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被解救的姜戈》黑奴形象的发展效果

发布时间:2015-07-22 09:58

  《被解救的姜戈》是由昆汀·塔伦蒂诺导演的一部关于19世纪50年代一位黑奴成为赏金猎手的惊心动魄的作品,主人公黑奴姜戈因为偶然的际遇被赏金猎手舒尔茨相中,从奴隶逐步发展成其合伙人,为搭救自己的爱人,冒种种风险,深入奴隶制的腹地,与狡诈狠毒的奴隶主周旋,以机智和精湛的枪法大获全胜。
  影片充满了  张力,在故事叙述、人物刻画、历史呈现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影片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将奴隶制的恶行展示给观众,通过牙医舒尔茨和姜戈联手铲除一个个恶人,大快人心,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取得了票房的成功,也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影片拍摄十分细腻,亮点很多。这里我们着重探讨电影在人物刻画上对传统黑奴形象的颠覆。
  一、美国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溯源
  在美国文学中对黑奴形象描绘最生动并具有持久影响的,莫过于斯托夫人于1852年出版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因为这部书的影响,林肯接见了作者,他盛赞作者为“发动了南北战争的女人”。
  故事中,主人公黑奴汤姆有几次机会逃走,但他坚决拒绝了,他认为主人卖他是出于无奈,他不想让主人为难,但另一被卖的黑奴女仆选择了逃跑,结果克服重重困难,与爱人一起逃到了加拿大,汤姆说“让伊丽莎先逃吧,我不说半个不字,要她留在这里不近人情。可是我不能走,不能让老爷破产,老爷一直很信任我,我决不能让老爷失望,这事不怪老爷。”
  汤姆这一“愚忠”形象也逐渐形成了刻板效应,随着黑人权利意识的觉醒,黑人社会对汤姆这一形象越来越排斥,有创作者数次想重新将该作品搬上银幕或舞台,均遭到黑人社会的强力反弹。
  汤姆叔叔(Uncle Tom)也已经成了英语中一个具有侮辱含义的词,牛津字典定义为“a black man considered to be excessively obedient or servile”,即“过分驯服、奴性十足的人”,汤姆叔叔主义(Uncle Tomism)在兰顿字典里被解释为“a polic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whites and blacks involving a benevolent but patronizing attitude on the part of the whites”,即:“白人施以恩惠但高高在上的黑人与白人的关系。”
  汤姆形象因“定格化”和“脸谱化”而受到了黑人的抵制,这给了我们艺术创作带来重要启示。并非说汤姆艺术形象歪曲了黑人的生存状态,缺乏真实土壤,恰恰相反,汤姆忍辱负重,遭受种种不公,深刻反映了黑奴制度的残忍和无人性,是千千万万黑奴的典型代表。汤姆选择驯服,这于他是痛苦和无奈的。小说发表时间正处在黑奴制度引起的社会矛盾高峰期,小说揭示了奴隶制的不人道,引起了舆论对黑奴的普遍同情。南部也组织了十多位作家写各种文艺作品,勾画黑奴与主人“温馨、和谐、幸福”的生活画面,但都失败了。《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成功是毫无疑问的,它在文学史上会继续享有崇高的地位。问题是,美国社会从废奴起,到20世纪60年代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再到今天黑人占据社会的各种重要职位,美国社会对黑人问题有了新的认知。那种一味屈从于白人奴隶主的形象代表不了黑人群体,也不符合今天的主流价值观。所以,“姜戈”的适时出现就符合了美国社会的期待。
  影片中姜戈甫一登场就以快意恩仇的方式冲击着观众。寒风中姜戈和一群黑奴裸着上身,戴着脚镣,被奴隶贩子驱赶着,一步一步地前行,背上是一道道鞭笞留下的刺人眼睛的伤痕。赏金猎手牙医舒尔茨从奴隶贩子手中强买了姜戈,因为他需要姜戈带路,找到潜逃的通缉犯布里托兄弟。在这过程中舒尔茨提议,姜戈穿上死去奴隶贩子的衣服。姜戈迈步上前去取衣,却遭到受伤奴隶贩子的恶毒诅咒。姜戈毫不犹豫地走上前,一脚猛地踹上了奴隶贩子的伤口。对待歧视、凌辱,姜戈决不忍让,必定做出坚决、有力的反击,显出了英雄本色。
  姜戈与舒尔茨在去往坎迪庄园的路上,遭到卡尔文白人随从的讥讽,姜戈一声不吭走到他的面前,一把将他从马背上掀翻,并迅速拔出手枪与卡尔文部下对峙,倒是卡尔文不介意,轻松解了围。这些场景特显了姜戈的英雄气概。
  卡尔文的曼丁哥斗士达塔尼昂逃跑被抓,卡尔文不顾达塔尼昂的苦苦哀求,执意要放恶狗咬死他,此时舒尔茨动了恻隐之心,准备出500美元赎回达塔尼昂的性命,但被姜戈阻止。结果达塔尼昂被恶犬疯狂地撕咬而死。尽管观众都同情达塔尼昂的遭遇,希望他得救,但细细品味,姜戈是对的。他们彼时救不了达塔尼昂,恢复了理智的舒尔茨赞同姜戈。在路上,舒尔茨就叮嘱姜戈,此行凶险,千万不能暴露真实目的和身份,否则两人都得送命。可恰恰是他自己感情冲动,差点出了大事,姜戈及时挽回了局面,才使两人得救。这个细节烘托出姜戈率性却不鲁莽。可以猜想,看到黑人同胞被虐杀,姜戈的内心是不平静的,只是为了救爱人,他必须克制。
  舒尔茨代表一种人文精神和契约精神,他决不滥杀无辜,是一个温情的杀手。他的温情感动着观众;他的温情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他不惜巨金赎回了希尔达,本已与卡尔文成交,但达塔尼昂的惨死让他难以释怀,满脑子都是达塔尼昂惨死的画面。临行前,他不忘谴责卡尔文的凶残,因而激怒了卡尔文。舒尔茨拒绝与卡尔文握手,一枪打死了卡尔文。但他并没有趁势打死卡尔文的部下,他可以这样做,但那不符合他的性格,他对作恶的坏人是决不留情,往往是快抢击倒。他的仁慈招来了对方的子弹,成就了他的悲剧英雄形象。 姜戈则不同,他绝不给对手机会,他不会滥用自己的温情。在被送往矿山的路上,他抛出“发财”机会的诱饵迷惑三个白人看护者,枪一到手,他立即击毙三人,然后回到坎迪庄园,救出希尔达,打死所有看护队成员,炸毁了坎迪庄园,完成了对黑奴形象的彻底颠覆。
  二、美国精神在电影作品中的体现
  老管家史蒂芬也是对黑人奴隶形象的另外一个颠覆。黑人也是有各种品性的,并非纯粹的受压迫者,也有助纣为虐的恶人。斯蒂芬初次登场是在卡尔文领着姜戈、舒尔茨到庄园准备选黑人奴隶曼迪戈交易时。初登场的斯蒂芬就与主人卡 尔文开着亲密、粗俗的玩笑,显示与主人不同寻常的关系。这里展示的是南部白人庄园的另一面,即“伪融合”,黑奴与白人庄园主形成了表面的“和谐”关系。
  这也是《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后,南方白人深感愤怒的原因,因为这种“伪融合”是客观存在的。在南部迫害和和谐并存,敢于反抗的黑奴如姜戈、希尔达必定会被残酷迫害。而丢弃对自由的追求,顺从白人奴隶主的统治,就可以与主人“和睦相处”,正如斯蒂芬一样。
  斯蒂芬还用自己的狡诈,获得了白人主人的欢心和信任。斯蒂芬早已是黑皮白心,只不过是白人奴隶主的那种毒心。初见姜戈骑马来庄园,斯蒂芬和其他黑人都惊呆了,在南部,黑人奴隶是不能骑马的,受到震惊的斯蒂芬一瘸一拐地走上前质问:“那个黑鬼怎么能骑马?”卡尔文解释说,姜戈是自由人,斯蒂芬仍然不忿。当听说姜戈和舒尔茨将留住“大屋”时,斯蒂芬气炸了,并说:“黑鬼走后要把那些床、卧具统统烧掉。”这时,他不惜和卡尔文当面顶嘴。此时他的表现更像是一条恶犬,对着仇视的对象狂吠,他知道主人表面生气,潜意识里是欣赏他的,他这样做绝不会真正招惹主人。
  在剧末尾姜戈袭击庄园时,斯蒂芬丢掉了拐杖,自如行走,原来几十年的瘸腿是伪装的。他为什么要装瘸腿呢?骑马是白人的特权,他腿瘸了,就没有“骑马”的问题了。他以腿瘸的伪装,解决了自己身份的一个难题,显示了他的狡诈和世故。
  斯蒂芬的狡诈还表现在对姜戈和舒尔茨的处处提防,很快他察觉姜戈与希尔达的异常关系,并到厨房逼问希尔达,他断定两人为情侣,因此推断姜戈、舒尔茨买曼迪戈为假,买希尔达为真。卡尔文对此一无所知,刚要落入舒尔茨的圈套,出售希尔达,斯蒂芬便出面托词阻止,他悄悄把卡尔文约到书房,解剖分析其中奥妙,点醒卡尔文。如梦方醒的卡尔文怒火万丈,立即展示出他的凶残本色,他把希尔达的价格提升到12000美元,声称不成交,就用手中的铁锤砸死希尔达。根据南部法律,奴隶是主人的财产,主人可以任意处置。
  从人物心理讲,希尔达只不过是500美元的财产而已,斯蒂芬为什么执意从中作梗,阻断姜戈的好事呢?这完全是他忘我地护主心态在作祟,他不愿意主人吃任何亏,为此他可以灭绝人性,他的这个行为更加博得主子欢心,巩固了自己在坎迪庄园的地位。可以推想,他在庄园的地位就是靠这种为了主人丢掉一切人的道德情感获取的。
  当主子卡尔文被舒尔茨打死的时候,斯蒂芬不顾一切地扑向主人,嘴里惨烈地哀嚎着主人的名字,其情也“真”,也使得他“恶犬”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斯蒂芬对于自己的同类黑人丝毫没有这样的情愫。尽管卡尔文要求他招待自由人姜戈,但他一直充满敌意,口口声声称呼姜戈为“黑鬼(nigger)”。
  斯蒂芬通过他的恶行颠覆了人们对黑奴的刻板印象,说明如同一切罪恶、不公的制度,黑奴制必有“合作者(collaborator)”,这更接近于事实,使得作品更有深度,也更发人深省。这是奴隶制的罪恶与人性的复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颠覆极有冲击力。
  另一类的“合作者”则是普普通通的黑奴,他们在这种灭绝人性的制度下选择了苟且偷生,如曼丁哥斗士,他们的生活就是打死自己的同胞,获取自己的生存权利。他们有强壮的肌肉,魁梧的身材,但却在白人主子面前低声下气,打赢一场生死搏斗,白人主子赏赐啤酒美色。他们不会反抗,他们已经彻底被驯服。达塔尼昂也曾经是一名曼丁哥斗士,为卡尔文打赢过三场搏斗,但身体受伤,已经无法继续搏斗,下一场必然是被屠杀的命运,他选择逃跑,结果被群犬惨烈地咬死。他宁肯逃跑,也没有想着去反抗,他只是向白人主子哀求放过自己,但却不敢质疑白人主子的残忍,影片中也有过着寄生虫般生活的黑人女性奴,人懒懒散散,向白人主人抛着媚眼,还有穿着得体的黑人女佣。
  三、蕴含美国精神的优秀电影作品的价值
  美国社会从南北战争开始,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种族主义已经逐步得到解决,但种族歧视的阴魂不散,黑白矛盾显得更加隐晦。一有导火线,就可能像火山般爆发。近几年发生多起黑人青年被白人警察执法过程中打死的案件,每每引起骚乱。奥巴马总统发表同情黑人青年遭遇的话,立即遭到保守派人士的抨击和抵制。《被解救的姜戈》以黑奴制为题材,其中包含的种族歧视等问题极具敏感性,如同走钢丝一般,需要非  常地谨慎,十分考验创作者的智慧。
  人们常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指的是当代的历史观、价值观必然会渗透到对历史的解读中去,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也是如此。电影作品是供社会观赏的,它必然要直面社会现实,迎合社会的审美要求和价值观要求。
  本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重构了黑白关系,黑白人物不再有了刻板意义。黑白只是面具,黑白背后是善恶是非。影片也突破了黑人民族主义的藩篱,通过白人悲剧英雄舒尔茨的塑造,将奴隶制问题融入了善恶是非的价值体系里,形成了客观和超越人种颜色的价值共同体,这也是导演将一部敏感题材成功拍摄,赢得各方赞誉的奥秘。
  [参考文献]
  [1] [美]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M].李彭恩,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2] 杰弗里·奥布莱恩,曹轶.南部之心——《被解放的姜戈》评论[J].世界电影,2013(03).
  [3] 王宏俐.《被解救的姜戈》中的后现代主义情愫[J].电影文学,2014(05).
  [4] 黄颂康.美国奴隶制史学的发展[J].世界历史,1980(02).

上一篇:如何善用技巧提高电视新闻采访的质量

下一篇:浅析美国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黑色幽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