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走近歌剧的大众文化魅力

发布时间:2016-03-22 16:12

  歌剧是一种音乐类的戏剧艺术,大家往往把歌剧想得很远,其实它离我们很近。

 

  从人类起源就有一些动作或习俗上的模仿,构成了最基本最原始的戏剧表演,因此音乐以及戏剧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长期存在。近几百年以来,不论东西方,全人类从那一个时代起,对戏剧的兴趣又开始了一轮新高潮。直到现在,歌剧已经成为了世界主流舞台的主流艺术品种。所有的大剧院、大剧场是以歌剧院的标准来建,而非原来的戏台形式。这便说明优秀的艺术是全人类文明的共享成果。

 

  歌剧如何产生

 

  中世纪以前的欧洲艺术被宗教所垄断,所有的戏班全是唱赞。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的兴起等等,人们需要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文艺复兴随之而来。艺术上的一系列变革带来了思想的革命,就像我们的五四运动,改革了我们的思维方式,随之产生了白话文,产生了话剧这样的现代戏,产生了新的服饰,剪去了辫子,产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带动了社会的进步。甚至对工业制造业也有很大影响,带动了科技的进步,如古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制造水准越来越高,学合理。最关键的原因是人们需要除了宗教音乐以外的世俗音乐。

 

走近歌剧的大众文化魅力


  什么是世俗音乐?音乐的基本写作手段有两个,一个是主调音乐,一个是辅调音乐。我们听的大多数都是主调音乐,简单说就是旋律加上伴奏。主旋律非常清楚,纵向配以和声,基本听觉和发音不复杂,这便是主调音乐,就像我们的主流媒体,所要表达的主旋律非常清晰。辅调音乐就是多线条音乐同时叠加进去,是一种融合,几条旋律同时进行在不同时间里,有时候差一拍,有时候差半拍,这就构成了辅调。中世纪的宗教作品大多数是以辅调为主,后来达到谁也听不明白的程度,因为线条实在太多,而且这些专业作曲家在创作的技巧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多线条到八声部、十二声部甚至十六声部,谁也听不出谁。

 

  主调音乐一目了然,可以让所有的百姓接受。用主调音乐写成戏剧,就成了歌剧的最早形式。根据文字记载最早的歌剧以宣叙调为主。宣叙调简单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说唱音乐。像小时候我们听的宁波走书,边唱边说,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所以宣叙调主要用于推进剧情的发展,用的是演唱或者朗诵调。后来人们觉得光有宣叙调远远不够,当要抒发感情的时候,语言难以替代,于是有了专用抒发感情的段落——咏叹调。就像我们的越到抒情的时候,会有很长的歌唱段落,这就是咏叹调。这两个曲调是歌剧的主要组成。后来还有重唱和合唱等构成了整个歌剧的式样。

 

  歌剧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舞台的主流?因为它是最综合的艺术形式,是艺术上的重工业。虽然是综合艺术,但它与话剧不同,以音乐来表述戏剧内容,像瓦格纳歌剧已经变为音乐剧。我们经常听到所谓的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这些概念都源自歌剧,对应了不同的角色,对应特定的声音和声部,以求更恰当的表达戏剧内容,就像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

 

  在剧场里,演员通常都是用原声唱,因为最好的声音是直接的剧场效果,能够最准确地把声音传达给观众,而不是拿着麦克风唱。所以美声唱法的优势不仅在于其艺术性,更包含了科学性。同时,这便相应提高了剧场的建造要求,并非只是豪华就够,必须能足够合理地把声音聚拢。

 

  歌剧在中国

 

  这些年,中国建了不少大剧院,同时,也有大量歌剧在上演。就拿中央歌剧院来说,平均每年演出歌剧在160场左右。如果中国不需要歌剧,那么岂会有如此多的歌剧院诞生,更不会产生像《白毛女》、《洪湖赤卫队》这样优秀的歌剧作品。

 

  这次国际声音节在宁波上演《茶花女》是中央歌剧院标准版,从布景、服装等多个方面来看,这部《茶花女》多年来历经多次修改,导演也有更替,但基本保持原汁原味,制作更加精良。为了繁荣我国歌剧艺术工作,解放后我们请了许多苏联专家来作技术指导,使得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央歌剧院迅速发展,《茶花女》《蝴蝶夫人》等都是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最早的歌剧。文革以后,中央歌剧院上演大量的中外歌剧,尤其大家熟知的《图兰朵》《卡门》等等,几乎全部都是中央歌剧院首次引进,推广介绍。这些歌剧引进后面临很多改革问题,其中之一是要中文传唱,在没有字幕的时候,为了便于理解各个国家都这么做。现在技术手段上实现了中文字幕,则可以与世界接轨,更多采用原文演唱。

 

  中央歌剧院的中文版歌剧是一大特色。如《图兰朵》曾获得过在巴黎举办的法国唱片大奖。再如近几年的

 

  《霸王别姬》,2008年这部歌剧到美国进行了首次破冰之旅,250人的剧组团队在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肌、达拉斯等六个大城市公演了一个多月,99%都是外国观众买票观看。《霸王别姬》以英雄、战争、悲剧、爱情等为主要元素,是个全世界都能接受的题材,因此这部歌剧在美国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创造了很多作品,有少数民族题材的在亚欧博览会上上演,而《山林之路》更是成就了中国歌剧创作上的一个高峰。此外还有更重要的,我们与宁波艺术团、宁波文广局合作的《红帮裁缝》,于今年九月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一个省只有一台能得奖,实属不易。

 

  《红帮裁缝》深入挖掘了宁波的地域文化,使得看过歌剧和见过这些宣传的人都知道,原来中山装是宁波人做的,原来给毛主席做衣服的就是红帮裁缝,充分彰显了中国近代服装工业。所以《红帮裁缝》不仅是近年来歌剧艺术上的优秀作品,它甚至从文化发展、央地合作的地域模式等许多方面都反应了它的先进性。本届宁波国际声乐比赛加入了两首《红帮裁缝》里的咏叹调作为比赛曲目,还真有选手选择。

 

  前阵子我有幸在北京参加了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总书记在会上着重讲到了我们的文艺创作问题,也讲了文艺创作是为了谁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创作首先是第一位,不管演得再好,没有作品是不行的。所以这些年来中央歌剧院每年都在进行创作,而且创作的形式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我们在《鄞地九歌》的创作上就作了很大胆的尝试,获得了很大的探索性的成功,总共分九篇,既不像歌剧,又不像史诗,15分钟一集,像短电视剧。

 

  这些年,政府和艺术家们都在不断的推动歌剧事业的发展,歌剧俨然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作为歌剧的工作者和传播者,将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由衷希望将好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以回报广大歌剧爱好者和观众对歌剧艺术、音乐艺术的喜爱以及对歌剧事业的支持。

上一篇:外国音乐在外国

下一篇:音乐认知与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