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注弱势群体的早期教育内涵及引导论文(共5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19:08

 

 第1篇:论小组合作学习中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引导


  教育应当是公平公正公开的,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长足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不同的学生,教育工作者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给予不同的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越来越普遍,数学这一科目上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基础不同,在异质分组中,小组内各学生的数学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基础较好或是水平较高的学生不管是课堂发言还是小组合作过程中都很积极,然而相对处于劣势的同学则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甚至一直处于沉默状态,久而久之,数学上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些相对弱势的群体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降低,自信心不足,这无疑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始目的背道而驰,更不利于让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给予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足够的重视,带领他们真正的开展合作学习。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指的是教师依据教学任务,将学生划分为几个组,小组成员通过学习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总的来说,就是以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为目的,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作为学习方法的教学模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是希望每一位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积极的思考,由老师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转换为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总结知识的学习方式,保证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由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增多,有利于学生团体意识的培养,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建立一种团结协作,互助有爱的同学关系。最后,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矛盾分歧,学生从小就学会调和这些矛盾,对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有一定的帮助。同时,由于每一个人的特长不同,合作中小组成员们可以发挥不同的优点。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有所作为发掘自身的潜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


  合作学习的理论发展已经趋于成熟。美国,日本等国家不仅重视合作学习的理论发展,更是将其拓展与实践领域。相较发达国家,我国对于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近几年来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就包括对这种合作学习模式的普及。


  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运用的意义


  (一)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享有了平等的参与到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权利。正所谓如果两个人互相交换了苹果,则他们每一个人还是只拥有一个苹果;但若是交流思想,则两个人都具备了两种思想,这无疑是双赢的结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于学习的感受,还可以倾听其他同学对于数学的认知与总结,获取多种不同的学习感受。在热烈讨论过程中,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愈加浓厚,有利于创造更加积极地学习环境。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特别是初中基础数学。所以学习数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运用数学能够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同的学习思维方式,思考方式为每一个同学提供了广阔的数学思考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自运用自己的优势,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了班级整体的数学学习效率。


  五、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弱势群体的问题


  (一)合作的目的是共同进步


  不管是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还是学习能力的提高,合作学习的初衷都是为了学生们一起取得进步。然而在现实的合作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基础较好的同学往往比较积极,一次次的成功中倍受鼓舞,树立的极大的自信心,数学学习成绩越来越高,对数学的学习越来越有兴趣。而弱势个体则相反,结果是好的越好,差得更差。


  (二)部分教育工作者思想落后


  很多教师思维还停留在之前传统老套的教学理念上,一方面教育能力比较低,知识水平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注重枯燥的理论讲解过程,不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只关注那些自己喜欢的学生,特别是擅长自己所教科目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只关注这些尖子生的反应,这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是一个现实的打击。


  六、教育工作者怎样引领弱势群体


  (一)加大对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


  弱势群体要想不再处于劣势地位,教师的引导能发挥关键作用。但由于认识不足,思想滞后,很多教育工作者这方面的意识非常差,所以教育机构需要提供一定的培新课程,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对数学小组学习中劣势群体的关注,鼓励支持并引导他们走向真正的数学合作学习之路。例如在六年级下册圆柱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中,虽然学生好不容易学会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但是又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给忘了,此时又要回去复习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可以使他们对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并且能够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辅助效果,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针对学生特点执教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作为教育者,教师应该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他们易接受的学习形式,采取不同的标准,选用尽可能适应多数人学习的教材和学习内容,保证数学学习的效果,更不要把最终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只要有进步,就应当给予鼓励。另外,除了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之外,教师还要多练习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内容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猜猜“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之后还剩下几个角?”并鼓励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其进行讨论,可以通过实际剪一剪,数一数,并对最后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了解到不同的剪法,其所得到的角的个数是不一样的。在全班交流过程中,还可以请一些平时不太敢讲话的同学,到实物投影前给予展示,这样一来不可以提高弱势群体的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更好的挖掘适合弱势群体的教学方法和潜在资源,从而使他们喜欢数学教学方式。


  (三)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相较于别的科目,数学需要更加理性的思维,也更容易枯燥,趣味性很低。在学习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教师更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分析,这是很多学生无法一直跟随老师思维的重要原因。所以教师更应当增强自身能力。增加课堂上的趣味性,引领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用七巧板拼接出来的美丽图案,并向学生提问如何用七巧板来拼接处如此美丽的图案,并鼓励大家动手进行操作。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随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拼接出来的图案以及图案的效果好坏,来对其进行评价。虽然每位同学所拼接出来的图形不同,但是每个图案的面积都是100cm2,此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大家可以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并且与七巧板有什么联系?在这个教学实例中,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合适的教学情境,而且还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愉快的参与其中,从而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毫无疑问,小组成员之间数学水平良莠不齐,为了使更多的同学的数学能力能有很大的提高,提高弱势群体的数学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数学课外的实践活动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教师可以布置一定的任务,各小组依据兴趣爱好来选择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可以利用课外实践来提高他们的水平。


  (五)扩大合作范围,促进组间交流


  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得基本单位。组内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最后配合默契,促进小组合作效果。但是在各小组间开展交流,发展合作,在增进沟通交流的同时,促进竞争的形成,在竞争过程中又促进合作,二者相辅相成,不断刺激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最后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营造浓厚的数学学习氛围。


  (六)小组互相评判


  检验合作学习的成果,除了考试这一方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开展互评工作。有时候,别人的评价也会是前进的动力。首先,需要教师制定科学性的评价原则,科学性的评价原则需要与初中生的认知保持同步,目的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评价需要注重学生之间的激励,不仅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还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七、总结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教育者都会忽视那些学业能力不强的同学,这种新的学习模式有效的改善了这一教育缺陷。通过一定的数据统计,初中生的数学成绩的好坏与他们的合作意识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这些采用了合作学习模式的学生整体的数学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事实证明,这种学习方法是有效的,所以我们更需要找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然后充分利用这种学习模式,促进初中生数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作者:周敬莲

  第2篇:关注弱势群体提升图书馆服务内涵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人口组成部分中,弱势群体所占比重较大,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共图书馆设立的目的及工作性质来看,为弱势群体服务是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要求下,关心与帮助弱势群体更能充分体现图书馆工作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如何让弱势群体充分享受社会建设事业成果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弱势群体的组成情况


  目前我国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首先是下岗后未就业职工或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人;其次是从来没有在国营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贫困农民;第三部分是进城的农民工及其留守家中的父母、子女等;第四部分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外”的人员。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弱势群体人数在1.4亿至1.8亿左右,约占全国总数的11%-14%,是一支庞大的群体。


  我国弱势群体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学历低,经济困难,身体残疾、心理脆弱,生活压力大,容易受到人们的歧视,较少惠及社会进步的成果,所以亟需社会的帮助。


  二、为弱势群体服务是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公共图书馆平等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弱势群体的出现以及由此产生的就业,教育、人际交往等问题,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弱势群体要想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需要多面的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接受进一步的教育。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经济能力二者之间明显呈现出正比关系,而图书馆,就是当代社会最能体现“平等教育”理念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力,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美国图书馆协会1995年发表的《美国图书馆事业发展12条宣言》指出:“图书馆是改变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基础。图书馆应不论贫富等级,向社会所有的人平等地提供资料”。可见对图书馆而言,平等就是对所有的读者特别是弱势群体人格的尊重。它要求图书馆重视为弱势群体服务,真正成为大众的图书馆。


  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公共图书馆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大责任,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平等享受终身教育的校外课堂。弱势群体由于其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生理特点等方面的原因,往往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而图书馆正是弥补他们这一不足之处的知识殿堂。公共图书馆工作公益性、均等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图书馆里,每一个读者都能平等的享受所有文化服务和知识教育。从图书馆工作公益性的角度出发,对弱势群体进行扶助更是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责任,对这样一个特殊而庞大的读者群,我们每一个图书馆人都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以确保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实现,使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均等的机会及平和的心态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建设,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的成果。


  因此做好为弱势群体的服务工作,不仅仅是图书馆的应尽职责,更是体现社会平等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的最佳方式之一。


  2.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方式。


  (1)正确面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性,创造性提供个性化服务


  相对于普通民众,弱势群体的具有相对特殊的差异性,因此在提供服务时既要保证平等性,也要注意特殊性,更要有针对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公共图书馆要进行充分调研,与当地的民政部门及劳动部门联系,掌握本地区弱势群体成员状况,如有可能,应该建立自己的服务对象信息数据库,这样才能针对具休情况提供各种形式的辅助服务和延伸服务,并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除此以外,图书馆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深入到弱势群体中去,了解他们的文化知识需求,对行动不便的读者进行零距离服务。如:针对那些因行动不便而不能到馆的残疾人读者、老年读者,图书馆应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其所需信息资源,或者根据人群分布情况,阅读需要及借还规律等,到适当的地点开展流动图书室,集中办理书籍的借还手续,为这部分读者提供零距离的服务。同时与特殊学校、偏远农村、打工者聚居地等较为特殊的地方与相关部门进行合作,把书籍和知识送到这些人的手中。如玉溪市图书馆于1987年在云南省内率先退出“汽车图书馆“服务,利用汽车携带大量图书于乡镇赶集的时间去各乡镇办理图书借还服务,后来采取与乡镇办事处、文化站合作开展“汽车图书流通点”服务,让图书主动走向偏远落后地区,拉近了图书与民众的距离,此后在此基础上尝试与部队、监狱,厂矿等进行合作,大大拓展了图书馆服务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开辟了接受文化教育的场所。


  (2)以人为本,创造服务条件


  在馆舍设置等硬件设施上,图书馆必须考虑到人性化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原则。如:残疾人轮椅通道和专用电梯、洗手间;设立特别阅览室、添置特殊桌椅,阅览专座、方便按键、音响信号装置等。图书馆内部的配套设施,也要根据弱势群体的这些特点进行构筑,在文献购置上要占有一定的比例,增加符合其阅读需要的图书资料,如:国家对弱势群体的有关扶贫解困、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文件法规;盲文版的有关文献;有关残疾人康复的指导性文献、特种养殖和经济作物栽培等致富资料、儿童读物、老年生活杂志等。


  (3)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同时举办相应的讲座及培训


  弱势群体通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化低,信息闭塞,由此而衍生出一系列负效应。作为公共文化教育中心,图书馆应大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和利用馆藏资源,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如法律咨询、就业咨询、政策咨询、健康医疗咨询等。另外,利用图书馆的人才优势和信息优势,制作相应的科普信息资料,如我馆整理编辑的《致富信息》、《个私经济》、《核桃栽培技术》等资料和刊物,通过免费发放的形式送到打工者及农业户手中,使他们获得了相关的知识,让很多人迈出了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4)关爱留守儿童,培养留守儿童阅读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民工进城的数量悦来约为巨大,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全民阅读推广的一个重点便是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面对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图书馆有理由也有责任将其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对待。针对这一群体,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a、在城区内,与农民工子女学校加强关爱力度,在图书馆举办各类读书活动,充实农民工子女业余生活。如玉溪市图书馆主动与玉溪市振兴小学联系,定期举办征文、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读书活动,让外来农民工子女逐渐接受并喜欢上图书阅读带来的乐趣,主动走进图书馆,同时,玉溪市图书馆在馆内开办主要面对农民工子女的“青少年绿色上网基地”,让这部分特殊群体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免费接触各类网络信息,了解计算机知识。


  b、与偏远地区文化站合作,捐赠少儿图书期刊,让本地少年儿童有足够的图书进行阅读


  每一个,每年积攒下来的过期期刊和下架图书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图书馆可以根打工者外出较多,留守儿童密集的村镇文化站(室)联系,向其捐赠已过期的少儿读物,无偿供本地留守儿童阅读,从而培养其阅读习惯。


  c、开展社会支教志愿者招募活动,定期为留守儿童带去各类知识


  一般来说,地市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都有自己的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大部分由在校大学生组成,图书馆可从中挑选素质较高的组成支教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到留守儿童密集的地区进行支教活动,从而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添砖加瓦。


  除此以外,图书馆应根据自己的特点,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和实用技术的培训,让弱势人群得到知识和技能上的进一步强化,增强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力,如:开展老年读者绘画、书法、花卉、作品赏析等讲座;邀请私营、个体企业成功人士来馆介绍他们的参与竞争、创业致富的经验。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对弱势群体开展职业教育,培养他们专业技能,也可以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使之撑握基本的网络知识,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生活和工作,缩小与他人之间的信息鸿沟。


  自全国公共图书馆逐步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其主要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都能分享社会文化发展的成果,关心帮助弱势群体不仅是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公共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张世荣

  第3篇:以作家的良知关注弱势群体


  我觉得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一个写作者,这次活动应该是我们之前对产业工人关注的一个总结,但是它肯定不是结束。


  在温暖如春的南方举办这次盛大的文学活动,来自我国天南海北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能够在广州欢聚一堂,这让刘晓珍内心充满了感激。


  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把关注的焦点对准产业工人群体。刘晓珍从亲身的体会和观察认为,产业工人在最近的这些年,社会地位是有所衰弱的。他们对经济发展曾经做出很大的贡献,现在也还在做贡献,未来他们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目前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不成比例的。在不断发展的商业社会,他们在逐渐有点边缘化。


  刘晓珍身边的亲人都属于工人阶层,她的丈夫这边的亲人都生活在一个大的国有企业里,90年代的时候目睹他们意气风发,他们工资很高,他们的地位、成就感也是很强烈的,他们干得很有劲,活得也很有劲。但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刘晓珍也目睹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现在他们逐渐生活得不太好,包括他们的孩子也是作为新一代的打工仔在城市里挣扎。刘晓珍的两个妹妹也曾经是工人,他们在90年代后期下岗了,也经历了悲欢离合。


  在刘晓珍所生活的天津,也有很多农民进城务工,有时候她从街上走过,会看到很多人在街边举着牌子,甚至没有牌子,他们准备打临时工,等着随时有人来找他们就走。刘晓珍获奖的作品《当理想照进现实》写的就是这些在城市里被忽视的群体的生活。


  刘晓珍为了收集写作素材,在周末出来做自发的采访者,到路边的劳动市场,加入到打工者中间,跟他们聊天。当然这种采访肯定不是居高临下的,开始她去的时候有些人老问刘晓珍是不是要雇人,要雇什么样的人,是公司雇人,还是家里需要有人照顾。刘晓珍就是想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这些^一天没有人雇他,他这一天就没有收入,他这一天要吃饭要住宿。刘晓珍了解之后才知道,在天津这样的直辖市里还有能够10块钱睡一晚的地方。她觉得作为一个写作者,要是没有深入到他们当中的话,只是坐在那里空想的话,那写的东西就不会有那种真实感。


  对于《当理想照进现实》,文学界有评论认为:“我们无从知晓刘晓珍笔下如此逼真的‘进城经验’的来源,但从文学反映现实,记录新生经验角度来讲,《当理想照进现实》所产生的文化意义是惊人的。而正是这种记录的‘及时性’和‘写实性’才构成了小说最震撼人心的冲击力和精神价值,在我看来,这最符合‘中国文学现场’一词的审美要义。”这种逼真的“进城经验”就来自刘晓珍实地的考察和采访,由此她体会到农民在城市里打工多么不容易,有时候他们连基本生活没有保障,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他们还是在不懈的追求。


  刘晓珍坦言的搜集资料本来是打算写小长篇的,后来选取了其中的一些材料先写了一篇中篇小说,没想到广东办了一个关于产业工人的文学评奖活动,这个中篇居然还获奖了,这个奖对于她来说是喜出望外的。在接下来的写作当中,她还会持续关注产业工人,关注进城务工者,关注农民工,她希望乘着这次获奖的东风写出更多、更好、更深刻的作品。


  第4篇:民生新闻如何更贴心地关注弱势群体


  媒体只有认真踏实、科学严谨地核实求证,甄别和摒弃虚假新闻、炒作新闻,才能把利用、伤害社会爱心的事件扼杀在报道前,传递正能量,为弱势群体真正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


  民生新闻工作者,常自嘲为“新闻民工”,一来接近平时接触的主体人群:民工、普通市民、有难题需要解决的困难城市家庭或者更加广泛的农村大众;二来自身的工作状态跟民工很相似:忙碌、收入与付出不对等。民生新闻工作者时常焦虑或者常常对当事人的遭遇感同身受,这种自嘲基于对采访对象的深切理解,对一个群体的特别关注,那就是现在已经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弱势群体”。


  2002年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认真落实鼓励自谋职业和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同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关注城市居民的教育、就业、养老等问题,被认为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栏目的先河。随后几年,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类型在全国流行。


  2006年,山东电视生活频道《生活帮》栏目在民生新闻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将“帮忙”作为自己最鲜明的标志提了出来,“帮”也是一句关注弱势群体的嘹亮呐喊。在山东这样一个农业大省,不仅城市居民,广大的农村受众也被涵盖其中。我在《生活帮》创立之初就涉身其中,深深感到“弱势群体”作为一个人数众多的社会群体,他们在生活中的苦苦求索,他们的求告无门,他们那难以改善的生存现状。他们那我的父老乡亲一样辛劳的脸庞,时常触动我,让我想用自己的力量,借助栏目的力量帮他们改变现状。除去情感的因素,媒体应该如何更贴心地、更切实地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父老乡亲,也是应该理性思考的问题。


  摒弃、甄别假新闻,营造充满爱的环境


  《爱的奉献》里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但是在社会转型期,利用人们的爱心,为进行商业炒作、攫取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利用媒体宣传的例子不胜枚举。


  1.商业炒作。利用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达到企业进行商业宣传提高知名度的目的。如最近发生的小女孩为环卫工撑伞的新闻。一个10岁左右的小女孩给因为中暑晕倒在路边的环卫工人撑起了一把伞,从图片看,小女孩的表情动作真诚感人。但是,两天后,事情就有了180度的大转弯,这张照片竟然被认定为某遮阳伞品牌为炒作所拍摄的广告图片。


  2.谋求个人利益。利用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谋求自己的个人利益。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人甲从一份报纸中得到了女孩小小得了白血病,家庭比较贫困,几乎没有治病能力的消息。于是,甲就冒充某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与小小的家人取得了联系,并且上演了一出戏,说小小家人因为无力给孩子治病把孩子抛弃了,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收养了小小,并且在街头打出广告要卖身给养女治病。最终,此人的骗局被媒体揭穿。据说媒体报道之初,部分捐款落入了此人的口袋,而他所谓的养父身份或照顾孩子的举动,纯属无稽之谈。孩子的父母一直藏在出租屋里照顾着自己患病的孩子,还在外面承担着抛弃孩子的骂名。


  3.制造噱头,吸引关注。通过造假制造有轰动效应的事件,或者造假以引起人们的关注。2010年,一个神秘的乞讨者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并迅速走红,他就是张孝强。张孝强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自称是某大老板的人在给乞讨的张孝强捐款的时候,不小心将一个装有祖传宝贝的包袱落下,包袱里不多不少正好有一个元宝。身世可怜的张孝强不仅没有独吞宝贝,卖掉给自己治病,反而拖着病腿,日日等在路边,苦等大老板出现。多么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让人想伸出援手,但是,后来真相曝光:那个元宝其实连10元钱都不值,所谓的大老板也根本从未出现过。张孝强最后承认自己和线人以造假赢得关注,真实目的是为了治疗自己骨折的伤腿。


  民生新闻如果被虚假、势利的新闻包围,对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会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更甭提对社会公信力和对人们爱心的巨大挫伤了。媒体只有认真踏实、科学严谨地核实求证,甄别和摒弃虚假新闻、炒作新闻,才能把利用、伤害社会爱心的事件扼杀在报道前,传递正能量,为弱势群体真正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生活中,儿童、老人、残疾人往往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甚至传统社会中的观念、歧视,在体力、智力、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而城市中企业改制、隶属关系变化、社会保障不完善等,更是产生弱势群体的多发因素。这些大量的弱势群体该如何关注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媒体应将有利于改善弱势群体的各项政策法规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尤其是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使“替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成为落到实处的践行准则。同时,针对弱势群体的经济能力较弱的现状,媒体可以利用资源优势,提供学习技能、增加就业的机会。在这方面,《生活帮》做出了很多尝试,如设立“打工俱乐部”,与山东大嫂合作推出了育婴师、赴深圳打工等就业机会。今年,《生活帮》免费培训了100名家庭贫困的妇女,参加育婴师、月嫂等相关培训。


  另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应该只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法律也应该对弱势群体进行保护,帮助弱势群体维权。为什么每当有儿童受到伤害、农民工讨薪、工伤鉴定等新闻事件,媒体都会做大量的报道?正是因为媒体与法律找到了一个融合点,媒体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法律,保护这些受到侵害的“弱者”,让他们的悲剧不再重演。


  搭建圆梦的舞台,让梦想照进现实


  为什么长相普通、普通话不标准甚至脑筋不那么灵光的朱之文能够在央视各个栏目串场?我们为什么喜欢草根明星?仅仅是因为他们朴实可爱吗?他们大多出身寒微,曾经生活非常困难,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借助电视选秀的平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从老百姓成了明星,完成了自身命运的飞跃。


  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可以成名的才艺,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技能,可能重病缠身,甚至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击垮他们的人生,这个时候,媒体的关注可能会像一道光,从外界照进一颗颗灰暗的心。


  《生活帮》曾经救助过一位患有橡皮瘤的妇女,她的名字叫王厚菊。巨大的瘤子就像一个磨盘一样死死地压在她的身上,她只能几十年如一日坐在床上,吃喝拉撒离不开家人的照顾。而看病的花费几乎拖垮了这个家,对她来说,除了等死几乎没有别的办法。但是媒体的关注,让她的生活再次燃起了希望,经过报道,有好心人给王厚菊捐款,更有医院愿意给她实施这个巨大的手术。后来,王厚菊也能微笑着自己走路,继续自己的人生了。


  电视传播的形象性,让它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格外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有冲击性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动人的情感,甚至一个小小的心愿,都有可能引起极大的共鸣,进而产生社会合力,改变当事人的命运,同时传递了正能量,让更多的人重拾生活的信心。


  近年来,随着民生新闻的大量涌现,有关弱势群体的报道,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不够,在遣词造句中有时会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甚至有的媒体在报道中有丑化、猎奇等不好的表现。这些都应该在新闻采访的实践活动中极力避免。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一个长久而切实的问题,不仅因为我们是传播媒体的一员。如前文所述,记者也是“民工”,同样需要在合法的社会制度、合理的社会分配、充满爱心的社会环境、正义的舆论氛围里生存,而这样的社会需要媒体不断自我加压,贴近群众报道新闻,共同实现每个人的中国梦。


  作者:刘祖军

  第5篇:关注弱势群体的早期教育


  随着社会转型,我国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社会阶层分化日趋明显,弱势群体的教育也逐渐受到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弱势群体能否平等地得到受益机会,成为衡量社会公平、确保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


  早期弱势群体主要是指0~6岁,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儿童,包括残障儿童、流动儿童、流浪儿童、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早期弱势群体由于物资条件缺乏、教育资源不足、卫生健康条件差等问题,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和发展问题,如营养不良造成的大脑发育迟缓、认知和社会性障碍等。没有做好入学准备的早期弱势群体往往更容易导致学业失败,而这种不利影响将持续一生,甚至代际循环。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JamesHeckman)认为:“没有哪一项政策能够像学前教育一样,既由于具有远高于其他阶段教育的投资回报率而受到经济学家的青睐,又由于解决了公共的家庭需要而受到社会的认同。”詹姆斯·赫克曼提出:“将人力资本的投入直接指向幼儿是对社会公共资金更有效的利用。补救不良家庭背景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投资他们的早期教育。因而可以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儿童早期教育以减少未来学习的成本。”因此,世界各国政府相继出台各项政策,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为学前儿童提供优质的早期教育服务,而且特别关注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早期教育服务。有的国家通过公共转移或者税收政策降低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家庭贫困率;有的国家通过育儿津贴、教育券、税收减免等政策来提高弱势群体家庭支付学前儿童保育费用的能力;有的国家通过公共投资针对弱势群体的学前教育机构和保育机构的方式,直接提供给弱势群体高质量的早期教育。这些确保早期弱势群体能够平等享受学前教育服务的措施,已成为各国政府实施教育民主、推动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并收到显著效果。


  我国在1998年,教育部和公安部联合发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提出要为流动儿童解决义务教育问题;2001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等。从上述政策文件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弱势群体已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关于0~6岁的早期弱势群体政策支持则较为零散,主要散见于一些政策条文中,他们的教育权益保护仍未获得高度重视。与其他学段教育相比,学前教育具有更强的教育补偿功能,因此,我国要及早制定早期弱势群体的优惠、优先政策,健全全国家教资助政策体系,把“促进教育公平”摆在重要位置,优先保证弱势群体的早期教育质量,确保弱势群体早期健康发展,确保他们后继教育的延续与成功,为他们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打好基础,同时也早日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目标。


  作者:付延峰

上一篇: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区别与贡献论文(共7篇)

下一篇:和谐社会构建思考研究基础论文(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