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西厢记》中的爱情观及其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影

发布时间:2015-11-18 10:16

摘 要:《西厢记》是中国戏剧史上的标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特别是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产生重要影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西厢记;爱情;礼教;才子佳人小说

      作为我国戏剧艺术的历史上的明珠,《西厢记》、《牡丹亭》与《桃花扇》、《长生殿》一起被列入中国古典四大戏曲,一直为人们推崇备至。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说:“王实甫《西厢》曲之最工者也。”这在于它走出了前人创作中爱情婚姻的圈圈,塑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崔莺莺这个伟大的女性形象。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和不断深化。同时,这样的女性形象的出现,不仅促使当时和更多的人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命运,也促使人们去关注她们所生活的时代。
      《西厢记》是一部现实主义剧作,它按照现实生活发展的逻辑, 遵循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表现剧中的人物、事件,力求表现出现实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王实甫用现实主义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官宦少女的形象。她是情窦初开的大家闺秀,既有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又有初识情滋味的羞涩与矜持;既有不满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无视封建礼教的一面,又有与封建束缚和压迫妥协的一面。这都是现实中的花季少女应有的女儿情状和矛盾思想,也是极为真实的。莺莺热烈的感情,犹豫的心理和勇敢的追求都是现实性的体现,也都加深了她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苦闷。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的崔莺莺是一个美丽、娴静、“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样样精通的大家闺秀。但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礼教约束下,她只能生活在寂寞的深宫院墙之中,她的命运同其他官宦女子一样完全操纵在封建家长手中。接受了多年的封建教育,崔莺莺知道,她的父亲生前为她定下的婚约是她“礼”应尊崇的。但是,莺莺是个正值青春妙龄的少女,既已确定的生活之路无法与她萌动的青春相适应。“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是她女性意识萌发的反映。而当她在普救寺与张生一见钟情,深深喜欢上他时,她就陷入极度的矛盾与苦闷之中。于是,拥有自主的爱情成为莺莺生活的梦想,也成为其忤逆封建规矩的原动力。
      莺莺在对自己爱情的追逐上主要表现为对自由爱情婚姻的追求。在崔莺莺的眼里,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积淀形成的“门当户对”,“夫贵妻荣”传统观念以及“一夫多妻”等婚姻现状,是让她厌恶、痛恨的,她追求的是平等、有尊严的爱情婚姻。她的婚姻观是以个人情感为基点的,没有传统的门第观念。莺莺是相国小姐,张生虽是尚书后代,但当时已沦落为穷书生。他们之间已不存在门当户对的条件,而她却能“不恋豪杰,不羡骄奢,自愿的生则同袭,死则同穴。”向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的爱情理想。莺莺的爱情超越功名利禄,她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强似状元及第”,视功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一再叮咛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同老夫人“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她追求爱情专一性,对张生“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的叮嘱,长亭送别时对未来的清醒认识和担忧等都反映了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崔莺莺在对爱情的追逐中表现出的与外部世界以及自身的思想的抗争,让我们感受到在女性意识觉醒过程中的痛苦。莺莺与张生一见倾心的恋情自其发生的那一时起就处在与礼教信条、门第婚姻观念无法调和的对立位置上。经过多次的犹豫和徘徊,在艰难的自我超越之后,莺莺终于冲破了礼教的羁绊和心理上的重重障碍,在红娘的帮助下,抓住了自己的爱情。
      《西厢记》所处的元代初期,蒙古族自塞外游牧地区而来,他们的婚姻观念都比较自由开明,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道德观念虽然也为统治者所接受,但远已不如从前那样受到尊崇,礼教在元初只是仍以惯性继续运行,但人的思想和观念已有所松动。这表现在崔莺莺的社会空间的相对自由、还存在与张生现实生活的基础,所以莺莺才能私会张生,事发后老夫人为遮丑而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使崔张最终修成正果。但是礼教对元朝的影响并非完全不存在。《西厢记》的结局以崔莺莺妥协于老夫人,张生金榜高中脱去白衣的身份,使崔张门当户对而最终实现团圆。王实甫在提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时,却找不到实现它的正确途径,仍不免按照封建惯例,以“金榜题名”来实现“洞房花烛”,体现出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一种妥协,表现了当时的局限性。

      《西厢记》对后世的才子佳人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西厢记》已经具备才子佳人小说所要求的全部要素。首先张生是尚书后代,崔莺莺是相国千金;其次,莺莺才貌兼具,聪慧过人。张生英俊素雅,学富五车;第三,普救寺邂逅并一见钟情;第四,老夫人反对,郑恒添乱;最后,张生及第,奉旨完婚。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都是按照这一套路来讲述故事、组织篇章的,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核心桥段,如因才相慕、历经万难、夫妻团圆等情节模式,明显受到戏曲中“后花园私订终身,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模式的影响。
      《西厢记》的“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体现出一种向往团圆的美好愿望。才子佳人小说具有浓郁的喜剧意味,这种喜剧风格表现在它的大团圆结局上。这也受到了古典戏曲的影响。从上古神话到明末拟话本小说,都没有一味追求大团圆的结局。而唐传奇、明代拟话本中的很多作品都以凄美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才子佳人小说一出现就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审美趣味,篇篇中举,部部团圆,可见戏曲对其影响深远。
      虽然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不可胜数,但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作品能够在思想或艺术上有过重大的突破的却是不多。《西厢记》是我国戏曲艺术上的丰碑,它们一问世就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们的进步思想倾向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对《桃花扇》、《红楼梦》等戏曲小说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季思:《全元戏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舒红霞、王骁:《<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女性意识初探》,《大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作者简介:鞠小勇,(1988.06--), 男, 汉 ,江苏泰州 , 江苏师范大学 ,戏剧戏曲学,硕士。

上一篇:论人类文化学中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剑》

下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古诗文赏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