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文革美术及文革美术符号

发布时间:2015-11-05 10:26

摘 要:文革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敏感又特殊的时期,它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也是延续至今的。从最早的\"星星美展\",\"厦门达达\",到九十年代的\"玩世写实主义\",\"政治波普\",\"艳俗艺术\"等, \"文革\"始终处在中国艺术的现场,从来就没有真正缺席过,\"文革美术符号\"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关键词:文革美术;文革美术符号;艺术风格
第一章 何为"文革美术符号"
  "符号"就是一种被人类集体所认同的对象,与某种事物相联系,这个对象可以被感知,并代表一定的对象,这种对应是公共集体认可和约定的。这个对象就是代表这个事物的符号。
艺术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艺术家都试图创立自己的艺术符号语言,让观众通过符号了解和熟识他的艺术。每个杰出的艺术家、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符号语言。一个时代的特点由它特定的语言文化展现出来,在文革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特殊时期,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印有它的烙印。
(一)狭义的"文革美术符号"
  即文革历史文化背景中特定能体现文革时期特色的艺术符号,即利用了文革时期的图像资源、视觉符号、文艺美术、作品、语言的借鉴和挪用。这些视觉符号的来源有文革时期的版画、漫画、招贴、新年画、票证、广告设计、烟标、旗帜、徽章、服装、戏曲、建筑等,红旗、五角星、天安门、领袖、红卫兵、工农兵等构成的大众形象连同"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理念共同形成看历史中的"文革"文化符号。
(二)广义的"文革美术符号"
  广义的"文革美术符号"包括文革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氛围,如含有"三突出"、"红光亮"、"高大全"的美术模式。文革十年间,全中国遍地高挂红旗,甚至城市的墙壁都被粉刷成红色,到处张贴着"红光亮"的海报,人们生活在一片红色海洋之中。这样疯狂的特殊艺术氛围也纳入在文革美术符号中。
  "三突出"的理论是由江青等造反派为了迎合当时政治的风气提出的。"三突出"最早出现于1968年5月的《文汇报》中《让文艺界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并被称为"文艺创作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任务必须遵循的一条准则",即在所有的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在主要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
  "红光亮"是为了迎合时代主旋律和政治精神的需要,提出的对造型语言的要求,"红"是指描绘领袖、英雄人物和工农兵群众的形象要红光满面,强壮健康。"光"是指绘画技巧要求光滑平整、逼真写实。"亮"是指画面的光源感以及作品倾向阳光、积极、格调高昂,突出正面人物和主题。"红光亮"的来源也是受到受样板戏推广的影响,当时的作品多采用逆光的舞台效果,并且吸收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红"和"艳"的元素,"红"是喜悦的理想主义,"光"是受传统艺术年画光滑、质感的传统审美,"亮"是受样板戏舞台灯光效果的影响。
第二章 何为"文革美术"
  文革美术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就是一场综合性的革命大众的视觉艺术,它综合了广播、电影、音乐、舞蹈、战报、漫画、纪念章、旗帜、宣传画、大字报等各类艺术形式,她所达到的强烈的震撼效果是史无前例的。
第三章 文革期间的美术风格及主要作品
  从中国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术的真正意义和整体方向多为描绘中国工业化大规模发展,通过展示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场面和人定胜天的革命豪情两种模式展示极端化的社会主义情怀。建国后的中国完全沉浸在理想的社会主义发展中,从文化上来说,文革之前的文化仅限于对苏联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在文革期间,全民文化进入全国封闭和政治专政状态,完全对应政治上的空想主义。文化的主体性、个性和主观思想都成为了社会批判的对象。"大批判"是是时代的主旋律,中国的社会文化浸泡在非理性和政治绝对导向的大染缸中。
  1966年至1976年十年间,艺术作品的风格可以用"三突出"与"红海洋"来概括,专业美术创作偃旗息鼓,迎合大众口味的美术铺天盖地,批判和欢呼成为两大主题,美术的发展出现凝重的停滞局面。由于排外和摈弃西方绘画遗产的思想意识,加上自1955年,两千名东方留学生在罗工柳的带领下留苏学习绘画,这批青年学生回国后相继成为艺术学院的骨干。受到苏联的绘画模式的影响,中国美术呈现出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传统和极左的思想。在油画方面,以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为主义,并对印象主义的批评和排斥,所以在创作风格和方法上仍停留在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上。江青提出的"三突出"的创作原则成为当时绘画必须遵从的构成戒条,如果画中有毛泽东就一定要放中间,象征着中央集权;红色被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象征。著名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被江青赏识为"样板画",在全国出版张贴。
  文革期间也涌现出很多名家名作,油画有陈逸飞的《开路先锋》,汤小路的《永不休战》。国画有周思聪的《长白青松》,杨力舟的《挖山不止》、李震坚创作与1972年的《在风浪中成长》。木刻版画有沈尧伊的《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徐匡、《草地诗篇》。
第四章 文革美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中国前卫艺术一路走来,从最早的"星星美展","厦门达达",到九十年代的"玩世写实主义","政治波普","艳俗艺术"等,其实一直都没有离开过文革的影子,不管如何将它从意识中隐去,然而"毛泽东时代的后遗症"却一直没有得到完整的释放,所以"文革"始终处在前卫艺术的现场,从来就没有真正缺席过,也正因为此,前卫艺术中既有反抗和冲击文革视觉艺术的一面,又有自觉或不自觉的秉承和利用文革的一面,其中有一些是隐性的,内在的。
参考文献:
《回忆与陈述--关于1949年之后的中国艺术和艺术史》吕澎 孔令伟主编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年3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
《20世纪艺术的语言--观念史》【英】保罗.克劳瑟著 刘一平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年6月第一次版第一次印刷.

上一篇:审美之维与人的解放--读马尔库塞札记

下一篇:论雅尼NEW AGE MUSIC作品的文化多元性及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