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学生不同心理特征与大众化交流

发布时间:2016-01-28 13:45

  当今的中国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政治多极化以及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思想文化领域各国之间的交流,并由此产生了意识形态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领域带来的冲击和困惑也越来越大。由此,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

 

  青年学生是接受和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体,也是思想领域内最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的群体。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让学生群体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抵制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思想文化渗透。同时,也为其他领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理论借鉴。

 

  本文从高校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出发,探索不同学生群体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途径,力争找到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自觉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目标。

 

  一、高校不同青年学生群体接受马克思主义心理特点

 

  在高校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首先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问题。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对新媒体技术及思想健康成长的需要,寻找更加适合学生多样性心理特点的具体方法。从学生群体态度改变的心理过程入手,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的改变是从服从到同化最终达到内化的心理过程。而当代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的心理迷茫,并不是他们心理没有信仰,而是不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还没有达到让学生完全信服的阶段。因而有些理工类的学生因为驾驭不了理论性过强的知识而不感兴趣,文史类学生因为知识的枯燥重复等而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逆反心理。所以我们要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来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具体内容、途径和方法。

 

  ()服从阶段学生群体接受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心理机制研究

 

  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而当代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很大一部分群体都处于这一阶段,甚至有些学生是带着逆反心理以表面服从的方式进入课堂的。针对这类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是老师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难题,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必须进行的第一步,只有找出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消除这种心理才能使学生从服从阶段向同化和内化阶段转移形成自觉地行为,理论宣传才能更具有效性。

 

  在这一阶段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属于大而空又形式化的内容,远离生活实际,不能解决自己生活学习中发生的实际问题,所以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上课只是为了应对老师,免受惩罚,目的只是期末成绩和学分,因此不少学生课堂上看课外书,不认真听课,是对集体规范的表面顺从,并认为这只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行为。

 

   解决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上改变单调的理论说教,提高理论课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把课堂教学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及高尚的社会道德相联系,同学生的情感、需求相联系,走到学生的心里,变自觉的学习为自发的接受行为。在教学方法上,要利用一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和生活的实例相结合,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学习,进入心理上的同化阶段。

 

  ()同化阶段学生群体接受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心理机制研究

 

  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和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不再是被迫屈从,也不再是消极模仿,而是自觉的接受。

 

  大部分青年学生对待周围环境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都处于这一阶段,属于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心理特征,而且很多处于服从阶段的群体会通过周围的影响潜移默化的走向这一阶段。所以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把握,抵制西方文化渗透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阶段的传播重点是澄清学生思想困惑,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信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我们也注意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心理素质不佳等问题。另外,青年一代是西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的重点对象。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帮助他们认清国情,坚定爱国主义信念。

 

学生不同心理特征与大众化交流


  另外大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对象,也是实践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让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才能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并传播这些理论,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

 

  ()内化阶段学生群体接受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心理机制研究

 

  内化阶段就是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底形成了新态度。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年学生除了培养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把握,抵制西方文化渗透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外,要更进一步延伸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使其成为大众化的又一宣传途径和主体。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来看,重视青年学生群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青年学生群体的思维敏锐,具有富于创造新文化、新思想的巨大潜质,并且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开拓新的领域。这些时代特征决定了他们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力军。

 

  实现学生知行的高度统一是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内化,是指学生认同、吸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固化为自己的理论素养,指导社会实践。是外化,是指学生将内在的理论素养外化为自主自觉的行为实践的过程。只有将内化的理论素养外化为具体的社会实践行为时,社会主体才能真正达到知行统一。换句话说,只有知和行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立在不同学生群体心理特征基础上传播马克思注意的目标研究

 

  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与青年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相联系就是要在抓好大学生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同时,让青年学生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而赢得青年、赢得未来。培养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追求者、发现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引导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

 

  首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理解。普及是大众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大众化的第一步,没有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普及,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就缺少基本的了解,大众化更无从谈起。所以,首要任务是使他们掌握理论、才能更好的理解并逐渐的接受理论。

 

  进一步升华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宣传普及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而是应该使学生真正认同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并内化为自觉的追求。自觉的用理论武装头脑,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信仰地位,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吸引力,帮助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自觉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为培养合格人才创造条件。

 

  最终指导学生的实践,在高校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在树立信仰的基础上,使青年学生自觉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也只有在达到实践这一维度的时候,才意味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目标的实现。才能不断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参考文献

 

  [1]冯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R].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刘春元,裴桂清.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

上一篇:高三文科毕业生心理健康调查

下一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