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内容结构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途径

发布时间:2015-11-17 10:15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阐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本文试图在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探寻其建设途径。

  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核心价值,奴隶社会有、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且各自的核心价值形态各异。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为标准,把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不同的社会形态,正是社会形态决定了其核心价值的性质、特征和基本内容,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比以前的核心价值先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正是在吸收了人类文明各种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于是,造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特征:

  1.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结构。任何文化和精神都不是无源之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样无法也不是空中造楼,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某种最广泛被熟知的形式表现出来;提供此种表现形式,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如通俗易懂、影响深远等等。能胜任此项重任者,有且仅有中国传统文化智识资源。传统文化智识资源与时代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纵向特点。

  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人治社会,虽然伦理的政治化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但中国文化蕴含宝贵的伦理道德资源,是不可辩驳的事实,此种资源是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渴望的。管子的“思维”是历史上中国伦理道德最早的系统表述,“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1]从此“礼义廉耻”深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髓;孔子确定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孟子把仁、义、礼、智“四端”定义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2]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促使了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国的不断丰富和深化。

  当前中国社会,“和谐”是时代的主题,所以中国传统智识资源中的“和”文化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早在《尚书》上就提出了“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理念;儒家提倡强调“礼之用,和为贵”;不仅儒家追求“和”,其他学派亦不乏此种主张,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它包括了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政令和谐及协和万邦等内容,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还在继续影响着当代中国。

  2.中华文明成果与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的结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成果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与西方优秀文化的融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横向结构。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无比感叹:“几千年来,中国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成功经验”。[3]该种政治文化上的核心既是爱国主义。屈原、范仲淹、文天祥、岳飞、史可法、顾炎武、林则徐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各自表现了爱国主义的不同内涵:反对侵略、维护独立、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忠君爱国、声讨国罪、学习外国、忍辱负重和为国献身等。爱国主义从古至今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巨大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力量。

  在当今,爱国主义具有其时代内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5]胡锦涛同志指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也有其西方文化传统的出身。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观,而“自由”正是近代以降西方的最高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汲取西方文化传统的精华,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价值追求,直接促使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胜利,这些价值理念的进步性是毋容置疑的,那这些价值理论能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用呢?当然可以。因为“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的缺陷,不在于价值理念本身,而在于这些价值表现为资产阶级性质和它的虚伪性”。[7]对那些符合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元素,应该不是排斥,而是改造,把它们转化为社会主义性质的。

  3.开放式结构。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在结合中也会不断产生出新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会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而产生出新内涵;时代精神更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人类文明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发展,新的内容会不断产生。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会不断充实,永无止境,生生不息。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当且仅当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才有可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马克思主义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因此,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在 《<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鲜明指出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9]马克思主义要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必须不断时代化,才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碰到的新问题、面临新情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2.确立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何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何关联?理论界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很容易植根于人们的头脑。每个人的价值观并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培养、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因其概括性、形象性、简明扼要、易懂易记等特征,价值观的教育和推广,具有价值体系的教育和推广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高度抽象,概括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理论界曾展开积极讨论,但众说纷纭,无法取得一致意见。王艳丽等人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田海舰等人在认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上,认为还应加上人的自由发展;陈静等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点、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公平正义”为核心;毕孟琴等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抽象和提炼为“共同富裕、公正民主、科学文明、人本和谐”;朱剑昌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应包括民主、平等、公正、互助、诚信和科学。[10]可喜的是,虽然存在差异,但也取得了不少共识。但可见上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主要集中于集体或制度层面,甚少涉及个人层面,而我们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来看,荣辱观应该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内容。鉴于此,徐国民先生区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认为个体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11]但这种方式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问题,原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区分可能难以令人信服。基于此种现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了这场争论,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12]这一概括充分汲取和体现了理论界探讨的成果,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面表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确立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意识形态的教育与灌输,二是社会道德的潜移默化,三是诚信建设。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是直接的,但因为其方式以说教为主,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效果欠佳;而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确立和普及,那将是根深蒂固的,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而且还将左右社会风气,形成有利的建设氛围。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诚信建设是最低道德要求的制度反映,从制度上唤醒和激发社会的道德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结构昭示的一种文化环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之产生和其建设不能脱离的文化依托,不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还是道德建设,仅当成为一种文化方式,内化于中国当代文化之中,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是从内容结构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途径的根本意义。

上一篇:以文化之力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下一篇:对《哥达纲领批判》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