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改革开放与中国传媒现代化转型

发布时间:2015-07-04 20:40

  摘要 现代化是社会转型的代名词,本文以现代化为主要标准,以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转型为背景,对中国传媒现代化转型的成绩与问题进行总结。并对中国传媒现代化的未来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中国传媒 现代化 转型

  具有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着标志作用的大众传媒,如何因为社会的改革开放而实现自己的现代化转型,转型的成效如何,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是所有传媒人关注的热点,值得我们去总结。
  
  一、改革开放:中国传媒现代化转型的源动力
  
  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传媒的发展和转型总是受社会转型的影响,并同时反作用于社会转型。这种互动关系是社会学语境下传媒研究的基本范式。因此,当代中国的传媒转型,首先是受改革开放为核心的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传媒现代化转型的源动力。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各个阶段的每项抉择无不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决定着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社会在人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基层民主建设、政务公开、干部制度改革、党的建设、法制建设、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实现了以“非政治领域有限多元化、私域自由空间扩大、意识形态世俗化”为特征的有限多元化的民主政治体制的转型。这种新型的民主政治所创造的政治环境,直接影响到传媒体制的发展与变革。因此,传媒逐渐从一元的宣导性工具向多元的沟通性工具转变,在信息沟通、舆论监督、实现公民的知情权,构建公民社会,推动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改革、由文化泛政治化到文化多元化的文化改革,也直接导致了传媒产业化,传媒文化多元化、大众化的转型与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社会的深远变革,决定了传媒改革的根本内涵和表征形态。
  
  二、现代化:中国传媒转型的内涵体现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传媒转型的研究,国内不少学者进行过思考和总结,这些研究从我国传媒改革历程和结果出发,对我国传媒转型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阐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但综合看来,改革开放30年的传媒转型及其未来发展,仍缺乏一个确定的评价标准。笔者认为,就转型的内涵而言,仍可以“现代化理论”作为基本标准对当代中国传媒发展进行总结。
  源于西方的现代化转型理论,专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这一理论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广泛使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的主要理论概括范式。其具有代表性的阐释是:“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正如郑杭生教授所言,社会转型与社会现代化是同义语,研究改革开放与我国社会变迁,即是研究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和结果。以此类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子系统的转型梳理与总结,同样可以现代化作为其研究标准。
  在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关于现代化基本内涵国内外有很多标准。本文不作赘述。但就其核心内容而言,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包括了民主政治、工业化、市场经济、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化、世俗化和都市化。从传媒转型的角度来看,根据这一标准,传媒现代化的内涵就可以概括为“传媒多元化、传媒市场化与产业化、传媒技术化、传媒文化表征世俗化、都市化”四个方面。
  
  1 传媒多元化
  传媒多元化具体体现在传媒体制、传媒内容、传媒功能、受众权利、传媒法治等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传媒体制上基本实现了计划管理的垂直体系向政府宏观管理和市场调节双重制约的转变;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公有与私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传媒机构体系;传媒传播内容多元、范围扩大,基本实现“一个方向,多种声音”;传媒功能多元化,信息传播功能得到彰显,舆论监督、社会协调、娱乐等功能互为补充;通过如《信息公开条例》、《互联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新闻事业取得巨大进展。
  
  2 传媒市场化与产业化
  中国的传媒转型,经历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事业单位到计划商品经济下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再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化、集团化发展。经过30年的不断推进,我国传媒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取得系列成就。目前,报刊、广播、出版、影视等传统媒体蓬勃发展,形成了一批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广电集团、新闻集团。新媒体发展迅速,互联网、移动媒体等全面扩展,与传统媒体一起构成了多元、立体的传媒产业结构。特别是2003年实行文化体制改革以来,一批文化试点单位按照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分类监管和运营,不少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加大创新,采用企业化的管理办法,以市场化的手段管经营、抓发行,抓融资,社会效益与经济实力都大大增强,形成了包括辽宁出版传媒、粤传媒等在内的资本市场亮丽的传媒板块,传媒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据统计,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4811亿元,《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7~2008)》预测,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将约为5440亿元。比2007年增长13.1%。总之,随着我国传媒业赢利水平稳步提高,传媒业正在成为受社会资金以及风险投资青睐的朝阳行业。传媒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带动或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一个以传媒为中心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3 传媒技术化
  在传媒领域,从报业、广电、影视、到网络、手机媒体。传媒的现代化转型绝对离不开传播技术的发展。印刷技术在报业,电波、摄像、光纤卫星通讯等在广播影视业,电脑技术对于网络媒体,3g流媒体技术对于手机媒体发展等,无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传播学研究中,媒介技术学派就是专门针对媒介技术发展对媒介形态改变、对传播形式与内容影响以及新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的。由此。中国传媒的现代化转型,技术的演进应该作为一个重要考察范畴。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在技术上发挥后发优势。发展迅速,体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传统的印刷媒体、电子媒体技术方面全面改进,电子信息与网络技术等新媒体发展紧跟世界潮流;二是各类媒体,包括报业的数字化。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数码电影,从web1.0到web2.0的网络技术与网络媒体发展,3g与手机媒体的发展等均与国际接轨,同时各类媒体在技术和业务方面又相互融合。构成了信息传播技术环境下媒体融合的传播生态。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正不断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大众传媒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催生传媒领域新的变革和转型。

  4 传媒文化表征世俗化、都市化
  文化的世俗化、都市化转型,给作为亚文化系统的传媒文化世俗化、都市化创造了条件,体现为以传媒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兴起。以传媒为核心所形成的大众文化,正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的文化现象。大众文化以文化产业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传媒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市民大众为对象,具有商业性、娱乐性、技术复制性等特点,强调主体参与、感观刺激、精神快餐和文化消费的都市化、市民化、泛社会化审美追求。这种文化形态与大众传媒一拍即合,体现在传媒产业化、技术复制化、都市报热、广播的窄播化、电视频道多元化、网络草根化等方面;体现在传播形式与内容的平民化、大众化、娱乐化等方面。同时,传媒文化表征的世俗化、都市化构建的文化消费环境,又反过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深刻影响。
  
  三、未尽之路:中国传媒现代化转型的距离与反思
  
  综上所述,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研究中国传媒30年来的变迁,用公认的现代化标准来衡量和评价是合理和明晰的。结果表明,30年来中国传媒的现代化转型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我国传媒现代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正处在发展的历史拐点上。同时,由于我国传媒宏观改革滞后于微观改革,传媒宏观调控体系还未形成,制约中国传媒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公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分类监管和运营的管理模式成型与完善,新闻体制改革仍任重道远。
  传媒市场化、产业化,同样给中国传媒业带来了巨大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以及无法回避的挑战与问题。正如在复旦大学举行的“技术与制度:中国传媒改革开放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部分专家所指出那样,“‘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曾经释放了传媒的文化生产力,但由于事业和企业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组织逻辑集于传媒一身,形成一种难以克服的结构性困扼,影响和阻碍了传媒产业的健康发展,如今则成为传媒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中,中国传媒需要重新定位’;‘反映我国传媒社会定位转型的企业化管理和重塑传媒市场主体的探索,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深化”’。可见,由于产权制度不明晰,传媒固有的“守土有责”理念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还比较有限,报业、出版、广电集团改制过程中还有很多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传媒的碎片化经营还比较明显,规模效益较低,真正的规模传媒产业价值链尚未形成。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单个传媒集团、传媒产业总产值以及内容传播量和美国等市场化发达国家相比的巨大差距。
  最后,在传媒技术完善和传媒文化世俗化、都市化方面,中国传媒总体上已融入国际化,但传媒技术发展及使用仍有差距,技术异化与传媒文化世俗化还给社会发展带来很多问题。以网络技术及信息使用为例,虽然《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普及率却只有19.1%,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在这次统计的报告会上,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王安平处长讲话中也指出,“我国互联网的网络技术水平、网间互联互通质量、互联网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互联网用户的普及率、网络文化环境等方面与世界其他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另据《中国信息报》报道:中国的信息能力还排在世界的底层,仅为美国的8.6%、韩国的15.3%、巴西的40.2%。这些事实都表明,中国信息技术和使用能力还应该不断提升,中西方数字鸿沟问题仍未完全解决。此外,过度强调技术作用以及传媒文化的世俗化、都市化,造成了诸如技术异化、传媒内容低俗、浅薄化以及消费及享乐主义泛滥的不良影响,给精英文化发展以及整体文化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形成了传媒现代化转型的价值悖论。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的是,我们在看到中国传媒现代化转型成就的同时,也要对传媒现代化的距离以及在现代化过程中传媒领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既要不断探索和进一步明确传媒现代化转型标准的深刻内涵,沿着现代化的要求。建立有效的宏观管理传媒体制;推进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多种经营、传媒融合、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规模效益的传媒产业化进程;加强传媒技术研发和应用;引导和监督传媒文化建设,同时还要意识到现代化转型的复杂性和长久性。正如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完成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指出,未来50年里,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完成两次社会转型。这两次转型,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五千年形成的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社会利益和社会角色的重新洗牌。中国传媒的现代化发展,也要随着社会整体现代化的推进,经历复杂的变迁历程,通过不断努力才能最终实现。

上一篇:报纸征订对报纸零售定价的制导作用分析

下一篇:地方高校学报与“地方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