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高校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问题

发布时间:2015-09-27 08:56

摘 要:2012年3月12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上海:亮出高校辅导员的“精气神”》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本文就高校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问题浅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分析了影响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诸多因素:角色认识不清导致角色冲突、范畴的不清晰导致巨大的工作量、专业素质的欠缺以及不合理的考核评价模式;并且结合和持续发展的思想,提出了正确确立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途径。

关键词:

一、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定义
      2012年1月5日,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正式发布了《上海高校辅导员誓词》和《上海高校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上海高校辅导员誓词内容是:忠诚人民教育事业,依法履行辅导员职责;坚定信仰,不辱使命;敬业爱生,立德树人;励学笃行,提升专业水平;平等尊重,体现人文关怀。为学生终身发展,导航青春;为民族伟大复兴,奠基未来!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则以16个字从四个维度进行概括:矢志忠诚、立德树人、敬业爱生、明理笃行。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表示,希望辅导员誓词和核心价值取向能成为辅导员队伍发展之魂,成为植根辅导员内心、引领辅导员职业生涯的精神支柱。教育部社科中心党建思政处处长吕治国说:报道选材于辅导员队伍核心价值的凝练,立意于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着眼于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常态长效机制。:

二、影响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因素
  1.角色认识不清导致角色冲突
  社会各界对辅导员角色认识不清导致了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从而影响了辅导员自身职业感情淡化。高校辅导员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多重的:教师的角色、家长的角色、服务者的角色、朋友的角色、团队决策者的角色等。辅导员角色的多重性也就导致了角色责任的宽泛性,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产生矛盾时,就会使辅导员产生高度的紧张和焦虑”【1】。然而,学生在内的社会各界对辅导员的角色认识十分不清晰。学生认为辅导员就是“生活中的保姆”、“学习中的老师”,再加上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对教师角色也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与期望,当教师面对各种冲突的角色而又被期望做出不同角色行为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这样的角色冲突对高校辅导员的影响更多地反映在工作倦怠以及情绪衰竭。

  2.范畴的不清晰导致巨大的工作量
  由于辅导员角色定位的不清晰,从而导致工作范畴的不清晰,又由于20世纪90年代末各高校开始扩招,导致当前各高校的辅导员所面对的学生数量往往是以百来计算,这样也就导致了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所面临的巨大的工作量。工作量体现了工作任务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共同要求。研究表明,工作量与工作倦怠存在高度相关,尤其与情绪衰竭相关度最强【2】。不仅学生管理工作的加强,与此同时,辅导员还要受到校院两级管理,只要是涉及学生层面的工作都得应对各个职能部门的要求。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辅导员工作热情逐渐减退,久而久之疲于应付、忙于奔命,形成了排斥工作的心里状态。

  3.专业素质的欠缺以及不合理的考核评价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思想环境发生新的变化,部分当代大学生具有文化程度高、社会阅历浅、实践能力低、独立意识差、是非判断能力弱等特点,再加之家庭背景和家庭条件的差异性、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岗位都是从优秀毕业生中选聘,他们本身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追求。而不少高校的辅导员大多数没有参加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理论等知识的系统培训, 存在专业不对口现象,从而导致辅导员队伍个体专业素质的欠缺。另外,辅导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效没有合理和明确的评价模式,对辅导员工作成效不认可,对劳动付出不尊重。使得辅导员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迷茫,多数有机会转岗或者到行政管理部门导致一线辅导员职业心理不稳定。

三、正确确立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途径
  1.转变观念,合理定位角色
要从根本上加强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最关键在于转变观念。首先,转变自身观念从而转变角色定位。辅导员的工作看似简单,工作起来却包含着许多艺术,高校辅导员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意识到辅导员首先应该是服务员,其次是咨询员、指导员,然后是管理员。要恰如其分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 优化工作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管理模式
     要形成一套系统的、崭新的管理模式。在新模式下,明确辅导员所应开展的工作内容和方向,确定其工作范围和所应承担的岗位职责 ,这样才便于他们制定工作计划和开展创新。同时明确辅导员职责范围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事务性的工作量分解消化到各相应部门。在新模式下,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统一领导、统一编制、统一培训、统一考核。应该重点从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敬业态度方面判定实际工作量来考核,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过程考
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对辅导员的评价既要有进修制度等物质奖励,又要结合晋升制度、表彰制度等精神奖励,从而建立公平、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管理模式,激发辅导员正确的核心价值取向。
  3.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及专业化修养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心理教育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素质来引导学生健康积极的处事态度,或者在自身出现倦怠及消极的心理后能够及时进行有效的自我修复,进行自我心理矫正和调适。
其次,要认清现在高校对于辅导员业务和专业素养上的要求。通过参与校内外的培训积极与同行交流探讨,并且对辅导员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教育,提高其工作的能力水平,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积极发展和完善自身的专业修养,从而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更重要的是,在透过工作实践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加快了辅导员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并且使得辅导员不断体验到自身价值的体现以及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谢继存.关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困惑的探讨.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16卷第5期.
[2]徐长江,时勘.工作倦怠:一个不断扩展的研究领域【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上一篇:《声音》诗文的读后感分析

下一篇:论《学生托乐思的迷惘》的文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