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贝壳类在首饰设计中的艺术分析

发布时间:2015-09-02 09:06

关键词:贝壳 首饰饰品 工艺
  一、贝壳类饰品的历史发展
  贝壳作为一种身份象征和装饰物,与人类文明的祖先们并肩站在了文明的起点上。它们是人类文明诞生与发展的见证者之一。
  一个世纪以前,深海珠贝是欧洲贵族奢侈华丽的标志饰物,它拥有珍珠一样迷人的光泽和变幻的色彩,但又拥有迥异于珍珠的七彩。孕育珍珠的彩色珍珠贝以不逊珍珠的光彩,千百年来从不曾被小视与埋没,清朝晚期,杭嘉湖一带,就有把蚌壳等贝壳类打磨成纽扣,装饰在高档的服装上的记载。
  近几年,贝壳类首饰也开始越来越被我们都市中喜欢帅性自然的人们所特别钟爱。珍珠母贝是天然材料,因此每件的颜色及纹路都十分独特,满足了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个性化首饰的需求。
  二、贝壳类首饰饰品的特点
  珍珠母贝是珍珠生产的直接来源,人们在它死后收集它们的躯壳,制作成各种精美首饰,因其是珍珠的母体,其躯壳也有与珍珠类似的地方,制作成的首饰天然美观。
  (一)材料特点
  深海珠贝拥有珍珠一样迷人的光泽和变幻的色彩,但又拥有迥异于珍珠的七彩。珍珠母贝是天然材料,因此每件的颜色及纹路都十分独特,满足了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个性化首饰的需求。珍珠母贝饰品的加工非常复杂,原始的珍珠母贝要进行非常细致的打磨、精确的切割,根据设计要求镶嵌。历经多道工艺处理,才能制成令人赏心悦目的贝壳饰品。鲍鱼贝,黑蝶贝,白蝶贝,马氏贝,企鹅贝,海水珍珠贝等等,这些海洋贝壳都是做首饰、饰品的材料。
  黑蝶贝:孕育黑珍珠,只限于在人间仙境般的南太平洋法属波利尼西亚大溪地的珊瑚礁中生长。天赐尤物——乌黑中泛着彩虹般幻变色泽的黑蝶贝,已成为众多爱美尚美人士的搜猎品。
  黄蝶贝:多被发现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珠贝内侧边缘通常呈金黄色。如同中国的黄色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一样,这些或浅黄或金黄的珠贝正是价值最高的品种。
  鲍鱼贝:有着中空的结构和极其出彩的珍珠质,异常少见,仅生长于新西兰海岸的周边。鲍鱼贝常运用于吊坠的设计中,设计感强,具有欧洲风情海洋风格的天然深海鲍鱼贝吊坠常采用纯天然深海鲍鱼贝,来自大西洋或太平洋的深海,是国际最为流行的高档天然饰品材料。
  粉红贝:少量地存在于美国密西西比河中上游,非常稀有,不产珍珠的,专门用于首饰,因其非常特别的颜色而弥足珍贵。适用于时尚首饰配件,如各种雕刻品、吊坠、耳饰、珠串、戒面等。
  金蝶贝;孕育南洋金珠的珍珠母贝,主要产于菲律宾、印尼、澳大利亚等地,而粉红色的粉红贝是非常稀有的,不产珍珠的,专门用于首饰,因其非常特别的颜色而弥足珍贵。毫无束缚的贝壳造型组成大尺寸戒面,随性,张扬。配以宽戒托的搭配,中性之美不可忽视。
  (二)贝壳类首饰饰品的工艺制作特点
  珍珠母贝饰品的加工工艺非常复杂,原始的珍珠母贝要进行非常细致的打磨、精确的切割,根据设计要求镶嵌。历经多道工艺处理,才能制成令人赏心悦目的贝壳首饰。
  贝壳首饰的制造方法,根据具体首饰产品的需要选用各种不同贝壳,经下料、雕磨、平贴、镶嵌、摞叠的过程而成形,其特征是:
  1.将用上述工艺方法做出的首饰半成品。在其需要强化的表面涂上一层光蜡,再用布轮对其进行打磨使之产生热量,当打磨件温度介于50~80℃之间时立即将其被打磨处放入20%浓度的盐酸溶液中冷却 。
  2.然后再将其置于5%浓度的碱性溶液中漂洗后取出凉干。
  3.先用硬布轮配以粗蜡,然后对半成品整体进行打磨,再用软布轮配以细蜡转速研磨,然后再用喷有酒精的棉纱轮打磨,最后再用干棉纱轮研磨、视贝壳首饰上形成一层珐琅层为止。
  三、贝壳类首饰饰品的市场前景
  贝壳类首饰工艺品主要受到贝壳的爱好者所喜欢,对于他们来说,一切有关贝壳材质的东西都感兴趣。他们是热衷于贝壳工艺的铁杆粉丝,也是对贝壳艺术的一种支持。他们是用艺术的眼光看待贝壳。以个性首饰饰品专卖店、礼品店、沿海旅游行业等,这些是贝类的首饰工艺品的传统销售经营方式。
  近些年,我国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海洋养殖业的发展和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的划定,以利于贝类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利用。贝壳是沿海特产,有的做成首饰、有的做成小饰品物件、有的做成工艺品摆件等。一方面,一些去沿海旅游的游客们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去那边旅游,都会买上集中贝壳做的物件,买回去送给亲朋好友,既实惠又表达心意。另一方面,普通人群把贝壳与其他材质搭在一起,加工做成首饰、衣服鞋帽上的配饰、摆件工艺饰品等,即个性,又时尚。
  与此同时,把贝壳类饰品向非沿海城市发展,这样能使其做更到大众化,受到更多人的喜欢。把贝壳饰品整组,做到小的零散化,大的专业化,发展更多的经营模式,如传统的小饰品店、饰品加盟连锁专营店、主体品牌专卖店、网上订购等经营模式。在首饰饰品种类众多的情况下,广大的商家们可以更好的发挥贝壳的特点,使之依存自身的优势,让贝壳类首饰做得更精致,更专业化,得到更好的推广。
  参考文献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杜晓峰.《贝艺》.福建出版社,2000.
  杨硕.《人类对贝壳类的研究与利用》.海南出版社,2004.

上一篇:浅谈扬州评话叙事结构中的艺术美

下一篇:图形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