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新闻学概论的实训模式探索及创新与尝试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7 16:39

 

 第1篇:高职新闻学概论课的实训模式探索


  新闻学概论是新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主要讲授新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但与普通本科强调通识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更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新闻采编制作专业的学生而言,新闻理论的教学,事实上也应当围绕培养学生新闻采写、编辑、制作等核心职业能力来开展,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本文拟在新闻学概论这门理论课的实训模式方面做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在新闻学概论课中增加实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在新闻理论课中增加实训,首先是由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一般被界定为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高技能型人才。这个定位就使得高职教育既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又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研究型学科型人才相比,高职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单纯的操作技能相比,高职教育又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


  高职教育的这个特点反映到教学上,就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尽量丰富教学手段,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增加各种实训环节,以期把理论讲解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介绍学科基础理论框架和训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结合起来。


  2.在新闻理论课中增加实训,也是由新闻教育本身的规律决定的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闻教育必须联系新闻实际,坚持“学”、“术”并重。[1]理论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新闻理念,但实践教学也是新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历来为很多出色的新闻学院重视。比如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新闻学院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密苏里方法”——“密苏里方法,是依据这样一个主张,即学生通过新闻实践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仅仅谈论这个职业。这是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基石。尽管很少其他学校这样让学生获得新闻方面的第一手经验,我们相信这种方式已经被证明是最好的为学生进入现实世界做准备的方式。”[2]在国内,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在新闻学教学中大力提倡真实情景的体验,他的新生研讨课《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和“大篷车新闻学课堂”等已经产生广泛影响。[3]这些都展示了新闻教育为培养出色的新闻从业者所进行的实践努力。


  而高职新闻教育是立足于为媒体和企业宣传部门输送基层人才的教育,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新闻之“术”。把理论学习融入到实训环节中进行训练,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具备完整的新闻操作经验,这样的实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3.新闻学概论课有丰富的开拓空间,为增加实训环节提供了可行性


  新闻学概论以理论讲解为主线,而这些理论都和新闻业界实践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在实训环节中模拟媒介的真情实景,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感受理论。比如受众理论,我们讲到了受众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受众是媒介内容的决定者。在理论介绍完成后,我们在实训环节中模拟了业界的收视率末位淘汰制,由全班同学做观众,观看本班各小组自己制作的四组新闻节目,并且投票淘汰两组。残酷的淘汰使学生对收视率、对受众的地位有了深刻的理解。


  新闻学概论的理论知识除了陈述性知识,还有程序性知识。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on,1990)等人的观点,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通常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自动化阶段。人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才能从陈述性阶段过渡到程序化阶段。新闻学概论中的程序性知识比如利用新闻价值进行新闻选择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实战训练来完成。


  除了上述两点,新闻学概论课作为高职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新闻专业课,还拥有超出课程本身的意义。在这门课里,我们要向学生传达最基本的新闻理念和新闻精神。让学生懂得新闻人应当对国家民族社会饱含热忱,对事业拥有激情与梦想,应当孜孜不倦地追求事实真相,尽一切力量把节目做得完美。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新闻,更热爱新闻。为此,一个最好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去实践。


  二、新闻学概论中实训模式的原则


  新闻学概论课中的实训模式,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我们认为,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的实训模式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以能力为核心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的教育,[4]高职新闻学概论的实训中,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目标。当然,这个能力目标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


  第一层是职业技能。所谓职业技能,是指掌握基本的职业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具备基本的职业相关的知识结构。[5]对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就是要掌握基本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制作、评论、摄影、策划等职业技能,有基本的新闻敏感和新闻选择能力,具备新闻学的一些相关知识如知道新闻事业的性质、功能、发展规律等。


  我们在实训过程中,要设计合适的流程,使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锻炼。比如笔者在为西安外事学院06级高职学生进行实训的时候,就设计了一个学生自制自播新闻节目的项目,并且设计了严格的流程。学生首先要组队,提交本团队的新闻策划书;然后进行节目制作,节目制作过程中涉及到采访、评论等环节;最后由观众对各团队的节目进行筛选。在这个实训项目中,学生动手策划、亲身采访和评论、自行制作节目,各项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对新闻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第二层是职业辅助能力。在某个职业领域内获得成功,除了具备相关职业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一些辅助技能。比如对新闻人来说,去一线采访,必须能够和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必须能迅速得理解社会万象各种知识。因此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检索能力作为职业辅助能力就特别重要。此外,团队协作精神,调整心态的能力对任何一个职业的成功来说也都非常重要。


  我们的实训,要尽可能地兼顾到这些职业辅助能力。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场意识,使高职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迅速地与社会接轨。


  第三层是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勿庸置疑需要创新意识,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同样也需要创新能力。在一个创新型国家和社会里,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人都应当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工作问题的方法。事实上,近年来,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都在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进行改革,尤其是发达国家反应较快。如德国根据当今产业结构与劳动组织的变化,认识到“劳动者除了应具备精湛的职业本领外,还应具备许多原先只有管理者才具备的本领”,因此,他们的“职教改革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核心”。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改革思路一方面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方法,以便紧跟行业发展需求,积极培养学生群体协作精神与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性思维。[6]


  这些观念和做法对我们的实训都是一种启发。我们在新闻学概论课的实训环节中,也应当竭力鼓励学生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比如学生做新闻节目不一定要完全参照现有的新闻节目形态,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去制作一档形式新、内容新的节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他们完全有可能去创造好的节目形态。


  2.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一种好的教育,应当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求知的乐趣,享受智慧的升华。在实训模式中,更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衡量一个实训项目的教学效果,最终要看学生的训练成果有没有达到我们预先设定的能力目标。一个优秀的实训项目创意可能会因为学生缺乏参与热情、敷衍塞责而流于形式,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学生热情参与、积极配合,即使一个平凡的创意可能也会光彩照人,效果卓著。所以,在我们开展新闻学概论实训项目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承认不足。


  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心理。高职院校的学生和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相比,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他们大多数比较敏感,自尊心强,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更多关注和肯定。同时他们更擅长和乐于表达自我意见,但热情持续时间较短。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因材施教,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比如用荣誉激励之,用纪律约束之,用严格的程序督导之。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会真诚肯定和赞扬节目有亮点的团队,并且要求各团队彼此竞争,争夺第一名的荣誉。对一些落后的团队,会和其策划人商量对策,督促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某个既定程序。这些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以教师辅导为必要条件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和偏差需要教师去纠正,各种模糊的思路需要教师去启发,各种疑惑需要教师去澄清,甚至各种矛盾需要教师去协调。因此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必须扮演好把关人、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等各种角色,教师的辅导是实训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要成功地组织指导实训要求教师有各方面的能力:


  教师必须有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只有教师对基础理论非常熟悉,对实训目标十分清楚,对所模拟的媒介环境十分了解,才能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比如教师要清晰地判断学生所作的新闻节目中有哪些元素是不符合新闻理念的,有哪些做法是业界不赞同的,有哪些操作方式是违背新闻政策的,并且及时地向学生讲解。


  教师还必须有创新能力。如前所说,实训模式的形式是不拘一格的。教师要善于思考,善于创新,善于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和自己课程的特点来寻找最有效的实训模式。并且不断地总结经验,推陈出新。


  教师还必须有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组织一个大型的实训需要教师多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学生组长,实现完成实训目标和照顾学生心理感受的双重目标。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出现矛盾。这个时候教师要有应变能力,把突发的不利事件转变为教育的有利时机。


  三、新闻学概论中实训模式的实施方案


  在新闻学概论的实训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开展实训。以下是几个已经在教学实践中证明比较有效的具体实训方案:


  1.小组研讨,推举代表发言。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闻自由理论,教师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把全班同学分成4~6组,为每组同学提供一些材料和案例,让其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并进行小组内研讨。最后推举一名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点评。这种方法适合较深的理论问题的分析。


  2.课堂随机口试。比如讲解新闻价值理论后,教师可以随机抽取近日新闻,当堂随机抽取学生来分析某条新闻的新闻价值。这种方法适合一些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3.学生自制新闻节目。这是一种较大规模的实训模式,可以综合训练学生的各项技能。这种实训可以采取这样的流程:


  ①把每班同学分为8~10组,每组约5~7人,由组员自由商定其制片人。


  ②每组同学商讨后,决定其选题和节目形式,并由制片人提交书面的新闻策划书。


  ③每次由两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向全班同学展示其新闻节目,节目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节目完成后,教师点评;但由在座的所有同学投票决定淘汰一组、保留一组。


  ④经过两次淘汰过程,每班选出最优秀的两个节目。


  ⑤学期末,每个班选出的优秀节目在本专业全体学生面前展演。同时邀请专家来做嘉宾评委。


  这些实施方案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基本可以实现预定的实训目标。


  总之,新闻学概论虽然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但考虑到高职教育和行业教育的特点,这门课程完全可以且有必要增加实训环节。笔者对此进行的尝试和探索虽然浅陋,但是仍然呈现给同仁,以期抛砖引玉。


  作者:唐艳艳

  第2篇:现代媒体技术下“新闻学概论”课的创新与尝试


  新闻学是一门依靠高科技支撑的时代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新闻传媒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新闻业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发展。为此,在新闻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从学科特点出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校园网络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使新闻专业学生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着手进行了高职新闻采编专业“新闻学概论”课程的创新与尝试。


  一、现代媒体技术下“新闻学概论”课程创新的必要性


  1.现代媒体技术对新闻学教学内容的冲击


  现代媒体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新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以Web2.0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媒体,不仅推进了公众对新闻传播过程的全程参与,导致了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的形成,同时也加速了新闻媒体走向媒体、公众共同运营的新闻信息传播新时代的进程。传播新技术和传播新模式使守门员这一关口越来越显得不重要,任何人都可以发布、解释新闻,新闻的生产速度加快、成本降低,但是却对新闻的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新闻媒体在享受现代媒体新技术带来的新状况的同时,如何保证新闻职业的操守,保证新闻的准确性、真实性、客观性、平衡和简明清晰就成了业界和学界的当务之急。对于新闻专业来说,“新闻学概论”课程是学生们最早接触到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这门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新闻学的核心原则和理论,并能运用这些最基本的核心原则和理论来指导其新闻实践。因此,新闻学的教学,一方面要关注业界在新技术、新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另一方面,要从新闻学的根本来探讨如何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目前,现代媒体技术带来的新闻个性化、娱乐化和互动性,使得新闻价值的公众确认、新闻信息的全程提供、新闻分析的多元展开,都会得到来自公众的全程支持。因此,新闻学的核心原则不仅不能边缘化和弱化,反而应得到重视和加强。这就需要我们的新闻学教学,密切关注新媒体和新技术所带来的新闻传播的新形式,注重分析和解决新闻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将新闻学核心原则的讲授与实践紧密结合,依托校园网络和现代媒体,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扩充。


  2.现代媒体技术对新闻人才要求的变化


  现代媒体技术下,新闻传播的信息更加丰富,传播符号更加多样,解析更加多元,验证更加苛刻,反馈更加便捷,讨论也更加激烈。不仅如此,新媒体、新技术更迭快速、日新月异。面对这样的演变趋势,今天的新闻教育不仅需要高度关注与技术的结合,还需要与终身学习能力的结合,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各种媒体融合的综合型人才。这也对“新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新闻学专业素养的同时,加强信息素养的提高,不仅让他们懂得如何学习,而且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习惯、能力,这已成为新闻学教育应对信息时代挑战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现代媒体技术下“新闻学概论”课程创新的原则


  1.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运用相结合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使教学内容得到精简与浓缩。在08级新闻采编专业以前的教学中,“新闻学概论”课程是48学时。教学改革后,缩短为32学时。虽然学时有所减少,但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案例库的使用,简化了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内容,保证学生有比较充分的自学与研究时间。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案例内容,将媒体最新的报道、最新事件、热点问题等第一时间呈现在教学中,生动、直观地与学生们共同分析、共同解决。这样,不仅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教学实践与现代媒体技术发展相结合


  “新闻学概论”课作为高职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新闻专业课,不仅要向学生传达最基本的新闻理念和新闻原则,还要让学生了解新闻,更热爱新闻,树立新闻专业精神。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一方面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当前国内外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的新进展;另一方面则应加大实践力度,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进行教学实践,如利用微博进行新闻发布、利用便携式摄像机和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图像新闻的拍摄与制作、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新闻网页的制作等等。通过教学实践与现代媒体技术的结合,提高学生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认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新闻学知识运用能力。


  3.教学方法与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相结合


  教学方法要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结合现代媒体技术,新闻学概论课程采用讲授、自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情景等方法,对教学内容的总体把握与分专题深入研究结合,培养和考察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造性实践能力,如新闻选择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创造性应用新闻学原理的能力、新闻表现和制作能力等。


  校园网络为学生提供Wi-Fi无线上网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时,可以在校园中实现实时上网,并具有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与协同工作的软件平台和必要的资源。


  4.学习主体与教学主导相结合


  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可能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只有当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运用日新月异的现代媒体技术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新型课堂中迎接学习挑战,并充分施展每个人的创造性才华时,学习主体的地位自然就确立了。在“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课程教学中提供案例,组织讨论,进行答疑、解惑,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则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才会真正努力去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只有进入到这样的学习境界时,学生才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三、现代媒体技术下新闻学概论课程创新的实施


  经过两年的教学尝试,我们试图建立个性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大信息量的“新教学模式”。更主要的是,我们以这门课为基础,发现学生的兴趣,定向化地引领和培养其专业特长,为其就业和升学奠定永久性的基础。


  1.分组学习,成立媒介研究小组


  新教学模式以科研课题组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根据学生兴趣和教学内容,我们成立了新闻史研究小组,媒介影响研究小组,新媒体研究小组,新闻业务研究小组等等。教师将相关内容的教案分发给各专题研究小组,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实与修改教师的教案,创建和完善相关教学资源库。这样不仅压缩了教师讲授时间,更主要的是将教学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本人。课前学生不仅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与小组协同学习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与交流。


  然而,在这种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有三方面阻碍:一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二是教师利用新技术的能力与驾驭课堂的水平;三是教学管理的理念和制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实施新教学模式的关键。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入学分数不高、自学能力有限,而且多数学生长期习惯灌输式教学,养成了过分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许多学生不仅不会自主学习,甚至懒得学习。同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管理标准有些教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抱有各种顾虑,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的积极性和效果。


  2.开通微博,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媒体


  新闻学作为时代性、实践性很强的典型应用性学科,既是一个依靠高科技支撑的领域,也是一门依托不断变动的信息源的社会学科。作为新闻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我们试图使“新闻学概论”课程成为学生认识新媒体、运用新媒体制作和传播新闻的窗口和平台。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微博这一新技术和新媒体,与学生共同探索新闻传播规律和原则在新媒体中的应用。


  微博作为Web2.0的最新应用,代表着互联网的未来。大学生大多也是微博的用户。在微博时代,人们早已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更多的人利用这一开放性平台扮演起“传播者”的角色,并且不需要经过“把关人”,因而原汁原味地呈现出事件的现场感,而它“关注”、“转发”等功能让信息的散布犹如湖面的涟漪,一圈圈越来越大地泛开,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可以说,每一个微博就是一个小型的媒体,而微博的发布者就是一个独立的媒体经营者、管理者和操作者。我们要求每个学生注册一个新浪微博帐号,要求他们经营自己的微博,将其经历或发现的新鲜事及时发布,吸引关注,最后通过一学期的运作,由学生评委对每个微博的情况进行评审、打分。这样,通过经营微博,让每个学生学会发现新闻、传播新闻、参与热点讨论和评论。


  3.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媒体案例库


  为方便学生学习,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开拓了多媒体和网络的学习环境,用资源库代替教参,并且由师生共同创建本门课程资源库,形成基于网络资源库的课程与教材新观念。本门课资源库来源主要包括中国网络电视台、沈阳网络电视台、凤凰卫视网、中华传媒网、人民网、新闻记者杂志电子版、AB报等。我们从这些资源中选择典型案例和理论文章建立课程的案例库。例如,在学习“客观性报道原则”这一内容时,我们选择关于“富士康事件”的报道,并与学生一起建立相关资料库:在AB报网中,选择不同报纸对于“富士康事件”典型报道,利用网络电视台下载视频新闻,利用中华传媒学术网、新闻记者杂志电子版等学术网站查找相关分析文章,从而建立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的相关报道、评论分析文章库,以方便学习者依据需要,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同时也使任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得以充分发挥。


  4.建立学生考核评价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原先单一的卷面考试考核办法无法与新的教学模式相适应。而要真正发挥新教学模式的功效,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为此,结合本门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1)学习本门课程的成果、热情和参与度的评价;


  (2)利用教学资料自我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3)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发展的评价;


  (4)利用新媒体发布新闻能力的评价;


  (5)对新闻作品的评判能力的评价。


  围绕这些评价标准,我们以学期论文、调查报告、学生作品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搜集和整理的全部资料、本届学生的媒介案例库,并综合期末考试情况综合形成学生最终的学科成绩。这种学习评价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并创造出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本届同学之间、不同届学生之间的跨时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的新平台。


  作者:孙琳琳

上一篇:新闻学本科专业建设研究分析毕业论文(共2篇)

下一篇:政治时政新闻的必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探讨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