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环境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之一

发布时间:2016-04-14 15:49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人与环境尖锐矛盾背景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主要研究人与其所生活的物质环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国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传入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成果。但也应该看到,在讲求“效率”与"速度”的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当前环埔营造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尚停留在较浅层次,面临着“本土化的困境。

  

  1.环块心理学研究的三次浪湖

  

  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环境心理学产生之初,环境营造视角下的环境——行为研究在解决环境恶化、居民行为变迁背景下的人工环境改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环境心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分支来看,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较多关注于理论层面,在解决当时严峻紧迫的实践问题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因其着眼于大气、水、土壤等宏观自然因素,在操作性方面存有一定缺陷;而在城市建设领域,因其研究的'‘问题导向与较强的应用倾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

  

  环境心理学的第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也产生于城市建设领域,1968年6月,"环块设计研究协会(EDRA厂’在北美宣告成立,并干次年举行第一次年会。从协会的人员构成上看,第一批成员27人,仅由建筑师和心理学家组成。到1984年,成员数量达到900人,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建筑师占30%,其他环境设计学科(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等)占25%,心理学家占30%,相关社会科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人类及社会生态学家)占15%121。城市建设领域成员合占协会成员总数的55%。以美国为例,至1987年,从事环境心理学相关研究的从业人员已突破二千二百人,其中受过城市建设方面专业教育的占全部人数的55%,受过心理学教育的占30%,受过其他社会科学教育的占15%,可见,环境营造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研究从学科产生之初就一直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分支。

  

  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全球层面看,自学科产生伊始,环境营造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研究浪潮。

  

  1.1北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

  

  1960年代中后期,面对二战后十余年过度城市化所带来的严峻的人□、资源、环境压力,北美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对环境问题抱以极大的关注。环块心理学在对诸如’‘日益恶化的环境对人类身心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如何创造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这类问ffi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w。

  

  至70年代中期,环境营造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研究一直是学科研究中最重要领域:从亊研究的学者数置不断增多、出现了众多的研究课题、研究文献及着作大置发表、各大城市建设院校纷纷聘请环境心理学学者任教或举办讲座151。在此期间,出现了诸如罗伯特?索畎(RobertSommer)的‘‘个人空间”(PersonalSpace)理论、起源于伯克利大学的“使用后评价理论(P0E)、阿摩斯?拉普卜特(AmosRapoport)的〈建成环境的意义〉等系列理论及着作,环境营造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研究成为最热点的前沿性研究领域。

  

  从70年代后期开始,北美环境营造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研究逐渐道遇到来自其他学科,特别是心理学的挑战,城市建设领域开始被排斥在主流环境心理学研究之外,同时由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过于理论化及城市建设领域本身的研究一直难有突破,因此,城市建设学界也开始对环境心理学有所抵触?。虽然,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场所精神”(SpiritofPlace)及‘‘心智地图”(MentalMapping)等理论的发展,城市建设领域的环块心理学研究出现了短暂的回暖,但由于学科长期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轨的主要矛盾,使其发展难以突破以往的瓶颈。至90年代中期,北美环境营造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基本被圈定在固有的图式中进行,难有大的发展。

  

  1.2日本: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在北美环境营造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处于停滞阶段时,日本正面临战后经济迅猛发展及狭小国土上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的困境,从实践层面上产生了强烈的环境心理学研究需求。

  

  曰本狭小的国土面积及其对保持民族文化的追求,使日本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性,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日本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受认知心理学和新行为主义的影响很大|61,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设计及物理环境特性两大方面。

  

  曰本环境营造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较为注画特定功能环境、特定人群及人体自身活动特性等"微观领域”的研究,从其与美国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DRA)平行的学术组织人——环境研究学会(MERA)的命名上,也可以看出日本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将对于"人”自身的研究放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层面上。同时,由于日本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小环境"领域,使其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的可行性大大增强,研究成果能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

  

  本土化的研究,使日本在人体行动地图、人体测量、人体工程、老龄化环境等专项领域具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并拥有芦原义信、离桥鹰志等—批着名学者。至20世纪90年代末,B本的环境心理学研究水平已经与北美、欧洲齐平,成为最活跃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国家之一。

  

  1.3中B:1990年代至今

  

  中国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以来,至今已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快速城市化进裎所带来的日趋尖锐的人与环境矛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环块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在人居环境建设实践中的应用,出现了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第三次浪湖。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的环境心理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以环境营造视角为主导的,这与这一学科最初经由建筑学领域的传播进入中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李道增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常怀生教授、同济大学的杨公侠和徐磊裔教授及华中科技大学的胡正凡教授对环境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blob.png

  在研究数置方面,通过对1982年至2008年12月环境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文章、博士论文及优秀硕士论文所属研究分支进行分类,可以看出,环块营造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在所有研究分支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表明当前中国的环境心理学的发展依旧是以城市建设领域的研究方向为主导。

  

  从1982年最初有论文发表到2008年这28年间,环境营造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共有276篇成果发表其中20世纪80年代8年间发表20篇文章,平均每年发表2.5篱;90年代发表平均每年发表44篇,平均每年4.4篇;2000年至2008年这8年间共发表论文212篇,平均每年发表21.2篇。由此可见,我国环境营造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蓬勃态势,不仅发表文章数量持续增长,而且增长的速度也持续加快,环块心理学研究在中国迎来其发展热湖。但另一方面,即便是在2000年后发展最快的时期,平均每月最多仅发表3.1篇,这与1960年到1983年日本环境心理学发展最快的23年间平均每月5.6篇121的发表数量存在较大差距,这也表明,在中国,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其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

  

blob.png

  从研究深度上看,当前中国环境营造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研究总体深度不足:理论研究大多局限在对西方已有相关理论、方法的引进、介绍及对自身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方面,少有具有本土特色的独创性方法与理论建构。而实证研究也大多仍处于研究表层,多数文章仅仅只是将影响心理——行为的特定环境因素进行罗列,而并没有对造成这些影响的深层次心理学原因及民族原因进行分析。从总体上看,定性的、表层的‘拿来主义"的研究多,而基于实验的、定置的、本地化的研究较少,未能形成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研究体系及成果。一句话,中国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尚存在着"本土化”之困。

  

  2.环境心理学在中的“本土化”之

  

  在中国环境营造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研究“本土化"之“困”存在着多方面的缘由,总体来说,可以从宏观社会背景、规划师及建筑师等设计行业从业者、研究学者三大方面找寻问题的原因。

  

  2.1 宏观社会背最

  

  (1)全球层面一全球化的冲击

  

  21世纪,全球化进程带来日益严峻的文化霸权及行为霸权主义,随着国门的日益打开以及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日趋向广泛化、深度化发展,“盲目的崇洋”心理使得部分群体在心理上、行为上、生活方式上、价值观念上不加筛选地照搬发达国家的样式,使其原本的"民族特性”及“本土化"精神逐渐丧失,在环境心理及环境——行为特征上带有浓厚的"后殖民主义”色彩,不利于具有本土特色的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根植。

  

  (2)国家用面一快逋城市化下的“文化断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得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在传统物质生活环境向现代化"突变’’的同时,文化层面却难以跟上这种“跃迁",在不断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本土文化的延续性逐渐丧失,出现了大范围的"文化断层",使得“本土化’的环境心理学研究缺乏实践的基础。

  

  2.2规化师,建筑师群体

  

  (1)自我认识的不足——经验论、人工环境决定论

  

  在当前的研究中,规划师、建筑师等设计行业从业者群体往往存在较强的"经验主义”倾向,在实践工作中,大量存在理论与方法的脱节,理论与资料的分离等现象,导致环境心理学在具体的实际运用中出现非理论的取向,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具体研究应有的理论负荷或者理论建设任务,使得后续研究丧失学术影响和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由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领域着重研究如何通过主观能动性来对物质环境进行创造、改蕃与优化,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因此,某些设计师的观点通常带有“以环块为中心"的倾向,也就是说,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从人的角度理解物质环境,而是相反,将"人的因素”列入自己的解释,这使得环境营造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在实践应用中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臁断色彩。

  

  从总体上说,正是由于当前规划师、建筑师群体普遍存在着自我认识上的不足,使其在主观上难以产生在环境心理学应用中与"本土化"结合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2) 自身定位的偏失一“均质化”的制造者

  

  在"速度就是金钱”、"效率就是财当”的社会基调下,规划师、建筑师群体难免遭遇自身定位的偏失。流水线上生产的城市规划与建筑、环境设计导致了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危机,而物质环境的"同质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行为、心理上的"同质化”,使得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严重缺乏地域色彩。

  

  2.3研究学者

  

  在理论研究层面,当前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先进国家已有相关理论、方法的引进、介绍方面,对于在其他国家国情下的研究成果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没有对相关理论、方法是否适用于中国国情的考证,缺乏与“民族性"及“本土化”相结合的主动的批判性继承楕神。这与苏联及日本在环境心理学理论引进伊始就十分注重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态度m91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3.探辱具有中特色的环境心理学研究之路

  

  "全球化”的浪潮使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受其影响。

  

  "全球化"时代需要"本土化”,但M全球化"时代下的"本土化"不能再走“闭关锁国”的道路,开放的中国需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全球化"进程下的“本土化”,应该将"开放"作为前提,在充分尊重"全球化"的前提下,寻求其与"本土化"的平衡点。

  

  3.1 全球化下的“本土通用性”研究

  

  未来,中国社会的开放程度必将向更深层次发展,全球化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将更加显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将来到中国工作、生活,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将在中国市场销售,如何在这种日益开放的体系下保证国外的生产、生活与中国"无缝对接"将成为中国"本土化”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一大课题。

  

  环境心理学的"本土通用性"研究将对代表中国人居环境特色的宏观至微观层面的各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并总结各个层面的共性,使其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更好地与全球化的生活方式衔接。

  

  3.2 全球化下的“地域特性”研究

  

  在全球化及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均质化"现象下,国家层面的特性将逐渐后退,区域将成为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中国幅员辽阔,真正能够体现出"本土化"风貌的正是那些极具代表性的"地域特性”。通过对这些具有“地域个性”进行环境心理学研究,将“本土化”落到更深一层次,才能更好的保护"本土特色”,并在未来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中正确地将这些“特色”运用出来。

  

  4.迎接中国环块心通学研究的春天

  

  改革开放前30年的飞速发展使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从"一穷二白n走向"小康”,但是,在“鼓满钵满"的同时,中国人也遭受了物质财富上的快速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城市的“均质化”带来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无差别性",导致地域差异的丧失;紧张高压的生活节奏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及民族文化的普遍缺失;盲目的城市建设导致人与环境的矛盾日趋激烈。

  

  如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人与环境的深层次关系,开始呼吁人性空间的回归及在充分尊重环境的条件下谋求自身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今天的中国,面临着类似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主义国家普遍掀起的"人本主义”回归思潮,学术研究及生产实践领域无不弥漫着浓浓的"人性"光辉。而环境心理学正是在普遍关注的人居环境领域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春天已经到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心理学研究正步入正轨.

上一篇:重症肌无力患者报告结局指标量表的研制——计

下一篇:从心理学角度浅祈“富二代”犯罪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