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析小说《黑王子》的戏仿的特征和价值

发布时间:2015-09-12 09:45

作者简介:左景丽,女,1973—,陕西洋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西安医学院。

 英国当代小说家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世界是开放的,她被认为是20世纪英语文坛最出色的作家之一。在小说《黑王子》中,她通过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揭示深邃的哲学道理,小说中传统现实主义写法和后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使整部小说就像编织的一张复杂的网,表现出现实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充分说明了生活的复杂多变和偶然性。
  一 《黑王子》中的戏仿艺术
  1 什么是戏仿
  戏仿是由英语“parody”这个词翻译而来,又有人将这个词称之为“反讽”,这种手法利用对原作的玩耍嘲弄式的模拟来建构新文本标识,即效仿特定作家或流派的写作手法,实现以戏弄、挖苦、游戏或表达敬意的目的。戏仿是作者故意采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它反映历史上存在的表现对象和方式,可以说是对文本的令人发笑模仿,被模仿的内容在作家的手下被改造为具有比喻、夸张等手法或评审原作品的手段,因此,从某个角度来看,戏仿可能说是一种独特的文艺批评。实现戏仿作品一定要是利用模仿别人作品变为自己独立的作品,必须要跟原作品具有根本的区别,要让读者可以看出所模仿的原作品。另外,戏仿作品主题一定是跟原作能够对立的,当然就与原作品有非常突出的区别。
  戏仿在西方文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长的时间,这种写作手法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公元前4世纪。“par”在希腊语中表“和……比较”或“和……补充”。另外,“ody”的意思是“歌”或“赋”,它们合起来变成“parody”,在希腊语中可以表示“摹仿诗”。最原始、最开始的戏仿作品起源于嘲弄摹仿诗。对于古希腊而言,戏仿其实被认为是一种模仿的游戏,戏仿与被戏仿的作品互相作用并产生借鉴,从而非常自然地形成矛盾统一的喜剧效果。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戏仿刻意追求滑稽效果,从文艺复兴之后至19世纪,随着社会背景和文学思想的发展,戏仿从定义到内涵都有了新的意义。而在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派的写作对于戏仿这种写作手法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戏仿是作家们很喜欢运用的具有独特叙事功能的文学手法。批评家伯纳德·伯贡齐评价到:“都要依靠戏仿现实主义小说来安身立命……是一种寄生物与寄主的关系”。
  《黑王子》就非常巧妙地运用了戏仿的手法对《哈姆雷特》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模仿,对希腊神话进行了戏仿,经过作者精心的安排,将原有的故事或隐藏着的叙事秘密都被揭露,从多方面渗透自己的文学意义,充分表达了作者解构原有故事框架的目的,摆脱了传统的写作思维模式,实现了富有特性的艺术创新。
  2 《黑王子》小说对《哈姆雷特》作品的戏仿
  经过通读小说我们会发现,《黑王子》这部小说很多部分都采取了戏仿这种手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莎士比亚书写的《哈姆雷特》。作家在《黑王子》中所设置的主要人物以及相关的故事情节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作家在自己的小说中还多次论及哈姆雷特其剧其人。
  从故事情节上来看这种戏仿,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丹麦王子复仇的故事,而艾丽丝·默多克在《黑王子》中塑造的男主人公布莱德利也是“复仇故事”,但却经过“戏仿”手法的演绎将原来的意义去除了。主人公布拉德利帮助别人处理杀死阿诺尔德的犯罪时留下了自己的指纹,因此被误认为是杀人凶手,他进了监狱却没有为自己的无辜做辩解,他在狱中写下了自己的回忆录,并死在狱中。作家想通过主人公这种做法,来表达自己的一种观点,即由于现实本就荒诞,因此无须辩白。作家之所以安排布拉德利进监狱还致力于写回忆录,是想说明他和哈姆雷特一样有“复仇计划”。因为主人公认为自己是阿诺尔德的老师,但阿诺尔德每年出书迎合大众口味的小说,对他却不屑一顾,傲慢无礼。他认为阿诺尔德是在以不真实的内容欺骗读者,这正如《哈姆雷特》故事中的“篡位行径”,其实作家的本意就是在表达文学的“王位”是文学的真实性,因而在故事安排主人公以此方法来揭露阿诺尔德卑劣行径,重夺文学王位。而主人公的复仇壮举就是利用写回忆录恢复文学的真实性,他代表了作家的某种观念,即用“现代”手法写出生活的真相和内心感受。而当他被误判入狱后,这复仇的壮举却让众人议论纷纷,自认为如哈姆雷特一样崇高的主人公,却转眼间成了众人唾弃的阶下囚,阿诺尔德的死让主人公失去了复仇的对象,这种具有了某种讽刺意味,让读者思考,主人公所写的回忆录,会真的可以使文学的真实性重回“王位”?文学这个王位是否真的存在?我们在阅读小说时总会在记忆中寻找比较之前看过的文学经典,下意识地将这些内容进行在联系,思想深处对它产生某种文学期待。而艾丽丝·默多克的《黑王子》则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于文学经典《哈姆雷特》的记忆,与此同时,作家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期待心理,从而利用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对戏仿有了别样的理解。作家以此告诉读者,经典作品也是人创作的。
  另外,作家在人物形象上也通过主题置换以及颠覆人物形象方法将《黑王子》对《哈姆雷特》进行了戏仿。如《黑王子》中的主人公布莱德利毫无疑问对应着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而且我们会看到,这种对应是“隐性”的,莎士比亚形容哈姆雷特是“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举世瞩目的中心”。在读者看来,主人公是用实际行动捍卫人的尊严。而艾丽丝·默多克书写的《黑王子》中的主人公虽然在性格上与哈姆雷特相似,但却将哈姆雷特这个传统英雄形象彻底改变。作家形容他的思考只留在脑中而不付诸笔端:“夸夸其谈的思想家,谨小慎微的胆小鬼……时时不敢逾越陈规陋习”,还时常怀疑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不愿将自己逼迫到无法选择的境地。主人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不断发表哈姆雷特式散漫的内心独白,两个人物最相似的地方是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但哈姆雷特敢于 直面命运困境发起反击,而作家书写的主人公却只是被动地接受命运安排。他渴望成为一个哈姆雷特式的英雄,却对周遭的世界没有信心,因而只能成为充满反讽性的“黑王子”。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布拉德利·皮尔森翻译成英文就是“Bradley Pearson”,而其缩略形式即反讽性的王子,就是作家具有深刻蕴意的黑王子“Black Prince哈姆雷特”。
 3 《黑王子》小说中对希腊神话的戏仿手法
  《黑王子》与希腊神话故事联系是一个关于献祭的故事。在希腊神话中,剥皮献祭是祭祀酒神的古老习俗,代表洗清罪孽而忍受痛苦的折磨,抛却外界肉体的丑陋,沉淀内在本质上的美。而小说中的主人公布拉德利是致力于追求完美的挑剔艺术家,作家将其塑造成把自己的生命放在艺术神坛,这个隐士般的人物不惜付出生命来实现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作家形容他:“懂得保持沉默直到恰当的时刻来临是何等重要”。当小说完成时,主人公布拉德利却死了,作者是用这个形象说明主人公用生命实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主人公认为为了艺术必须做出的牺牲,因此他所自称的“替罪羊”是为艺术献身的伟大“替罪羊”,而他的爱情故事如同被剥皮的过程痛苦不堪,甚至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于他而言则实现了对艺术崇高理想的追求,并于痛苦中获得了精神上最终的愉悦。
  主人公的很多故事都与阿波罗为马西亚斯剥皮的希腊神话相符,在小说中,主人公布拉德利还说:“你教会我……忘记那些充满无望和焦虑的痛苦……而这只能让人痛苦不堪。”作家在故事中塑造了有着阿波罗象征的罗克西尔斯,他在监狱中帮助主人公“经过长期而痛苦的奔波后”终于达到了艺术之光,而布拉德利则最终实现了用生命换取一生的追求的愿望。
  二 《黑王子》小说的“元小说”手法
  1 关于元小说的概念
  具有“元小说”特点的西方文学早已存在,最早使用“元小说”这一术语的是威廉·加斯。他称“元小说是在小说的创作中直接关注小说创作本身”。简单地解释元小说的概念,其实就是审视记叙体小说的基本结构,我们如果把小说本身的叙述称为元叙述,就可以把这具有元叙述因素的小说称其为元小说。
  传统小说主张让读者痴迷于小说文本创造的现实中,致使读者达到忘我时,代表小说越是令人相信。而“真实”则是现实主义评判文学作品成就的主要工具。因此元小说与传统小说不同的是不隐藏叙述者的身份,在叙述者直接引入的情况下,显露出小说的叙述行为过程,生动描绘叙述内容的故事性和文本性,从而直白叙述行为告之读者小说的“虚构”本质,使我们能够重新思考现实。
  所以,总结的说,元小说具有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元小说”作家认为世界本身就存在不真实,“元小说”作家直言小说是语言艺术的虚构本质,运用“戏拟”、“拼贴”等手法,打破作者与读者、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屏障,特别注重小说叙事过程的非连续性,从而能够全面实现探讨小说艺术。
  2 《黑王子》中采用的“元小说”手法
  虽然艾丽丝·默多克在《黑王子》中利用戏仿的手法摧毁了经典作品的神圣性,但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她采用的“元小说”手法在小说中主要体现为设置了双重框架结构,用一种写实手法描述出来一个虚拟世界,通过主人公布拉德利的叙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值得相信的“真实”人物、情节,并利用故事中的“作者”布拉德利有意将叙事连续性打断,通过直接对叙述本身进行评论而表现故事的虚构层面。
  艾丽丝·默多克在《黑王子》中突然变化地引入一段自我表白,直接将其叙事手法、表现风格和虚构形态暴露给读者,打破故事的连贯性和气氛情调的虚幻性。如小说一开始就写到:“故事的确可以从很多地方开头……我提到的四种开端中有三个刚好都是互不相干的”,作家安排主人公布拉德利作为叙述者,将自己的创作思路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主人公将自我表白的叙述置于故事之上,则正好按作家的用意说明了小说虚构的实质。改变了小说中作者隐藏在虚构世界后的传统,这也是作家艺术手法的最高明之外,她借用主人公不断进行解构而不是作家本人。
  在传统小说中,作家深思熟考后,将故事的结局安排好。而艾丽丝·默多克在《黑王子》中则放弃了这种绝对叙事权,在小说后面四篇由其中人物所写的后记对主人公从每个人的角度进行评判,让故事直接显示自身蕴含的多维性,从不同的视角得到不同的结论,迫使读者跳出故事情节本身,作家是想以此表达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充满了不定与偶然性,反映了实际生活是由无数的不确定性事件构成,有助于我们理解小说中视点人物的价值观,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 结语
  艾丽丝·默多克在《黑王子》中对莎士比亚经典著作《哈姆雷特》以及希腊神话等进行了戏仿,真实地说明了小说意义的不确定性。作家在这部小说中也采用了元小说手法,打破传统的屏障,旨在督促读者去回味反思生活的本质,融入自己对艺术的深刻思考。
  参考文献:
  [1] 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哈罗德·布鲁姆,江宁康译:《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3] 朱明:《“元小说”的叙事手段及其操作策略》,《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
  [4] 邱冬梅:《〈白雪公主〉与戏仿童话的“怀乡病”》,《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5] 艾丽丝·默多克,萧安溥、李郊译:《黑王子》,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6] 波林·罗斯诺,张国清译:《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7] 殷企平、高奋、童燕萍:《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论近年来的残雪小说的写作

下一篇:从莫言小说看外国文学对其影响的策略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