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困境_空间化

发布时间:2015-11-13 10:14

论文摘要:新历史主义小说作为一次观念上的越轨和形式上的冒险当然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一大进步,但这种进步却因为缺乏必要的理性节制而并没有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走得更远。新历史主义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政治话语霸权。但他们所采取的将“崇高”、“意义”等颠覆践踏的极端粗暴方式就预示他们只会走向另一种极端,而不可能建构起一种更合理的体系。
论文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小说,困境,空间化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当代文坛出现了一股强劲的新历史主义小说潮流。这些历史小说不再构筑光辉灿烂的历史故事,反而是传说、野史、民俗、世态人情等迅速占据了历史前台,寓言式地表达了作家对生活世界及自我的理解,为人们提供了陌生而又鲜活的历史文本。但作家们解构历史问题的兴趣显然不是要复活“历史”,而是要在文学与历史之间找到一条适合他们的通道。通过淡化处理历史情境、书写欲望化的历史景观的方式,实现了由集体话语向个人话语的转向。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局限性在于,对偶然性背后的历史原因,欲望背后的文化原因,人性善恶背后的社会原因缺乏深刻挖掘,未能表达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在这场前所未有的试验中,他们对文学中历史主题的解构,集体性显现出非常鲜明的“困境”。
  一.对历史的解构
  新历史主义小说强调偶然性。李晓的《相会在K市》、陈斌源的《天河》、李锐的《银城故事》等等作品,都打破了历史小说的必然叙述模式。《战争故事》的作者廉声曾说:“我无法走入历史。”②既然无法走入历史又该如何言说历史?廉声的责编陶忠秦说:“《战争故事》的创作实践说明,看不清历史的全部亦无妨,文学本来就在像与不像、可能与不可能之间徘徊。”③此话不无道理。巴尔扎克曾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④马克思也有类似观点:“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⑤然而,仔细分析新历史主义小说,不难发现,偶然的历史大规模侵入新历史主义小说,并以一种个人化的历史形式呈现出来。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当数苏童。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主要是其发表于1987年至1991年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婴粟之家》、《妻妾成群》、《红粉》、《米》。如果说苏童的早期作品,如《一九三四年的逃亡》还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和图解某种新潮认识的痕迹,那么《米》则表明他进人到一个相当自由和谐的境界。小说有意将社会历史的变迁同百姓寻常生活作了“巨细”的倒置,回避了正面历史事件。当“历史”无法具体真实到一个平凡琐碎的人物身上时,新历史主义小说就借此把想象的所谓的“过去事情”纳人其意义结构中,形成了主观的真实。
  二:意义的在场与缺席
  苏童、叶兆言、余华等人潜人历史深处,复活历史本真话语,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历史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只是历史这样一种“虚的空间”,从而填注进自己对当下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象苏童的《米》⑥,莫言的《丰乳肥臀》,陈忠实的《白鹿原》⑦等作品,都是借用了历史的空间进行创作。应当说,新历史主义小说家们是在意义的支撑下进行创作的,但读者在阅读其文本的过程中恐怕很难体认到这一点,读者大都能预知故事的结局和人物的命运。格非就呼吁读者“关注那些为社会主体现实忽略的存在,这是一个无限敞开的领域,许多可能性尚未被穷尽。”正因为可能太多,所以历史主义小说文本就不再有清晰的历史前行脉络或是非善恶的伦理价值判断,足以让读者抓住小说的内容主旨,读者也因此更有一种想象被激活后又理解不通的心理缺憾与迷茫。小说中的历史是一种编纂行为过程,与读者理解与否无关,这就突凸出“意义缺席”的特征。
  三:历史的空间化
  读过刘震云《故乡相处流传》的,可能对小说中的所有人物均使用着现时的北方方言构成的文本会感到惊讶。其实这是新历史主义小说解构历史母题的一种策略。用陈思和的话来说,就是“用一种文化系统的共时性文本代替一种独立存在的历时性文本。”⑧即把历史的具体历时形态与外观予以打碎,找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再给以重新的组构,是“我们与过去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历史遗迹的理解的可能”⑨。然而,当新历史主义小说淡忘了历史的时间内涵,将历史处理成一个虚无的空间存在时,它所言说的历史还能指称我们心目中所指的那真正发生于过去的事情吗?答案是否定的。海登·怀特说:“历史客体,即曾经存在过的东西,只存在于作为表述的现在模式之中,除此之外就不存在什么历史客体。”⑩这就是说,“文本的历史”仅仅是作者的一种“修辞想象”,只是一个文字合成的结构,一种话语拼合的产物。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局限性也许并不像有的批评家所认为的仅是作者的认识水平与文学表现的不足,其实这种局限是新历史主义小说本身所固有的,因为对历史的深入开掘又必将回到宏观层面,回到历史的总体性,而这些恰恰是新历史主义小说所排斥的。
参考文献
1 王彪:《新历史小说选·导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5
2 廉声:《战争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4 赵联成:《历史母题的解构—新历史题材小说泛论》,当代文坛,1997(1):22
6 苏童:《苏童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7 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8 陈思和:《碎片中的世界和碎片中的历史———90年代小说创作散论》,北京师范大
9 格非:《敌人》,花城出版社,1993
10 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 译林出版社,2005

上一篇:论“知识误我”

下一篇:莎翁十四行诗中的情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