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新探索

发布时间:2016-04-19 15:02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把共同富裕列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内涵上看,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但共同富裕并不是马上可以实现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具体实现路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没有差别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差别富裕内涵的揭示,才勾画出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


  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要实行非均衡与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积极的非均衡促进相对的均衡,即:一方面鼓励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加快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帮助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 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即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再次分配应注重公平,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人。


  对于如何解决贫富不均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那么,在什么时间什么基础上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中心课题呢?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设想,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初步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对先富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先富帮后富,是先富起来的地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也是先富起来的个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当然,国家必须在政策和法律上保护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的合法利益,不允许随便向他们搞摊派、捐款、赞助,随便吃大户。在解决区域发展上,1988年他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进人21世纪,我国总体上已进人小康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突出起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对如何推进共同富裕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


  在区域发展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同时在他视察西部时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应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并认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1999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西部大开发列为今后几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并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2000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作了详细阐述。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政治的高度,落实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思想的必然要求。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东部地区已比较发达,“第一个大局”的战略目标已基本实现,全国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按照邓小平的设想,是到了实施“第二个大局”的时候了。第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我国西部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3,人口占全国的1/4,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尚未实现温饱的3000多万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这一地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西北各省区人均GDP均高于福建,其中青海甚至高于广东;到1998年,广东和福建人均GDP超过1万元,西北五省区除新疆达到6435元外,其它均不到4500元。与改革初期相比,陕西人均GDP相对于全国人均水平下降了16.9%,西北与广东、福建的人均GDP相对差距2.5至3倍,各项人类发展指标西部与东部比那也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东西部差距日益拉大。在这种情况下,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彻底解决西部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缩小东西部差距,进而实现小康和走向富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没有西部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全国现代化就不完整。


  在解决不同行业、阶层收人差距问题上,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人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人水平。”这些论述颇有新意,其中尤以“扩大中等收人者比重”最为突出。这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收人分配领域存在的收人差距问题而提出的新战略,即通过“调高、扩中、提低”的战略,来解决收人差距过大问题,以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


  “调高”即调节过高收人,通过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对部分过高收入者加大调节力度,缩小再分配后的收人差距。调节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人;合理调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经济类型企业之间的收人差距。、“扩中”就是扩大中等收人者的比重,即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使中等收人群体占全社会成员的多数。通过扩中,使不同收入群体分布呈现出“橄榄型”的形状,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结构。中等收人者大大增加,能从分配的结果上较好地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使包括高、中、低各不同收人群体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的收入分配基本合理;能在保持效率的前提下,促进共同富裕;同时又为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莫定基础。“提低”就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我国目前最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者的比例较大,占64.15%,如何使这部分人向中等收人者发展,是今后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提高低收人者的收入水平,这就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要适时调髙城镇居民各项最低收人标准(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障、优抚待遇等),切实保障最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要千方百计拓宽普通劳动者就业门路,通过提高最低收入者的就业能力增加他们的收入,促使其中一部分最低收人者进入到中等收入者群众之中。


  2003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国内外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多方面需求和全面发展,从而极大地扩展了“共同富裕”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但在处理公平与效率问题上有了新的思路,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妥善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思想,把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认为:随着务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具有了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一定条件和初步手段,因此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方法措施,为促进社会公平,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开启了新的实践,开辟了新的途径。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化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邓小平理论首先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报告特别注重社会公平,认为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时指出,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人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报告还重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内决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这就从权益维护、利益协调、执政理念等方面深化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在新近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进一步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上一篇:“先富—后富一共富”理论的逻辑论证

下一篇:《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