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徘徊在天堂与地狱之间的恋女—对《爱,是不能

发布时间:2015-11-12 10:44

【摘要】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通过主人公钟雨对老干部爱了二十多年却不能得到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剖析她心灵深处犹如徘徊于天堂与地狱间的无奈和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论文关键词:灵与肉,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本我,自我,超我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即动物性的我,是潜意识的最深层,无意识的原始精神能源。它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它控制和指导本我和超我,为利益和需要而保持与外界的交易,受现实原则的制约。而超我,即未来的我,是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组成,奉行理想原则。如果这三部分发生冲突,失去平衡,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失去理智。在作品中,主人公钟雨在对婚姻的态度上追求以灵魂的呼唤来相守的爱,而不愿意像大众那样用法律和道义来栓系实现婚姻的相守。在灵魂的召唤中,她和一位老干部相爱,然而他们陷入的是一个无法解除的人生困境,他们之间横亘着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在文明的戒律下,实现他们的爱情便会对那无辜的妻子造成伤害。她对爱的选择可以说是自觉地,是对世俗现实的一种回应,她的这种回应夹杂着些许辛酸和无奈,同时也是在她的心灵的挣扎和徘徊在无数个夜后仍能执着的坚守。她自己一个人建筑的爱情乌托邦,是对爱情太纯真的向往和对自己爱恋的自我崇高化,而人的本我、自我、超我需要很好的平衡,才能获取足够的心理能量,维系心理健康。本我和超我的对抗需要自我来调节。然而,在平衡自我和超我的要求上,本我却是困难的。钟雨对爱的追求中,内心深处充满灵与肉、理智与感情、理想与现实等一系列矛盾和挣扎,这也注定了她是个徘徊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的悲情恋女。
  一、灵与肉的冲突
  爱情本是灵与肉的结合。在《爱,是不能忘记的》中多处抽离了爱情关系中的生理因素,小说在讲述钟雨与老干部之间的故事时对爱情进行了去欲化和圣化的处理,主人公钟雨和老干部一生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二十四小时,他们甚至从未握过手,他们的爱停留于精神交流的层面,对性刻意地回避着。这是由于在钟雨内心中超我过分强大,从而压抑了本我的内在欲望诉求。然而,正常人性是超我、本我、自我趋向平衡的原则。“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人在不断受到性压抑时会不停地进行抵抗,并发生转移,神经病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①而灵与肉的分离造成潜意识的过分挤压,加剧了钟雨内在的心理冲突。因此,在无数个没有他而倍感失落的夜里,她一遍遍地翻阅着他送给她的那套《契诃夫小说集》,并把它当作是他的替身默默相对;在寂寥的月台上,头发都发白的她却像个痴情的女孩子似地幻想着他去接她的幸福。这种幻想和物恋的方式,实际上是本我的本身诉求,是一种最原始的本能对欲望的渴求,是本我的潜意识在钟雨身上的充分体现。无论是钟雨经常带着写着“爱,是不能忘记的”的笔记本,用它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倾诉同时对老干部送给她的那套契诃夫小说的反反复复的阅读,还是她在想象中完成了她与老干部之间的精神对话,都是钟雨对灵与肉的结合潜在的渴望,实际上也是本我、超我在不断冲突矛盾中,自我呈现出的外在表现。
  二、理智与情感的挣扎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说:“爱情这个简单字眼,对男女实际上表示不同的意思。对女人爱情的理想是非常清楚的:这不仅是奉献,而且是整个身心的奉献,毫无保留地、不顾一切地。她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性使爱成为信仰。”②钟雨把爱情当成了信仰,不顾一切,毫无保留。她对老干部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深刻的,源自于她的情感深层。一个坠入爱河的女人,在感情上她渴望着爱的相恋相伴。每每她从外地出差回来,她从不让女儿去车站接她,她宁愿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月台上,享受他去接她的那种幻觉。这是本我对爱的占有欲求,在潜意识中她莫名地期许他会出现在车站带着她一起回家。可是,事实上,她又是那么了解他的人,又怎么会不清楚他最终是不会去车站接她,这种理性的清醒和洞悉,实际上是超我能预见出的结果。超我奉行理想原则,因为钟雨和老干部都遵循道德原则和从道义出发,认为他们之间的爱是不对的,这不仅会伤害到他无辜的妻子更是为法律和道德所不容。正是因为内心中矛盾着的本我、超我,才会使自我呈现一种既期待他的到来,又不希望他真的来接她的复杂心理。理智与情感的交错上演,使她徘徊在爱的炼狱中挣扎和痛苦。彼此相爱却无法相携同老。她只能在车站一个人在幻影中享受着她来的喜悦与兴奋,同时又是伴着些许的伤感和失落离去。在她表面若无其事,内心深处去冲击着深层的矛盾和隐忍的苦恋。她唯一一次和他走过那条柏油小路,这是她的情感所愿意的、渴望的,此时在超我和本我的矛盾斗争中,本我得到加强,超我的统治地位已被动摇,自我在调和超我和本我间的矛盾当中也开始渐渐发展。她心疼他,想要走的慢一点,可不知为什么却不能。潜意识的本我遵循快乐的原则,那可怕的折磨了多年的三个字”我爱你”几乎呼之欲出。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超我与本我的矛盾斗争中本我再次渐渐失去力量,超我再次萌动并朝着强大的方向发展。“分明害怕”,“怕把持不住”这是超我的一次次警戒,理智觉醒,她的一举一动,包括思维和语言,又回归到按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范式进行。于是,钟雨在超我的支配下,他们默默走着,碧池离得很远。以淡淡地、心不在焉的微笑,像两个没有深交的人。她的超我以强大优势压抑着本我。如此珍惜而仅有的一次散步的机会在他们以非得赶快走完这段路不可的速度中结束了。
  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乌托邦世界的美好是在于它超越现实的想象,这也决定了他们的虚幻性,同时乌托邦世界有不可避免地具有理想色彩和悲剧色彩。而在《爱,是不能忘记的》中,钟雨一个人构建者自己爱情乌托邦,执着、信念、孤独、哀伤却又无悔。她的爱游离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爱而不得其爱,她把爱深藏在心底,变成自己的信仰。她向往的精神家园不过是一个幻想的爱情乌托邦。爱的苏醒、萌动,在爱的陶醉中,非理性状态下钟雨被无意识的自由幽灵占有和控制,于是,在临到她难得在机关大院碰见他,匆匆地点个头赶紧地走开去,即使这样,也是以使她失魂落魄,失去听觉、视觉和思维能力。在超我渐渐退出支配地位的同时,自我逐渐占据了钟雨的心,即使在这短暂的接触,她也能感受到爱的悸动和美好。这些相遇相见便是她心里所幻想的美好。然而,生活让人懂得,人必须生活在现实里,而不是梦里。张爱玲说过:“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③爱是需要在现实中成就和完美的。钟雨在爱的渴望中积极追求自己的爱情乌托邦,但却面对了一个无法解决的一系列现实障碍。她无法以第三者身份去伤害另一个无辜女人,同时也无法逾越现实世界中对女性的种种道德规范。在强有力的超我支配下,于是她的爱情乌托邦只能被扼杀在强大的现实波涛中。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再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会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她经常独自一人,走在他们走过的柏油小路上,虽然他不在她的身边,但她仍觉得他一直伴随着她。她不愿打扰他的生活,但在心里他一刻都没有离开过她。自我正是以这种方式缓冲与调节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从而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得到一定缓解。钟雨的爱又是那么纯粹和执着,她愿意为爱而生,为爱而死。

在她灵魂的深处,一直保留着她所憧憬的爱之乌托邦。梦想与现实是有落差的,她决定把美好的梦想留在内心深处,不让现实破坏它。很多时候,人会相信美好有些虚幻,美好必然虚幻,它在虚幻里才能真实,它不如停留在虚幻。这就好比强大的超我遭遇到了强大的本我,在不可调和中自我无所适从。因此,钟雨爱之期冀只能在梦想中、幻想中实现:那是任什么都不能使他们分离的。哪怕千百年过去,只要有一朵白云追逐着另一朵白云;一棵青草傍依着另一棵青草;…
  钟雨的爱是那么真切、忧伤、执着而孤独,在爱的国度中,她犹如行走于天堂与地狱之间。恋女,是古往今来文学作品刻画最多的女性形象之一。在爱的追寻中,钟雨的爱是纯洁的,向往以爱的灵魂呼唤为婚姻相守。然而,她又是一个典型的幻想爱情乌托邦主义者,这使得钟雨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不平衡从而注定了她的爱在悲情的世界中度过一生。

参考文献
① 左金梅、申富英等.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0
② 尼采、余鸿荣译.快乐的科学[M].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
③ 张爱玲.半生缘[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12

上一篇:浅析唐代敦煌佛教石窟壁画

下一篇:浅析叶芝戏剧《炼狱》中罪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