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论古典诗的艺术视觉效果

发布时间:2015-04-03 16:46

  周末到旧金山的法国荣军艺术馆看艺术展览,走廊上有一个叫“消失的艺 术”的小展览。意想不到,这个“消失的艺术”竟然是古罗马的誊写艺术。展 览中展出和专门讨论了古罗马的誊写艺术的有关知识、工具、字体、作品和风 格,等等,令我大开眼界。

  在中国艺术史上,誊写艺术好象从来没有被先贤们讨论过,书法艺术倒是 被置于很高的位置。一部书的出版,其内容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其它都是次要 的,不入大雅之堂的。一般的艺术讨论都忽视那些较不显眼的艺术形式,装帧 艺术也不被看上眼,遑论誊写艺术了。反观西方艺术界连誊写的工具、字体形 态和颜色都讨论到。使我想起近几年注意到的一项中国文字的艺术。

  这些年来,在读和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古典诗作为一项艺术,读者除了通 过诵唱获得快感,通过阅读获得快感,也可以通过视觉效果获得快感。

  我发现,古人很多好诗好句,所呈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视觉美。有些诗句 意思并不完整,造句并不严谨,音律也并不整齐,但是我们看上去就觉得那是 好诗好句。许多古代诗人的个人风格,诸如雄浑拔峭清朗洒脱沉郁婉约,也是 通过视觉效果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通过文字的形象体现个人的诗风。很多 时候我们说一首诗有汉晋风格,有唐宋气象,有江西派韵味,都不是读完了诗 才说的,而是第一眼看上去就有了这样的感觉,然后再通过阅读来证实我们的 感觉。更有甚者,往往我们通过第一视觉来对一首诗作初步的评估。这个第一 视觉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我们对一首诗的阅读意愿,是否愿意读下去,是不是自 己所喜爱的那个风格。

  通过诵唱获得快感,是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感使然;通过阅读获得快感,是 文学和学问使然。而通过视觉效果获得快感,则完全是文字形象和感官直觉使 然。如同欣赏一幅国画,虽然我们并不都懂它的笔法技法,也不都明白它的内 涵,我们还是很欣赏,因为它好看,悦目。我想说的是,古典诗有与国画相似 的艺术的本质。也就是说,古典诗不仅是语言艺术,而且是某种意义上的象形 艺术。

  古典诗的视觉效果指的是,通过文字形象的排列而得出的观赏效果。这种 文字形象不同于我们常说的思维形象。思维形象是事物具象在心灵中的反映, 它们组成诗中的意境。文字形象则简单得多,它指的是字型和笔划。为什么古 代诗人喜欢用“一”字?两个字同一个意思,对韵律也没有影响的情况下,为 什么不用这个,而用那个?这就形成了文字形象的有机排列。这个有机排列, 不仅能影响诗句的视觉焦点和视觉效果,还能表现出诗的气象和个人风格。

  举一个自己实践的例子,《重读散原诗》首句最初是“坐屏一开卷”,后 改“坐隅一开卷”,最后才改定“危坐一开卷”。坦白的说,“坐屏”或“坐 隅”更符合现实,而“危坐”稍嫌夸张了,但是看着悦目。自然,有人会不同 意我用“危坐”,而用其它别的什么坐。这样对文字形象的选取,就形成了个 人的风格。

  艺术通过视觉效果最容易最直接进入读者的心灵。古典诗作为一项艺术, 也可以写得让读者看着舒服,能通过文字形象直接获得第一视觉的享受,读者 才能放开眼帘,让诗进入其心灵,用心灵去感受。无疑的,诗可以用学问去读 ,但不是必须的。通过用学问去读,通过训诂诠释而获得的感受,常常是扭曲 了的感受。

  古典诗有许多艺术的因素,如主题章法韵律语言等等。并不是说,只要考 虑视觉效果,其它古典诗的因素都可以抛弃了;而是说,作为古典诗的作者, 我们可以多一点“艺术”--视觉效果。我们可以在古典诗的诸多因素中多加 一个因素,考虑文字的形象,以及如何将这些文字形象有机地排列成一个诗的 整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考虑一个字放在一个特定的位置是否悦目,它是向

  古人用繁体,今天我们用简体。简繁体变化后,肯定改变了古典诗的视觉 效果。上面已经说过,这个改变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增强了,有人减弱了,有 人无动于衷。而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这是我在读诗时发现的。非常非常多 的古人留给我们的好诗句,都没有或者很少简繁体的变化。正是这个原因,让 我们今天还能欣赏到古人诗作里面的文字形态美。也是这个原因,让我发现古 典诗的视觉效果这个艺术因素。随手可以举一大堆例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再说书法,它更加说明了视觉效果完全有可能凌驾于其它艺术因素之上。 书法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它完全吸引了观者的视觉,它在观者内心的屏幕上的 投影,完全覆盖了其它意象,包括从诗句中得到的意象。所以,诗基本上不能 从书法中读出,从书法中所获得的诗的感觉和意境是很微弱的。一些现代书法 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南宁的张弓是其中之一),他们用书法把诗中的意境画 出来,让观者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欣赏诗。对这种书法艺术,我个人既不 赞同也不反对。个人可以不喜欢一种艺术,但不能说它不是艺术。

  古代诗人写作时有没有视觉效果这回事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古人作 诗每每数易其稿,故事多得数不胜数,其中不乏因为视觉效果而改动的。这些 故事流传最深最广的是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据说王安石原 来用的是“到”字,后改为“过”字,又觉不好而改作“入”字、“满”字, 最后定为“绿”字。又有欧阳修修改文字的传说,他把文字稿贴在墙上,远远 近近地观望,然后逐一作修改的。以前没有人总结这是为什么,后世甚至有人 质疑王安石是不是太笨拙了,这个绿字作动词的用法唐诗里有。现在我们知道 了,那是因为视觉效果。

  我想把这种文字形象的组合称为古典诗的第一视觉效果。这个古典诗的第 一视觉效果与读者的心灵还没有直接的沟通,并没有直接引起心灵的感受,如 上面所说,它是让读者获得第一视觉的享受,让读者放开眼帘,让诗进入其心 灵。要让诗与读者的心灵沟通,还要通过第二视觉效果,也即是事物具象向思 维形象的初步转变。

上一篇:传统戏曲的危机与新变

下一篇:浅论摄影过程中的心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