词的《红梅赞》《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印青作词的《江山》《芦花》《望月》等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歌曲中语言的文学性是民族声乐演唱者在曲目定位上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演唱者要细细品位其深层次的文化基因。


  其次,演唱的歌曲在体现时代特征上理应符合正知、正念、正能量的属性。众所周知,每一首声乐作品(包括由各个传统音乐形式改编而来的作品)的产生都具有其特定内涵和时代烙印,这就要求演唱者对作品要有所辨别、筛选与定位。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系列好的民族声乐作品,像《在希望的田野上》《芦花》《多情的土地》等歌曲描绘了百姓生活幸福安康、新时代新风貌的精神风貌,近几年不断涌现了许多与现实生活和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作品,如《亲吻祖国》《把心交给你》《共圆中国梦》《板蓝花儿开》等。


  恰如其分地理解歌词、解读旋律并把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性,要求民族声乐演唱者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充分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增强自身艺术素养,歌唱技术不是歌唱的最高境界和完美呈现,它涉及文化层面的深入理解。“民族声乐演唱达到好听、好看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作品,音乐的风格、地域特点、创作背景等。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风格是歌唱者最基础的环节对歌唱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如《洪湖赤卫队》中韩英在狱中所唱的《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因为带着镣铐,韩英手上的动作肯定在腰部位置,但很多表演者却将手高高举起,以表示慷慨激昂,这就很滑稽,不合情理。”一首好的声乐作品离不开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经典民族歌剧比如《党的女儿》《江姐》《洪湖赤卫队》等都有不同时代背景和人物背景。准确理解和诠释那个年代的情感和信念是需要了解历史才能真正地从内心深处演绎作品中的人物,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三、声音特质和个性特点


  众所周知,每一位歌者因嗓音条件不同决定了其本身的音色各异,但这也是展现个人特点与风格的关键。同一首作品可以唱出不同个性风格和声音特点,但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却往往由于技术不成熟或者审美原因等把这种天生的个性给毁掉。如有歌者在演唱作品时,高音部分可以将真假声共鸣腔运用得合理让声音音色听起来透亮、圆润,而中低音区演唱时却声线发虚,声音浑浊、缺乏美感。其实这并不是共性训练不到位,而是将共性的训练变成了对自身的束缚,中低音区本该以真声混合声为主,以此展示歌者的嗓音个性,却因不敢用嗓或者躲着唱,导致声音无质无量,艺术表现力差。所以说,声乐演唱者要在正确规范化声音训练的前提下明确自己声音特质、挖掘自身声音潜能。


  对歌者而言,当演唱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努力寻找自身的演唱特点、挖掘自己的演唱个性,通过这种个性更好地展现声乐演唱的听觉美感和艺术价值是最终目的。2010年由龚琳娜发起的“声乐行动”也旨在倡导打破“千人一声”、解放演唱者对声音的固化和束缚。笔者于2016年3月30日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恰巧参与她题为《却上心头:中国音乐之美》的唱谈会,其中龚琳娜多次提到演唱者“声音个性”这一问题,并期望声乐演唱者要打破固有程式化,多尝试在接触自然、释放天性、触碰心怀的基础上展现多种声音,唱出自己特有的声音风格韵味;王庆爽善于将戏曲元素融入民族声乐作品中,使其以极富戏剧特色的民族嗓音融合从而产生独特的听觉特色,让听众印象深刻的《断桥遗梦》《千古绝唱》《梅花引》是其代表作;美声女高音王莉则将正统美声与流行化气声巧妙糅杂,在《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爱情蓝色海》中以一种新颖的美声通俗化的演唱方式将作品诠释出来,让人感到一种独特的音色质感和听觉效果。


  作為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自身的声音特点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培养:首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声音,要善于听辨和细心分析,把学生最本质、最自然、最好的声音,全面分析比较,给予准确定位。声音个性定位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应根据学生声音风格的定位对应作品的不同风格、特色,为学生选取合适的作品,这样即充分调动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启发学生学会思考、用心思考、去感受每一首作品的内涵与情感的同时找到自己的歌唱定位,协调配合,让学生在掌握科学发声方法的前提下拥有自己的演唱特质量和声音特点,逐步形成自己的歌唱风格。


  结语


  中国民族声乐有着丰富特色的、深度内涵以及贴近生活且能给观众带来美的视听享受的音乐艺术形式,在演唱实践中有了合理的演唱定位,演唱的声音就会悦耳丰满、沁人心扉,演唱者艺术生命力才会长久。


  作者:徐桦

  第2篇:民族声乐演唱中音色调控研究


  前言:


  现如今,我国在民族声乐方面以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使中国的民族声乐具有了完备的理论体系支撑,并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的青年音乐家。但是,我国的民族声乐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唱法相同、作品相似等。所以,在歌唱艺术中,最为忌讳就是共性多、个性少的现象。


  一、民族声乐中的音色


  (一)音色的定义


  声音主要是由音高、音强、音长以及音色所组成的。而在声音之中,其所存在的共鸣谐波的物理属性(如强弱、数量等等)则是音色最为明显的特点。在较为成熟的歌声中往往会使用非常多的泛音从而达到美化基础音色的目的。经过对应的科学实验,人们发现人的声音最多可以产生50-60种谐波,而且声音的频率越高,所产生的谐波就越丰富。


  (二)音色的风格


  在大多情况下,音色的特色完全可以由地域特色或民族特色来决定,不同的地域及民族往往会存在不同的审美观,从而形成的音色也是各不相同的。简单地说,音色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它所诞生地点的文化背景。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往往婉约纤细;而陕北及内蒙等地区的的民歌则会显得高亢有力。从这一点也不难看出,音色在音乐风格的构成上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而正是由于这种极强的地域性,经常会使得在本地区盛极一时的音乐却受不到外乡人的丝毫理财。


  (三)音色的特点


  在银色的特点上,主要分为两点进行分析,一方面是颤音的運用,颤音是一个成熟的音色必须学会的演唱技巧,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只有保持良好的颤音才能唤起更多的共鸣,而一个出色的颤音主要包括颤音均匀、颤音与共振峰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嗓音与颤音存在联系等因素;另一方面是对润腔的运用,这其中的润腔主要是指对声腔进行加工、修饰的方法。在现如今的民族声乐中,润腔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普遍的音色技巧,它能使歌曲在更具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能有效地突出民族声乐的风格。


  二、民族声乐演唱中音色的区别因素


  现如今,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较为普遍的理解方式就是从演唱的方式以及进行音乐鉴赏的方向来进行区别的。民族声乐在我国是一个具体性的内容集合,是一种对所有采用类似唱法的泛称。总体来说,民族演唱风格往往较为多变,它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多种不同的声乐演唱风格作品、流派构筑起来的民族文化大厦。


  在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主要的区别因素是气息共鸣、咬字吐字、发音技巧等。这是因为音乐本身就存在着多元化的区分。所以,需要在演唱过程中,以内外不同因素为基础,从而进行一定程度的划分,以达到民族声乐演唱中进行音色调控的目的。


  三、民族音乐演唱中音色的调控


  (一)气息与调式调性


  在民族声乐的演唱过程中,需要对音乐物化的色彩感进行控制与变化,特别是在针对音乐本体的控制,主要的处理方法就是对唱法的暗示性做出一定程度的处理,从而使收听者的听觉感受到各种声音的变化。另外,在演唱过程中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对气息的控制,他可以有效地将音乐中附带的情感以及音色等等进行系统的优化,这是因为气息的强弱可以对音色造成直接的影响。当然,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一名优秀的民族声乐演唱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真是将自身的天赋与这种气息的控制技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在听者心中形成主观世界的心灵图像,并将这种心灵图像转化为声音的形式,最后使整首歌曲的审美意象都能够直击听者的心灵深处。


  (二)吐字与音色


  一直以来,在艺术的海洋中,民族声乐的色彩与演唱者的感情一直存在着某种关联,在民族声乐演唱者进行演唱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不同发声吐字技巧的,来使人们获得不同的色彩的感受,最终使人们对于这些不同音色所形成的的特定感情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使得人们的感情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同时,更能够遵循社会中保持不变的感情法则。究其原因,这是由于科学、得体、适度的技巧能够让演唱者的声音更加完美,从而演唱者更能抓住人们的心理与生理需要,在把这种带有自然法则和社会感情法则的色彩应用到音乐的演唱中时,可以对音乐发展和情感表达达到一种爆发的效果,从而创作等提供一种新的技法、新的思路,最终达到使民族声乐的演唱方式进行进化,从而达到一个新的诠释层面与领域。


  (三)语言与音量


  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对于语言的应用,也可以有效区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所以,在音乐的演唱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加以足够的重视,并关注其发展。因为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语言特色与现代化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会使得传统的民族音乐与近现代音乐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差别。特别是在不同的纵向组合方面以及演唱方式的选择上,文化特点往往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通过重唱以及合唱所组成的传统民族音乐的和声往往更加注重和声过程中所产生的的结构性,而对于近现代音乐来说,其和声不仅仅强调了和声的色彩性以及人文性的,还对和声的色彩性与情感性结合加以强调。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音色定义、风格以及特点做出了深入分析,之后分析了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对于音色的区别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民族声乐在演唱过程中该怎样对音色进行调控。这其中的主要因素分为三点,就是气息与调式调性、吐字与音色,以及语言与音量。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三点的分析,为需要的人提供正确的因素调控方式。


  作者:姜莱

  第3篇:新时期声乐演唱专业课程改革方案探究


  一、声乐演唱专业发展现状


  现代声乐教学来源于欧洲的美声学派。随着意大利歌剧在16世纪出现并迅速风靡欧洲,美声唱法应运而生,这种将呼吸、位置、共鸣完美运用的歌唱方法,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被全世界认同,在美声唱法发展到巅峰的时期,也造就了一些歌唱大师,他们将美声唱法研究透彻,并且形成理论体系,从而指导学生演唱,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有了声乐教学。我国从二十世纪初引进西方的音乐体系,1927年,我国第一所音乐学院成立,音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声乐演唱也开始逐渐得到发展。从早期只有美声唱法专业,到五十年代开创了民族唱法专业,今天这两种唱法的教学体系也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目前,中国的声乐教学也基本都是按照美声、民族两大体系来设置。这种专业的教学模式为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唱演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人们审美要求的变化,观众对流行演唱的需要变得越来越广泛。过去,流行演唱没有专业学习途径,流行歌手基本靠自己摸索,如今,随着人们对音乐艺术审美的提升,简单的模仿已无法满足。流行音乐在欧美的发展也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其创作和教育也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所以,一些艺术院校开始开设流行演唱专业。那么流行演唱应该完全与美声、民族演唱教学体系分离还是相互借鉴和结合呢?美声、民族的演唱教学模式在新的环境之下也是否需要去做一些改变呢?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二、传统课程体系的利与弊


  目前我们传统的声乐课程体系设置一般将美声、民族、通俗三个方向完全分开。美声唱法采用欧洲的传统声乐教学体系,演唱的作品主要为中外艺术歌曲以及意大利歌剧;民族唱法则在借鉴美声唱法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民歌戏曲演唱等相结合,也形成了一套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演唱的作品主要是创作歌曲、地方民歌以及民族歌剧作品;流行唱法目前也逐渐开始形成以西方流行音乐体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演唱的作品主要是欧美流行歌曲以及中国流行歌曲。此外,各方向分别开设针对性的理论及表演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针对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学生在自己专业方向能获得很扎实的知识体系和基本功。而这样的课程体系也会让各方向的学生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而完全不了解其他方向的情况,美声、民族唱法的完全不接触流行,甚至有些老师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能唱也不能听流行歌曲,否则就显得很不专业;另一方面,流行的学生也完全不需要接触美声、民族。这样的结果是,传统唱法的人关门造车,完全不关注市场和观众,演唱的方式以及作品越来越脱离社会,无法得到观众的共鸣;而流行的学生完全不掌握古典演唱知识,一味学习所谓实用唱法,或者完全不了解古典音乐,也不了解本民族的音乐,唱出的东西也会显得空、虚,没有根基,并且完全没有自己本民族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本身已经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艺术以前所未有的相互借鉴、交融的多元化形态呈现给大众,近年来音乐剧的风靡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不管是音乐风格、演唱方法还是舞蹈表演,都没有严格界限,它是各种艺术门类相互借鉴、融合的最好代表。人们在观看音乐剧时不会去在意它是什么唱法,而是它究竟能不能带给你情感的共鸣以及美的享受。所以在这样一个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要求如此多元和复杂,艺术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的时代,难道我们的声乐艺术还必须要划出严格的界限吗?


  那么古典与流行可以很好的结合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其实艺术本就应该是相通的,更何况都是演唱专业。比如,美声、民族的歌曲,用流行和声编曲以及电声乐队伴奏;或者一些流行歌曲用古典唱法来演绎;还有近些年出现的跨界唱法,也为很多观众所接受。要做到这种借鉴和结合,就需要有这样的思维和能力,而学校的教育模式和引导就变得非常重要。传统的界限分明的教学模式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新的、交融化的教学模式值得探讨。尤其对于综合大学的音乐专业来说,更加具备条件做出改变。综合大学的音乐专业,培养方向本身就和专业艺术院校有差别,而且综合大学又具备专业艺术院校所不具备的课程资源,那么创造出交融化的,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一件极具意义的事情。


  三、解决办法探索


  针对目前的本科四年制教育体系,我们可以打破之前一专到底的模式,而转变为1+3模式,采取第一年基础通识教育,后三年分方向深入研究的方式。


  (一)一年级音乐通识教育,包含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历史、演唱基本功


  很多学生在进入本科专业学习之前,一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跟随声乐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演唱方法,而对各种唱法的风格特点、发展历史其实并不十分了解。很多学生在入学前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是哪个方向或者适合哪个方向。我们常常在入学专业面试中发现,一些学生明明是适合美声的嗓子,却学了民族唱法,而适合流行演唱的学生却学了美声唱法。有经验的声乐老师都知道,如果学生往不适合的方向走,是没有前途的。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反复纠结、转换演唱方向,反而影响了学习。所以,在一年级阶段,我们不必急于对学生作严格的方向划分,而是应该先打好各方面的基础,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条件和兴趣,让老师充分掌握学生的特点,再确定将来的发展方向。


  1.音乐基础指的是乐理、视唱、听音等基础音乐知识,这是音乐学习的根本,无论什么样的教育体系,都应该强调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


  2.音乐历史应该包含西方古典、流行音乐以及中国古典和流行音乐的历史与风格,音乐历史的教学应该强调感受和广泛性。传统教育模式下,知识性的音乐历史学习,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力,让学生记住谁在哪一年写了什么作品不重要,而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魅力进而有自己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学习,也不会让学生产生严格的界限思维,而通过了解各种音乐的历史和风格,学生能更好地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选择方向。


  3.演唱基本功就是指以美声唱法为基础的科学的发声原理和方法。毫无疑问,将人体作为乐器来研究,并且将这个发生乐器的原理研究到极致的,就是美声唱法,现代的各种演唱方法,都是在此研究的基础之上去发展的。所以,作为声乐演唱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学习这种规范的、科学的发声原理。通过演唱基本功的训练,我们能更为客观、正确地找到适合自己发声条件的发展方向。在这一点上,流行演唱专业的学生往往不重视,或者认为传统演唱与流行演唱方法相悖,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其实目前很多流行唱法中运用的实用练习方法,也都是以传统演唱理论为基础,在此之上去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并且会更为极端地去使用声音乐器,所以,对于流行演唱的学生尤其需要了解基本的发声原理,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声音乐器。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教学体系中也应该加入专门的学习生理构造的课程,歌唱是以人体来作为发声乐器,如果我们对人体这个发声器官都不了解,又何谈科学地运用它呢?目前中国的所有声乐教学体系中几乎都没有这一项,这方面的知识一般由声乐老师教给学生,但是声乐老师毕竟没有专门研究生理构造,对于这方面的讲解不一定会十分准确,有些老師怕讲错干脆不讲,所以才会出现有学生说出“空气是吸到肚子里或者丹田里”这样荒谬的话。而这样的课程在综合大学里是完全有条件开设的。


  (二)从二年级开始根据专业能力和兴趣选择演唱方向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各方向的音乐知识有了充分的了解,对于自身的声音和身体条件、个人气质、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再结合老师的专业化建议,就能作出更好的方向选择。由此,就必然会带来专业教学教师制度的改变。传统模式中,声乐教学一般采用导师制,一位专业导师负责学生四年的专业教学。而1+3的教学模式则是在一年级,由专职教师负责基础训练,在此期间,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声音特点有充分的了解,也可以给出专业的建议。二年级确定发展方向后再确定专业导师,进行更为深入地学习。


  (三)加强各演唱方向的相互学习与合作


  在三、四年级开设一些针对性的课程,以促进各演唱方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学习。避免分专业后就各自不接触的情况。比如:继续开设音乐欣赏以及艺术分析课程,包含中外、古典、流行以及当下的音乐,各演唱方向的学生共同上课、交流,引导学生既要懂得欣赏古典音乐,也要关注当下的音乐发展状况。也可利用可能的资源,创造性地开设合作课程。


  (四)根据各学校的学科优势设置特色课程


  各艺术院校的学科优势各有不同,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开发。比如有作曲专业的院校,可利用原创优势开设特色课程;有现代器乐优势的院校,可开设电声乐队合作课程;综合类大学学科特色更加不同,比如传媒大学,就可以充分利用录音、音乐传播等学科优势,开设特色课程。


  综上所述,任何演唱技术都是为艺术服务的,我们不应该人为地把它划分出不可逾越的界限,而是应该在教育阶段,就引导学生懂得艺术的根本,建立起学生对于艺术相通交融的意识,笔者认为这比单纯的技术更为重要,也不能只培养与市场脱节或者没有民族根基的匠人。声乐演唱专业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希望打破演唱方式的严格界限,培养有想法、有创造力的真正的艺术人才。


  作者:褚苑苑

  第4篇:浅谈文化艺术修养对声乐演唱的影响


  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对不同文化领域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使声乐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声乐演唱是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它不仅代表了音乐艺术领域,也与文学、戏剧、历史等文化领域息息相关,所以对于一个合格的声乐演唱者来说,只拥有高超的演唱技术和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各个领域的文化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更好的诠释一首声乐作品。“文化艺术修养是人的思想、语言、行为表现出的综合素质,需要多方面知识的融会贯通,并经过内化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如果只注重演唱技术,而不注重文化内涵,那么就像一棵失去了绿叶的大树,没有任何生机和活力,就如同枯树一般,无法给人以美得享受,就像一首声乐作品,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演唱,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有的则死气沉沉,单调乏味,有的则充满生机,让人回味无穷。出现这种差异其实更多的并不在于二者演唱技巧的高低,更多的不同文化领域的积累和沉淀。所以对于一个真正合格的声乐演唱者来说,必须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素养,对相关文化领域也非常熟知和了解,并把其运用到声乐演唱之中。


  一、文学


  一首完整的声乐作品,不仅代表着一种声乐艺术的完整体现,同时也是一种文学艺术的体现。“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综合体。”声乐作品不仅具有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文学特征,一首声乐作品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旋律虽然在一首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歌词,创作背景在一首歌曲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一首完整的声乐作品体现了所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的重要记忆;所以对于一位演唱者来说,要想完整准确的表达出一首声乐作品所要传递的内在情感,单凭优美的旋律,卓越的唱功是远远不够的,声乐歌唱者还需要充分积累自己的文化内涵,才能完整诠释出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梅花引》这首声乐歌曲,演唱者在对一首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于这首歌曲的詞曲有充分的了解、以及作者在创作歌曲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作曲家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和表现出的艺术氛围。在这首歌曲中,先看歌词,歌词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与毛泽东的《咏梅》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也借鉴了古代诗人对于梅花的描写,形象的表现出了梅花的孤傲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又隐隐透出在高洁的内心下一颗凄冷孤单的内心。歌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梅花比喻成一个在皑皑白雪中行走,纯洁无暇的少女,孤傲的在悬崖最高处遥遥伫立,看到脚下艰险的境遇依然无所畏惧,内心无比平静,演唱者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旋律之前,如果能认真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对于关于梅花的文学作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就会与作曲者有情感上的共鸣,有种置身其中的感觉,才能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梅花引》这首歌曲的思想内涵。所以当演唱者在演唱这首艺术歌曲的时候,不能只注重歌曲的旋律,要深入的了解歌曲的创作内涵和,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掌握歌曲的思想感情,对歌曲进行准确的把握,才能使歌曲更加感人,达到和作曲家的高度统一,引起听众的共鸣。


  如果文学修养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比如在演唱《梅花引》这首歌曲时,就只能理解歌曲表面的文字含义,无法深入的理解歌曲,出现对于歌曲的理解偏差,一首声乐作品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那么作为声乐作品的演唱者来说,也必须具备较高程度的文化底蕴,如果演唱者只在意声乐作品的演唱技巧而忽略对自己文化修养的熏陶,那么演唱者对一首声乐作品的表达就会失去它本该有的血色,就像一个在稻草堆中孤独伫立的稻草人一样,没有任何血色,只有一颗空洞的内心,歌声也会显得苍白单调没有气力,缺少一首歌曲本该有的色彩。二、绘画和舞蹈


  声乐不止是与文学有关,同时,声乐艺术与舞蹈与绘画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一个美术生或者画家来说,一幅绘画的创作是通过色彩、线条、图像来表现的,从一幅图画的创作可以看出一个美术生甚至于一个画家的精神内心世界,那么在一首声乐作品中,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声乐演唱者同样需要通过自身的嗓音来表达出声音的色彩、线条及图像;通过一首声乐作品的演唱也能看出来这位声乐演唱者甚至于作曲家的内心精神世界。对于一个舞编专业的学生甚至于一个舞蹈家来说,舞蹈通过肢体方面的配合、个人的面部表情、背景音乐与舞台灯光的配合来表现一支舞的思想内容,声乐也是相同的道理,也是通过和舞蹈相似的这些方面来表现歌曲,只是把肢体方面的配合换成了声带振动,舞蹈和声乐都是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的艺术,因此这二者之间其实是可以相互借鉴的。所以综合上面的论述,作为一个声乐演唱者来说,如果在绘画或者舞蹈方面有所涉猎,那么对于自己的声乐演唱是大有益处的,对自己的演唱水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反如果只是在声乐领域有所学习,而对其他艺术领域一窍不通,那么在声乐演唱方面的进步就会相对缓慢,缺乏想象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三、语言


  此外,语言方面的能力对于声乐演唱的影响也是很显著的,比如在演唱外文歌曲的时候,在语言方面有天赋的人,对于发音的掌握就会更加精准,演唱出的外文歌曲就会更加正规,水平更高,相反不注重语言学习的人,对于外文歌曲的演唱,就会缺少其应有的味道,对于外文歌曲的把握就会非常困难。


  作者:赵崔灿

  第5篇: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


  声乐艺术,只有融合全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风格,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永葆活力。20世纪初,清唱、齐唱、合唱、多重唱等艺术形式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文化的之间的差异性冲击,为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以及技法都带来了新元素。西方的艺术发音被吸纳和融入到不断继承发展着的传统唱法技巧中,使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逐渐向时代化、民族化方向转变。


  一、浅析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


  (一)呼吸


  在进行民族声乐的演唱过程中,表演者这时的呼吸状态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状态是不一样的。如果采取生活实际中的呼吸状态进行民族声乐的演唱,是不能充分表达声乐中蕴含的深刻情感的。在演唱状态中,演唱者的呼吸与情感是息息相关的,要求演唱者在呼吸和旋律变化上的协调配合,达到对音乐色彩变化的表达。而在技术差异上,不仅是演唱与实际两种呼吸间存在差异,其在专业训练的方法方面大相径庭。总之,演唱的呼吸训练包括平缓、短促的训练、哭泣、闭嘴以及哈欠的训练,还应当包括气息控制以及蛤蟆音的训练。


  (二)共鸣


  喉腔、咽腔是人体主要的共鸣器官,对于演唱者共鸣的感官器官主要依赖于鼻窦、头骨和胸腔等。人体的喉腔部分是声乐发声的起点,“喉器”的移动来改变声道,喉口的收缩也可以影响到共鸣的整体效果。另外,喉腔中空气柱的震动也会对共鸣产生影响,喉腔属于人体发音器官的共鸣器官之一;对于咽腔来讲,喉咙上部到软腭背部的位置就是咽腔,其主要由管状结构、表面粘膜以及肌肉组织形成,能够影响人的嗓音,跟喉腔一样,也是一种共鸣器官,主要决定着演唱者的音色。在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中,共鸣能够帮助演唱者了解发声现象,是导致演唱者之间声色、声部不同的主要原因。


  (三)语言


  民族声乐中的语言,能够表现出演唱着的共鸣,也能够表达出演唱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实际生活中的发音不同,歌唱语言在咬字、吐词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以保证与演唱者的共鸣一致。这种语言与音乐结合的艺术方式,能够实现与观众的交流、表达演唱者的情感。因此,需要在日常的发音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演唱中,更应遵循声调的四声规律,以更好的减少方言发音等不必要的失误,尽可能的咬字、语气表达以及行腔等表达准确,以保证演唱情感的充分表达。


  二、浅析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的关联性


  (一)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对歌曲风格塑造的重要性


  就演唱民族声乐而言,尽管可以通过演唱技术来完全歌曲的演绎,但并不意味着纯粹的演唱技术能够打动观众。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要把自身的热情融入到歌声当中去。当前国内外研究和关注的核心在于,如何针对已经娴熟的演唱技术上,做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继承。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演唱技法的科学性与歌曲风格民族性之间的关系。声乐艺术属于系统学科,包括了艺术规律、技能训练、审美表現以及科学理论等重要组成部分,演唱者只有通过专业的训练模式,才能形成科学的演唱技法。


  (二)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之间的互动性


  这种互动性主要表现在歌曲风格对呼吸方法的借鉴:首先,呼吸和换气对歌曲风格起基础作用。而语言是歌曲组成的基本元素,无论东西方文化差异多大,语言的分句都是基础性要求。基于此,好的换气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演唱者的演唱速度以及换气时机。如果演唱在演唱的过程中气息不足,就会出现换气紧张的问题,从而破坏了歌曲风格的表现。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思恋》的过程中,其换气的时机掌握的不对,进而影响了作品情感的表达;其次,呼吸的对抗、平衡促进歌曲的演唱。在呼吸全过程中,包含着呼气、吸气两个环节,两种之间表现为对抗关系。在实际民族声乐的演唱中,演唱者要保持呼吸的平稳、集中与柔和,以保证演唱者有足够的气息支撑,从而实现歌唱的有力发声;最后,气息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歌曲的表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探讨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时,首先要从语言、喉腔、咽腔等三个方面来系统谈论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并结合歌曲风格进行深入分析。不管是从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对歌曲风格塑造的重要性还是从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之间的互动性的角度分析,不难发现,民族声乐的演唱过程中,在娴熟演唱技法的基础上,融入曲艺、文化等内容,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歌曲风格的展现,为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夯实基础。


  作者:马德春

上一篇:舞蹈教学运用问题对策分析及作用本科论文(共5篇)

下一篇:声乐表演艺术运用技巧问题影响研究论文(共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