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运用微博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

发布时间:2016-03-31 12:10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交流方式日新月异,新的交流平台层出不穷。目前,微博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重要渠道。如何运用微博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微博的主要特征


  (一)共享性


  微博是一种共享性的信息表现形式,微博主可以通过手机微博客户端、WAP网页、手机短信、彩信等方式实现对微博内容的即时更新。微博的共享性特点主要体现在:首先,所有关注你的人不但可以即时查看到你所发布的每一条信息,而且还可以即时转发,通过他们转发之后,关注他们的人又可以再次转发;其次,微博是一种纯公共品,没有排他性,因为对于转发和阅读信息的人没有任何学历、背景和地位的要求,只要有微博账号便可以免费地分享任何微博主所发布的信息。


  (二)互动性


  微博具备极强的互动性。通过微博主个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便可以即时进行,它既具备“onetoone”的丨目息传播特点,又同时具备“onetoN”的信息传播功能。因为,通过微博的关注功能,对你感兴趣的人在关注你的微博之后,当你发布一条信息后,所有关注你的每个人都将即时看到这条消息。对于关注你的每个个体而言,是“onetoone",但却在此过程中实现了“onetoN”的实际效果。并且通过关注你的人的转载、复制等方式实现了信息在瞬间的海量传播。同时通过微博,你可以给你所关注的对象留言、评论,如果对方在线,就可即时收到你的留言和评论,与此同时,对方又可以对你的留言进行即时回复,你又可以即时收到对方的回复。如此,微博就实现了即时互动。此外,通过微博又可以与你关注相同话题的人进行讨论,通过即时互动以及开放式的讨论,都使得微博具备极强的互动性。


  (三)时效性


  目前,大量的微博用户都会在自己的手机上安装微博客户端,通过此客户端,微博主就能随时随地、极为方便地发布各种微博。如此,也就使得微博主能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微博与他人分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正实现了“现场直播”。微博主通过图文结合的直播,在第一时间将事件发布出来,往往引起大量网民热议围观,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blob.png

  二、微博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载体的可见度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1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三个倡导”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与践行提供了发展方向。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因此,要积极借用、善用微博这一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更为形象化、具体化、通俗化。通过微博共享性的特点,来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话语体系来阐释其深刻内思主义经典语录,让学生在共享过程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其次也可以对一些事件进行评述,在共享过程中宣扬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再次也可通过微博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在微博中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力量,在共享过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


  (二)拓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


  在传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往往都会局限在某一类人群、某一处地方,所传递的信息量也较为有限,师生互动更是相对缺乏。而微博的出现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以上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播效果以及覆盖面。如今,很多高校都已经开通了官方微博,有的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的微博维护团队,这些团队通过“微博话题”等形式对广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师生之间频繁的互动与交流,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更新微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先进思想和正面信息,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微博直接请教、咨询自己感兴趣的教师,或者与教师探讨自己疑惑的问题。学生可以在民主平等的话题互动中获取当下的热点信息以及国情、省情、校情。在这个过程中,使得运用微博的大学生可以接受到隐形的价值观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取得很多显性教育无法获得的效果。


  (三)加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力度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活动,又为理论知识提供了新的素材和现实基础。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步伐不会停止,也不能停止。现在我国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实践,一些学者也提出了服务学习等相关理论。如何抓好实践环节?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才是学生有意义的行为?这些都是高校在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彰显学生个性是很多高校采取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微博现在已不仅仅是网络现象,在一些高校组织的努力下,通过微博引领微力量,采取新方式,探讨微主题,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微博文化。以微博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扎根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微博的时效性特点,及时发布有关信息’扩大在学生中的影响,对广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力度。


  三、高校运用微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虽然微博是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但是我们在充分肯定微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作用的同时,还需要高校对微博进行有效的管理,真正引导先进思想和正确舆论的传播。高校应将“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在微博使用和管理中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真正使得微博成为一个引领新风尚、传递正能量的思想碰撞平台、教育引导平台、信息传播平台和沟通交流平台,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助推器、热力源。


  (一)加强领导,把握方向性


  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微博工作领导机制,成立管理维护团队,挑选得力骨干担任管理员,对微博进行日常维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微博文化,以立德树人、引领成长为核心,立足“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坚持立场使命”三个基点,用责任导向、用真情感动、用能力影响、用胸怀感染,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感恩励志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微讨论”,引导正确舆论,指引成才方向,实现师生平等沟通,始终坚持正面导向,努力构建新型育人渠道。


  (二)坚持以生为本,立足服务性


  积极引导教学名师、学术专家、辅导员、优秀学生等开通微博、写作微博,从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人手’打造一批特色话题,吸引青年学生关注。与宣传学校、展示风采紧密结合,与学生管理、服务学生紧密结合,与生活实际、日常需求紧密结合,开设相关微博话题,凸显人性化服务理念,及时解答有关疑问,服务广大学生。

  (三)坚持潜移默化,增强渗透性


  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利用新生入学、毕业季以及其他重要时间节点等契机,通过开设微博“周话题”,开展如“青春90,责任在肩”、“平安校园,人人有责”、“不忘一二•九,自强中华魂”等话题讨论,打造微摄影、微讨论、微访谈、微论坛等网络文化品牌’使学生在无形中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学校官方微博须由专人负责,确保微博内容每天有更新,图文并茂,不断提升微博发布的质量。


  (四)注重实效,提高针对性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微团队(专属QQ群)、探索微讲堂(由教师主讲,师生互动讨论有关话题)、实施微直播(如毕业生招聘会、榜样人物报告会、新生文艺汇演、校运会等大型活动),推出“微博之窗”(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虚拟与现实结合),开通实用性较高的官方微博(如专门推荐好书、分享读书心得的官博、专门分享交流演讲辩论技巧的微博等),切实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召力。


  (五)坚持平等相待,讲究艺术性


  注重微博内容的生动性,使用贴近青年学生的网络语言,与学生进行直接、平等的交流沟通,吸引他们关注、转发和点评,使学生主动传播承载“真、善、美”的信息。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用真情打动学生,用经典吸引学生,用智慧征服学生,塑造道德城墙,不断探索创新,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学校微博阵地所发帖子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向美,用爱来传递爱,用责任来诠释责任,以“微小”的言论共同守护内心的义理。


  (六)重视动态研判,增强互动性


  微博作为意见表达、建议反馈、思想交流的有效渠道,及时开展“动态研判”,有助于增进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加强教育引导;通过对微博舆情的监测和研判,主动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反馈,及时进行有效处置,使校园微博处于一个良性发展环境中。此外,还要整合校友等社会资源,加强交流互动,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上一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

下一篇:论批判实在论的社会科学解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