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医学杂志焦虑症

发布时间:2023-11-06 16:54

医学杂志焦虑症

调查长期焦虑影响身心健康

调查长期焦虑影响身心健康,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比如频繁的重要任务,如果你觉得自己疲于应对,就会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这就是焦虑。下面分享调查长期焦虑影响身心健康。

“有压力觉得累,没压力觉得可怕”已成为中国人普遍的焦虑。在中国,患有精神障碍疾病的自杀未遂者中,近四成患有焦虑症。工作、晋升、住房、婚姻成为引发个体焦虑的主要诱因。

《光明日报》的调查显示,中央国家机关部分女性干部因心理压力过大出现焦虑情绪,影响身心健康;人民网2012年10月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过劳死、亚健康、自杀等都与焦虑情绪有关。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的调查显示,目前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患精神障碍疾病,其中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焦虑症人数急剧上升。我国虽然缺乏全国性的焦虑症调查资料,但河北、浙江等几个省的调查显示:焦虑症的患病率在5%-7%,据此估计全国有5000万以上的焦虑症患者。

当你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易忘事、提心吊胆、心情烦躁、失眠、头痛、心慌等身心症状时,就要认真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属于焦虑情绪。

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比如频繁的重要任务,如果你觉得自己疲于应对,就会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这就是焦虑。这种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也称为生理性焦虑。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称为焦虑症状。如果符合焦虑的情绪体验、身体表现等相关诊断标准,就会被诊断为焦虑情绪,也称为焦虑问题。而焦虑症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焦虑情绪,它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紧张,如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和躯体不适感,如头痛、心慌、出汗、尿频,以及情绪体验,如提心吊胆、紧张、痛苦等症状。焦虑症多发病于青壮年期,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临床专家认为焦虑症的治疗关键是查明焦虑症深层病因,然后对症治疗。

西南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杨东认为,多数中国人不习惯像西方人那样,理性解决心理困扰,他们或隐忍在心底,或干脆通过发火来宣泄,或采取极端方式处理身心问题,很少求助专业人士。

那么,如何消除焦虑情绪对个体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呢?首先,处理好个人成长与工作的关系,保持良好的个人成就感。其次,要自觉提升个人素养,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形成积极健康、奋发有为、热情沉稳的个性品质。第三,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要对下属健康状况予以关心和重视,防止因疲劳工作引发的身心亚健康疾症,提供必要的`讲座、检查、辅导等服务。第四,普及身心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让大家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自我调适身心状态的方法。

长期焦虑体重下降怎么办

长期的焦虑对体重有一定的影响,会导致体重下降。焦虑对肠胃的影响很大,最易导致肠胃功能紊乱,会出现食欲不佳,食量减少,消化不良等肠胃不适现象,严重会引起腹泻,恶心呕吐等,身体很易因此而消瘦,体重也会下降,少则几斤,最多的达到40-50斤。在遇到这种情况后,首先要改善自己的心情,要让自己变的开心起来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焦虑症患者如何控制体重

焦虑症患者首先应该摆正好心态,在接受心理治疗的时候,对自己肠胃以及身体健康也要引起重视,多吃一些缓解焦虑,开胃促消化的食物,尽量保持心情好,加上焦躁,紧张情绪发生的频率,积极的治疗,体重一般都会得到控制。最关键的就是需要保持愉悦的心情。

大家在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心情,焦虑不光会使体重下降,还会让体重升高。所以在平时有一个好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偏瘦对身体也有不好的地方。所以每一位人士都不应该为了追求美丽而过度的减肥,要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在平时要多加注意饮食。

产前焦虑症的表现有哪些

产前焦虑症表现为:越是临近分娩,我们整个人就越紧张。每次想要孩子将要出生,我们总是免不了在心里给自己打气,不停的重复着“我可以的”之类的话。越是怎么说,我们的心里就越是忐忑。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害怕宝宝出生时候的痛苦,还是害怕未知的事物。\x0d\x0a失眠\x0d\x0a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会出现失眠的状况。但是,如果我们自己有了焦虑情绪,晚上是很容易出现失眠的情况的。孕晚期很多妈妈会出现夜尿频多的情况,这都是由于产期焦虑引起的。睡前喝杯热牛奶或者放点舒缓的音乐,对我们尽快入睡是有很大帮助的。\x0d\x0a敏感过度\x0d\x0a我们一旦出现焦虑情况,整个人都会变得特别敏感。特别不怎么在意的细节,整个时候我们都会特别在意。有时候,甚至可能出现为了一点小事情而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这种焦虑导致的敏感过度的表现。\x0d\x0a过度担心宝宝健康\x0d\x0a这个时候的过度担心,不是担心自己的身体,而是担心宝宝的健康。在孕晚期,很多孕妇都会有担心宝宝发育不良的情绪出现。很多时候,我们是担心宝宝畸形,产后母乳不足,自己不会带宝宝等情况发生。\x0d\x0a更依赖老公\x0d\x0a我们经常看到,越是靠近怀孕,孕妇对老公的依赖性越强。有时候,老公刚刚离开十分钟,孕妇就可能会开始打电话,或者催着回来。这也是孕期焦虑的表现,只要老公的陪伴和细心的呵护才能够缓解这种情况。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告别焦虑,应从“肠”计议

近年来,肠道菌群频频进入大众视野。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人体 健康 息息相关。这些数量惊人的菌群定居于人体肠道中,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食物的消化和新陈代谢、免疫反应等,肠道菌群甚至被誉为人的“第二大脑”。

同时,肠道菌群还可以与大脑相互作用,影响一些精神疾病比如焦虑、抑郁、精神分裂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

多达三分之一的人会在一生中受到焦虑症状的影响,但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脑轴”参与调节大脑功能,肠道菌群的生态失调也与焦虑有关。

顺着这个思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陈京红博士团队共检索了3334篇文献,回顾了21 项相关研究,纳入1503 名受试者的数据,验证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是否能改善焦虑症状。其研究对象包括 健康 人群,也包括焦虑风险更高的特定慢性病如肠易激综合征、2 型糖尿病等患者。

在这21 项研究中,14 项选择益生菌作为调节肠道菌群的干预措施,7 项选择非益生菌方式,比如调整日常饮食、补充膳食纤维等。

总体而言,共有11 项研究显示,调节肠道菌群对焦虑症状产生了积极影响,总有效率为52% 。该研究结果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旗下的期刊《普通精神病学》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益生菌作为调节手段的14 项研究中,仅有约三分之一显示有效;而在用非益生菌作为干预手段的7 项研究中,有6 项是有效的,有效率为86%。

研究人员解释说,非益生菌干预肠道菌群改善焦虑的效果更显著。其原因是,肠道菌群包含了数万亿的微生物,调整饮食涉及更多样化的能量来源,能够对肠道菌群生长带来更多影响。相反,益生菌补充剂通常只引入几种特定类型的细菌,作用可能相对有限;也不排除不同种类益生菌的作用会相互干扰。另外,如果服用补充剂的时间较短,所补充益生菌的丰度也可能达不到起效水平。

在这项分析中,益生菌改善焦虑的效果并不突出,这也印证了《美国医学会杂志》的观点—— 考虑到肠道菌群的复杂性和个体化,更 健康 、多样化的饮食结构也许对于重塑肠道生态系统更奏效。

◎ 食物多样化有助于不同种类细菌的生长。细菌种类越多,它们对 健康 的贡献就越大。

◎富含纤维的食物能改善肠道菌群。水果、蔬菜、豆类和全谷物纤维含量较高。

◎切勿滥用抗生素。长期服用、滥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会将共生菌和致病菌同时杀掉,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避免长期大鱼大肉、高热高脂饮食。

◎减少糖、酒精和人工甜味剂的摄入。

近日,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李铎教授课题组完成了国内首个结合营养学和肠道菌群的随机对照试验。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将百余名志愿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总脂肪和总碳水化合物比例不同的膳食,但3组膳食的蛋白质供能比保持一致。通过向志愿者提供为期半年的全食物供给,研究者通过检测发现,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 健康 人肠道菌群、粪便代谢物及血浆炎症因子会产生不良影响。相关成果将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肠道》上。

李铎表示,高脂饮食易伤害肠道菌群,触发炎症因子,可能影响长期 健康 。(范宏博 整理)

焦虑症应该如何改善?

焦虑是每个人偶尔都会出现的一个情绪上的变化,遇上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很难处理的事情,都会出现焦虑,但是焦虑症就比较严重了,不是偶尔出现的,应该是伴随日常生活中一直存在的那种低落的烦躁的,不安的状态,这就需要做及时的调整,通过亲人的帮助,心理疏导,环境的改变,自己的克制,合理的安排,排除焦虑的状态,只要用心,会有所改变的。

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对这种反应,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情绪出现时,可以给自己早一些正面良好的积极的暗示,从而得到缓解,保证充分睡眠,可在睡前适当喝点牛奶;学会自我开导,自我放松,饮食调理香蕉,绿叶菜,多参加带正能量的活动和运动,另外到没人处正当发泄,如唱开心的歌,大喊大叫等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确诊的焦虑症,属于神经症的一种……

焦虑症分为急性焦虑发作和慢性焦虑发作,我们要区分是急性焦虑发作还是慢性焦虑发作

1 急性焦虑发作时患者突然会出现呼吸困难,心慌,心悸,濒死感,惊恐发作,甚至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严重的可以出现幻觉,妄想,解体等症状,往往惊恐发作比较迅速,而且停止也比较快,一般发作时间5-20分钟,但是往往很少超过1个小时的。急性焦虑发作不仅仅需要抗焦虑抑郁处理,还需要急性处理焦虑带来的躯体症状

2 慢性焦虑也叫广泛性焦虑,是以担心为主题的,特别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表示担忧,出现了心烦意乱,坐卧不宁或者是痛苦,焦虑紧张的状态,患者往往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会在 社会 功能和职业功能上受限。慢性焦虑处理以稳定情绪为主,培 养生 活中的兴趣

3 无论是哪种类型焦虑,我们都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寻找焦虑的源头,和未解决的创伤性事件有关,需要一一进行长程系统咨询

4 建议可以进行专业的呼吸练习,一方面可以处理情绪,一方面可以缓解焦虑带来的躯体不适

5 焦虑需要专业系统干预的,无论是药物还是心理学的介入

祝福您

焦虑是一种对未来的恐惧和对现状的不满。还没做一件事情内心就开始担忧着,不知道结果会是怎么样的? 适当的焦虑是可以激发人积极向上的,但是过度焦虑便会使人产生对自我消极的暗示。

01:对现状的不满, 讨厌现在的这种状况,生活过得不如意不顺心,总是觉得不是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02: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内心很想找到办法去实行件事,思来想去,但是却苦苦的找不出问题的答案。

03:消极的自我暗示, 凡事都会想到消极的方面,还没开始前,就担忧着结果。

04:过多思考, 明明有想到的答案,却要再三反复的去思考,进而让自己产生焦虑的心理。

心中所想,就努力把不可能的事情转化成为可能。相信自己并全力以赴,便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找个和你经历相类似的人,都是靠自己努力获得成就的人学习。

结合自己的经验好好的去学习,没有是做不到的事情,像他们一样的那种可贵精神和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不操之过急,想要得到完美的结果需要过程。成功人士也是在平常中的日积月累创造出来了。你学习到了你就会慢慢看到希望了。

我们说好的心态,人的一生就好了。

为什么这么说?人是有吸引力的,当你内心过度的产生焦虑心理时,这事便会朝糟糕的方向走。如果你的内心是积极乐观的,你便吸引到周围好的磁场。

人需要有颗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心态好了,做事较为顺利,心态不好,就事就会好多的障碍。

切合实际,根据自己的能力,从简单的事情做起,有个好的开始你就成功了一半。

战胜焦虑的方法就是要敢于突破,勇敢的开始,开始了你就知道下步该怎么去完成。不敢尝试,不敢开始,徘徊在放弃和继续你就会更焦虑。

结语:适当的焦虑有利于激发你奋发向上的,但是过度就不利于心理上的 健康 。

平常中可以适当的运动,运动缓解压力,也可以享受 美食 ,告诫自己:一切都要顺其自然,坦然的面对,相信自己。

缺乏安全感;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对患者进行 健康 教育,使其知晓他们所表现的症状不是身体出现了问题,而是心理疾病,配合治疗后状况可以好转。

采取暴露疗法:帮助患者罗列可能会产生焦虑的事件,然后进行等级排序,优先处理最轻等级的事情。让患者想象最糟糕的画面,并且停留20-30分钟,体会焦虑情绪变化和身体反应,想象结束后可以通过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焦虑。这样,当患者真正遇到焦虑事件时,反应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主讲人:陈大春——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任 主任医师 知名专家 硕士生导师 教授;北京回龙观医院金牌医生;中国精神卫生领域百姓满意好医生;四川省西部精神医学会重性精神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精神科杂志审稿专家;中国医药科学杂志审稿专家。

第一,保持情绪的平稳,一定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要多同他人进行交流,交流是有助于减轻焦虑症状的。

第二,可以从事一些运动,比如打打球,游泳,骑自行车等,都有助于锻炼身体,减轻心理上的焦虑。

第三,可以服用一些苯二氮卓类的镇静药物,这类药物具有明显的抗焦虑作用。

第四,也可以去心理科进行就诊,根据病情服用一些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这一类药物是能够治疗焦虑症的,但是一定要长期服用,应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相应的加量或减量。

回到自我

焦虑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很多患者尽早治疗是可以得到治愈的,改善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如果是轻微的焦虑症,不少患者可以自我调节恢复的,恢复的方法可以给自己制定有氧运动,比如跑步,打球等的,因为有氧运动的时候头脑会分泌内啡肽的物质。有类似药物的功能。

针对焦虑想法或者情绪,可以采用腹式呼吸法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缓解自己的痛苦。自己去网上查下腹式呼吸法的具体步骤。

2.

针对中重度焦虑症, 是要去医院看医生如何采取治疗改善的。有药物,仪器,心理等的,不要害怕看医生,现在焦虑症的患者很多,焦虑症跟抑郁症是一对难兄难弟,经常会同时出现,但是它跟平时我们认为的精神病患者有区别,有清楚的思维认知能力,所以抓紧时间就诊,不要有病耻感。

日常生活中有氧运动, 健康 规律饮食睡眠都对病情恢复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药物自己一定要按量服用,不要随意停药,要经常复查,另外家属或者朋友一定要理解和陪伴患者,这样更有利于病情恢复改善。

曹老师心理学回答您的问题。

走两个极端,任性的大喊大叫,不行就学佛可以走出来

焦虑症可能导致心脏病

一、心脏病与焦虑症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心理上的问题应该不会影响到自身的身体健康。这个想法的错误的,近年来,心脏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些人群中大多数的人都患有心理疾病——焦虑症。据此,专家作了调查研究发现,焦虑症可能是导致心脏病发病率升高的部分原因,以下是专家的分析:   英国《每日邮报》最新报道,《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刊登美国一项研究发现,焦虑症会加速衰老进程,让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6岁。   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研究人员对5000多名42—69岁妇女进行了研究。他们采集了参试者的血样,要求她们填写有关恐怖焦虑症(一种常见焦虑症)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恐怖焦虑症与端粒长度关联密切。恐怖焦虑水平越高,端粒长度就越短。对人群密集等场合产生莫名恐惧的老年妇女,其端粒长度比心情更为平静的同龄妇女更短。与正常妇女相比,恐惧、焦虑严重妇女的端粒长度,缩短程度相当于早衰6年。   人类DNA端粒长度决定寿命长短,端粒越长,寿命越长。端粒被认为是生物衰老或细胞衰老的标志。端粒变短会增加癌症、心脏病、老年痴呆症和死亡危险。二、治疗方法   新研究负责人奥利维亚·奥克雷克博士表示,很多人对压力是否会加速衰老感到困惑。这项新研究第一次正面回答了这些问题。   脑神经平衡疗法治疗焦虑症,五大优势,治一个好一个    1、基础治,明确病因,根据患者病因与体质差异,制定精准治疗方案   通过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治疗,消除致病因素,加速有害物质的分解,促进脑细胞代谢,解除失眠烦恼,使抑郁情绪得到释放,有效缓解了心理压力。这是治疗疾病的第一步,也是我院专家组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的经验总结。    2、防复发,就是彻底激发人体自身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复发   “脑神经平衡疗法”就是针对病人的体质不同应用不同的药物来调整他的自愈能力,采用“人药合一”的策略来对精神疾病的复发。 3、平心治,就是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精神补养很重要   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发病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精神状态不佳容易影响到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的功能,同样当机体的阴阳、气血及脏腑功能紊乱时也会影响到人的精神状态,因此我院专家在治疗过程中更注重的是调理气血,在补气理气的过程中实施精神补养,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把人的精神调整到最佳状态。    4、辨证治,避免盲目治疗和单一治疗的缺陷   中医治疗讲究“辨证施治”,采用整体辨证,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病情,采用不同方法,审因论治,分型对症治疗,使生物活性处于平衡状态,纠正大脑功能,保障中枢神经的正常传导,保持生理上的动态平衡。让患者感到心情舒畅,让亢奋与低落情绪,舒张有度,使患者情绪恢复自然状态;同时避免了服用西药治疗过于抑制或过于兴奋的缺陷。    5、系统治,关键还要注重缓解期的治疗   系统治疗不仅限于疾病发作时的治疗,关键还要注重缓解期的治疗。对这一时期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及部分医生往往都予以忽视,对于这个阶段的治疗尤为重要。通过我们医院的多年临床实践证明,只要患者对治疗有信心,能坚持与医生密切配合,患者是完全可以恢复的。   焦虑症可能导致心脏病2   心脏焦虑是医学上一个新的`专门术语。比如经常有人感到心慌、窒息,心脏就要跳出来了。然而,经过所有的心血管和呼吸检查,它总是没有任何问题。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就要怀疑他是不是心脏焦虑症。临床上,有些患者经常一感觉到胸部憋气、心前区和背部疼痛、呼吸困难、神经紧张等就去看心血管医生。完成相关检查后仍不听医生建议,仍将其视为心脏病。心理学家提醒,上述症状并非心脏病的专属表现。事实上,类似心脏病的症状也会出现在心脏焦虑症中。因此,我们不应该将心脏焦虑症视为心脏病。   很多朋友不知道焦虑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虽然焦虑是一种心理疾病,但是焦虑会加重一些身体疾病,比如焦虑会增加心脏病的发病率,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最近,国外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心脏病患者患有焦虑性神经症,心脏病发作和心力衰竭的可能性会增加,甚至更有可能面临中风和死亡的威胁。    焦虑症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几率吗   荷兰蒂尔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杂志《普通精神病学文献》上报道,如果心脏病患者患有焦虑性神经症,将增加心脏病发作、中风、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的风险。研究人员选取了1000多名稳定型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开始时,他们检查了这些人,以评估他们是否患有焦虑症。在5年多的随访调查中,共有37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统计分析显示,106例焦虑性神经症患者的心脏病年发病率为9.6%,而其他909例无焦虑性神经症患者的心脏病年发病率为6.6%。在综合考虑心脏病的严重程度、药物治疗以及是否有其他疾病后,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神经焦虑可使心脏病风险增加74%。对此,研究人员解释说,焦虑可能会增加体内应激激素儿茶酚胺的水平,从而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行。焦虑会增加心脏病的发病率。焦虑障碍可引起心脏病,故称为心肌气球样或章鱼冠型心脏病,又称为应激性心脏病,因为其病因通常与情绪有关。

上一篇:心血管医学杂志

下一篇:医学杂志概念股