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食品安全报道之内容分析——以“三鹿奶粉”事

发布时间:2015-07-04 20:23

关键词: 食品安全 三鹿奶粉事件 内容分析

[摘要]:本文以《南方都市报》、《人民日报》和《文汇报》三家报纸2008年9月12日至12月25日间有关三鹿奶粉的报道为分析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探讨国内媒体如何建构“三鹿奶粉”事件。分析资料表明:三家报纸关于“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主要呈现的版面是国内新闻版;报道类型以消息为主;新闻来源以本报和新华社为大宗;最主要的报道主题为事件追踪、解决办法与应对措施和相关社会议题探讨;消息来源的选取耻仰赖政府单位、相关业者和媒体记者。

  一、绪论

  食品安全是全球公共卫生的一个重点问题。据mead等人估计,美国每年约发生7600万例食源性疾病,其中32%的人住院 治疗 ,5000例死亡[1]。英国每年有237万食源性疾病病人,占英国人口的1 /3[2]。发达国家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食源性疾病,这一问题在 发展 中国 家更为严重[3]。据估计,全球每年因食品污染而致病者达数十亿之多[4]。

  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削弱民众对食品 工业 、食品监管部门的信心,造成个人、社会、国家巨大的 经济 损失。食品安全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关注,媒体也开始重视食品风险(food-related risk)议题。chew等人(1995)发现,美国的日报1/4的文章与健康有关,关于食品安全与健康的新闻出现在 科学 版,甚至是头版新闻[5]。笔者搜索新华网标题带有“食品安全”的新闻,2006年全年共有 428则,2007年跃升至1160则,2008年达到1979则。可见,食品安全议题越来越受国内媒体的关注。

  媒体对食品安全议题的关注度提高与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故屡发有关。苏丹红、甲醛啤酒、阜阳劣质奶粉、多宝鱼事件等食品安全事故严重威胁到国内民众的健康,特别是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堪称半个多世纪来中国最为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并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08年十大新闻。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国累计报告患儿29.6万人,住院治疗52898人[6]。面对如此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媒体如何报道?目前国内没有相关的实证研究。因此,本文欲通过内容分析法探讨媒体以怎样的方式呈现“三鹿奶粉”事件。

  二、 文献 探讨

  (一)媒体的功能

  公众能过各种各样的信息来源获取食品风险资讯(risk message),比如政府、大众媒介、消费者组织、研究机构、食品工业界、亲朋、邻居。新近的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食品安全议题方面, 台湾 消费者认为大众媒体(报纸、电台和电视)是最可靠的信息来源[7]。rosati和saba(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人际 网络 (亲戚、朋友,大众媒体(电视、报纸、电台)是民众获取食品风险信息最频繁的信息来源[8]。民众信任媒体,依靠媒体获取食品风险信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媒体在食品风险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1)告知。媒体的报道扮演着告知民众食品风险的重要角色[9],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和议程建构,提高民众对新兴食品风险知晓和重视的程度。(2) 教育 。sandman强调媒体的新闻报道在健康风险信息传播中起“先期辅导”(anticipatory guidance)的作用[10]。在食品风险转化成危机之前,民众已通过新闻报道提前了解食品风险如何影响到自己,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3)沟通。风险传播(risk communication)是一个由专家、民众、风险管理者、媒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因素构成的复杂过程(wildemann,2006)[11]。比如,转基因食品、疯牛病等食品风险议题涉及政府、专家系统、食品行业、民众等多方利益,在食品风险传播的过程中,新闻报道架起沟通专家系统、政策制定者和民众之间的桥梁,并使科学研究更好的被公众理解、更好地被社会接受 [12]。(4)监督。国内学者余建清认为,传媒通过对风险事件的报道,监督、批判了专家系统以及政府机构关于科技发展的风险决策过程,使之得以透明化、公开化 [13]。有论者认为,媒体力量之于食品安全,就是媒体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对经济环境的净化和维护[14]。

  研究者最常批评的是风险传播中媒体社会风险放大(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的负功能。媒体对食品风险的过度渲染,增加民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和食品监管的不信任,严重时会引发民众的食品恐慌(food scare)。1996年3月,英国农业部长stephen dorrell宣称,vcjd(疯牛病的人体表现形式)与bse(疯牛病)之间存在着潜在的联系。此言论引发了媒体的大规模报道,并对英国当年的牛肉消费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数据显示,1996年英国的牛肉销售量下降17%,比预期多了7个百分点。到1997年,英国的牛肉消费量仍然维持1996年在水平,此时疯牛病危机并没有出现。而随后出现的疯牛病恐慌使牛肉消费量下降的趋势更明显[15]。

  此外,研究者认为,媒介风险报道的负功能还表现为:忽略风险预警,失实报道风险或转嫁风险,进而引发民众混乱乃至社会动荡[16]。媒体的负面作用部分消解了媒体的正功能,媒介作为一种风险因素介入到风险传播中,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国内媒体对啤酒甲醛事件、苏丹红事件、海南注水西瓜事件的报道可作为食品风险传播“失范”的案例。

  (二)媒体的传播效果

  媒体通过议题建构影响受众对某个风险议题的认知和态度,受众在媒体建构的事实基础上对风险作出符合自己情况的评估,进而决定自己的行为。

  媒体通过建构食品风险议题影响公众对风险的认知。vilella-vila和costa-font(2008)考察了英国和西班牙1995年到2003年间两国高级报纸对转基因食品的新闻报道和公众对此风险议题的认知和态度之间的关系,该实证研究表明,欧洲报纸关于转基因食品(gm food)的新闻报道的基调和民众对转基本食品的态度存在一致性。从1996年至1999年,由于媒体偏见(media bias),新闻报道大多着重强调转基因食品的健康风险和潜在的危害,忽视了新科技带来的益处,大量消极报道的累积使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积极态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9年之后媒体对转基因食品的偏见没有以前严重,与此相对应,对转基因食品持积极态度的民众数量有所上升[17]。可以肯定的是,媒体能影响民众对风险的认知,但是有意的和无意的信息在影响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影响能持续多久则无法确定(wahlberg,2000)[18]。

  不只在认知和态度层面,媒体对食品风险的报道还会影响公众的行为。verveke和ward(2001)研究了比利时1995年到1998年期间媒体的新闻报道和肉类消费的关系,他们发现,在此期间媒体关于疯牛病(bse)和它的人体表现形式vcjd的新闻报道怀民众的猪肉支出减少2%有关系[19]。媒体关于疯牛病的报道周期比较长,但有些食品安全报道很短暂,此种报道的主要内容在于告知民众污染风险的存在并教导民从如何规避。比如二恶英、毒海藻、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食品污染的新闻报道很有可能是唤起民众的规避行为而不是长时间的持续报道(kalaitzandonakes et al,2004)[20]。swartz 和strand(1981)考察了十氯酮(一种潜在的致癌源)对美国牡蛎市场需求的影响。尽管对此事都是负面的报道,但是他们发现媒体对需求所起到的只是适度的、暂时的影响,不久之后,牡蛎的销售量又恢复了原先的水平[21]。

  新闻报道的影响与消费者购买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因为新闻报道是动态的,并随着新知识的发展和不可预测事件的发生而转变。新闻报道的影响与消费者购买之间很难评估,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短暂的食品安全风险新闻报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暂时的、小规模的;长时间的持续报道和证据的不断积累则会对消费者产生持久的、重大的影响。

  (三)媒体食品安全报道之缺失

  陈思颖和吴宜蓁(2007)认为,报纸在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时有以下不足:(1)议题广度不足,报道议题容易集中在主要议题上,而缺少对于其他议题的深入探讨;(2)消息来源比例分配不均,消息来源比重偏重于政府机构,其余消息来源的比例明显偏少;(3)报导型态不够创新,以纯文字的呈现方式为主,在版面的配置与图表、图像的呈现上缺乏创意;(4)资讯品质不一,容易偏重于某一项资讯的呈现,而忽略其他资讯;(5)资讯来源缺少专家支持与佐证,媒体太过依赖政府机构为主要消息来源,而忽略专家学者对于事件研究的支持与佐证[22]。

  另外,对于疫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研究表明,此类媒体报道还存在报道类型过于集中的不足,具体表现在报道集中于消息,深度报道和言论所占的比例比较低。有研究者通过对《扬子晚报》在非典和禽流感期间报道情况的考察了得出以下数据,2003年非典报道、禽流感报道、2005年人禽流感报道该表的消息占了62.3%、64.5%、58.4%;深度报道分别占了2.8%、1.1%、14.6%;2.3%、1.1%、0(张海东,2006)。很显然,该报在报道非典和禽流感时以消息为大宗,评论和深度报道的相对贫乏[23]。另一项对2005年禽流感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亦得出相似的数据,在作者所考察的报纸里,消息所占比例为《人民日报》74.6%、《农民日报》67.5%、《新疆日报》和《四川日报》为62.6% (聂靓,2006)[24]。

  三、研究方法

  (一)、分析样本

  1.报纸的选取

  本研究以报纸作为研究对象。为保证选取媒体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本研究所选取的报纸包括全国与地方日报、党报与都市报。经筛选,选取《南方都市报》、《人民日报》、《文汇报》作为分析对象。选择这三份报纸的理由分别为:《南方都市报》是广东省内发行量最大的综合类日报,新闻出版总署2006年发布的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检测结果显示,南方都市报名列竞争力第1名;《人民日报》是国内第一大党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报业协会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文汇报》是上海地区较具影响力的日报,发行量达40万份。由于三报均实现数字化,为使样本抽取更为方便精确,以三报的 电子 版为样本来源。

  2.时间范围的选取

  本研究的分析范围自2008年9月12日到2008年12月25日,共106天。时间范围的划分依据为,9月12日全国各大媒体开始集中报道三鹿奶粉受污染的新闻,此前虽有少数地方报纸报导了婴儿因食用某品牌奶粉身体患病的新闻,但因为报道的数量少对该事件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所以未将本日之前的报导纳入研究范围。以2008年12月25日为止,则因为本日三鹿集团收到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清算申请民事裁定书,至此,三鹿奶粉事件进入收尾阶段。此时间段的媒体报道涵盖了事件从爆发阶段至消散阶段的内容,能呈现事件的基本面貌。对于搜集到的样本,每一则新闻(或一篇文章)视为一个分析单位,配发的图片、图表和档案资料不计入在内。单纯出现“三鹿奶粉”“毒奶粉”“三聚氰胺”“肾结石”等字样,不以该事件为最主要议题的新闻报导不列入考察范围。

  (二)、类目建构

  依据相关研究文献[25],结合研究的目的与需要,本研究的内容分析类目包括:(一)报导呈现的版面;(二)报导类型;(三)新闻来源;(四)报导主题;(五)消息来源;(六)是否引用多重消息来源。现分述如下:

  (一)报导呈现的版面:

  (1)头条/要闻(2)地方/综合新闻(3)国内新闻(4)评论(5)经济新闻□(6)其他

  (二)报导类型:

  (1)消息(2)通讯(3)深度报道(4)评论(5)读者来信(6)专访(7)答记者问(8)其他

  (三)新闻来源:

  (1)新华社(2)本报(3)读者投稿(4)转载或综合(5)其它,包括政党政府社会团体和部门的文稿及宣传、新华社以外的通讯社供稿。

  (四)报导主题:

  (1)事件追踪(2)事件调查(3)解决办法与应对措施(4)相关社会议题探讨(5)专家学者与政府官员的提醒、释疑(6)国家及地方领导人的活动(7)批评监督与反思建议(8)政策规定发布及相关解释(9)典型介绍(10)其他

  (五)消息来源:

  (1)政府单位或官员(2)医护人员(3)专家学者与教学研究单位或机关(4)社会团体(5)相关业者(6)媒体本身或记者(7)一般社会大众(8)未交待或不明确(9)其他

  (六)是否引用多重消息来源:

  (1)是(2)否

  四、资料分析

  (一)新闻报导数量分析

  从总体分布上看,自2008年9月12日到12月25日,本研究搜集的目标样本数量为585则。其中,《南方都市报》针对该议题的新闻报道数量达326份,占样本总量的56.1%,远远超过了其他两份报纸的报道数量;《人民日报》和《文汇报》的报道数量则相当,分别为130则和129则,各占22.3%和21.6%(表一)。

  表一 报道数量分布统计表(括号内表示百分比)

  在月份方面,三份报纸的分布差异较小(表一),9月12日至9月30日期间三份报纸的新闻报道数量就接近各报样本总量的2/3。10月份的报道数量次之,在报道数量百分比分布上也比较接近,其中《南方都市报》为26.4%,《人民日报》为27.7%,《文汇报》为29.5%。三份报纸在9月份和10月份的报道数量占了样本总量的90.3%,11月份和12月份的新闻报道数量只占了极小的份额,三份报纸在10月份之后的报道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三份报纸及报道总量在各月份的报道数量变化走势图如下:

  图一 报道数量变化走势图

(二)报道呈现的版面分析

  在版面分布方面,与“三鹿奶粉”事件相关的报道以“国内新闻版”为最多,“地方/综合新闻版”居次,排列第三位为“头条/要闻版”,其他各版的数量均不足一成。“头条/要闻版”、“地方/综合新闻版”、“国内新闻版”以及“经济新闻版”等新闻版面的报道总量所占比例达87.5%。

  比较各报的版面分布差异可发现,《人民日报》和《文汇报》的报道以出现在“国内新闻版”为最多,分别占该报所有分析版面的46.9%和41.1%;《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出现最频繁的版面为“地方/综合新闻版”,所占比例为41.7%。特别的,《南方都市报》出现在“评论版”的相关报道所占比例为13.5%,接近其他两份报纸所占比例的三倍。这与《南方地市报》每日均刊有 “社论”版,常设“个论”版、“众论”版有关。(表二)

  表二 报道呈现的版面分布统计表(括号内表示百分比)

(四)报道类型分析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三鹿奶粉”事件相关报道消息占据最大比例,占七成以上(72.1%),其他各种报道类型的分布差异较小,所占比例均在6%以下。这凸显了三份报纸除消息之外其他新闻报道类型的匮乏。

  比较各报关于“三鹿奶粉”事件报道的差异发现,消息仍以绝对优势占据排列首位,其中《南方都市报》与《人民日报》所占比例相当,分别为69.3%和72.3%,而居三报之首的《文汇报》的消息比例高达87.6%。总量及各报的报道类型过于集中的情况与张东海(2006)和聂靓(2006)年针对禽流感新闻报道的研究结果相符,这显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个议题的报道上国内报纸的报道类型仍过于单一的状况仍然得不到改善。

  表三 报道类型分布统计表(括号内表示百分比)

  值得注意的是,三份报纸的深度报道和评论所占比例相当低,尤其是《文汇报》,两者加起来所占比例只有1.6%。durant和lindsey(2000)针对1999上半年美国报纸关于转基因食品报道所作的研究表明,在此次大讨论的报纸报道中,评论的比例占28%,特写(深度报道)的比例达33%[26],另一项由台湾学者陈思颖等人(2007)完成的研究结果显示,台湾地区报纸在食品安全议题的报道类型上,深度报道及特稿所占比例超过一半[27]。相较之,在食品安全议题的报道上,国内报纸在深度报道和评论方面相当薄弱。(表四)

  (五)新闻来源分析

  由表四可知,三份报纸的新闻来源以新华社和本报为主,两者所占比例接近总量的九成。其中新华社占了33%,本报占了56.4%,以本报为新闻来源的报道所占比例超过以新华社为新闻来源的报道23个百分点;分列二、三位的新闻来源为读者投稿与转载或综合,所占比例分别为4.4%和3.9%。

  研究发现,三份报纸的新闻来源分布有所不同,《人民日报》由本报记者自行采写的稿件最多,所占比例达79.2%,差不多是新华社通稿数量的5倍,可见该在此事件上相当重视本报记者自采的稿件;《南方都市报》的自采稿件数量(57.4%)亦超过新华社通稿(27.0)2倍有余;《文汇报》的情况恰好与《南方都市报》相反。

  此外,《南方都市报》的读者投稿和转载或综合二项的数量均远超《人民日报》和《文汇报》,这表明《南方都市报》比后两者更重视新闻来源的多样化。(表四)

  表四 新闻来源分布统计表(括号内表示百分比)

  (六)报道主题分析

  本研究分析的样本正文中,有些报道涉及的内容可能不止一种主题,故此类目的统计,依主题在正文中的显著性,选取最重要的一个作为考察对象。

  “三鹿奶粉”事件的新闻报道最主要的三个主题是“解决办法与应对措施”(27.9%)、“事件追踪”(26%)和“相关社会议题探讨”(15.6%),此三项所占比例高达69.5%;其他七项所占比例均不足一成。(表五)

  表五 报道主题分布统计表

  在报道主题方面,三份报纸的差异较小,分列前三的报道主题亦是“解决办法与应对措施”、“事件追踪”和“相关社会议题探讨”。其中,《南方都市报》最主要的三个报道主题排列顺序为“事件追踪”(27.6%)、相关社会议题探讨(20.6%)、解决办法与应对措施(19.3%)。除该报道与总量的排列顺序有异之外,其他两份报纸的排列顺序与总量相同。

  由表五可知,“事件调查”与“批评建议与反思建议”所占比例并不高,分别为4.8%和8.9%,这与上述“深度报道”和“评论”所占比例较低相对应。就个体而言,《南方都市报》在“事件调查”(6.1%)和“批评监督与反思建议”(12.3%)这两项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另外两份报纸。从数据上看,《南方都市报》在这两项上的探讨要略胜一筹。

  (七)引用消息来源分析

  1.消息来源

  本文在此部分的统计,依消息来源在正文中的显著性选取最多不超过两个为原则。对报道正文中有两个以上消息来源者,本研究优先选取的两个消息来源依以下标准决定:(1)在新闻中所占比例最多者;(2)新闻上提及次数最多者(3)出现在引言(第一段)者;以及(4)先出现在新闻中者(徐美苓,1998)[28]。

  如表六所示,政府单位或官员为最主要的消息来源(60.1%),其次为相关业者(17.1)和媒体本身或记者(10.4%)。陈思颖和吴宜蓁(2007)的研究显示, 台湾 媒体在关于“戴奥辛鸭蛋”和“孔雀石绿斑鱼”两起食品污染事件的报道中引用最频繁的三个消息来源是政府机构(50%和38.5%)、相关业者(15.5%和25%)以及社会团体(8.2%和18.3%)[29]。两岸报纸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新闻报道皆以政府单位(或官员)和相关业者为最主要的消息来源,而本研究选取的三家大陆报纸把“社会团体”(2.6%)作为引用消息来源的比例远低于台湾报纸。lewison针对欧美六个国家12家媒体关于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的研究显示,媒体在报道转基因食品的风险(益处)时,最常引用的消息来源是非政府组织(ngos)、 政治 家、 科学 家,相关业者、政府官员和民众居次[30]。由此可见,在食品安全报道方面, 中国 的媒体常引用的消息来源迥异于欧美的媒体之处在于非政府组织和专家并不是受重视的消息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在陈思颖等人的研究中,一般社大众在 “戴奥辛鸭蛋”和“孔雀石绿斑鱼” 两起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被引用的比例为0.9%和4.8%[31],这与本研究之结果(一般社会大众所占比例为9%)差异较大。这也可能《南方都市报》等三份报纸“相关社会议题探讨”所占比例较多有关。

  另外,相较于政府单位或官员,医护人员(4.3%)和专家学者(6.2%)的引用率相当的低,尽管从总量上看,权威消息来源(政府官员、医护人员和专家学者)被引用率达70.6%,但三者所占比例严重失衡。值得一提是,消息来源未交待或不明确的报道不在少数,占到总量的一成。

  表六 消息来源分布统计表

2.各报道主题消息来源分布

  从表七可知,政府单位或官员作为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消息来源在所列10个报道主题中均有分布,较之其他消息来源,其分布最为广泛。在数量上分列二、三位的相关业者和媒体本身或记者的分布也比较广泛。此外,未交待或不明确之消息来源分布在除“政策规定发布与相关解释”之外的所有报道主题。

  解决办法与应对措施主要针对的是政府部门对三鹿奶粉事件的处置、应对和乳品 企业 采取的补救措施,所以政府单位或官员(37.4%)和在此项所占比例较高,相关业者所占比例亦达20.2%。

  表七 各报道议题的引用消息来源分布

3.是否引用多重消息来源

  由表八可知,引用多重消息来源的报道只占样本总量的1/5,八成以上的报道引用单消息来源。

  表八 引用多重消息来源分布统计表

五、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探讨报纸新闻报道如何呈现食品安全议题,并分析比较所选取三份报纸(《南方都市报》、《人民日报》和《文汇报》)在报道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点。本研究以2008年9月12日至12月25日的“三鹿奶粉”事件报纸新闻报道为分析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探讨新闻报道数量、呈现的版面、报道类型、新闻来源、报道主题以及引用消息来源等问题,兹将统计分析结果及推论分述如下:

  (一)报道数量和呈现的版面

  就考察时间范围内的报道数量而言,《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数量最多,达326则,占样本总量的56.1%。三份报纸2/3的报道集中在2008年9月12日到9月30日,10月份以后,报道数量下降趋势明显,到12月份只有零星报道。

  报纸与“三鹿奶粉”事件相关的内容主要分布在国内新闻版、地方/综合新闻版和头条/要闻版,其中以国内新闻版(33%)为最多,地方/综合新闻版的分布比例与国内新闻版较为接近(29.2%),出现在头条/要闻版的报道所占比例达二成。

  综合报道数量和呈现版面的数据可知,国内报纸非常关心和重视三鹿奶粉事件。此类议题也受到国外报纸的重视。lupton(2004)一项针对悉尼三份主要报纸历14个月的研究表明,食品风险议题受到了澳大利亚媒体的高度重视,三报的报道数量平均每月达26.5则,其中超重和肥胖、食品生产风险(主要包括杀虫剂、化肥的使用,转基因食品和疯牛病)、来源于食品加工、餐饮、外带食品(食物中毒、细菌污染和添加剂的使用)是主要报道主题[32]。食品风险议题特别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之所以能吸引媒体的注意,与这类议题与生俱来的“新闻价值”有关,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这起事故的新闻价值大体包括:时新性(一起突发的事故)、重要性(危及民众的健康)、接近性(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冲突性(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期许与糟糕的现状之间的矛盾)。kitzinger(1999)认为,除了“新闻价值”之外,媒体重视风险报道(risk reporting)还与新闻的产制过程有关——主要表现在媒体报道风险议题时认为政府单位是优先的合法的消息来源和新闻来源[33]。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政府单位与媒体的互动更为频繁,此时媒体不仅能获得更多的采访资源,而且能从政府新闻发布会现场得到更多新闻稿件。再者,媒体报道食品风险议题还与其社会责任有关。

  (二)报道类型。

  在报道类型方面,消息的数量占有绝对优势,至于深度报道和评论加起来不到一成。张自力(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民意诉求始终以资讯渴求为主,贯穿事件的整个过程。因此,传媒在整个事件的 发展 过程都以“提供信息”为首要任务[34]。在这一点上,三份报纸的报道可以说满足了民意的诉求。问题在于,报道类型过度集中于消息,致使报道的事件导向过于严重,影响了整个报道的品质。

  defleur和dennis(1981)认为,“新闻是监视,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35]在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媒体不仅应该及时、准确地报道新闻、提供信息,而且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分析和评论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引导舆论、创造舆论,实现社会整合。另一方面,民众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对媒体报道的需求除了资讯渴求之外还有情绪宣泄和精神支柱(夏鸿,2003)[36],这两个层面的需求主要通过评论和深度报道来满足。因此,从媒体社会功能的发挥和满足受众需求两方面来看,媒体食品安全议题的报道在深度报道和评论这两项上仍有待加强。

  (三)新闻来源

  三份报纸的新闻来源以本报和新华社为大宗,读者来信和转载或综合的比例非常低。在总体上,本报多于新华社;就分布而言,则各有千秋,《南方都市报》和《人民日报》本报多于新华社,而《文汇报》相反。张海东(2006)年分别对《扬子晚报》和《新华日报》非典与禽流感报道作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03年非典报道,《扬子晚报》采用新华社的通稿占了19%,本报记者的稿件占了57.2%,读者来信占了10.5%;2004年禽流感报道采用新华社通稿的比例上升到40.9%,本报记者的稿件采用率下降到31.2%,读者来信也呈下降趋势,占了6.5%。2005年人禽流感报道则表明了新闻来源单一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据作者的统计,该报2005年人禽流感报道新华社通话采用率比2004年禽流感报道提高了6.3个百分点,达到了47.2%,本报记者的稿件采用率则大幅下降至16.9%;读者来信更是少得可怜,只占了2.2%。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新华日报》在这三次事件的报道中[37]。数据对比可见,同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疫情议题与食品安全议题在新闻来源的分布上有相似也有相异。这可能与议题的性质、报纸的立场以及国家信息公开制度的变化有关。

  (四)报道主题

  三报关于三鹿奶粉事件的新闻报道主题主要分布在“解决办法与应对措施”、“事件追踪”和“相关社会议题探讨”,其他报道主题所占比例均不足一成。此报道主题分布显示,三报在集中精力报道事件进展和事件处理的同时,还关心退货、下架、销毁、维权等相关社会议题。同时,三个主要报道主题所占比例达七成,报道主题显然过于集中,这表明三报对该事件的探讨广度不足。报纸在事实层面的探讨之外,还可以更多地利用报纸的优势深入调查事件的背景、成因及影响;发表言论,充当社会公器和公众 论坛 ;提供健康资讯和专业知识,解除民众疑惑。主题探讨越广泛,越有利于增进民众对食品风险的认知,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应对措施。

  通过报道类型和报道主题两项的讨论可知,报纸在食品安全议题上“监视”和“监督”之功能仍有缺失之处。

  (五)消息来源

  三份报纸最常引用的消息来源是政府单位或官员、相关业者和媒体本身或记者。其中政府单位或官员占到总量的六成,而且该消息来源分布于所有的报道主题,尤其以事件追踪和解决办法与应对措施这两个主题为最多。三份报纸的报道也暴露出“消息来源明显过于仰赖政府机构,消息来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此外,三份报纸政府消息来源比例偏高与我国“危机信息由特定的政府部门统一发布”的信息管控机制有直接联系。

  一方面是政府权威所占比例甚高,另一方面是医护人员和专家学者等专业权威占有相当低的比例。本研究中,医护人员和专家学者加起才只占总量的一成,虽说权威消息来源占了总量的七成,但是政府单位或官员比医护人员与专家学者之和多六倍之巨。“资讯来源缺乏专家的支持与佐证”的问题同样存在于三份报纸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

  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媒体积极地引用政府机构公开的相关信息,既提高了新闻的可信度,又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有助于消除民众心中的不安与焦虑。但是,面临健康风险事件时,民众同样需要专家权威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以期降低将风险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限度。此外,媒体引用更多元的消息来源,让更多的消息来源有发言的机会,有助于增强报道的品质,更好地满足民众的资讯渴求。

  另外,三份报纸在引用消息来源方面值得商榷的地方还包括未交待或不明确消息来源的报道有一成之多,而且过分依赖单向消息来源。

  六、研究的限制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仅以报纸作为分析对象,忽略了电视、广播、 网络 和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其他媒介究竟是如何呈现“三鹿奶粉”事件的?有什么特征和不足?本研究无法提供具有 参考 价值的数据和分析。后续的研究可以跨媒体选取样本,分析比较各媒体对食品安全议题的报道之特征与异同点。

  本研究分析了“三鹿奶粉”事件从三鹿公司承认奶粉受污染到三鹿公司破产这段时间的新闻报道,未能将事件爆发之前及破产之后的新闻报道列入统计范围。分析事件爆发之前和之后的新闻报导有助于描述出媒体是如何呈现此事件的完整图像。后续的研究可以将时间往前推和往后推,对事件做全景式的考察。

  此外,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未来的研究可以选取一两事件与此事件同时分析,比较媒体对于此议题报道的异同及不足,藉以更全面的了解媒体如何呈现食品安全议题。

  最后,有关食品安全报道的研究除了利用内容分析法外,还可以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和调查法,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可更深入地探讨媒体对该议题的报道。

[注释]
[1]mead,p.s,slutsker,l,dietz,v,et al.(1999). food-related illness and death in the united ng infectious diseases, 5(5) , 607-625.
[2]沈莹:《食源性疾病的现状与控制策略》,《中华卫生检验杂志》,2008年10月。
[3]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食品安全政策白皮书》,

上一篇:修辞分析:另一只眼看传播效果

下一篇:影像中的历史:“口述历史”类电视节目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