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三农”问题对实现全面小康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12-11 05:05

  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圆满闭幕。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重大原则,制定的方针政策更加科学,更加契合8亿农民的意愿,与十六大为二十一世纪头20年中国发展规划的美好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应该说我们已具备了向既定目标奋进的实力和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着种种困难与障碍,特别是“三农”问题,如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低,增长慢的问题,那么十几年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是一个玫瑰梦了。


  我国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我国的农业资源绝对数量多,但人均数量少,人口基数大,人口膨胀形势严峻,生态破坏严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威胁。这些威胁因素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它们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一、农村实现小康面临的问题


  (一)人口问题


  中国全国十三亿多人口有百分之七十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的高速增长带来的必然是粮食问题、耕地问题、环境问题。中国农业长期以来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数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产。人均占有耕地仅为世界的二分之一,美国的九分之一,加拿大的二十分之一,澳大利亚的三十分之一,但却担负着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粮食供给[1]。


  (二)农业资源问题


  1.水资源水资源是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在短时间内难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在正常情况下,全国年缺水总量为300至400亿立方米,每年有1亿至3亿亩农田受旱[2]。


  2.土地资源建国后,我国人均耕地呈明显的递减趋势,从五十年代的2.7亩降到六十年代的1.9亩,七十年代的1.56亩,八十年代的1.5亩,2005年的1.4亩。根据国家土地资源部门的专题调研报告,我国人均耕地已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其中,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人均耕地警界线的县占全国的约百分之七十。土地的沙化速度虽然有所放慢,但每年因为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3]。


  (三)由于现行的农村土地政策使得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导致农产品质量不稳定,中国剩余农产品只能一直处于初级产品的供需循环上,农产品的附加值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由于中国大部分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而使中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许多农产品将失去竞争力。如果我们在生产规模和结构上不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将受到重大冲击,从而可能引起农业生产的滑波和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力产生长期不利的影响。


  (四)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1.森林资源。尽管中国森林总面积居世界第五,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人均森林面积和储积量均位于世界120位以后,森林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4]。


  2.草地资源中国人均草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3.1%,而且由于超载过牧,乱开滥垦,草原破坏严重,生产力低下,草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在生产力未能有效发挥,牧区草原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5%到10%[5]。


  3.湿地面积不断缩小三江平原五百万公顷的自然湿地目前仅剩二百多万公顷,且有濒临消失的危险。仅40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大约丧失海滨滩涂一百万公顷,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一半[6]。


  4.农业环境污染随着人口增加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资源消耗加快,工业、交通、“三废”及城市生活排污量日益增加,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农业生产上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使我国的大气、水质、土壤等农业环境大半受到污染。近几年来,仅受到工业“三废”污染,和受到酸雨危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二、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应对之策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已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为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况根据有关数据显示,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以夜记。八十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大量的民工流向城市,特别是流向较发达的地区。要使中国农村人口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就要降低农业人口,我国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必须大量转移农村人口。


  2.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供给的近乎无限性及城市体制改革,城市也存在着大量的下岗人员和城市本身每年新成长起来的新的劳动人员,再加之“入世”后,相关行业受到冲击,使得城市经济的发展所能吸引的新增劳动力的余地极为有限。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措施。


  (1)打破现有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这种对农民“画地为牢”的管理体制是对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严重扭曲。要按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国际通行的惯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流动户籍制度,即任何人,只要他在一地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有资格办理暂住或长住证,并依法享有当地城市居民应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


  (2)在农业内部加速调整结构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土地集约型的农业产业。如目前我国有竞争优势的养殖业、水产品、畜牧业、花卉、蔬菜业等,使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首先在农业内部解决。


  (3)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国际上的劳务输出,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如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每年都从劳务输出中获取了巨额的外汇收入。而我国的劳务输出近几年快速发展,结构和地区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因此,努力扩大对外劳务输出,是广大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比较好的方式。


  (4)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当前乡镇企业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使目前的乡镇企业能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人员。


  (5)由于现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都转移到城市不现实,因此,必须加快小城镇建设,使农村千千万万小城镇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基地。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


  1.建设小城镇的意义小城镇界于大中城市和乡村之间,在城市的技术、信息、人才及其它生产要素的流动方面,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由于地缘关系紧密,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心理及其它成本要低一些。更重要的是小城镇发展有利于乡镇企业和农村人口的相对集中,较为迅速的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大量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2.小城镇建设的具体实施。


  (1)对小城镇的发展要作出全面、科学合理的布局和规划从宏观上讲,小城镇的建设必须科学合理,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如人口、资源、交通、通信、经济结构特点以及市场发展前景等建设小城镇。从微观上讲,还要做自身的科学规划,新建小城镇要功能完善,特色突出。


  (2)改革农村金融体制


  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明确提出县域内银行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在加强监管和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前提下,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3)小城镇的发展要同农村的工业化进程协调起来进行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一种主要方式,而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因而必须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圆满闭幕。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重大原则,制定的方针政策更加科学,更加契合8亿农民的意愿,与十六大为二十一世纪头20年中国发展规划的美好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应该说我们已具备了向既定目标奋进的实力和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着种种困难与障碍,特别是“三农”问题,如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低,增长慢的问题,那么十几年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是一个玫瑰梦了。


  我国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我国的农业资源绝对数量多,但人均数量少,人口基数大,人口膨胀形势严峻,生态破坏严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威胁。这些威胁因素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它们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一、农村实现小康面临的问题


  (一)人口问题


  中国全国十三亿多人口有百分之七十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的高速增长带来的必然是粮食问题、耕地问题、环境问题。中国农业长期以来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数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产。人均占有耕地仅为世界的二分之一,美国的九分之一,加拿大的二十分之一,澳大利亚的三十分之一,但却担负着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粮食供给[1]。


  (二)农业资源问题


  1.水资源水资源是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在短时间内难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在正常情况下,全国年缺水总量为300至400亿立方米,每年有1亿至3亿亩农田受旱[2]。


  2.土地资源建国后,我国人均耕地呈明显的递减趋势,从五十年代的2.7亩降到六十年代的1.9亩,七十年代的1.56亩,八十年代的1.5亩,2005年的1.4亩。根据国家土地资源部门的专题调研报告,我国人均耕地已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其中,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人均耕地警界线的县占全国的约百分之七十。土地的沙化速度虽然有所放慢,但每年因为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3]。


  (三)由于现行的农村土地政策使得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导致农产品质量不稳定,中国剩余农产品只能一直处于初级产品的供需循环上,农产品的附加值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由于中国大部分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而使中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许多农产品将失去竞争力。如果我们在生产规模和结构上不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将受到重大冲击,从而可能引起农业生产的滑波和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力产生长期不利的影响。


  (四)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1.森林资源。尽管中国森林总面积居世界第五,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人均森林面积和储积量均位于世界120位以后,森林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4]。


  2.草地资源中国人均草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3.1%,而且由于超载过牧,乱开滥垦,草原破坏严重,生产力低下,草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在生产力未能有效发挥,牧区草原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5%到10%[5]。


  3.湿地面积不断缩小三江平原五百万公顷的自然湿地目前仅剩二百多万公顷,且有濒临消失的危险。仅40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大约丧失海滨滩涂一百万公顷,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一半[6]。


  4.农业环境污染随着人口增加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资源消耗加快,工业、交通、“三废”及城市生活排污量日益增加,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农业生产上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使我国的大气、水质、土壤等农业环境大半受到污染。近几年来,仅受到工业“三废”污染,和受到酸雨危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二、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应对之策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已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为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况根据有关数据显示,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以夜记。八十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大量的民工流向城市,特别是流向较发达的地区。要使中国农村人口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就要降低农业人口,我国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必须大量转移农村人口。


  2.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供给的近乎无限性及城市体制改革,城市也存在着大量的下岗人员和城市本身每年新成长起来的新的劳动人员,再加之“入世”后,相关行业受到冲击,使得城市经济的发展所能吸引的新增劳动力的余地极为有限。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措施。


  (1)打破现有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这种对农民“画地为牢”的管理体制是对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严重扭曲。要按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国际通行的惯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流动户籍制度,即任何人,只要他在一地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有资格办理暂住或长住证,并依法享有当地城市居民应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


  (2)在农业内部加速调整结构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土地集约型的农业产业。如目前我国有竞争优势的养殖业、水产品、畜牧业、花卉、蔬菜业等,使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首先在农业内部解决。


  (3)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国际上的劳务输出,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如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每年都从劳务输出中获取了巨额的外汇收入。而我国的劳务输出近几年快速发展,结构和地区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因此,努力扩大对外劳务输出,是广大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比较好的方式。


  (4)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当前乡镇企业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使目前的乡镇企业能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人员。


  (5)由于现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都转移到城市不现实,因此,必须加快小城镇建设,使农村千千万万小城镇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基地。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


  1.建设小城镇的意义小城镇界于大中城市和乡村之间,在城市的技术、信息、人才及其它生产要素的流动方面,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由于地缘关系紧密,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心理及其它成本要低一些。更重要的是小城镇发展有利于乡镇企业和农村人口的相对集中,较为迅速的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大量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2.小城镇建设的具体实施。


  (1)对小城镇的发展要作出全面、科学合理的布局和规划从宏观上讲,小城镇的建设必须科学合理,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如人口、资源、交通、通信、经济结构特点以及市场发展前景等建设小城镇。从微观上讲,还要做自身的科学规划,新建小城镇要功能完善,特色突出。


  (2)改革农村金融体制


  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明确提出县域内银行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在加强监管和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前提下,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3)小城镇的发展要同农村的工业化进程协调起来进行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一种主要方式,而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因而必须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作者:袁化平


  参考文献 

  [1]陈耀帮主编《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中国计划出版社 

  [2]2007年11月19日中国发展门户网 

  [3]北青网,2007年04月13日6 

  [4],2007年11月19日 

  [5]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 

  [6],2007年11月09日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 

  [8]2008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上一篇:“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应关注的问题

下一篇:农业科研院所利用科技成果服务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