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E.罗度华对当代世界统一趋势的文化哲学解释

发布时间:2016-04-05 15:19

    该文可以说是一个有世界眼光的西方哲学家对于当代世界发展大势的哲学看法,为我们提供了西方当代思想界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层思考的一些十分重要的信息。

  

  《奎尼希施坦因论坛》是德国高级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文化理论刊物,在德国思想理论界和社会上层有重要影响,该刊每年出版一期,围绕一个与本时代的历史发展有密切关系的专题,发表十几篇研究论文。1992年的专题是《进步——人性的指令》。

  

  罗度华教授是该《论坛》的主编,他因在文化哲学的理论深层研究方面和在解释现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方面作出贡献而于1991年7月获得德国总统授予的联邦十字勋章。罗度华教授(1913年生)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和苏黎世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39—1946年曾在北京辅仁大学任教,1951至1960年曾在日本名古屋南山(Nanzan)大学任教授。


   (一)

  

  在《统一的开端。时代的标志——即刻的要求》一文中,罗度华提出了四个层次上的统一(dieEinheit)问题,作为他的论题内容。这四个统一指的是:一,德国的统一。他认为这个统一已经开始,但远远还未完成;二,欧洲的统一。他认为这个统一在文化上已经实现而在政治上还有待于形成;三,整个西方世界的统一。他认为,这个统一应该包括南北美洲;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的统一。他认为,这两个世界是“互补的”,并且,“只有实现了它们之间的统一,它们各自才能达到自身的完满”。

  

  罗度华在他的这篇论题十分宏观的论文中指出,为了认识世界,预见世界的发展趋势,人们应该如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deSaint-Exupery)所说的那样,立足于对当前现实世界的考察和研究,因为当前是未来的“基础”。只有搞淸楚这个基础,才能够达到对发展趋势的理解。

  

  人们总是处于现实的历史事件之中,并对它们进行着思考。但是,历史事件都是错综复杂的,所以,人们并不能一下子看透它的趋势,它甚至有着许多不可预见的性质。——这是从事件本身的客观性的角度而言。而从认识者——人——的主体角度来看,也有着一定的困在这里,罗度华强调了人作为认识者他的心底的无私和纯正的重要性。他指出,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就作出这样的强调,如果与现实不尽一致的人的本性所具有的偏好、欲念和愿望参与了认识过程,那末,这些主观性的因素就会挠乱人的视线、扭曲人的认识,并且使认识图象变形。而相反,人的真诚性则可以使认识变得敏锐和正确。罗度华评价了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他写道:“毛泽东基于同样的见解,以更生动的方式告诫科学家们,要把无私作为认识真理的条件。这种观点远远胜过我们这里(指欧洲)流行的所谓排除主观性的中性表达。”

  

  那末,客观的当代现实趋向是什么呢?也即现实世界的发展的大趋势是什么呢?罗度华认为:“各种事件和事物得以显示出自己的特性,都是以一个最高的.现实的趋向为基础的。

  

  因此,本世纪的诸多事件都应该被作为这种趋势的体现来思考。”他写道:“要求统一的趋势贯穿于整个宇宙之中。”

  

  由这里开始,罗度华对“统一”的论述援引了西方和东方的古代思想。他指出,在存在(dasSein)的概念中已经包含了“统一”。根据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学说。罗度华说,存在者就是“一”(Eines),因为一切存在者都来源于绝对的“统一性。”所以,在存在者自身中,就包含着返回“统一性”的规定。罗度华说,阿奎那淸楚地表达了这个思想,并坚持了这个思想,而中国的道家也对此有所彻悟,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反者,返也,返回绝对本原的统一性之中。他认为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根据道家的思想,罗度华强调说:“返归本原是一切存在的意蕴。”

  

  罗度华在文章中写道,在中国武汉有一个“归元寺”,在这座寺庙的大门上用精美书法艺术所写的大字使人的思想进入深刻的省悟中:一切存在者的意蕴都尽在于它们向绝对者复归的一元化的统一过程之中,它们都处于归返本原的路途之中。

  

  罗度华认为,统一的要求是哲学的最一般的要求,因为任何哲学都要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作出说明。世界在人们的认识和行动中趋向于统一的趋势是十分强烈的。在今天,这种趋势在两个层面上明显地表现出来:其一,人们日益密切的交通、交往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金融活动,这一切都促使人们越来越紧密地联合起来,越来越大的社会组织不断出现;其二,原子弹、环境污染、基因工程以及全球恐怖主义,带来了许多必须由全球的人们共同思考和共同行动来加以解决的问题,在任何一个民族或任何一个国家的范围内,这些问题都是不可能被单独地加以完全解决的。这些问题要求全球各民族、各国家的人们形成国际性的广泛的联合,并组成各种统一的、有权威的组织机构,对它们加以处理和解决。这样,就必然逐渐形成全球网络化的人类生活方式,因而,统一性和全球整体性必将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民和民族的关注。罗度华指出,一些民族的人们现在已经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凡事都要考虑到与你一起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其他人们!”“立足本地,心想全球。”他认为,这些口号正是恰当地体现了人们关注整体性的态度,也可以说,这就是人们的统一意识的当代体现。

  

  而且,人们越来越多地在为谈论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的整个欧洲走向统一的趋势,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在谈论建立一个从旧金山到东京的、包括美洲、欧洲、非洲、亚洲、澳洲在内的世界大家庭的可能性。

  

  (二)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罗度华具体地阐述了欧洲统一以及东西方统一的文化基础的现实性,从而确证了这两个统一的可能性。

  

  他首先阐述了欧洲统一或曰整个西方统一的文化基础。他说,人们一般认为,欧洲民族繁多,从历史上看,各个民族之间矛盾纷呈,而且斗争时有尖锐。但是,从深层的文化基础来看,欧洲人是被西方意识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西方意识以三个文化标志为代表:古希腊的卫城(Akropolis),古罗马的卡皮托尔(Kapitol)和近东耶路撤冷的各各他(Golgotha)。


  古希腊雅典的卫城代表古希腊文化的起源。罗度华指出,卫城为欧洲人产生自由民主的思想。所谓自由,就是摆脱外部的统治,而强调人由自己的内在精神所决定的思想和行动的独立性以及个人发展的可能性。柏拉图说:“应该放到首位的是:我们是自由人……而且,国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完全的可能性去做他愿意做的事,难道不应该是这样吗?”希腊人在使欧洲获得自由民主的思想传统的同时,发展了工具理性,从而使欧洲人获得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那种思维方式。如美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说的那样,从古到今欧洲人的思维方式只是对柏拉图思想的脚注。同时,希腊思想要求欧洲人如巴门尼德那样用存在与非存在的思想方式来考察现实。希腊人使世界失去魔幻的性质,使欧洲人以进行系统论证的认识论取代了神话思维。

  

  而完全在行动上抛弃神话,则是以罗马的卡皮托尔为标志的古罗马文化的特征。卡皮托尔是罗马城郊的一座山丘,古罗马人在此建起了朱比特神殿,它代表了古罗马文化的起源。古罗马文化遗留给整个欧洲人的文化财富,就是行政机构设施、职务规定、军队的建设和法制的确立等等这些后来流行于整个欧洲的现实实践的基本话题。在古罗马人那里,居于生活首位的,已不再是为古希腊人所迷恋的艺术品,而是对以实用为标准的东西的建造,如桥梁、水利设施、街道、市场等等。古罗马人的意识集中于对实践中可能的东西的知觉,集中于合目的性。他们把这种思维方式留给了整个欧洲。其次,古罗马人建立了庞大的教会机构,拉丁语成了从4世纪开始的欧洲教会的统一的官方语言,它也成了欧洲各民族的语言文化的共性基础。与此相伴随,以宗教神学为形式的文化整合,成为中世纪欧洲文化的统一性的精神基础。同时,古罗马人创建的条理清晰的法律,唤醒了欧洲对社会组织结构的意识,它一方面促进了以部族为基础的许多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另一方面它成了到今天为止的西方法律思想体系(无论英美法系还是欧陆法系)的统一基础。

  

  欧洲文化的第三个发源地是耶路撒冷城北的一个山丘——各各他。耶稣基督在此受难而后复活,形成了统治西方将近两千年的基督宗教,这是西方的整体性的最显著的标志。即使在今天西方社会已经大大世俗化了的情况,虽然宗教教条、宗教思维方式、宗教情感等已经不是必须遵循的生活规则了,但是,不能否认,整个欧洲的人们的生活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基督教所确立的价值和文化秩序的影响。

  

blob.png

  通过对欧洲文化基础的共同性和深层基础的揭示,罗度华认为,欧洲以至整个西方,是一个精神上的统一体,它认可宽容、理性、团结和自由民主作为自己的基本价值。由此可见,欧洲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个整体性的、统一的文化。因而,欧洲各民族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平等,这是在一个屋项下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前提。只有和睦相处,各民族才能共同获益。只有统一,各民族的各自的独特性和特有的利益才能实现。

  

  (三)

  

  在论述了西方的统一可能性之后,罗度华阐述了东西方文化的整合的必要性,即世界走向统一的可能性。

  

  他指出,西方人必须从欧洲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的狭隘观念下解放出来,以一个客观的、更广阔的眼光和胸怀来观察和理解世界。如果把欧洲历史视为唯一的“世界史”,把欧洲哲学看作唯一的“世界哲学”,那都是传统的狭隘观念,是不适应于当今世界的现实状况和历史发展潮流的。他认为,东方人已经指出了欧洲文化的局限性。一个日本人可能认为,欧洲人的长处和短处都在于他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仰;而印度人则可能只承认欧洲人在自然科学和音乐上的贡献,罗度华说,当东方人指出这些情况时,欧洲人确实应该认真思考。

  

  罗度华认为,必须确认东方文化、东方_神与西方文化、西方精神有同样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同时应该看到,二者是有着重大差异的。

  

  紧接着,他从一个西方思想家的立场,对东方文化进行了概括的解释。他指出,东方文化的本原是三条道路:道教圣人老子之路、思想大师孔子之路和顿悟者释伽牟尼之路。

  

  他认为:老子要求人们专心关注自然之大道,并关注向大自然的回归;要求人们尊重事物的个别性和人的个体性,并尊重世界上的万物、万事和众人的各自的本性规定,他要求人们返朴归真;他认为孔子要求人们要亲亲、忠君、取信于朋友;而佛则要求同情一切生存者,要求人们感悟到众生的统一性,要求认识到万物的暂时性,以及各种现象的永不停息的轮回运动。

  

  罗度华指出,东方思想早就引起了西方思想家、科学家的注意和重视。就拿获得过诺贝尔奖金的有名望的西方科学家来说,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力图从东方思想中寻求对他们有创造性的观点的确证。正如研究法国哲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德日进(Teilhard-de-Chardin)的德国学者衮特尔_施依维(GunterSchiwy)指出的那样,东方的各种观点都始终以人与宇宙的统一为前提,并强调所有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正是这一特点吸引了西方自然科学家的注意力。罗度华指出,海森堡曾到过印度,在那里同泰戈尔一起讨论过物理哲学,海森堡认为印度文化圈内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同量子论是相符合的;薛定谔曾受到印度《奥义书》的精神的影响;波尔研究过中国的阴阳学说和互补概念;奥本海默曾学习过梵文,热衷于阅读《吠陀》和《奥义书:h卡普拉也阅读关于东方思想的书籍,并同东方学家有较多交往,这些本世纪有名的西方自然科学家都从东方思想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益处。

  

  罗度华认为,东方文化的精神特征就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感事物的追求。这与西方20世纪的艺术活动恰成鲜明对比。西方当今的艺术追求已不再是美,而是新奇、异样、特别和紧张。而东方却一直把美认作是令人愉悦的东西,与人的欢乐和愉快的心情相符合的东西,罗度华认为,东方的这种审美意识,无疑是促进文化进步的积极精神。同时,罗度华指出了东方文化精神中某些西方人很难理解的现象。例如:东方人崇尚委婉而避免直来直去,崇尚礼仪而避免随便;同时,要求人们在交往中保持一定的距离,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并表示自己的庄重,而避免过份的亲妮;同时,东方人考虑问题、观察事物总是习惯于把事物都联系起来,十分注重事物、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态度可能会对事件产生的影响;人们并不十分注重因果性范畴,而总是把“相互符合”、“天人相合”作为思考准则。为了把握现实,人们对对象采取的不是如西方人那样的使其支离破碎的分析性的认识方法,而是对其进行宏观地整体性把握。这一精神在东方绘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画中没有阴影,也不使用西方式的透视方法,而刻意描绘大自然的雄伟壮阔和鬼斧神功。画中山、水、石、树、云,气象万千,而画中人物却几乎小得看不见。画中之景也被看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当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人总是在沉思着,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并把自己融于自然,或者正在回归于自然。因而,东方人的现实感不是欧洲人那样的“认识”和“改造”精神,也不是马雅入那样的“梦幻”精神,而是一种无时无刻不在暗示和意指着本原的“回归精神”,对在现实中隐含的这种本原精神的体悟,高于几乎无所不包的理智,高于宏大而不可名状的意识,高于自我反思,也高于历史学所呈现出的盲目的合法性。——这一切把握世界和思考世界的方法,都是西方文化所不具备的,是东方文化独到和精妙之处。

  

  从对东方文化的这种理解性的认识出发,罗度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东方和西方犹如一个事物的两半,它们各自都只有从对方这面镜子中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也只有在相互比较中才能真正认识对方。它们只有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才能达到它们各自本质的完善。因而,为东西方的文化互补和文化融合而努力,争取两方面的统一和和谐,是我们时代走向进步的标志,是当代东西方知识分子的共同任务。

  

  应该认为,罗度华对当代世界的统一趋势所作的文化哲学的解释,反映了西方远见的人士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较深层的思考,应该引起我们东方人自己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积极意义的重新思考,也应该使我们对西方文化的意义的正面和负面有一个客观认识。从罗度华的这篇论文的论题出发,我们今后应诙重点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似乎应该是:我们应该“怎样地”促成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的融合统一,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界主义的文化,形成一个积极的、进步的、为全人类共同所有的世界主义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和人类精神。这大约应该是21世纪人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上一篇:谁对世界哲学负责?

下一篇:从抽象思辨世界到现实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