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网络社会中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的方式分析

发布时间:2015-09-16 09:12

 1.网络社会加速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
  1.1网络社会加强了中华文化与世界的联系
  1.1.1网络社会加强了世界文化的融合
  随着互联网社会的出现,在传统社会的基础上,网络社会应运而生。作为一个建立在传统社会上的虚拟社会,对于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互联网社会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的诞生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也不可避免的鱼世界文化发生着碰撞和交流。中华文化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主体架构”, 即便是历史上遭受多次灾难,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亨廷顿所著《文明的冲突》一书在世界有广泛影响,人们一直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存在热议。换言之,这也意味着中华文化在未来要与世界文化产生共鸣或者冲突,特别是在网络社会这个比较复杂的社会架构中,一些的文化摩擦都会无限放大,在这个过程中,融合在网络社会中的速度加快了。
  1.1.2网络社会改变了世界文化的格局
  一个文明的形成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它表现于某一地区或国家的价值观念、社会体制、人的思想中,而人就是文明的客观传播者、继承者与发扬者,倘若没有人的存在,文明也就不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出,文明凝聚了人的精神智慧和物质层面的创造,具体体现于人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价值体系和为人处事中。总览世界各文化,一个文明里会有一个“主架结构”,其支撑了一个文明的确立和形成。文明实际可分为包容性、排外性和吸收性的文明,三种文明都有不尽不同的现实表现。推而广之,对于整个世界而言,由于地缘的原因,世界文化也由于历史的演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格局。
  2.网络社会加强了中华文化的世界认同感
  中华文化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由于它的包容性,能够吸收世界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之所用。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对世界的认知性。如今,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都在学习汉语,同时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办,正是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增强了世界的认知性。网络社会的无国界性,文化交流更加的通畅。以前国界的限制,文化交流停滞于国家高层外交交往,民间交往不是很活跃。网络社会的形成,民间交往表现出了平民化的特点,每个人都是网络社会交往的大使,每个人都代表了国家的形象,每个人都成了文化交流的符号。吸引了更多的外国人愿意通过网络了解真实的中国,进而吸引他们到中国观光旅游,留学。
  2.3网络社会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内驱动力
  2.3.1网络社会改变了中华文化传播的方式
  文化传播古已有之,唐有玄奘西天取经,日本派遣遣唐使学习交流,近有中华学子留洋海外,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无论是文化向外的传播还是向内的吸收,都加强了文化交流。在网络社会,文化传播变得更加及时、准确,每个人都成了文化传播的特使,特别是博客、微博的出现。更是将这种传播发挥到了极致,随时随地的发表自己在异域的感受,再配上图片,更加形象立体。以前文化传播是管道的传播,现在是毛细血管式的传播,更具穿透力,每个人都是一张名片。这种方式的影响力从一定区域内的影响力可以扩张到全球的影响力。网络传播的合理渠道再加上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容,这样的文化传播才具有时代特色,同时也节约了很多成本,摆脱了以往中华文化传播一武术、舞蹈的单一形式。
  2.3.2网络社会实现了中华文化资源的优质整合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而又博大的文化,但文化中也有糟粕。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就强调对于外国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华文化五千年积淀, 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但是不排除其中有很多的不好的东西,好的东西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扬,坏的方面摒弃。在网络社会,我们实现文化的快速发展,需要整合文化资源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精神和动力支持。
  在网络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需要站在国家宏观的角度把握时代文化的脉搏,知道社会需要什么。网络社会文化资源信息实现了共享,我们可以网络信息分析市场需求。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人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文化消费悄然兴起,也逐渐成为一个产业。这就需要文化企业根据网络社会的特点制定文化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清晰定位文化产业发展。
  3.网络社会将促使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
  3.1加强文化管理的市场导向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文化发展。绝大多数文化产品以商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文化生产受到市场调节。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的物质上平的使用价值是不一样的。一般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次实现的,而文化商品可以多次重复实现的,对文化产品的而言,它们作用于人们精神、思想状况、价值观、审美观等。
  对于网络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把握好文化产品的源头和传播渠道。对于一些需要国家主导的文化产品投放,那就按照国家的方式进行文化产品生产。对于一些市场化比较强的文化产品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文化产业的产业化发展。
  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全国文化生产单位的现状是:一部分单位是事业性质企业文化管理,名义是国有国营,实际上财政上不再有任何资本投入;一部分本应完全进入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生产单位,不敢试水市场经济。报业、电视节目制作及传输、图书出版发行销售、电影制作发行放映、音像制品、演出业、文化娱乐业、舞台技术及设施生产等领域开始向产业化方向探索。出现了一批产业集团,一些文化产业公司经过股份制的规范改造,成为上市公司。但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发展较慢。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任务还很艰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机制与管理体制。
  3.2网络社会加强吸收国外文化管理的有效经验(好莱坞经验为例)
  网络社会文化产业的管理已经不能局限一个国家,我们要不断吸收国外优秀文化产业发展先进经验,作为世界上文化输出的大国——美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养活了很多人,成为美国”软实力”输出的一个 重要渠道和端口,获得了世界性的成功。以美国好莱坞为例,我们不用其他的实例说明问题,《功夫熊猫》院线收入从一到二实现了1.5亿美元到6亿美元的增长,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以好莱坞动画片界为例,他们的发展模式是以动画技术研发、动画影视制作、版权发行、衍生产品、演艺娱乐、数码游戏、主题公园等多个领域。一部影片的产生就带动了多个领域的发展,实现真正的产业增值。美国电影已经觊觎中国市场,我们能否与这匹狼共舞,就看我们的内功怎样。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如果是自己积累经验速度太慢,美国梦工厂与中方成立了:中国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联合投资有限公司将共同组建中方控股,持有公司55%的股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优秀的文化积淀,这是利用中国的故事和美国的技术和经验,一起把蛋糕做大,培养中国本土的创意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中国的文化产业要不断吸收美国的经验和教训,完善人才培训机制,为整个产业提供土壤。
  这只是一个例子,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复制到不同领域,比如,时尚、服装领域。我们在本土力量发展的同时,可以乘坐国际化的大船走向国际化。
  3.3网络社会支持文化“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
  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文化的传播力穿透力不强。这源于我们在网络社会没有国际上的话语权,在新兴媒体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话语权掌握西方国家媒体手中。网络社会下国际社会相互依赖日益加强,对话成为主流。但是基于国家利益,国家之间博弈与利益争夺日益激烈。这源于中国崛起日益成为事实,国际上的许多事务离不开中国的合作,另一方面,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崛起采取了遏制、诋毁、打压,使中国的利益受到损害,以至于中国国家事务的影响力和大国地位不是很相称。
  “新媒体”战略时代,网络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能够更广泛地流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需要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扩大其文化影响力。因此,要创新文化国际传播的手段,在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的基础上,重点采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增强传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现在,世界各国都把互联网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扩大在网络空间的影响,抢占文化传播的制高点。近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增强传播能力方面的引领作用。
  “大文化”战略要着力创新传播方式,在积极推动国内主流媒体进入国际传媒市场的同时,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合作、节目交换、引进国外人才等多种方式,掌握更多的国际传媒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传媒资源,传递中国的声音。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扩大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软传播”战略我国的文化国际传播,要创新传播策略和技巧,坚持用中国的立场、世界的眼光、国际的表达,善用国外公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成就、时代风貌、价值观念等寓于国际传播内容之中,在客观提供和呈现大量信息的同时,既满足境外受众愉悦需求,又响应受众审美期待;既展示中国文化魅力,又促进普世性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王泽强.用超越“文明冲突论”眼光看世界.
  [2]易珺,董永亮.整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人民网,2011(6).
  [3]葛桂录,陈冰.论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主要途径.
  [4]中华盛世改变世界进程 格局向“东西均衡”转化.
  .第一财经,2012(9):50.
  [6]朱马杰.世界格局变化中的文化因素[J]理论参考,2002(3).
  [7]王庚年.世界格局变化中的文化国际传播战略. 人民网,2011.
  作者简介:索昊政,重庆理工大学,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上一篇:浅谈《双城记》的文学价值

下一篇:萧红散文中声音意象的情感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