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社会主义一大历史难题的破解看社会主义的历

发布时间:2015-08-24 15:42

  【论文关键词】 社会主义  历史难题  破解  生命力
  【论文摘要】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社会主义存在的一大历史难题。这一大历史难题终于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得到破解。这一历史难题的破解,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设想人类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资本主义已经为社会主义准备了“一切所必须的文明条件”,其中包括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然而,在社会主义取得革命胜利的国家,几乎都是落后或较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几乎都没有发育起来,根本就谈不上为社会主义准备了“一切所必须的文明条件”。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了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后,还必须领导人民,去创造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即社会主义所必须的“文明条件”。因此,如何在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既成功地建立社会主义,又成功地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长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所共同面临的一大历史难题。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破解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这一创举,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完全取决于能否实现对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能否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灵活地应用于本国实际,走一条符合本国实际、本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在邓小平以前的历次探索中,都未能对社会主义留下的这一历史难题进行彻底破解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处在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的时代条件,在他们的理论中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或者至少是在欧、美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单独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发动革命,很可能遭到国际资本的联合进攻而失败。“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1](P221)可是,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发生了巨大的突破:社会主义不是在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文明国家”“共同胜利”,而恰恰相反,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先于发达的“文明国家”首先取得了胜利。这一发展顺序上的颠倒,给后来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留下了复杂而难破难解的难题: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正如十月革命后列宁所说:“我们的革命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P343)这里的“我们”,是指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开始容易”,是指夺取政权容易;“继续比较困难”,是指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比较困难。20世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先后发生了俄国革命、中国革命以及朝鲜、古巴、越南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了胜利。它说明在这些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虽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从总体上始终未能得到很好解决,致使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困惑和困难的境地,一些国家甚至还因此发生了剧变,丢掉了社会主义。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走上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难在那里呢?首先,主要难在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事业,无现存的经验可供借鉴,只有靠“摸着石头过河”,去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要经过反复实践才能逐步解决的,而这既需要矢志不渝的主观努力,又需要付出因反复“折腾”而承受的“客观成本”。这对于刚刚取得胜利的、经济文化落后的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难而又难的课题。
  其次,难在与已经发展起来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存共处中,社会主义受制于强势的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的规律,使“一球两制”格局下的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将长期处于经济实力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长期面临着被资本主义国家扼杀、遏制和演变的威胁。
  其三,难在与已经发展起来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而产生的“比较效应”使社会主义处于劣势地位。由于经济文化上落后,强烈的反差而产生的“比较效应”,使社会主义国家面临严重的压力和挑战。这给人的印象似乎是: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这一时期内,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念上只能处于劣势。只有当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这种劣势才能改变。
  实践证明,上面这些难题,在取得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共同存在。这些难题,构成了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共同面临的一大历史难题: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了破解这一历史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作家们,经过了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但在邓小平以前的历次实践和探索中,都未能对这一历史难题进行彻底破解。 
  列宁的探索,在许多方面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使“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新生的社会主义,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这一探索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但遗憾的是,由于列宁的过早去世,实践和探索不到七年时间,留下的实践经验还不丰富,探索的意义主要还停留在思想理论层面上。
  斯大林的探索,对巩固和发展前苏联新生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前苏联是在斯大林29年的领导时期内强大起来而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在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亦称“斯大林模式”),在使当时的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发展成工业国,和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法西斯的斗争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斯大林过早地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1928年从“左”的方面将其中止),并在自己探索的后期将“苏联模式”僵化、教条化,使其在新的形势下变成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障碍。
  毛泽东的探索,从1949—1976年的27年时间里,最早看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要“以苏为鉴”,不照搬“苏联模式”,要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探索,为建设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毛泽东实践和探索的后期,犯了一系列的“左”的错误,发生了“大跃进”尤其是“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重大失误。
  以上的这些实践和探索,存在着的共同问题,是指导思想上都脱离了“经济文化落后”这一社会主义的严峻现实,主观上是想坚持和扞卫马克思主义,而客观上却不自觉地违反了马克思主义;主观上是想迅速改变落后面貌,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而客观上却忽略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不自觉地违反了在这些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规律。正如邓小平所说:“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P139-140)忽视了封建主义,看近了共产主义,低估了资本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从而扭曲和僵化了马克思主义。这样,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回答“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难题,最终是由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破解的
  首先,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恩格斯曾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常规,以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巨大政治魄力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纠正了社会主义发展中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和错误倾向,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得出创造性的科学结论,全面回答了时代提出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对社会主义进行重新认识的理论思考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用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其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地界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破解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的理论基石。邓小平同志正是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出发,坚持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有利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一系列的论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的根本问题,解开了人们思想上长期存在的困惑和难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对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现实进行了科学的定位,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不是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是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的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而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因此,我们现在实行的方针政策都必须符合初级阶段的实际,如果离开这个实际,我们还将重犯前苏联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影响下的“左”的错误,还会在生产关系变革上搞急于过渡,在生产力发展上搞急于求成,还会拿马、恩设想的高层次的社会主义原则和特征,来理解现实低水准的社会主义实际问题。这样,就不可能找到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只有充分认识到“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我们才能抛弃教条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在前进中不断探索,以找到解决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正确答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特殊阶段,这一阶段是不可逾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可以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避免犯急躁冒进的“左”错误。
  其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认为,只有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主义的真正本质,才有可能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去制定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如果将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特征的科学预见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来认识和界定,并将其运用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就会形成僵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产生超越社会主义自身发展阶段的严重错误,并束缚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和完善,最终,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扭曲、变形,直至失败。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P373)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界定,从根本上改变了认识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路,将人们从传统的以制度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势,转变到以现实根据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新的思路上来。它突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及其存在价值,而将社会主义的结构特征或制度特征放到了价值层面之下。这就恢复了社会主义与具体制度的正确关系,即社会主义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水平去选择具体制度,具体制度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切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为准则,而不是由某些具体制度来规范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既可避免在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上出现僵化现象,又可防止在现实社会主义发展上犯主观主义错误。
  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来概括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在社会主义问题上彻底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不仅要用它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而且要用它来剖析社会主义社会。
  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这些国家要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唯一的途径是大胆解放和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最终达到”并非是立即达到,这就强调了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显示出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由一系列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所构成的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认识,帮助人们克服了急躁冒进情绪,使人们从不切实际的梦幻中回到一步一步且又扎扎实实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中来,彻底改变从生产关系入手,而不是从生产力入手,建设社会主义的“左”的做法。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难题的破解,其理论和实践上的创造是多方面的,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除了上面所讲的几个方面以外,还包括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的外交路线和国际战略,等等。这一完整体系构成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归结起来最主要的就是两个方面:对内,一是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走一条有本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千方百计地大力发展生产力,迅速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对外,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同帝国主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把这种关系正确定位在既矛盾斗争,又相互借鉴合作的对立统一位置上。
  这条道路说明:中国虽然不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却是第一个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它使中国既避开了社会主义“乌托邦”之梦,又避开了前苏联经历的“红旗落地”之苦。三中全会后,中国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无限活力。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呈现出蓬勃生机。

  三、社会主义一大历史难题实现破解,是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最有力的肯定,它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无论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较早的前苏联,还是比我国较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东欧各国,在几十年的实践中,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都没有得到成功。而最终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发生剧变,并向资本主义演化,写下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灰色的一页。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系统地破解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这一历史难题的实现破解,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未来前途和历史命运。是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最有力的肯定,它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作出的重大贡献。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破解的理论成果,都集中体现在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即邓小平理论中。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21世纪,还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邓小平曾说过,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P2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必将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
  邓小平理论虽然是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产生,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但是,作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概括,它无疑具有普遍意义。因为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取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这个理论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也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只要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就必然遇到这些问题。同时,作为理论体系,它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必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包含着普遍真理的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国际性内容,使它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它是指导中国现在和今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也必定会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尤其是对那些同中国类似的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深远影响。正因为邓小平理论具有科学性和国际性的价值意义,所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长期存在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难题实现破解,必将给处在低潮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带来希望和光明,将使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在它出现的初期,与老的社会制度相比,总是显得不够强大,不够完善。而且,在其发展中还会出现反复和挫折。但是,由于新生的制度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关系,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决定了历史的方向,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因而,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就是这样的制度。虽然,现实社会主义都是诞生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它们发展的经验和物质基础都先天不足,在其进程中也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艰难曲折,经历这样那样的磨难,但最终总要在全世界取得胜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一客观规律在当今世界已初露端倪。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谷之时,中国立足于时代坚持社会主义,立足于改革发展社会主义,立足于国情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一派生机,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发达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认同和拥护社会主义。
  看一个社会的未来命运和生命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看生产关系是否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的不断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的要求,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凡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生产关系就能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凡不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生产关系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比封建主义制度优越,并最后战胜和取代封建主义制度,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能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并必将战胜和取代资本主义制度,主要也是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能在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从其产生和显示优越性开始,到彻底战胜旧的生产关系为止,是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过程的。而且只有当新的社会制度,创造出比旧的社会制度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充分显示其优越性时,才能最终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彻底战胜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整整经历了二、三百年的时间。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是如此,社会主义制度要最后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单纯比较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还不太久,它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完全显示出来的时候,就会得出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资本主义制度的错误结论来。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主义制度将最终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的生产力,从而战胜资本主义制度。正确地理解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有些人只是简单地抓住某个社会主义国家里某个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而不去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上孰优孰劣,哪个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匆忙地得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这表面上看,似乎在尊重客观事实,事实上是在违背客观规律。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历史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历史发生曲折是不奇怪的。要求不走一点弯路,不发生一点曲折,社会主义事业一蹴而就,这在实践上是不可能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在曲折中发展前进的。一百多年来,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发展到今天,社会主义革命还只是在少数国家取得胜利,就是在已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有的也曾发生过政治动乱,出现过经济波折,甚至发生剧变。尽管如此,社会主义事业仍然在发展、在前进。这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也说明了历史的曲折毕竟不能逆转历史前进的方向。更何况以往我们所出现的曲折,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前进道路的过程中发生的,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无疑,失误和挫折势必要影响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但这毕竟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遇到一点挫折,就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同时,还要看到,我们以往出现的失误以至严重错误,都是靠我们自己纠正的,都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克服的,而不是靠别的什么力量来纠正的。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上一篇:浅谈商法与民法主导价值之比较

下一篇:关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概念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