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10 00:07

  摘要:在我国多种经济发展战略中,城镇化发展措施需要严格落实到位,以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研究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分析了“三农”问题的表现形式,探讨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新型城镇化;现代化发展;途径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9-0015-02中国图书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


  1新型城镇化和“三农”问题概述


  1.1新型城鎮化


  城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颁布和落实,我国城镇化发展十分迅速,各项政策的施行也达到了预期效果。城镇化不断发展,一些问题相继出现,例如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率降低、投入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大众需求、人们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市场出现通货膨胀等。为了满足时代发展要求,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主要是在城镇化建设中坚持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生态和社会和谐发展,节约资源,使城市和农村互帮互助、协调发展。


  1.2“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是指在农村、农民以及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该以实现现代化、城镇化和工业化为目标,及时解决“三农”问题。这样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使城市和农村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促进农村和农业现代化[1]。


  1.3新型城镇化和“三农”问题的关联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突破的重点就是城镇化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二者需要相互推进、协调发展。城镇化建设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可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适当增加就业机会,建设创新型产业,不断升级原有产业,为劳动人民提供发展平台,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城镇化发展和建设有助于建设美丽农村,同时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2]。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三农”问题的表现形式


  2.1农民问题: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滞后


  城镇化发展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所有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人都能够享受相同的福利待遇,农村人口能够真正在城市扎根,这个过程就是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人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降低了就业压力,同时改变了户口身份。


  然而,我国目前在农业人口转移过程中还存在市民指标问题。分析相关的数据发现,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存在滞后性。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加大对人口转移的管理力度[3]。


  2.2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村与城市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政府在城市发展中投入了更多资源,逐渐拉大了城乡发展差距,导致城市和农村出现发展不均衡现象,逐渐拉大了城乡发展差距。尤其是在人们的收入方面,城乡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此外,我国有大量贫困村,加剧了城乡不均衡发展。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发展缓慢,降低了农业产出[4]。


  城镇化发展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进一步阻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发展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在农村修建工厂利用农村附近的自然资源,导致农村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尤其是农业发展使用的水资源和土壤受到破坏,甚至对农民的生命安全产生了威胁[5]。


  2.3农业:土地流转以及规模经营问题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土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业已经从小农生产转向规模化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利用率提高,但农业生产受不同地区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土地流转方式不同,实际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目前,农民主要通过劳动力转移增加经济收入,然而这种模式无法提高农产品产量,也无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采用农户承包以及新型的主体经营模式能够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际的经营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资金不足。在农业生产中,种子采购、播种、农药喷洒、后期储存、冷冻粮食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农民因为自身经济条件有限,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导致资金短缺。


  二是风险较大。如果在农业发展中出现自然灾害或其他影响农业发展的情况,都会增加农业发展风险。新型经营模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因此面临的风险也更加集中、损失更大,一旦发生不可恢复的灾害,将会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6]。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3.1农民:完善制度,加快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进程


  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做好农村人口在城市落户等工作。国家相关规定启动了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制度,形成统一的登记机制,使居民使用统一的身份证登记,不区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促进农民融入城市生活。


  统一的身份制度有利于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住房社保、社会公共服务以及教育体制等各方面的制度,确保农民在城市中生活不会受到歧视,让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


  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偏远地区,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目前,城镇化发展导致我国大气受到严重污染、资源利用率低下、城市交通堵塞、公共设施服务不完善等。为了缓解城市发展压力,可以发展郊区,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失现象[7]。


  3.2农村: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统筹城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和生活差距,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使贫困农村走出困境。主要的发展途径有以下方面。


  一是寻找更多方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这样不仅能实现农村人口市民化,同时也能让部分农民在城市找到工作。此外,还应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尤其是在农闲时间为农民提供更多工作机会,增加農民的经济收入。


  二是推动农村联合社发展,不断发展规模化农业,促使农民在规模化的农业发展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三是健全农民保障机制,推广耕地流转补贴,不断增加农民的财政补贴,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农业保险全覆盖,对农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此外,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去偏远或者贫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并解决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带动当地农民发展,摆脱贫困,建设美丽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该确保经济和生态平衡,打造绿色经济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村应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村文明发展,构建美丽乡村。


  3.3农业:切实解决规划经营以及土地流转问题


  为了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生产中土地流转以及经营规模化问题应该得到良好解决。


  一是政府应该不断推行农业生产扶持政策,引导农业经营的过程中成立合作社,提供补贴资助,解决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从而转变小农户为新的经营模式,提高土地经营人员的经营水平。


  二是提供专项补贴或者优惠政策,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如果农民全部转出土地,国家应该给予一定补贴;若是农民外出打工,不经营土地,国家也可以对这部分农民给予资金补贴。


  三是当地相关部门应该对土地流转的信贷策略进行优化。根据农业发展情况提出资金或者融资等优惠政策,确保农民有足够的资金对土地进行承包并解决生产问题。


  四是对农业发展的相关制度进行优化,保证农业生产的合法性,合理流转土地,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相关部门应该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整合农业生产使用的资金,提供多种类型的农业保险,落实农业保险制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4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能够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城市发展压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落实各种政策,推动农村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在发展现代化农村和城市的进程中,要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不断推进绿色农业生产,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美丽乡村,增加农业收入。发展现代化农业,不断完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土地流转,从而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上一篇:三农问题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贫困的关系探究

下一篇:农商银行服务“三农”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