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社科论文

试论推进科教兴国实现民族振兴的行动细领…党

发布时间:2015-09-09 09:38

    今年初,******同志《论科学技术》一书在全国出版发行。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转折,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技思想的形成和逐步成熟。

    ******科技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技思想体系,它在全面坚持和贯彻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思想的基础上,站在时代发展和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最前列,深刻揭示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走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规律,系统阐述了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等一系列思想。它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生产力理论的历史推进,是指导我们在21世纪完成科教兴国大业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一、对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非常关注科学技术,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对促进社会变革的伟大意义。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五六十年代,在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经济困难、帝国主义封锁的艰难条件下,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大庆油田的勘探与开发为代表的辉煌科技成果,为扞卫国家主权和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我国的大国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实,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其深邃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科学胆识,用全新的视角,及时果断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名论断,这是对一百多年来世界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历史的深刻总结,是对当代科技革命最深刻的理论回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处于一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科技革命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全新时代。******同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对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地位作用,作出了精辟论述,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学技术是“决定性因素”,摆在“关键地位”,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第一次把科技进步推到如此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根本上阐述了经济是主体,科技是主导、是灵魂的辩证关系,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彻底解决了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2000年2月,******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又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第一次把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与党的性质、任务、宗旨及干部素质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特别是把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置放于“三个代表”的首要位置,明确了我们党新时期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把人类美好的未来寄托于科技进步和创新,既对未来科学技术寄予厚望,又充满着对民族、对人民的无限热爱。这一系列高屋建骊的科学论断,是对科学技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定位,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杰出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史观的新发展。正是在这一科技思想的指导下,各级党政领导的科技意识明显提高,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热潮,探索创造了“实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成功经验;科技工作者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积极性显着增强,改变了以往就科研论科研和“等、靠、要”的保守思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加强研学产结合,有力地推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程;企业、农村对人才、科技的渴望和重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不惜重金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科学技术的决定性因素和关键地位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重视科技、依靠科技、发展科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自觉行动。理论和实践证明,******同志紧跟时代潮流,正确把握规律,把对科学技术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做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的实践。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实践,顺利实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战略目标。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以粗放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重待解决,发展农业、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等任务十分艰巨,而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对经济发展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社会财富正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而科学技术长期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将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准确分析和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针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适时做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英明决策。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并分别就科技和教育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思想。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邓小平这些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口号,并把它上升为治国方略和行动纲领,作出要加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要以教育为本,科技为先,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把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作为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乃至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等的战略部署,科学地处理了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的关系,是对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的创新性发展。这一重大部署,凝聚了人心,指明了方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根据科教兴国战略的宏伟目标和总体部署,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调整发展战略,制定政策规划,在实践中涌现出大批科教兴省、科教兴市(县)的典型。通过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九五期间,我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约15万项,在航空航天、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巩固和稳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绝大多数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开始成为亿万群众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决定性成就,高校合并驶人快车道,中国高校的“航母舰队”正在扬帆远航。同时,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提高了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和两个文明建设蓬勃发展。实践证明,科教兴国战略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它为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必将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提出了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的思想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之所以能够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够从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哲理,社会实践和人们的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永无止境,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我们不应该满足于一时一地一事的经验,而应善于从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根据新的实践的需求进行理论创新。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是抓住这一点,着眼于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着眼于生产能力过剩和产业转移的实际,着眼于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新情况,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敏锐地把握了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把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其中关于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观点;关于走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道路的观点;关于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观点;关于中国的科技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科技的进步也需要中国的观点等,都具有前沿性和创造性,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进一步阐述了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那么,创新则是******科技思想的精髓。******同志的创新思想,打破了传统思维方式的栓桔,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国家知识创新试点工程、技术创新试点工程和“211工程”相继实施,全社会创新浪潮此起彼伏,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孕育了一大批创新人才和创新典型。被誉为“本世纪最大的创举”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从1991年创建初期到2000年,国家级高新区已发展到53个,技工贸总收人由71. 2亿元发展到7680亿元,利税总额由11. 9亿元发展到920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7. 3%和61. 3%,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以创新的思想指导科研院所改革,使10个国家局所属zaz个应用型科研机构焕发出勃勃生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地方科研院所改革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海尔集团从观念创新人手,创造了“‘变适应市场为创造市场”、“变占有人才为借用人才”、“变封闭管理为跨国经营”以及“激活休克鱼”的低成本扩张战略等的企业理念,实现了平均每天开发一个新产品、申报两项专利,新产品产值达70%,建厂16年来,以年均83%的速度增长,由一个亏损150万元的集体企业,发展成为年销售收人400多亿元的特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其惊人的发展速度令世界同行刮目:事实证明,******同志的创新观,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体现了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切中中国科技发展的弊端,指明了中国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和方法论。

    四、提出了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的论断

    马克思主义者一贯重视知识、重视人才。zo世纪70年代,为拨乱反正、解决思想观念间题,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并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多次发出号召,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世纪之交,以知识、智力资源为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扑面而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大量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基础上的,没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做支撑,知识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财富,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基于这种认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人才、重视知识。******同志指出:“科学技术的竞争,关键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开拓者”,“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并特别强调“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他的关于“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创新论断,使知识分子、科技人才有了真正的价值,有了真正的政治、经济地位,真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据此,提出了组建中国人才体系的伟大构想,即要努力在我国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进人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家队伍,一支具有技术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攻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各种复杂难题的工程技术专家队伍,一支学有所长并具有突出领导才能的科技管理专家队伍。******同志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他指出,要不拘一格地选用年轻人,努力从学习、工作、体制、政策和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让年轻英才不断涌现出来;要创造民主、宽松的学术气氛,保护知识产权,允许和鼓励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形成一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要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给予重奖,并形成规范化的奖励制度;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特别是留居海外的科技人才回国工作,或以各种方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信任、关心、爱护人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这一系列论述,对在全社会树立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风尚,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才能,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启动实施了“长江学者计划”,组建了代表中国工程科技最高水平的中国工程院,落实了技术与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创造了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改革科技奖励制度,决定从2000年起,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主席亲自向吴文俊院士和袁隆平院士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科技人员的重视和爱护。同时,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实施人才战略,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万计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和政策导向,各地政府也都相继制定了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爆发了史无前例的“人才大战”。

    五、把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普及科学知识和弘扬科学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科技思想的核心。******同志非常重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将其作为党的群众路线在科技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他认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仅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而且需要亿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投人新科技革命的行列,增强科技意识,掌握科技知识,参与科技实践,我们的科技事业才能蓬勃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才有强大的动力。他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里所说的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就不单单是指几个人在某几个领域进人世界先进水平,而是指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在知识、技术已经替代劳动力、资金和自然资源而成为第一要素的今天,如果不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科教兴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先进民族之林。只有劳动者素质提高了,才能充分利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同志一再强调,要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同志指出,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对两个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科学是先进文化的基础和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可以帮助广大群众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全社会科学精神的形成,而且帮助人们战胜愚昧、破除迷信、增强抵御各种歪理邪说的能力。******同志还十分重视领导干部在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中的表率作用。他多次倡导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并亲自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作序,强调指出,“科技知识浩如烟海,我们的中高级干部不可能成为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专家,但完全可以做到知识面相对广一些、深一些,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专长,否则,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称职的领导者。”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通过各级政府和广大科普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开始建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技思想是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是正确的、真理性的认识,符合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历史潮流,也适合我国国情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将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新的世纪,科技工作者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支撑的神圣使命。全党上下和全国人民要以******科技思想武装头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五”计划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科技思想的丰富和

下一篇:试论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