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重庆市史家村“三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12-06 18:34

  摘要: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调查,了解了村民家庭经济现状,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交通问题、用水问题、用电问题,2002年退耕还林以来村民的反应,以及农村教育等问题。以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史家村的具体情况,笔者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上作了一些探讨,以期有益于“三农”问题的早日解决。


  关键词:史家村;“三农”问题;经济现状;土地意识;农民意识


  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万家富;农村定,天下定!”党的“十六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利用2006年暑期,笔者作为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来到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史家村,进行有关“三农”问题的调查。


  1.背景资料


  史家村,位于重庆市西部山区的一个贫困村,地处重庆合川市和璧山县之间,行政属北碚区澄江镇管辖,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极为不便。全村面积近一万亩,由苏家山村和史家村合并而成为新的史家村,共有村民800余户,2100多人。村委会由17个生产合作社组成,其中苏家山村有8个社,史家村有9个社。


  村里人少地多,农舍零落地散落在山腰或山脚。水库、广柑林和茶厂是村收入的主要来源。村里没有市场,偌大一个史家村就只有一个小商店,一家小诊所,村民平时不怎么买菜,除了盐巴等自家无法生产的东西外,他们很少到外面买东西。据村民说,稻谷是很少拿去卖的,有时不够吃还要从外面买进,玉米是喂猪的,一般每户养两头猪,一头自家吃,另一头是拿去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在村民中依然存在。


  村里也没有任何的文化娱乐设施,与外界的交流很少,对外界信息了解不够,没有形成固定的精神生活氛围。在村里没有任何文化设施的情况下,看电视、打麻将便是村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


  2.史家村当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了村民家庭经济现状,发现了一些共同性的问题。整体上,原本作为村民收入最主要来源的农产品简单售出所得已不是村民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经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得在村民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幅上升,一般家庭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农业以外的工资性收入、打工收入;教育投资成为一般村民家庭的最大额花费;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取得显著实效,给农民带来了福音,得到村民的大力拥护。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交通问题、用水问题、用电问题,2002年退耕还林以来村民的反应,以及农村教育等问题。


  2.1交通问题


  这是制约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这里交通闭塞,全村惟一像样的公路不过是用碎石和泥土共铺的土路。我们来调查的时候,遇到的公路坑坑洼洼,不用说汽车磨损之大,就算是摩托车也在颠簸中让人心惊胆寒,担心一不小心会掉到山沟里去了。这里的人们出去一般都是走小路,爬山。由于交通的不便,村民种出来的农产品想拿到市场去卖也不容易。就是只吃自己地里出的和自己养的家禽、家畜。


  2.2用水问题


  当年政府拨款修建水管,苏家山8万元,史家13万元,现在村里收费标准是1人一个月用水1吨,交管理费1人1块钱,用水超出份额是每吨0.6元计算。通常是2个月收一次水费。而黄草坡合作社由于地势较高水上不去,而无法用到村里的自来水。一般每年村里都将收上的钱用于清除水库沉淀物和管道维修。村民对收费觉得难以理解,因为水库的修建和管道的铺设是政府出钱,而水从水库直接流下,其中没有经过任何的处理。有时候由于村里的管理费无法支付维修,村民就只好自己维修。


  2.3用电问题


  村里的供电分为两种:一是国家供电,另一种是有企业供电(鸿达集团)。其中的电费也不一样。国家供电比较规范,有发票。而企业供电却没有发票且有跑电的现象。因为跑电使得企业与村民产生了费用上的问题,由此带来很多的不公平。有农民抱怨他们一个月才用两三度电,可跑电却让他们每月每户要付四五度电的公摊费。村干部希望整个史家村都能覆盖上国家的供电,由此也能减少一些麻烦和负担。


  2.4退耕还林问题


  退耕还林是2002年国家实施的一项政策,国家为了保护山地,减少水土流失而带有强制性的措施。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村民对退耕还林的意义还不是很了解,他们更多的是无奈的口气。因为退耕还林后,粮食会更少,不够吃就得到外面去买回来。当然也有一些村民已经看到退耕还林的好处。比如,现在水沟里的泥沙明显比以前减少;现在的村庄比以前更绿了等。根据现在的规定:退耕后种上果树类的有5年的补贴,而非果树类的有8年的补贴。村民普遍对未来政策和今后收入的问题表示忧虑。“不晓得以后会怎样?”一个村民说。


  2.5教育问题


  史家村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村民30%受过初等教育,1%受到过高等教育,而这走出去的1%很少有回去的,这种恶性循环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的滞后。村里没有小学,原来有一个小学,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生源不足迫使村里的学校被拆掉。现在学生上学都要到澄江镇,路途很远,小孩子上学实在令人放心不下,所以现在村里就多了一些在镇里陪读的家长。在调查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更高等的教育。他们表示,只要孩子有能力,他们将全力供给。教育是发展之本,这对农村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其实同样的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广大农村,在农村,教育软硬件都不够完善,特别是高水平的师资力量缺乏,这势必影响农村新一代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从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史家村真正务农的村民以岁数较大的农民为主,农民的职业正在向远离土地生产的方向发展。这一结论不只是对少数调查结果的简单认识,我们也可以从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中有所察觉。这种变化不禁让我们感到担忧,纯粹从事务农的农民在快速转移,人们离开了肥沃的土地,而土地乃万物之本,它不仅为一切生物和人类提供生存空间,最重要的它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粮食的生长场所。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我们认为农民对土地的意识变迁将会对粮食安全起着微妙的作用。但土地自人类开发利用开始便附着强烈的社会和时代痕迹,农民对土地的观念、态度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纯粹务农的农民作为主导者对土地意识的变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是本课题需要重要探讨的问题。


  3.史家村“三农问题”的思考


  3.1调查结论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民与土地之间关系有如下变化:


  3.1.1市场经济意识日趋增强,竞争进取、自由平等、效率优先、信誉至上的观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逐渐被摒弃。农民重土轻迁的观念也改变了。反过来看,另一些农业大户已经掌握根据市场需要来确定生产。调查显示,农民对市场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市场经济意识日趋增强。


  3.1.2价值观念趋向务实,移风易俗蔚然成风。调查显示,七成在乡镇村办企业工作的农民,愿意把富余的钱用于企业投资;一成的农民也愿把多余的钱用于企业投资。


  3.1.3科技意识增强,致富本领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农作物良种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并应用于实际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调查中,有多数的农民表示愿意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班,一半以上的农民欢迎专业技术员进行讲课。


  以上变化是农民对土地意识的外在表现,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当代农村特有的现状。


  3.2建议与对策


  截止到此,调查小组的实证研究告一段落,笔者针对史家村“三农问题”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与对策:


  3.2.1从农村内部着手,解决农民充分就业的问题,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过程:


  (1)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培育他们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就业后劲。


  (2)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创新,积极发展村农业的优势产业。史家村的蚕桑养殖比较活跃,但家族式、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制约了农民创办企业的发展,即使个别小企业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如果不引入技术也会因缺乏后劲而岌岌可危。而且农民对调整农业结构根本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我们建议首先应该引进技术,开展培训,对一些适用当地的种、养技术进行适当培训,同时对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


  (3)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可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多渠道地增加农民收入。史家村有必要在这方面下功夫,结合自身的特色,搞活本村的经济,早日实现脱贫。


  3.2.2农业土地制度创新。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做:


  (1)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确保土地流转依法有序进行。


  (2)设立农用土地转让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建立土地补偿机制。


  (4)及时进行规划,防止土地荒废。


  3.2.3增进干群关系,培养一支高效、廉洁和具有长远目光的干部队伍。村干部要在解放思想的同时带动活跃全体村民的思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同为发展出力。


  3.2.4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多种符合村实际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从而使得农民的意见和想法、基层的矛盾和问题可以有通畅的反映渠道,不至于造成决策的迟缓和失误。同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能够增强农民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抵抗来自于各方面的侵犯农民权益的能力。


  3.2.5开发本村的现有人才,实现走出去,再请进来。现在引进外地的高级人才对于史家村来说很不现实。各级政府的带领下,实行边开发边学习,边学习边开发,以学习促开发,用开发检验学习的路子。我们在调查期间很少能见到村里二十多岁的青年。外出打工很能吸引农村的一些青年,但这些没有高学历的青年出去后却只能做一些非常辛苦的体力活,根本学不到什么技术。村里如果能统一安排一些青年出去锻炼、学习,等有了一定的见识、技能以后,再回来服务本村,为本村的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万事开头难,相信只要有人起了头,无论是集体还是私营的都有能带动全村村民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本村人来带头应该是最好的,因为他熟悉这里的环境,也更有责任心。


  3.2.6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有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来发展农业是全面提高农业素质的基本途径。那么到底如何来实行农业产业化呢?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1)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培植一大批带动能力强、科技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经营机制灵活的龙头企业,并通过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领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市场,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建立起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够带动一种或多种农产品的综合开发。可谓“龙头兴,则产业兴”!


  (2)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开发市场需求旺盛、前景好且有继续开发潜力的产业,如蚕桑等。史家村现在有初具规模的蚕桑业,如果采用农业生产化经营的模式,就能更好地利用这一优势,定能打开局面。


  (3)加强农产品商品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实行“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基本方针,切实保证在农业产业化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批量供给大本营”的建设。本文来自《中国农史》杂志

上一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设计

下一篇:做好农机化档案管理 促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