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在灾难报道中彰显人文关怀

发布时间:2015-07-01 16:49

作者:刘行芳 刘修兵 卢小波

  摘要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中央电视台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全面展现。深度开掘,立体呈现抗震救灾景象,在宏大叙事中彰显人文关怀,着力反映坚强不屈、大爱无疆的抗震救灾精神,提升了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为推动我国新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宏大叙事 人文关怀
  
  去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级地震让四川、甘肃、陕西数十个县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转瞬之间陷入灾难的深渊。消息传出,举国哀痛,世界震惊。地震造成69181人遇难,374010人受伤,17397人失踪,累计受灾人数4554万余人。
  面对这场罕见的灾难,中央电视台在第一时间紧急动员,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第一时间组织报道,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以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集中、详细报道灾情,打了一场新闻传播主动仗。“这些‘第一时间’,使得政府救灾形象获得广泛认可,媒体公信力得以提升,全民救灾热情被大大激发”。。不仅赢得全国人民的广泛好评,也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一、开放平台、公民社会背景下的宏大叙事
  
  突如其来、破坏惨烈的地震灾难打破了人们日常的生活节奏,也打乱了各类媒体的传播秩序。获得灾害信息,了解救灾进程,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中央电视台迅速动员,勇敢担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立即投入“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紧张报道当中,以其独有优势,调动电视传播的各种手段,在宏大叙事中彰显人文关怀,赢得全国人民的高度赞扬,在国际社会也引起强烈反响。
  
  1 改革开放:宏大叙事的时代背景
  30年前,我国开始了以 经济 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国经济快速融入世界之后,如何保证社会信息公开,变得突出而紧迫。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贯彻“ 科学 发展 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治国理念,成为我国媒体大有作为的重要的时代背景。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签署和生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信息公开不仅仅是各级政府的义务,更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各级各类媒体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报道灾难信息,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必须的了。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全国新闻媒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现场,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报道新闻”,“在第一时间把灾区的情况向世人做出及时、准确、客观、透明的报道”,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和精神鼓舞作用,为传递爱心、凝聚斗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sars以来的新闻实践:宏大叙事的经验支持
  2003年春天的非典疫情信息缺失使我们失去了控制sars的最佳时机,后果严重,成为信息阻滞危及社会的一个典型案例。反思sars事件及其它公共危机事件报道中的经验教训,我们逐渐认识到信息公开的极端重要性,促成国务院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至此,信息传播在平息和处理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得到认可,新闻单位在危机应对中的信息传播能力也日益成熟。
  3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宏大叙事的法规依据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生效,条例明确规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必须“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这成为我国处理公共信息的 法律 依据,为各级各类媒体准确及时、公开透明地报道灾区情况,全面反映全国“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抗震救灾行动提供了巨大支持。
  
  4 信息为民:宏大叙事的精神动力
  中央电视台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和灾区人民心连心的职业理念和人文情怀,他们担当了提供抗灾信息的重任,成为了解灾区动态、获知灾区重建信息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这一切,都是以心系灾区、信息为民理念为基础和前提的。全面反映灾区真实状况,及时报道救灾进程,动员各界参与救灾,成为中央电视台记者们不惧艰辛、亲临现场、跟踪报道的精神动力。5月12日,中央电视台在第一时间报道了汶川地震的消息:接着,迅速调整节目编排,整合现有节目资源,记者编辑和主持人加班加点,通过现场报道、新闻追踪、电话连线、演播室访谈等多种手段,把震灾及救灾信息24小时不间断地传递到四面八方,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局面。
  
  二、全面展现,纵深开掘,立体呈现灾难景象
  
  如何有力、有序、有效地报道汶川地震灾难,如何展示灾难中人性的真善美和不屈的抗争精神,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凝聚人心,迅速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灾氛围,如何让人民及时了解政府采取的各种救灾措施,对于我国媒体无疑是一个严峻考验。中央电视台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1 点面结合。立体展现,完整记录地震灾情
  灾难来临时,人们对信息有着特别急切的需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灾情严重程度和涉及范围;灾民处境、近况和需要得到什么救助;政府已经和将要采取何种救助措施,效果如何;社会处于何种应急水平,已经或还将做出何种反应;灾害对自身有何影响,应该怎样应对。灾难平息之后,人们会关注如何重建,主要包括居所重建、生产重建和心灵重建。
  针对社会急需,面对尚未定型、瞬息万变、捉摸不定、一团乱麻的突发灾难,中央电视台派出大批经验丰富、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的记者迅即奔赴一线,播音、主持到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播报这一突发事件中的各种新闻。他们迅速推出“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系列报道,形成一个以新闻联播为龙头、以朝闻快报、焦点访谈、正点新闻为系列的灾难报道体系,报道灾情实况,展现救灾进程,讲述灾民自救和互助的感人故事,使广大电视观众能够及时获得来自灾区的各种资讯,感知抗震前线的所有情况。
  
  2 展示震区自救、全国驰援图景,描绘抗争救灾的完整画卷
  为了管理的方便和采编的便利,中央电视台对所有电视节目都实行栏目化经营和管理,而且有严格的时段划分和制度规定,这在客观上也形成某种程度的栏目壁垒。但是,在灾难消息传来后,电视台果断决定打破栏目壁垒,将所有栏目资源全部投入到对抗震救灾的报道。
  灾难发生的当天,中央电视台第一、第二、第四、第九和新闻频道立即停播已经编排好的各类节目,全方位、多视角、跟踪滚动报道地震灾害,并将新闻联播延长至50分钟,焦点访谈也被改为“让我们共同面对”专题,每天一期,从不同角度展现发生在地震灾难中的各种焦点问题。“新闻l+l”、“共同关注”、“面对面”等影响较大的栏目也向汶川地震聚焦;

“新闻调查”、“实话实说”、“法制天地”等栏目也迅速跟进,从栏目特点出发,采编制作特别节目,展示抗震救灾的斗争场面。正是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各栏目的“团体作战”和“分工合作”,从而使观众获得关于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的完整图景。
  
  3 纵深开掘,触及心灵,着力揭示精神世界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免不了会手足失措,但经过适当调整之后,他们就会勇敢接受现实,爆发出战胜天灾的坚强勇气。这一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具有巨大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如能够及时地、恰当地加以揭示,对于帮助观众积极投入抗震救灾斗争会起到巨大作用。中央电视台准确地把握了这一关键,以镜头语言、纪实手法,充分揭示出在面临巨大灾难时人们的内心世界。
  在这次地震灾害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没有回避人性脆弱的一面,而是适度地将其加以展现。电视直播现场,可以看到救灾现场将军的满面焦急,也可以看到失去丈夫后又要面对女儿截肢时一个女教师的痛苦抉择。
  然而,更多的还是关于抗震救灾英雄的报道,是关于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武警北川中队副指导员贾达国、汶川民政局长王洪发、空降兵某部、驻滇部队某师……一个个英雄人物和英雄群体让观众耳熟能详,终身难忘。在众多抗灾英雄报道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个名叫蒋敏的女警察。灾难中,全家数人遇难,蒋敏悲痛欲绝。然而,灾情严重,警力紧张,蒋敏毅然留在了岗位上,直到累得休克过去。在得到公安部一级英模奖励后,她语气异常地平静。。一个伟大的心灵,被中央电视台以可以直接感知的镜头生动地传达了出来。
  江油县公安局女民警蒋小娟把6个月大、同样需要母乳喂养的孩子交给父母照料,来到受灾群众庇护所为孤儿喂奶,把每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亲生;崇州市水务局局长张福年和他的同事,冒着生命危险,徒步穿越泥石流带,及时排除堰塞湖险情……
  就是这样,中央电视台以极为真实可信的叙述和质朴的镜头画面,把灾难之中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示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的心灵共鸣。
  
  三、着力反映坚强不屈、大爱无疆的精神,大力展示人性之美
  
  面对灾难,媒体报道什么,怎么报道,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有明确的任务定位和总体规划。灾难破坏的是家园,摧残的是身心,因此,成功的灾难传播就应该是展示灾难面前人性的伟大与崇高,展示灾区人民的自救与互助,报道全民族勇对现实、共克时艰、重建家园的不屈意志和拼搏精神。
  
  1 揭示灾难中不屈不挠的精神,给灾区人民带去战胜灾难的勇气
  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始终把“人”作为一切报道活动的焦点和中心,作为全部传播内容的主题和灵魂。赞颂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人民自强不息的勇气,成为这次汶川地震灾害报道中的最强音。
  从他们的报道中,我们看到成都消防支队率先进入灾区开展营救。面对严峻局面,战士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一方面向后方紧急求援,一方面毫不犹豫地投入紧张的抢险救援,他们用双手和简单的工具把预制板一点一点地敲碎,把钢筋一根一根地剪断,一边抢救被困人员,一边对被困人员进行鼓励和安慰。增加他们战胜灾害的勇气,同死神争夺生命。
  正是在这样的传播观念的引领下,我们在第一时间内看到了温总理在灾区帐篷小学黑板上一笔一划写下“多难兴邦”,看到胡锦涛总书记带领帐篷小学的同学们一字一句念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这些镜头在第一时间和观众见面后,起到的鼓舞作用是极为巨大,极为直接的。
  
  2 张扬全民抗灾的无疆大爱,鼓舞抗灾必胜的斗争意志
  中央电视台在抗震救灾报道中用卓有成效的工作,张扬了全民抗震救灾的无疆大爱,鼓舞了抗震救灾前线必胜的斗争意志。
  “不放弃,不抛弃”,“有一分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成为这次抗震救灾中最为鼓舞人心的口号,充满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珍惜与关爱。驻滇部队某师接到救灾命令后,立即赶赴川北。师长屈新勇亲带3000人奔赴北川,自始至终奋战在第一线,四天之内从废墟中挖出被埋人员394名,为“什么是爱”写下最生动的注脚;0那个用身体护住婴儿的母亲,那个用自我牺牲换得学生安全的老师,他们同样用生命写出一首首感天动地的爱的赞歌。
  “敬礼娃娃”、“芭蕾女孩”、“可乐男孩”,忍住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坚守救灾岗位的人民法官、民政局长、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在废墟中挖出数千名受困群众的武警战士、消防官兵。这些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以他们的坚强不屈、英勇顽强同灾难抗争的感人经历,为灾难面前人性的真善美做了最为完美的注释,成为激励军民夺取抗灾彻底胜利的精神力量。
  
  3 展示人文关爱的细节,彰显人性至美
  这次中央电视台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细节彰显人性之美。通过中央电视台的画面,我们看到为了打通灾区和外界的信息联系,15名空降兵写下遗嘱后的那纵身一跳;为了营救被困难民,年过半百的将军几次三番穿越时刻都有倒塌危险的危楼,去为难民寻找生机。
  “垭头坪纪实”里展现的一些细节,无疑是一首人性颂歌。地震中垭头坪村被夷为平地,损失惨重,但这里地理位置平缓,没有山体滑坡被埋的危险。他们自力更生建起帐篷,从倒塌房屋里挖出一些粮食。当看到源源不断地从垭头坪村路过、孤立无助的难民后,村民拿出自家的粮食,为这些外来受灾群众熬起稀饭,还竖起“垭头坪村安置点”的牌子。村民严勇和乡亲们一道,为受灾群众搭帐篷,熬稀饭,先后安置上万的受灾群众,成为受灾群众自救的一个样本。
  中央电视台心系灾区,心想灾区人民,用人文大爱报道灾区新闻,用新闻报道彰显人文关怀,带给灾区人民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温暖,向人民传递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涓涓爱意,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央电视台的公众形象,也有效地展现了国家的良好形象。

上一篇:台湾地区出版业发展的现况\问题及启示

下一篇:纪录片娱乐化现象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