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教育管理心理学应用与启示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01:53

  

第1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应用


  前言


  科学的实施学生心理状态的调节,是使学生更好的适应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本文深入的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学应用方案,并对增强高小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因素实施了科学的分析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在高校管理领域的应用价值


  (一)增强高校教学工作的科学性


  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高校在实施教学质量总结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类经验实施正确的总结,还要对提升教学质量的科学方法实施正确的分析,而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因素是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因素实施科学的引导和利用,也是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另外,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而从学生的心理学应用角度入手,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教育,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度,并使学生可以根据心理活动的具体特点进行心理变化因素的科学分析,使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可以同心理学的应用方式取得高度统一,并产生理想的效果。


  (二)增强高校管理工作预见性


  高校的管理工作是保真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而提升管理工作的预见性,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管理质量,使学生能够在科学的引导之下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另外,进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使教师更加清楚的掌握学生的处事风格,并使学生的具体性格特点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掌握,使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能够更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学习习惯相适应,提升高校教学效率。教育心理学的实施还能够使教师对学生日常行为中的神情动作具备更加准确的判断力,使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性格特征的分析深度,提升对学生性格个点的判断准确性,以便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能够得到教师更加科学的调动,提升教师对课堂氛围的操纵质量。此外,教育心理学还能够结合管理工作的需要进行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结合教育目标进行学习方法的正确调整,以便教学成果可以更好的同各类目标相适应。


  二、高校学生心理学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提升高校班级管理质量


  班级是高校教学机构最基本的教学团体,因此,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入手,对高校的管理机制实施研究,对提升高效管理工作的效率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使用心理学对班级内部的氛围实施科学的营造,使学生能够在日常活动中加强对舆论因素的关注,并通过正能量的传播使班级具备较强的动力,以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动力性因素分析的重视,提升班级的整体教学质量。教师要结合心理学的需要,对班级内部的各类规范实施正确的调整,使学生能够在受到赞扬的过程中具备更高水平的心理满足,以便学生可以加强对班级的认同,并将自己的个人利益同班级利益进行集中考量,使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必要的提高例。另外,教师要使用心理学对学生的竞争理念进行打造。另外,心理学的运用可以对管理过程中的强制性因素进行必要的减弱,使学生能够更多的在主观意愿的支配下进行学习活动,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成本,也使得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质量的增强。教师要使用心理学对学生的逆反心态进行科学的控制,使学生可以在面对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更好的同教师配合,并将真实的想法同教师进行交流,避免教师强硬的执行管理标准而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使用教学心理学提升学生积极性


  管理如果如果单纯的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加以贯彻会很大程度上危害到管理工作的质量,尤其在针对具备逆反心理的学生的过程中,强硬的教育模式有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危害。因此,教师要使用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必要的引导。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荣辱意识,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自身的突出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引导,使学生可以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并促进心理健康程度的提高。教师要从提升学生人生观水平的角度入手,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分析,使学生可以在心理学的促进之下获得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基础,以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实际心理感受同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提升教师对学生人生观建设情况的了解深度,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心理健康活动的实践,比提升对教育管理工作的配合。教师还要使用心理学对学生思想当中的偏颇之处实施修正,使学生可以更大程度上提升对管理工作的认同。


  (三)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针对性


  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是决定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教育心理学实施科学的运用,能够使学生在心理因素的带动下更好的进行爱好的满足,并在进行艰巨任务的挑战过程中具备科学的情绪基础,以便自身的兴趣可以得到充分的开发,保证个体发展和通才教育更好的融合。另外,教学针对性的提高还能使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具备更强的针对性,以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对教学方法实施频繁的切换,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教师可以在后续的管理评价过程中结合高水平针对性特点的优势对教学活动的实际成果实施科学的判断,使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实现。


  三、结论


  从学生的心理健康角度入手对教学质量进行提升,是增强高校教学质量的科学的方法之一,因此,对教育心理学实施正确的运用,对增强高校教学工作同社会的适应程度,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等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郭小荣

  第2篇:新时期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把教育管理心理学运用到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说服力和感召力,不仅能丰富和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而且能完善和促进高校学生的工作理论。


  一、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


  教育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心理学与教育管理相结合的产物,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教育管理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有一个综合、吸收和运用的过程。综合体现在教育管理学和心理学结合部位上所进行的融合、吸收和运用,是对当代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研究成果的积极选择态度,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管理实践的需要。要完成这样复杂的工程,就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论作为该学科的理论基础,还要继承和借鉴现代管理心理理论的先进理论成果,发展和丰富教育管理心理学。


  就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管理对象的过程来看,学生心理是教育管理心理的核心,教育心理首先必须研究学生内部的心理发展过程。其次,教育管理过程包括师生双方的活动,学生既是教育管理的主体,又是教育管理的客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教育管理心理学还要研究各种影响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各种因素,以便更好地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


  二、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因素


  1.环境因素


  (1)社会因素。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新的人事制度、就业体制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让大学生们应接不暇。大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往往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有的甚至背道而驰,这就造成了学习和实践的冲突。另外,大学生是最具有活力和激情的青年群体,他们对社会和人生有较高的期望,对国家问题、社会问题、个人发展问题比较敏感,但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产生不满和困惑。对理想和现实怀疑,对社会现实不知所措,对自生抱负和自身能力不肯定,对成功和挫折有落差等方面的强烈冲突,使大学生产生困惑、焦虑、抑郁、甚至消沉等种种不良现象。


  (2)学校因素。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健康教育。培养一批批学习理论知识的高手,但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身体素质差,与激烈的学习和工作竞争环境相冲突。另外,学校教育有时与社会要求相脱离,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不相适应,学校理论教育与工作的实践脱离,造成所学与所用相冲突。


  (3)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人生的重要基石,父母及长辈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教育方法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和性格。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几代人将所有的爱集于一个小孩身上,造成小孩形成了自私、孤僻、自我等性格。另外,对于贫困的学生而言,父母含辛茹苦,甚至举债让孩子上学,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和心理压力。自卑、自私、孤僻等与学校和社会的开放、包容、多元形成矛盾。


  2.学生因素


  (1)心理因素。许多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与高中阶段不同,大学提倡的是开放自主的学习方式,竞争压力大,使许多学生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随着社会的开放,谈恋爱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动机也越来越复杂。一旦受挫,情绪就会受到极大影响而产生苦闷、抑郁,甚至转而报复他人等,如不能正确处理心理和感情中的种种问题,一旦产生矛盾就很容易用激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近年来有越来越多高校学生自杀的案例,时刻提醒着家长、学校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2)身体因素。大部分学生自幼娇生惯养,生活上大都由父母照顾得周到细致,这与校园集体生活、集体伙食完全不同,造成饮食不习惯,身体体质更弱而产生焦虑,无所适从。大学生们或者埋头读书考证,或者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而无暇顾及身体锻炼,造成身体素质差与激烈竞争和学业压力要求的良好身体素质相矛盾。


  (3)性格因素。如今,电脑早已普及,而网络成瘾已成为学生问题中突出的问题。长时间上网或游戏,占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的时间,因而容易使性格变得孤僻,产生对社会的隔离感、悲观、沮丧等心理障碍。另外,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几代人将所有的爱集于一个小孩身上,造成小孩形成了自私、孤僻、自我等性格。部分小孩不愿与同学接触,不主动与人接触,久而久之脱离了群体。


  三、教育管理心理学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大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高校管理者应该将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多种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学生管理实践中去。


  1.把大学生视为社会人,而不是学习的工具,细心呵护大学生的心灵,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是培养有健全心灵、健康人格的人的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应在学生平等互信互爱的基础上进行。设置组织的目标,调动学生集体的士气。同时学生工作的管理工者在工作中要积极与班级中的非正式集体成员沟通与交流,使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的需要平衡,共同发展。


  2.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大学生每个阶段的需求。


  高校学生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问题,需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学生工作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大学生不同时期的需求动向和行为表现,对大学生适当可行的需求要尽量满足。并且,管理者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引导学生树立高尚需求,确保学生集体积极向上。


  3.心理辅导机制不仅要纳入学生管理工作中,而且要尽快健全,而不是流于形式。


  大学生已成为心理疾患易发病群体,完善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工作已刻不容缓。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通过一对一对话或者有意识的团体活动等途径,让学生掌握自我调节和人际交往的艺术,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时期。


  4.建设一支业务水平够硬的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在大学生的生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当今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一个优秀的辅导员不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而且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出一支业务水平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帮助辅导员更好地了解自身工作的意义,体会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体验工作的光明前景,为这支队伍减少压力增加动力,保证辅导员队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更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才能起到维护高校稳定的积极作用,保障学校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更好地进行人文关怀和素质教育。


  作者:颜传香

  第3篇:管理心理学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学习管理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以人为本”是东方管理的出发点;“以德为先”是实施有效管理的保障;“人为为人”是管理的本质特征与根本目标。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的学科,在1950年美国正式定名为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人”,研究如何运用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当今整个世界政治经济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格局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普遍重视人的管理问题,认为在管理的诸方面中,人的管理是最重要的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也逐渐被我国重视,管理的现代化要求各个阶层的领导者的管理现代化。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很多管理者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运用着管理心理学。在与一些教育人士,特别是理工科背景的教育人士交流时,常常听到他们感慨,即自己在学生管理工作上缺乏思路和想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加强对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学习。


  二、管理心理学中个性心理分析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心理学家华森说:一个人生下来以后,我培养他什么样他就是个什么样子,我培养他成法官,他就是法官,我教他成小偷,那他就是小偷。也有人说,个性是由遗传和先天决定的。这两种看法都有片面性,应该是两种因素的结合,也就是说遗传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可能性,但遗传不起决定作用。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特别是社会生活条件。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对学生的后天能力培养,真正用教育手段来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每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气质,有某种气质类型的人,常常在内容很不相同的活动中都会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点。一个学生如果具有安静迟缓的气质特征,这种气质特征会在上课、考试、演讲、文体等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他的气质特点不以活动的内容为转移,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个人色彩,表现出一种自然特性。一个人的气质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气质也会发生某些变化。对于不同气质的对象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管理心理学中青年人心理分析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青年是社会中一个思想活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重要群体。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将从14-18岁称为青年初期,18-25岁称为青年晚期。青年初期主要表现为生理上的成熟,而青年晚期则表现为心理上的成熟。青年心理的发展就是由于青年人心理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推动青年人走向成熟的动力就在于生理系统、环境系统和心理系统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矛盾运动。我们可以在青年人心理发展过程中发现到众多的矛盾现象:独立与依赖;开朗与忧郁;大胆与怯懦;闭锁与交际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求知欲与现有水平。青年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这么多矛盾在为青年人心理发展提供了契机的同时,也埋下了危机与隐患。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青年心理变化特征,帮助我们认知青年人心理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现代青年相对于过去的青年而言,不再是被动地、毫无保留地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教诲,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意识。他们不会迷恋过去,敢于质疑权威,常常不甘墨守成规、亦步亦趋;他们追求新颖独特的生活方式。青年期是一个逐步摆脱依赖的时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当代青年十分渴望得到社会和成年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们总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谋求平等的权利,也学会如何去保护自己的利益。逆反心理的出现的原因就在于青年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谋求平等的地位。现代的青年人追求个性的张扬,被称为寻COOL(酷)的一代。这里所谓的“COOL”就是一种勇气、一种能力、一种卓然独立、与众不同、鹤立鸡群的特性。


  青年对自尊的需要往往处于其他需要之上。当这种需要与其他需要发生冲突时,青年常常会毫不犹豫地维护自尊的需要。青年对自尊的需要往往非常敏感,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在一件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发生斗殴。青年的自尊感波动比较大,处于顺境时产生自尊自大的心理;处于逆境时,又产生了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这主要是由于青年人的自我评价不稳定和不成熟所致。青年处于一个生理和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必然会产生各种适应问题,内心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这时特别渴望他人的理解。


  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开始从现代价值观向后现代价值观转变。是非观念的绝对标准已经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道德的相对主义;青年越来越蔑视权威的价值;追求即时满足,否定手段价值,认真、拼搏、奋斗精神的崩溃,忠实自己的生活不愿意为社会做贡献。


  作者:陈曦

上一篇:大学生积极心理学应用研究分析论文(共4篇)

下一篇: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范例欣赏(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