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扬弃

发布时间:2016-04-16 14:14

  长期以来,为了论证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往往只注意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结论性论述,只注意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和社会矛盾给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否定性方面,没有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演变和发展,没有注意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调节机制可能也可以使其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列宁和希法亭以后形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垄断造成资本主义进入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并且得出帝国主义就要灭亡的结论。英国学者德赛认为这个结论有问题。他认为,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的垮台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发展告诉我们,从马克思生产方式更迭的理论来看,资本主义并没有走到尽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任务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来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但是仅有这一结论是不够的,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时,基于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也对资本主义自身演进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从多方面加以分析。现结合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内在扬弃的观点进行阐述。


  一、扬弃一般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扬弃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充满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的矛盾。事物内部既存在肯定方面,也存在否定方面,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相互斗争,当否定方面占主流时,事物由肯定方面向否定方面转变,事物性质就发生变化,事物由一种质到另一种质,这就是否定。这种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既有肯定也有否定,也即是辩证否定,也称扬弃。事物变化的否定并不是一次结束,事物会继续发展,出现新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由此不断向前发展。这是马克思对世界发展演变规律的认识,不管是自然界、人的思维、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共同的发展特点。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变化、发展和灭亡规律研究中,应用了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并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研究中深化了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资本主义制度的扬弃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中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这种扬弃基于人类社会的内在矛盾。从社会形态更替看,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都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而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矛盾又直接表现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历史产物,也必将成为历史,也有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看,其取代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它继承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同时由于社会阶级矛盾的存在促使封建制度瓦解最终通过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也存在着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这个矛盾也必将促使资本主义的灭亡。“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


  第二种是资本主义制度内的扬弃。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扬弃。“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实际上,一种制度形成后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变化的动力来自自身的矛盾,这种变化也是扬弃表现。不过,这种否定之否定不一定促使整个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但也从某些方面实现对过去发展形式的否定,促进了事物发展。这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反映了事物内部矛盾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斗争的长期性。


  二、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从建立开始,就面临着各种矛盾。这些矛盾中最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既可以表现为最一般的个人或企业的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也有资本主义发达形态下的整个社会生产无序化导致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在这一基本矛盾的影响下,社会矛盾又可以分出两大方面,一是资本家之间竞争产生的矛盾,从宏观上表现为单个资本家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社会利益矛盾突出,资产阶级和工人之间越来越成为对立者,劳资双方为各自的利益不断斗争。随着资本对外扩张,劳资双方的矛盾又演变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在不同时期表现也不同。如在资本主义早期,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利益矛盾,即工人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时生产力低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主要通过克扣工人工资、延长劳动时间、雇用童工等形式来解决自己竞争压力并获得剩余价值。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发展,资本家找到一个新的途径,即通过科技来减少损耗、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来维持利润,不再把对工人劳动的盘剥作为主要获利方法。这时更多表现为市场竞争,资本家之间竞争进一步加剧。垄断加剧竞争,出现了生产过剩和经济周期性波动产生的矛盾。资本还通过海外市场的扩大来转移矛盾,把国内的利益矛盾转移到国外的工人头上。


  这些矛盾,既不断带来各种冲突,也促使社会各个方面寻找解决办法,社会不断扬弃一些旧的体制和方法,通过新的手段和方法从某种程度上缓解矛盾。资本主义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些矛盾,但找到了化解的办法,化解了一次次的危机,实现了新旧更替,使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实现了资本主义内部的多次质变。


  三、资本主义制度内在扬弃的类型


  (一)资本集中、集聚和垄断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形式主要是个人资本举办的私人企业。私人资本通过自身积累和对其它资本兼并,资本逐渐突破原有量的限制,使更大规模的生产得以形成,通过规模经营,实现了更高效率。“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内存的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


  (二)社会资本方式


  使资本主义有了一种自我的消极扬弃。资本主义发展不断地对资本主义单个私人资本数量局限的自身矛盾提出挑战。任何单个资本在量上都有局限性,而资本主义生产对此却提出突破的要求:一方面,大规模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另一方面,竞争压力也使企业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这两个方面都要求突破单个资本量的局限性。同时,社会中的许多闲散资金也寻找获利途径。股份制和银行信用制度为社会资金进入生产领域提供了途径。股份制保留了资本私有属性,保留了资本收益权和最终控制权。基于获利,资本可以联合。股份制突破了单个资本量的局限性,实现了资本的联合,联合起来的资本取得了更广阔、更安全的获利渠道。股份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的一次扬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但股份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资本私有特性,所以是一种形式上的扬弃,是一种消极的自我否定。“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只不过在前者那里,对立是消极地扬弃,而在后者那里,对立是积极地扬弃的。


  (三)国家调节形式


  除了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自身的矛盾外,资本家与工人之间、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资本家私人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都会产生矛盾。这些矛盾使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不断产生各种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危机重重。单个资本家无法解决这些矛盾,也不能通过市场的交换手段来解决。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资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对社会进行一些变革,力求避免矛盾激化。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而盛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福利制度,就是政府通过税收以及通过法律规定企业利润中拿出一部分用于社会福利,使劳动者可以分享社会发展和自身劳动创造的成果。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从战前的10%增加到40%-50%,国家对养老保险、社会救济、医疗保险、最低工资限额、低收入补贴、失业救济、教育补贴等社会保障项目的开支一般已占到政府公共开支的60%左右和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30%151。不过这种社会福利制度是在阶级斗争尖锐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而采取的社会解决方法,目的是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延续和资本家利益。资本家自身并没有自觉到将自己的利益出让的做法,工人也没有找到使自己创造的价值回归自己的方法。一旦阶级斗争缓和了,资本家又会找出各种理由来减少工人的福利。如当前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企业借口全球化的竞争而减少社会福利投入的做法就是一种典型的做法。


  在经济运行上,几次大的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制度受到冲击,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受到怀疑。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个别资本家无法解决的,经济危机和由此产生的政治危机使资本主义制度岌岌可危。凯恩斯主义正是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存在而论证了国家调控经济的必要性,迫使国家出面调控经济,力图减少私人资本的盲目性,使资本主义渡过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上的一次扬弃,减少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直接冲突。


  (四)制度和科技创新形式


  由于资本家认识到科技发展对其获利的重要性,大量资本投入到科技研发中,使资本获利领域越来越向第三产业延伸。生产力发展使交通通讯手段日益发达,不再需要大规模的资本投入的生产方式,诞生了新的生产和获利模式。这样,资本离产品直接生产越来越远,资本获利手段空前增加。如知识经济出现、各种风险投资和金融信用衍生工具的形成。据一项统计表明,从1994年到1996年的3年中,美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27%,相比之下,住宅和汽车业的产值分别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和4%。1996年,美国实际工资和薪金增长幅度的大约20一30%源于高新技术工作和高新技术产业161。传统的资本获利可能在人与机器中进行比较,但现代获利手段更加依赖于人,需要人去创造和使用科技。一方面,机器自动化生产越来越减少人的直接劳动,既有人力劳动成本的考虑,也有人力劳动与机器分工的要求。更多的人开始转向与人打交道,而不是人与自然。生产力发展使人从自然的王国中解脱出来,进入解决人类社会自身的异己力量的问题上来。


  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中小企业的大量涌现和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企业模式发生了变化。科技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反应快,创新力强,规模小,但获利空间大。目前,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已由20世纪初的5%左右上升到70%至80%。新科技革命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使得当代资本主义财富分配的蛋糕越做越大。它们可以从这块“大蛋糕”中切出一部分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由于社会广大成员生活没有保障而爆发的经济和社会危机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缓和经济与社会危机的物质手段。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科学技术发展不但没有激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还挽救了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细致化使生产、消费和交换各个领域都进一步细化,生产越来越单纯化为一种无风险、成熟型的工作,使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多的转移到设计、研发和销售领域。科技创新引来了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抓住科技的高风险;社会分工细致化使许多服务工作分离出去;风险投资和衍生工具还创造了虚拟经济。


  四、对资本主义制度内在扬弃的认识


  (一)资本主义的扬弃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调整,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适应性


  资本主义制度的有些调整和扬弃是被迫的、痛苦的,有些扬弃是主动的,适应性的。有的扬弃是内部自发的,有的扬弃是在外部推动下进行的。这些扬弃客观上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不能将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一成不变和一无是处。作为一种取代封建制度的新型社会制度,也有一个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资本主义制度内的这些扬弃就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的适应性,资本主义也是在不断扬弃其制度中不适应社会变化的内容,在追求和保证资本收益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制度中不适应发展要求的内容进行调整和扬弃。


  (二)扬弃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时注意到资本主义的变化与发展。如他对资本积聚的研究,对股份制、信用的研究,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占主流方式的研究,这些研究反映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认识的深入,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基础上的否定之否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扬弃由自发逐渐转向自觉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的这些扬弃,一方面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也使其矛盾不断加深。资产阶级统治者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减少矛盾冲突的破坏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身扬弃也由自发逐渐向自觉转变。这主要体现在:资本主义制度早期的扬弃形式不过是资产阶级为了获利而采取的被迫行为,没有充分研究矛盾产生的根源和矛盾冲突的影响,也没有能力避免矛盾冲突带来的危机。在强烈的矛盾的冲突下,资产阶级不得不采取一些新形式。尤其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利益冲突,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措施往往是被迫的,既不可能对矛盾出现做出预测与防范,也不愿主动地对自己所获得的利益进行调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包括资本家和资产阶级学者,开始认识到必须自觉主动地对其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尤其是不利于社会保持稳定的因素进行调整,因此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自觉地研究,力求通过体制创新来解决社会矛盾。这种自觉调整使资本主义制度有了弹性,使这种制度有了一定的应变性。社会矛盾的冲突使资产阶级认识到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资产阶级学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加上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相当的经济实力,资产阶级能够较为充分地实施一些措施,通过社会形式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四)扬弃产生了新的生产形式,为向新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合作制、股份制等,都是资本主义制度扬弃产生的新的生产形式。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为向新的社会创造了条件。在新的社会中可以直接剥夺这些所有者,这些资本形式向公有制转变就更加容易,因为这些资本形式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可以直接在新的社会中得到利用。工人合作制在“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虽然它在自己实际组织中,当然到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生产出现存制度的一切缺点。但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工厂内已经被扬弃,即工人作为联合体是他们自己的资本家,也就是说,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使他们自己的劳动增殖。这种工厂表明,在物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怎样会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合作制已经在资本主义制度内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直接结合,使工人充分体会到合作生产的意义,体会到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价值和意义。“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只不过在前者那里,对立是消极地扬弃,而在后者那里,对立是积极地扬弃的”。这些扬弃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局限性,认识到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意义。


  (五)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扬弃不可能直接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扬弃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变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些扬弃的形式依旧是在资本主乂私有制基础上的,是在私有制许可下的变化,不是真正的革命,带有旧制度的一切缺点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具有新社会形式的合作制和股份制等形式,虽然含有新社会的内容,却不能直接在新社会下使用。工人合作制与公有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是在个别企业的范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直接结合,如何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使产品直接成为社会产品,这还需要整个社会体制的变革。在新的社会体制下,工人合作制如何存在和运行还有待进一步的分析与考查。股份制也只是资本的一种组织形式,虽然突破了单个资本的局限性,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的私有性和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这个矛盾首先表现为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过渡点……?这是一种没有私有财产控制的私人生产。”141股份制企业虽然在形式与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企业有相似之处,都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但是股份制企业与资本家的私人企业一样,也是一种私人生产,只不过私有财产的控制权不过是通过资本家直接控制,而是通过股票市场的用脚投票和股东大会的用手投票来表达。不管企业的员工是否持有企业的股票,企业的所有者与工人之间依旧是雇佣关系,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股份制企业依旧存在着自我发展的盲目性,不可能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以马克思只说是“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过渡点”,新的社会制度中公有制不可能以合作制或股份制作为主要形式,并不是社会中人人是股东就说明是公有制社会了。新的社会制度所追求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必须有新的经济形式,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济运行机制要实现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以及全体社会私人产品与社会产品的同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扬弃只能说有利于向新的社会过渡,不能简单地说这种形式就是新社会的形式。新的社会形式是在生产力的相当发达的基础上,通过政治革命实现的。马克思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上一篇: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

下一篇:马克思恩格斯对 资本主义社会和谐虚伪性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