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发事件报道

发布时间:2015-07-04 20:42
摘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突发事件报道的信息来源系统发生大的改变。在全世界范围内,“草根记者”在重大突发现场发布的新闻一次次产生了全球性的轰动效应。本文通过分析新的传播环境对我国现有突发事件报道机制的挑战,提出了一些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报道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 突发事件报道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emergencies reporting source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have been changed. in the worldwide, the news which “grassroots journalists” reported in a major emergency scene has a global sensation. through analysis of challenges the new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had brought to china's existing mechanisms for reporting emergencies, we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emergencies reporting.
  key words new media environmentemergencies reporting
  
  一、 新媒体的发展对我国现有突发事件报道机制的挑战
  
  1.信息来源多样化,新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短短几年间,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就从边缘地带闯入了现代人的社会生活。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8 年7月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53亿人,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网民数量的多少代表着公众对于网络的选择,激增的态势反映了网络在公众心中所占的分量,也暗示了大量的公众正在快速地从传统媒体市场中分流出来。
  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在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且对问题的讨论比较深入,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
  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创造性地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传播模式,而以手机短信为代表的新的传技术则更使人际传播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己超过4亿,手机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信息沟通和传播工具。突发事件发生后,消息源通过手机的传播能轻易突破人为设置的防线,采用点对点再到面或者点对面的传播把信息辐射到广阔的空间,由此造成强烈的社会反响。对哈尔滨停水事件做的一份调查表明,在市民运用哪种传播方式知道市政府要停水的选择中,通过手机和电话这种方式的比例大大超过了通过大众传媒和网络的比例之和。
   与手机短信类似,网络bbs论坛也有“人际大众传播”的特点,并与手机短信传播一起,在社会突发事件的混合传播中发挥了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目前,在高校师生、小众群体中,网络bbs论坛已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信息发布系统发生大的改变,新闻传播中出现角色互换
   传统信息发布基本上仅限于政府、社会组织、媒体,而现在,随着互联网及其衍生物和短信产生和发展,信息发布不再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媒体特权,个人、由个人临时组成的松散型小团体(网络专门社区、qq群、版主、楼主、临时网民群、博客友情链接等等)都成了信息发布的来源。①
   新媒介的出现,使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他们借助手机、、播客、bbs等,发布新闻表达观点。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生产内容,每个人都是通讯员和记者,每个人都是编辑,每个人又都是受众,各种新的内容从无数个来源不断生产出来,信息传播者与受众已经合为一体,就如同在社会生产中,每个劳动力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有的学者提出了“传受者”这一概念,准确地反映出当前信息与新闻传者与受众之间日益频繁的角色互换现象。
   在全世界范围内,“草根记者”在重大突发现场发布的新闻一次次产生了全球性的轰动效应,从东南亚海啸到英国伦敦地铁爆件,第一时间发出的现场新闻报道都出自普通民众而非职业记者。
   当地时间2005年7月7日8时49分,伦敦发生多起地铁和公共车爆炸事件,震惊了世界。随即,现场照片和目击者的叙述文字迅速通过几家博客网站和图片共享网站在全球流传开,尤其那张图像模糊、曝光不足的照片震憾了许多人的心灵:画面上一名男子站在昏暗而拥挤的地铁隧道中,用手绢捂着嘴;而他身后则是刚刚发生爆炸的地铁车厢,车厢内亮着灯,挤满了乘客……然而,这张照片的作者并不是专业的摄影记者,而是一位普通的英国市民亚当·斯塔西(adam staeey),当时,他用手机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张伦敦爆炸事件的现场照片。②这些“业余”的报道不仅最早向世界报告了事件的发生、发展状况,而且向诸如bbc、《卫报》等专业新闻机构提供了文字、影像素材。
  据统计,在爆炸发生8小时后,著名的图片共享网站上的现场图片已经超过300张。网站创建者caterina fake说:“这些拍摄者当时都是从地铁站拥挤出来的,他们的经历令人展撼,拍摄的照片很有动感。”更具意义的是,当天,有一段用手机拍下的现场录像在众多主流电视台竞相播出。美国有线新闻网第一次播放的现场画面,也是博客用手机在被炸毁的地铁内拍下的。③
  在新媒体环境下,虽然专业媒介组织在新闻传播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不能否认的是,新闻传播主体在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转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新闻信源也随之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和言论在新闻传播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草根记者”的出现,使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博客、手机等新闻信息源都己经成为传统媒体开发利用的对象。2000年,在韩国出现了一张大型的协同性的网络报ohmynews(),就对传统新闻模式进行了重大颠覆。ohmynews的口号是:“每个公民都是记者”,声称自己是“新闻游击组织”。除了几十名编辑一名记者外,它拥有30000名注册的“公民记者”(创办时只有700名),职业从家庭妇女到专业作家应有尽有,他们共同为这家报纸每天提供200篇报道,每天吸引的读者达200万人。ohmynews的很多报道主观性很强,充满了情绪和个人偏见,但读者也不难发现细节详实、知识完备的理性书写。④

  3.受众知情权意识普遍增强
  知情权又称知晓权、了解权、获知权,是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的权利。也就是说,公民对于国家的重要决策、政府的重要事务、与普通公民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事件以及公民个人想了解或者应当让其了解的其他信息有知悉的权利。⑤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民的个人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对涉及自身利益和生存环境变化的事情会显得格外关注,“知情权”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同时,伴随着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政府的行政运作方式逐渐变得开放、透明,受众知情权意识普遍增强。
  由于公共危机涉及到公众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公众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关公共危机的信息。在一般情况下,公众对于危机信息的获取主要还是希望通过媒体。当公共危机时期主渠道信息缺失,公众的信息需求在政府和媒体那里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通过人际传播、网络媒体、境外媒体等其他途径获取、选择、评价并互传有关信息。
  以“非典”为例,在政府实行信息公开之前,2003年2月8日广东关于“非典”病情的信息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传送4000万次,第二天传送4100万次,第三天传送4500万次(孙旭培,2005)。”同时,互联网论坛和电子邮件也在传播同样的信息。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在“非典”危机发生初期对本市525名市民关于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进行的一次调查也显示:有45.7%的人是从亲朋好友那里获知相关信息的。⑥由此可见,在媒体严格受控、信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公众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了解会则会更多地转向依赖网络媒体和人际传播。
   因此,在知情权意识日益增强,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的今天,媒介要做也必须做的,恐怕只能是及时发布信息,不断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使受众的情绪“软着陆”。⑦
  
  二、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报道
  
   综上所述,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现代互联网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使新闻的传播、信息流、信息链的业态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使得社会舆论的控制和媒体管理的有效性更加困难和难以把握。
   在新媒体环境下,尽管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性的措施阻挡或过滤有害信息,但是这种阻挡或过滤的功效是有限的。“宁慢勿抢”、“内外有别”等传统新闻报道管理方法已经失效,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方式,媒体的管理方式需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变化,才能更正确有效地处理好突发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
  1.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道突发事件,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信息透明是谣言最强的克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越是试图将信息的传播控制在自己认为有利的狭小的渠道内,谣言的传播就越发获得了堂堂正正的理由。民众会不由自主地怀疑这些狭窄渠道里传播出来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进而怀疑这些有限的信息是否基于某种特殊目的才被传播和放大的。这时候,谣言就能趁虚而入,填补他们心目中大片打着问号的真空地带。⑧因此,突发事件报道应该做到全面、及时、准确,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及时性是危机处理的第一位原则。政府在开展危机公关时,必须在事件发生以后立即组织相关机构和人员介入事件,以最快的时间赶往事件现场并采取一系列的紧急措施,及时控制事件发展的态势。危机信息的公布应随着事件进程展开,不能在全部事实查清后再统一公布,否则只能造成政府危机公关的被动。
   当然,重视时效性不等于盲目抢发,迅速报道必须是在真实报道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只是道听途说就马上报道而没有进行核实,即使在较快的时间内报道了突发事件的新闻,不仅会使发布新闻的媒体失去公信力,还有可能误导视听,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2.重视并学会使用新媒体,先声夺人,掌握舆论主动权。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在突发事件中,政府必须学会与新媒体打交道,重视手机和互联网的运用,一旦突发事件发生,政府应该首先利用网络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在谣言发生之前将事件的真实情况告知接收者,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掌握舆论主动权;然后发挥网络优势,坚持连续报道原则,不断跟进,保持权威信息发布地位。
   2007年, 厦门市政府成功应用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手段传递了政府的声音,及时化解了px危机,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网络最大的特点是自由、平等,每个网民具有同等的话语权。在网上,主流媒体并没有天然的领导权,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往往会引起网民的反感,效果不彰。而一些在现实社会中名不见经传的平民百姓倒有可能成为左右网络舆论导向的“意见领袖”。因此,我们要注意发挥网络的“平民化”功能,搭建平等沟通的平台,运用网民可以接受的形式与方法进行有效的、因势利导的教育引导,使网络成为加强政府与网民进行深度沟通的桥梁。要特别重视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主流网站的话语要接近网民,学会并善于运用网民的语言进行舆论引导,以掌握话语权,提高引导的有效性与实际影响力。这也是对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⑨
   3.实现媒体融合,强化传播效果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媒介渠道的增多,一个媒体不再能包打天下。基于人们“碎片化”的媒介消费使用习惯改变的现实,媒体需要打造多平台组合产品,将被媒介市场的“碎片化”所分散了的社会注意力资源重新聚拢。目前许多国家的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改变了原来的运作方式,不但推出了相关的新闻网站,还将网络视频、博客、播客的内容纳入新闻信息来源系统中,强化了传播效果。
   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一直都在密切合作,在媒体融合上已经做到了彼此嵌入,又互有分工、各有侧重。网络编辑每天都和传统媒体编辑保持联系,两个团队合作一起报道新闻。为了使印刷版和网络版两个平台更紧密地整合在一起,《华尔街日报》在其网站上不间断地对重大突发新闻进行更新,并且在次日的报纸上刊载较长的相关分析文章。由于截稿压力来不及在报纸上完整刊载的新闻故事,可以登载新闻标题并引导读者参阅网站,而网站也可以预先介绍报纸即将刊载的一些内容。?輥?輮?訛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实现融合,使之在报道议题的深化上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和联动。在二者的互动中,传统媒体以其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引导新媒体的报道基调,使之更趋理性和主流;新媒体则以其得天独厚的技术特性丰富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内容,强化了传播效果。广州日报社在考察了美国几家主流大报的网站后,于2007年6月在传统编辑部内成立滚动新闻部,其职能是建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沟通的桥梁,使新媒体可以利用传统媒体强大的采编力量,克服平面媒体时效性和互动性不足的这一缺陷。?輥?輯?訛借助2007年6月15日佛山九江大桥塌桥事件,广州日报滚动新闻正式开始运作。早上5点多事故发生后,广州日报一方面派滚动新闻的记者与大洋网的编辑到前线采访拍摄视频,另一方面则通过与广州日报前线的记者进行联系,得到更多的即时新闻,不断地在网络上和手机上发布更新。广州日报将传统媒体的品牌栏目和品牌版面延伸到网络上,不仅扩大了网络的点击量,也把平面媒体变成了多媒体平台,吸引了更多年轻读者。
  
  注释
  1. 张朝辉:《突发公共事件下媒体作用与管理研究》,天津大学2006硕士学位论文。
  2.3.4 向晓薇: 《博客:又制造了一起新闻冲击波——从伦敦爆炸事件看博客式网络报道的意义》,《新闻实践》2005年第10期。
  5 顾红梅:《新闻报道中的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和解决》,《中国记者》2002年第12期
  6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2月12日对525位市民所作的抽样调查【n】 .羊城晚报,2003一2一14.
  7 吴慧敏:《我国突发事件报道研究》,郑州大学2006硕士学位论文
  8 陈季冰:《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抗震救灾后新闻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的思考》,《新闻记者》2008年第8期
  9 中青班:《充分重视新媒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10 曾凡斌,张玉敏,曾妍: 《国外大报报网互动探析》,《中国报业》杂志2007年·第5期
  11 文莉莎:《传统媒体大反攻:携资源政策集体“触网”》 ,《第一財經日報》2008-07-31

上一篇:灾难报道:有关真实性的两个思考

下一篇:新时期报刊专栏评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