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小议中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经验

发布时间:2016-10-13 15:19

  中国共产党要快速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和谐理论宣传,正确对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及时解决民生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和谐理论宣传是中国共产党一条实践经验。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让老百姓明白这两个问题,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仰观,当人民相信了这种社会有益于他们个人的发展,他们就会自觉地为这一社会做一点贡献。纵观历史,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的一个原因就有民主理论宣传范围不太广泛,资产阶级对此理论缺乏深入理解,民主革命成果缺乏资产阶级的阶级力量维护。中国搞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民有信。民有信就是老百姓心中有信仰。孔子说过民无信不立,此句意旨人民如果没有信仰,什么事也做不成。所以让人民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仰观是非常重要的。人民怎样才能有这种信仰观呢?搞和谐理论宣传。就像公司推销自己的产品搞广告宣传一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的宣传要通俗易懂,尽量具体化。走进农村的中国共产党员可能明白:现实中大部分的人的文化水平程度并不太高,对理论的宣传过于抽象会让老百姓莫名其妙,感觉到在听天书,不理解。有一位理论宣讲家在给老百姓宣讲时,老百姓问他:啥叫和谐?”他说:和谐就是得劲’”(得劲乃是一方言),我就赞成这一理论宣传方法,让懂得这一方言的人一听就懂。赵本山的小品为何如此深得人们的喜爱?许多人看了一遍又一遍,还不厌烦呢?其中一个因素就是通俗易懂,采用地是中国的大众语言。

 

  如何进行和谐理论宣传?第一,通过上党课,有组织地集中宣传。这种宣传有利于在一起研讨,易于沟通,容易达成共识;第二,充分利用广告进行宣传。可以写条幅放在多数行人来往的地方,也可以立广告牌等等,具体方式不限;第三,可以通过文学艺术进行宣传。有许多人喜欢文学艺术,如果文学艺术中渗透有和谐理论知识,人们在欣赏它们的时候就很容易接受和谐理念;最后,宣传内容要通俗易懂。

 

  正确对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可以看到以下这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两者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地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服务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即或者促进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完善,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或者维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落后腐朽的经济基础,使它免于灭亡从而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哲学原理指出从经济基础上看,我们现在的社会还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我们的政治和文化这两种上层建筑只有适应这一阶段的经济基础,并为这一阶段的经济基础服务才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做法。中国现在已经并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恰似对这一原理的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不正确处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国就有可能再次犯五八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类似错误,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化为泡影。

 

小议中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经验


  如何正确对待这一关系?具体说来就是: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共领导下的政府要及时调整一些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政策;第二,转换阻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观念。由于人的意识具有独立性,它的存在在一定范围内会影响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比如法轮功这一意识就会阻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所以要禁止其在中国传播泛滥;第三,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和谐的关系。改革就是要把上层建筑中的垃圾部分剔除掉,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时候,要兼顾社会的整体稳定,稳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最后,要时刻回头看。回头看就是经常检查,深入研究实践过程,总结经验,少走弯路。

 

  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解决民生问题现在已经成了中央领导经常强调的方面。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这是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春节团拜会上提出的,在这以前,《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解决民生问题更是高度关注,可见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基本的实践内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建设和谐社会,民生是根本,民生问题威胁着社会和谐。任何国家的建设发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全面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一个国家,它的实力不是简单体现在GDP上的,因为GDP并不能代表社会的总财富和福利水平,民富,国才强,中国只有把民生放在首位,才会有强大而厚实的根基。所以民生作为国家的实践内容,无疑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又一明智决择。

 

  民生问题是复杂的,从柴米油盐,到教育、医疗、就业等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解决这些问题往往是社会政策,而社会政策是一种理论,理论要靠实践来检验,开始的政策往往不完善,就是这些不完善的政策导致了许多民生问题。例如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最低工资、税收调节等公共政策不完善;看病难、看病贵是因为医疗卫生政策对于医疗到底是市场消费还是社会福利定位不明确;就业难与教育政策单一有关等等。社会政策从不完善到完善是需要一个实践过程的。

 

  如何解决民生问题?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中共得出一些经验:第一,政府要承担起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政府可以借助国家法律制度的力量,解决现实的民生问题;第二,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的责任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谋福利;第三,在教育、卫生、就业、社保等民生项目的财政投入要逐步增加;最后,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及时处理好群众反映的问题,给他们以较为满意的答复。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努力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不断摸索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它是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反复实践才能实现的。

 

  作者:谢荣珍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 20122

上一篇:儒家和谐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文化资源

下一篇:大学语文对确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