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论英汉译艺--《简*爱》两种中译本评析

发布时间:2015-11-07 10:43

摘 要:本文以《简*爱》两个译本中译文为例, 根据译本是否忠实、流畅、再现艺术手法和风格三方面, 结合严复\"信、达、雅\"三字标准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时应注意的标准和准则, 使翻译真正成为追求美的艺术。

关键词:《简*爱》; 评析;英汉翻译;译艺

一、 引言
  《简*爱》是在我国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的一部英国小说。 英国19世纪女作家夏洛
蒂*勃朗特根据个人经历,塑造了一个个性倔强的女性形象:简*爱。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
苦难、 爱和成长的主题,文笔简练,语言优美,震撼人心,受到各国翻译家、文学家的推崇。
这部作品在中国有许多版本的翻译,其中李霁野先生于1935年翻译的中译本与祝庆英1984
年的中译本,从翻译批评的角度而言,具有很好的对比研究的价值,对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具
有很强借鉴意义。

二、翻译家的背景和翻译思想
  翻译批评对译者的评价需要了解翻译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翻译家的思想。
 1.李霁野
  1904年出生于安徽省霍丘县, 1924年入燕京大学读书。他翻译的《简*爱》受到鲁迅、
茅盾、胡适等的肯定和称赞。他的翻译活动始终以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苏联革命文学
为主流。 
    李霁野一贯主张"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是一位典型的直译派。直译法,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茅盾先生十分赞赏李霁野的翻译观,曾
高度评价他运用"直译法"原则翻译的《简爱》。
 2. 祝庆英
  祝庆英女士是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她精通英语、西班牙语,毕
生耕耘于外国文学翻译事业,主要译作有《简*爱》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祝庆英采取直译和意义相结合的方法。此外,她的译作具有女性意识,体现了一种以女性
为中心的主体思想,从而使译作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思想启蒙作用。
  
三、 译文分析
   翻译批评是对译品的评价。许钧在《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方法》中提到:原作与译作
之间的可比较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译者在具体作品中所观、感的世界与作者
意欲表现的世界是否吻合(包括思想内容、思想倾向、思维程式)2. 译者所使用的翻译
方法和手段与作者的具体创作方法和技巧(包括艺术安排、技巧、语言手段)是否统一; 3.
译作对读者的意图、目的与效果与原作对读者的意图、目的与效果是否一致(包括对读者
审美的期待即读者的反应)。本文以这三个可比因素结合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字
标准为尺度比较评析李译和祝译各自的优劣,来探讨英汉翻译的艺术。
  原文一:
A rude noise broke on these fine ripplings and whisperings, at once so far away and so clear: a
positive tramp, tramp, a metallic clatter, which effaced the soft wave-wanderings.
  李译:一阵突然而来的猛烈的声音, 那样辽远而又那样清楚, 打破了这些微妙的波浪的
低吟.这确是阵阵踏地声, 是金属的得得声, 它将轻微的浪声抹煞了.诉讼
  祝译: 一阵粗重的声音, 遥远而清晰, 打破了这委婉的汩汩声和低语般的喃喃声, 一
种确确实实的脚步声, 一种刺耳的得得声, 把轻柔的水波流动声给盖住了.
  原文二:
as, in a picture, the solid mass of a crag, or the rough boles of a great oak, drawn in dark and
strong on the foreground, efface the aerial distance of azure hill, sunny horizon, and blended
clouds where tint melts into tint.
  李译:就如同在一张图画中,那大堆的峻岩,那大橡树的粗干,又黑又粗画在前面,把
那有着碧蓝色的山,晴朗的地平线,色彩互相混合的有云的远方,给抹煞了一样。
  祝译:犹如在一张画中,大块的巉岩,或者大橡树的粗硕树干, 用暗色画出来,在前景
显得十分强烈,把青翠的山峦、明丽的天际线和色彩相互渗透,混合而成的云朵组成的茫茫
远景压倒了一样
  原文一李译是直译, 而祝译是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同时祝译的语言带有一种女性的柔
美。如"低语般的喃喃声"、"把轻柔的水波流动声给盖住了"。 原文二对形容词的翻译,
李译基本采取直译,而祝译选择了更贴切的译法,如dark, azure, sunny等几个词的翻
译。严复提出"信"为首要标准。翻译的第一标准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其次须忠实于
原作的风格。这体现于忠实地传达原文的词义、句义,以及其他隐含的意义。林语堂(《论
翻译》:1933)曾谈到:"忠实标准---译者第一的责任。"两位译作者都或采用直译、或采
用意译以及直译与意译结合的方法,使自己的译作忠实、通顺,再现原文风格。
  原文三:
  The din was on the causeway: a horse was coming; the windings of the lane yet hid it, but it
approached. I was just leaving the stile; yet, as the path was narrow, I sat still to let it go by. In
those days I was young, and all sorts of fancies bright and dark tenanted my mind: the memories
of nursery stories were there amongst other rubbish。
  李译:这喧声是在石道上面的:有一匹马向这边走来; 这小径蜿蜿蜒蜒仍然遮隐着它。
但是越来越近了。我刚要离开界阶, 但是道路窄狭, 我就坐下了不动, 让它过去。在这时候
我还年轻, 心里充满了光明和黑暗的幻想:除了其他荒诞不经的事物之外, 还记得一些育婴
室的故事。
  祝译:这响声是从小路上发出来的;一匹马正在过来;小径的弯弯曲曲还遮着它,可是
它在渐渐走近。我刚要离开阶梯,但是小径很窄,我就坐着不动, 让它过去。在那些日子
里,我还年轻,脑子里有各种各样光明和黑暗的幻想, 儿童故事和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东
西,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在这段话的翻译中对"din"、" stile ""nursery stories"的理解两个译者不尽相同,在
李译中"din"翻译为喧声,而祝译为"响声",stile前者翻译为"界阶",后者翻译为"阶
梯","nursery stories"前者翻译为"育婴室的故事",后者翻译为"儿童故事"。
  原文四:
  The horse followed,- a tall steed, and on its back a rider. The man, the human being, broke
the spell at once.
  李译:马随后到了--是一匹高高的骏马,上面坐着一个人。这人即刻把魔气打散了。
  祝译:接着,马儿来了。那是匹高高的骏马,上面还坐着一个人。这个人,的的确确是
个人,一下子就把恐怖气氛打消了。
  对于" spell" 这个词的处理, 显然祝是结合上下文翻译为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恐怖气
氛", 而对于句式The man, the human being, 祝采取了顺序翻译, 更强调突出句中描写的人
物, 也更忠实于原作的表达。根据严复提出的"达"的标准,是指译文务须合乎汉语语法以
及表达习惯这一条。"(冯世则,2005:4-5) 在以上译文中结合上下文来看,祝译的表达更
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这跟作者所处时代有关,后者的翻译也不至于使今天的读者产生误读。
在李译中对"魔气"这个说法在汉语里似乎找不到对应,显得比较生硬。祝庆英的译文明显
就要通顺得多,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原文五:
  The chamber looked such a bright little place to me as the sun shone in between the gay blue
chintz window curtains, showing papered walls and a carpeted floor, so unlike the bare planks and
stained plaster of Lo wood,that my spirits rose at the view.
  李译:太阳从鲜艳的蓝印花布的窗幔间照射进来时,显出纸糊的墙和铺地毯的地板,和罗
沃德的光板同褪色的粉墙很是不同,使得这房子在我看来是一个很愉快的小地方。
祝译:太阳从鲜艳的蓝色印花布窗帘缝隙间照进来,照亮了糊着墙纸的四壁和铺着地毯
的地板,这跟劳渥德的光秃秃的木板和沾污的灰泥墙完全不同,这个房间看上去是个如此明
亮的小地方,我一看见它就精神振奋起来。
  这是一段描写性的语言,具有一种画面感,在翻译时应适当调整语序,并作补充和删减.
祝译中将"showing"译为"照亮",有一语双关之意, 不仅照亮的是房间,还照亮了主人公
悲苦的内心,准确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变化。而李译的"显出"译法就相对很平淡,甚至带有
歧义。另外,李译的"纸糊的墙"和祝译的"糊着墙纸的墙"反映给读者的感觉是很不一样
的,感情倾向也是有所区别的,前者强调的是房间的墙是纸做成的,并不牢固;后者强调的是
房间的墙是特意用墙纸装饰过的,颓废与积极阳光的形象跃然于文字中。
  严复在《译例言》里提到的"雅"偏重于美学上的"古雅"。当然,当代译界人士多
将其理解为"优美"的文字,"文雅"的语言。现代语言学认为,风格的产生必须借助于特
定的语言形式:句法、语法、修辞以及语境和衔接。也就是说风格, 第一是就文本来说, 看
是散文、小说呢,还是科技材料;第二,是看原文人物的好坏,原文的词义色彩,是褒义还
是贬义。对于《简爱》这篇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为了保持原有作品的风格,
在用词造句上要结合通篇进行选择, 同时在翻译方法上尽量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四、 结语
  著名的俄国符号学家洛特曼认为:"构成文艺作品文本的语言,是一个由各种层次组成
的等级结构体系......任一层次都包含着信息。"因此作为译者要尽力趋向展现原作的灵魂.
以严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为准绳比较李译和祝译,祝译《简*爱》在忠实、通顺和
优美地再现原文语言和风格上较为成功,比李译更胜一筹,语言优美,流畅自然,文学性意味
浓厚,更易为现代读者所接受。李译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译文有些地方翻译味较浓。可见,
直译和意译相辅相成。同时英汉翻译需要译者具备多方面的素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英、汉
语水平和文学修养, 努力使翻译真正成为完美的艺术。

参考文献:
李霁野.简爱.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祝庆英.简爱.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许 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批评家.评《简*爱》[J].1847-10-30.
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冯世则.翻译匠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上一篇: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消极心理矫正技术的一点启

下一篇:现代设计美学与设计整合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